人人范文网 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溢应急预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9 07:33:08 来源:应急预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化疗前应先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会损失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

■避免在24小时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对刺激性和发疱性药物,一般采用前臂给药,避开手背和关节。 ■ 对静脉穿刺困难者,多程化疗的患者首选中心静脉置管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其次选择普通留置针。

■在注射化疗药物前后,应给生理盐水冲管,静注完毕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和针头,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拔针后准确按压2-5分钟。

■静脉注射发疱性药物前,应抽吸回血,证明在血管内再注射。不允许使用注射泵给药。

■静注发疱性药物,如发现生理盐水或葡萄糖外渗明显,则应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

■如果需要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射非发疱性的;如均为发疱性的,则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那一种。两次给药之间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合并使用止吐剂时,因部分止吐剂有镇静作用,使病人不能诉说输注部位出现的感觉,此时应特别注意观察给药部位有无红肿等征象。

■对腋窝手术后或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病人。不应选择患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应以适量的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联合用药时,先注射刺激性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如各种药物刺激性均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不少于20分钟,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加强患者配合,尽量减少静脉肢体活动,化疗前、中、后做好告知。

■化疗药静点过程中加强巡视。 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依托泊苷:避光使用,予生理盐水配置,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否则引起低血压。

■紫杉醇:为预防过敏反应,在紫杉醇治疗前12小时和6小时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毫克,治疗前30分钟予异丙嗪肌注,静滴3-5小时。

■多西他赛:只用于静滴,在治疗前一天、当天、第二天每天口服地塞米松16毫克,以预防过敏。

■长春新碱:无论体表面积多少,总计量不超过2毫克。 ■长春瑞滨:必须溶入生理盐水,15-20分钟滴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管,此药物外渗会出现严重的组织损伤,建议中心静脉给药。

■卡培他滨:饭后半小时服用,用药期间不能接种疫苗。 ■5-氟尿嘧啶;每次静滴时间不少于6-8小时,化疗泵可连续给药24小时,如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时,环磷酰胺静滴后4-6小时再使用5-Fu,否则降低疗效。

■奈达铂:避光使用,鼓励多饮水,肾功能不全及右旋糖酐过敏者禁用。 ■奥沙利铂:用5%葡萄糖稀释,2-6小时滴注完毕,用药期间禁止寒冷刺激,避免末梢神经及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

■表柔比星:有严重的心脏毒性,给予心电监护,心脏保护剂,此药物外渗会引起组织坏死,建议中心静脉给药,避光使用。

■多柔比星:有严重的心脏毒性,予心电监护,不可与肝素混合,会产生沉淀。

■柔红霉素;有心脏毒性,予心电监护,可引起男性和女性不育。 ■丝裂霉素:肝肾、骨髓功能障碍者慎用。

■博来霉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听诊捻发音是最初的体征。

■环磷酰胺:可致出血性膀胱,使用时给予尿路保护剂美可钠,多饮水。水溶液仅能稳定2-3小时,现用现配。

■顺铂:避光使用,大剂量用药前2-16小时和给药后至少6小时,必须进行充分的水化治疗,使用当天进行充分的水化治疗,使用当天尿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此药有肾毒性,多次高剂量和短期内重复使用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障碍。

■卡铂:避光使用,多饮水,减少肾毒性的发生。

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如为发疱性化疗药物应保留针头并连接20毫升注射器,尽量回抽渗漏于皮下的化疗药物。

■向患者做好处理前解释工作并报告经治医生、科主任和护士长。 ■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根据不同的药物给予相应的处理。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局部给予冷敷或热敷。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患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患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外渗处避免触碰、按揉及清洗。 ■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于清创、换药处理。必要时予以会诊。

■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的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并做好床头交接班。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的10%,再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一旦出现药物外渗,告知患者不可自行局部处理,严密观察直至痊愈方可出院。

推荐第2篇: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注入,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物,然后拔出针头。

2.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用0.4%普鲁卡因(2%普鲁卡因1毫升+生理盐水毫升配置)局部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组织药液的扩散,又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封闭液的量可根据需要配置。

4.外渗24小时内可用冰袋局部冷敷,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5.避免患处局部受压,外渗局部肿胀严重的可用50%硫酸镁湿敷。6.加强交班,密切观察局部变化。

推荐第3篇: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置流程及演练参考脚本

场景:护士吕丹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12床李红正在输注化疗药物0.9%NS100ml+吉西他滨1600mg在化疗开始20分钟后,输液的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地点:肿瘤内科病房

时间:2018-4-29 11:10 角色扮演:护士吕丹丹 刘日凤 张纯

覃柳霏 江丽媛 病人熊毅

护士长赵秀珍

林医生

科主任叶建忠

总导演:曾华玲

旁白: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输液有些外渗,你先别动,我马上来处理。(关闭输液调节器,并按铃呼叫护士张纯) 护士吕丹丹:张纯,请叫12床李红的管床医生到床边来,

护士张纯回到护士办打电话(1379)林医生,12床李红病人出现了药物外渗,请您马上赶过来。 林医生:李红,有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左手痛。

林医生:那让我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问题呢 (检查后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有点小问题,是药物外渗了,没事的了。 林医生: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扇形封闭后冰敷。

病人(熊毅):医生,这怎么办啊,会不会烂掉啊? 那我的药没打到血管里去怎么办,药量不够会影响治疗吗? 林医生:你别急,我们会处理的。别担心,根据外渗的面积估计你的药量损失不足10%,不会影响治疗的。 返回办公室开医嘱,并电话 告知科主任

护士吕丹丹:好的,我马上执行医嘱。李红,不必担心的,我们用药之后就会好的,放宽心。

护士吕丹丹:(回治疗室准备用物) 护士刘日凤马上校对并执行医嘱,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医嘱,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药液,护士吕丹丹抽吸药液,携带用物到病人床旁。

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再次双人核对药液。

护士吕丹丹:李红,我现在先来给你抽回血,做个封闭,会有一点疼,坚持一下,我会尽量轻一点,你别紧张啊。(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拔针,局部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放射状封闭。) 护士吕丹丹:(将病人的患肢用枕头垫高) 李红,封闭已经做完了,这只胳膊垫高起来,恢复会快一些。

护士张纯:现在再给你做个冰敷,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因化疗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水肿。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病人(熊毅):好,谢谢你们。

护士张纯:清理用物,洗手。(用后的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分类处理) 护士吕丹丹:到电脑旁书写护理记录。

15分钟后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外渗处好一些了, 医生已经给你开了一支多磺酸粘多糖,冷敷6小时后到时我会交班护士帮你擦。

病人(熊毅):谢谢你,我的手会烂掉吗?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别太紧张,我们对你药物渗漏的地方已经做了积极的处理,我们会密切观察并及时针对你渗漏处的恢复情况进行治疗、护理的,别担心!

病人(熊毅):好的,谢谢!

护士吕丹丹:不客气,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严格交接班,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情况。

护士吕丹丹:将事情经过汇报护士长全过程,书写护理记录,并按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填写并上报护理部。

最后,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相关措施,去除危险因素,防止再次发生。

护士长提问:各位护士,针对病人此次出现的药物外渗,在工作中要注意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护士覃柳霏: 护士江丽媛:

推荐第4篇: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器官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主要是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和生殖细胞等。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患患者生存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人员职责

护士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化疗中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二)认真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

(三)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

(四)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不适主诉。

(五)将患者不良反应及医生处理情况记录在患者护理记录中。

医生职责:

(一)主动发现患者不良反应。

(二)对护士汇报的情况认真核实。

(三)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记录在病程中。

(四)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在24小时内向药学部作出书面汇报,并按医院不良

反应处理程序处置。

三、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骨髓抑制毒性较明显的药物有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替尼泊苷、长春瑞滨、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开普拓等。

(二)消化道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致吐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程度不同。明显致吐的药物(致吐率90-100%):顺铂、氮芥等。较强致吐(致吐率60-90%):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亚硝脲类等。中度致吐(致吐率30-60%):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地辛等。弱致吐(致吐率6-30%):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

(三)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外围神经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罕见惊厥和意识丧失。植物神经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严重者有高频听力丧失。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药物有:紫杉醇、异环磷酰胺、丙卡巴肼、长春新碱、奥沙利铂等,且神经毒性多与药物剂量相关。

(四)心血管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段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剂量累积性,如阿霉素积累量超过600㎎/㎡时,心肌病发生率可达15%以上,目前推荐阿霉素的累积剂量不得超过500㎎/㎡。

(五)呼吸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肺毒性包括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性型可发生在治疗期间的任何剂量之间,初期发生干咳,X线检查阴性,几天到几周X线片显示快递进行性改变,血氧值降低而需要给氧。急性肺毒性作用不可逆。慢性型主要与剂量有关,开始时患者出现干咳但不发热,当X线片显示进行弥漫性浸润改变时,应进行肺活检并停止治疗。主要药物有博来霉素、卡莫司汀、丝裂霉素、甲氨蝶呤、吉非替尼等。

(六)泌尿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肾损害包括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升高或蛋白尿,甚至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学性膀胱炎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膀胱纤维化。代表药物为顺铂。

(七)变态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左旋门冬酰胺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紫杉醇、蒽环类药物、鬼臼毒类药物等。

(八)局部组织刺激反应

给药部位静脉炎。静脉注射时漏出血管外造成疼痛,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溃疡,甚至坏死。常见外渗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损害药物有:胺苯丫啶、蒽环类、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长春碱类、鬼臼乙叉苷、氟尿嘧啶、紫杉醇、米托蒽醌、卡莫西汀、达卡巴嗪等。

(九)其他

脱发(常见,通常为可逆性),低钠(镁、钾)血症、高钙血症,刺激性结膜炎、视神经病、视网膜色素沉着、致盲,性腺功能失常,还可导致白血病、肾癌、膀胱癌。

四、应用抗肿瘤药物注意事项

(一)治疗前所有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一般应当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多数抗肿瘤药物有一定毒性,所以不能作“诊断性治疗”或安慰剂,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二)患者需要一般状况良好(Karnofsky记分在50-60以上,WHO记分为0-1),记分和肝肾功能正常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当谨慎考虑药物和剂量:年老体弱、以往接受多程化疗或(及)放疗、肝肾功能异常、明显贫血、白细胞或(及)血小板减少、营养不良、肿瘤导致多发骨转移、肾上腺功能不全、有发热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心肌病变、过敏体质、有出血倾向、食管或胃肠有穿孔倾向者。已有明显恶液质的患者,除非所换是敏感肿瘤,由于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的不良反应,一般应当不用化疗和生物治疗。

(三)确定抗肿瘤治疗后应定出具体计划,选用合适的药物、配伍、剂量、给药途径、方法和疗程。按体表面积计算给药剂量较为可靠,不可长期用药或提高剂量。治疗中必须密切观察有无过敏、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

(四)疗程结束后应当长期随访,观察可能的远期不良反应。

(五)在治疗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立即停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呕吐频繁、影响进食或电解质平衡;腹泻超过每日5次或出血性腹泻;任何3度以上的不良反应;心肌损伤;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炎;化学系肺炎或肺纤维化;穿孔、出血、栓塞、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五、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一)外渗

抗肿瘤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漏入或浸润到皮下会发生局部反应,包括局部渗漏引起组织反应或坏死,严重者可发生栓塞性静脉炎。这与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引起强刺激性的药物有:更生霉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丝裂霉素、氮芥、光辉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瑞宾等。如果发生药液外渗或栓塞性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限动肢体,回抽外渗药物,拔针,外渗部位避免施压;局部使用解毒剂;按不同药物局部用冷敷或热敷;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等。一般而言,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在使用强刺激性药物时,应将药物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不宜过快。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对预防栓塞性静脉炎有很大帮助。

(二)过敏反应

较易发生过敏反应的细胞毒药物有紫杉醇、多西他赛、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博来霉素、多柔比星、左旋门冬酰胺酶、顺铂、奥沙利铂等。分子靶向药物中,其中带有非全人源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局部过敏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性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发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患者可诉有瘙痒、胸闷、言语困难、恶心、失听、眩晕、寒战、腹痛、排便感及焦虑等。应用易发生过敏的抗肿瘤药物前,可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输液期间严密观察,并根据过敏反应分级情况,对症应用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甲强龙等。

(三)发热

已知能引起发热化疗药物有:博来霉素、更生霉素、多柔比星、吉西他滨、氮芥、光辉霉素、氮烯咪胺、左旋门冬酰胺酶、高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大多数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也可引起发热反应。发热反应一般不需特别处理。有博来霉素引起的过高热,系罕见敏感个体直接释放致热源所致,也有与疾病相关的发热,如淋巴瘤患者在使用博来霉素过程中发热的现象,因此在淋巴瘤患者中使用博来霉素,应在用药前以低剂量(1㎎)做皮肤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如果有过敏反应发生,应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处理,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四)造血系统反应

在细胞毒药物中,除了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和长春新碱等少数药物有轻微的骨髓抑制作用外,几乎所有的细胞毒药物都有骨髓抑制反应。干扰素和三苯氧胺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但多不严重。皮质激素在某种程度上有骨髓保护作用。现在也发现少数靶向药物,如索拉菲尼也可有轻至中度的骨髓抑制作用。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贮备能力关系密切。对于骨髓抑制的救治措施有:

粒细胞减少可选用利血生、鲨肝醇等口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避免损伤性、侵入性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患者应实行隔离。如体温超过38℃并持续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即应根据经验联合应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如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考虑其他少见致病菌或真菌的感染。血小板低于20×109/L以下有发生自发性出血可能,必要时

可输注单采血小板,酌情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1L-11)或血小板生长因子(TPO)。

(五)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也是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可表现为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性腹泻。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1.恶心和呕吐较易引起恶心呕吐的化疗药物有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等药物或静脉滴注氮芥、顺铂、氮烯咪胺、多柔比星、链脲霉素等。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有:①5-羟色胺3型(5-HT3)受体拮抗剂;②甲氧氯普胺;③地塞米松;④氯丙嗪等。目前常单用5-HT3受体拮抗剂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2.黏膜炎在癌症治疗过程中,40%的标准化疗患者和60%的骨髓移植患者可有口腔黏膜炎。直接口腔毒性一般发生于化疗后5-7天。以抗代谢与抗生素类药物多见,往往首先见于颊粘膜和口唇交接处,对酸性刺激敏感为早期线索,有龋齿和牙周病者多较严重,反应常与剂量有关并呈累积性。体质衰弱和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在给予可能引起口腔炎的药物时,事先宜对患者介绍有关口腔卫生及护理的常识。发生口腔炎后的处理为:①持续而彻底的口腔护理,经常特别是进食后用复方硼砂液、3%重碳酸钠或3%双氧水漱口。出现霉菌感染多伴有白斑或白膜,应以制霉菌素液漱口或用含制霉菌素的口腔涂剂局部涂布。口腔溃疡还可选用中成药如冰硼散、珍珠散或锡类散涂布;②合理调整进食,应进相当于室温的高营养流汁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15-30分钟用抗组胺药物或表面麻醉剂如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止痛;③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水盐电解质失衡。

3.腹泻化疗药物引起的腹泻最常见于抗代谢药,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较常引起腹泻的有更生霉素、羟基脲、柔红霉素、伊立替康、亚硝脲类、紫杉醇、吉非替尼、索拉菲尼等。干扰素和白介素-2也可引起腹泻。如果出现化疗后的腹泻,处理原则:①进低纤维素、高蛋白食物,补充足够液体;②避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③多休息;④止泻药;⑤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⑥腹泻次数1日超过5次以上或有血性腹泻者应停用有关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引起的延迟性腹泻是指伊立替康化疗结束24小时后出现的腹泻,中位发生于5-7天,但整个化疗间歇期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延迟性腹泻立即给予洛哌丁胺(易蒙停)2片并补充大量液体,继之每2小时1片,直至末次稀便后继续服12小时,最多不超过48小时以免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值得注意的是不应预防性使用洛哌丁胺。如按上述治疗腹泻仍持续超过48小时,则应开始预防性口服广谱抗生素,并给予胃肠外支持治疗,同时改用其他抗腹泻治疗,如生长抑素八肽。

4.便秘使用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有可能导致便秘,这些药物包括长春花生物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酰胺、长春瑞滨)、依托泊苷和顺铂。其他如多西他赛、米托蒽醌等也有报告。长春花生物碱尤以长春新碱最为突出,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对高龄患者有必要减量使用。处理:①膳食富含纤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充分摄入液体;②缓泻剂软化大便③控制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的次数;④必要时通过腹部X光片了解肠道情况。

(六)皮肤反应

常见的皮肤反应有脱发、荨麻疹、红斑浮肿、色素沉着症、皮疹等。脱发以

蒽环类和植物类药物最为明显,一般发生在首剂化疗后2-3周,在停化疗后6-8周可逐渐长出。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等可引起甲沟炎。手足综合征以卡培他滨和索拉菲尼最为明显,脂质体阿霉素也有报道。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有文献报道塞米昔布(西乐葆)和维生素B6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七)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以蒽环类抗癌药最为常见,其中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最为严重。阿霉素的心脏毒性通常分为两类急性毒性型,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可逆性的,停药后数天至2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包炎。延迟型发生于用药1-6个月后,主要表现为难逆转的心肌病变或心衰,大多发生于使用总量超过400㎎/㎡的患者。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所致的心脏毒性往往开始表现为舒张性左心室功能不全,而后发展成为收缩性左心室功能不全,大多都是轻微的、非特异性的,发生Ⅲ-Ⅳ度心功能不全者较少。表阿霉素的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发生心脏毒性的累积剂量为900㎎/㎡。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或纵膈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蒽环类药物需要慎用,累积剂量应低于上述标准。对于可能导致心脏毒性的药物,应根据说明,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控制用药累积剂量,联合化疗应注意避免心脏毒性药物合用,并应监测心电图、心功能,联合应用右丙亚胺等药物也有一定意义。

(八)肺毒性

约有10%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肺损伤,绝大部分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最常见的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最常见的药物是博来霉素和亚硝脲胺、丝裂霉素等。抗癌药物的肺损伤起病快慢不一,需密切观察化疗患者的临床表观改变,注意区别肺转移与肺部感染,及时发现和治疗抗肿瘤药物的肺毒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九)肝毒性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毒性多为急性损害,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和胆汁淤积,严重者可致肝硬化。有肝功不全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有肝损害的药物。化疗期间予保肝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脏损伤。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在乙肝病毒阳性患者中引起乙肝病毒激活,导致重症肝炎的报道屡有所见,因此在应用该药前应检测患者乙肝病毒DNA,DNA阳性者应慎用,或同时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

(十)泌尿系统反应

大剂量抗肿瘤药物使用后肿瘤细胞短期内崩解,大量尿酸沉积,可影响排泄而导致肾功能损害。顺铂是最易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每次用药前需监测肾功能水平,当肌酐清除率小于60mL/min时应给予减量25%,小于30mL/min时停止用药。顺铂用量较大时,要采用水化、利尿措施以保护肾功能,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剂合用,可减轻肾损害。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贝伐单抗(阿互斯汀)可引起蛋白尿,严重时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十一)神经系统反应

长春碱类药物对周围神经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肠麻痹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禁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复合B族维生素,中医药,针灸,导泻灌肠等。异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可出现小脑共济失调。顺铂可引起耳鸣和高频听力减退,发生率高达11%,严重者可致耳聋。草酸铂可引起急性外周感觉

神经异常,偶见可逆性的急性咽喉感觉障碍。其可逆性的慢性外周神经病毒主要表现为肢体感觉迟钝和(或)感觉异常,在累积剂量达到850mg/m2以上时尤为明显,发生率为82%,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叮嘱患者勿进冷食、冷饮及勿接触冷水或其他冷的物品。在以后的疗程中,将静脉输入的时间由2小时延长至6小时可以防止症状复发。

(十二)出凝血障碍及处理

光辉霉素和左旋门冬酰胺酶最易引起出凝血障碍、贝伐单抗可引起出血和伤口愈合延迟,吉非替尼可引起鼻出血,伊马替尼可致肿瘤瘤体出血,调整用药周期并减少药物剂量,小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凝血障碍发生率可大为降低。对于可能出血的患者,必要时补充血小板治疗。

(十三)远期反应

较为常见的有生长迟缓、不育、免疫抑制、肝纤维化、神经损害和第二个原发恶性肿瘤。化疗对性腺的影响可能是长时间的,甚至可能导致生殖能力的完全丧失。应用烷化剂类药物白消安、苯丁酸氮芥及环磷酰胺常发生闭经,甲基苄肼和长春花碱也有同样作用。甲氨蝶呤用于白血病维持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与肿瘤无关的骨折、骨质疏松和骨骼疼痛。第二个原发性肿瘤在有效治疗后发生率可达6%-15%,可发生于治疗后12个月至20年,高峰见于3-9年。化疗与放疗综合可使第二个原发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

推荐第5篇:化疗药物文档

一、表柔比星

输注方法:

1、5%葡萄糖溶解,静脉滴注。

2、注药前需要有双人核对血管,确认在静脉后才能给药。

3、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危险。并有记录,禁止护生执行静滴或静推。

4、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5、首选中心静脉给药,次选留置针,禁止钢针注射。

6、给药后给予足够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冲洗。

7、持续化疗泵给药时不要延长输入时间,避免增加药物的毒性。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应用中护士应床边看护,检查输液管和静脉通畅性。 用药后有一定量的药经肾排泄,尿液可能呈淡粉色。 严重的脱发,约见于70%-80%的病人。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 会再生。

心脏毒性与累积量成正比。用药后常见心率异常、心动过速, 多为一过性。

不能与肝素溶液混合,否则可形成沉淀。 不能长期与碱性溶液接触

不宜与地塞米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同时滴注(外渗后不能用 地塞米松局部封闭)

氨茶碱与本品接触可使溶液变成紫蓝色 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致沉淀

给药期间,同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有可能减 轻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并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二、奥沙利铂

输注方法:

1、5%葡萄糖液250-500ml稀释,稀释后的溶液应尽快滴注,2小时内。

2、用药后0~3天避免寒冷——吃、吸、摸

不吃冰或过凉食品、不呼吸冷空气(冬天戴口罩)、不接触金属制品(冬天戴手套)等,注意保暖是预防神经毒性的关键。

3、偶有喉痉挛,遇冷激发。

4、留置针刺激感明显,PICC可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神经系统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为可蓄积的、可逆的周围神

经毒性,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或感 觉异常,遇冷加重,用药期间应当注意保暖。

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含氯的化合物溶解和稀释,禁止与碱性 药物配伍。

在配制液体和输注时应当避免接触铝制品,否则会产生黑色沉 淀和气体。 本品不能静脉推注。

药物外渗可引起轻度局部反应。

与氟尿嘧啶同时使用时,最好间隔1小时。如奥沙利(2h)—亚 叶酸钙(2h)—氟尿嘧啶(4-6h)序贯使用。

严重神经毒性可导致肠梗阻,出现不能缓解的腹痛,可考虑此 并发症的可能。

与伊立替康合用可导致胆碱能综合征的机会增多,可用阿托品 预防。

三、长春瑞滨

输注方法:

1、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首选中心静脉给药,次之选择腕和肘之间的静脉,易固定、粗、直。多家省级医院规定必须从中心静脉输注。

2、使用留置针。

3、注药前需要有双人核对血管才能给药,并有记录。

4、使用生理盐水50-100ml稀释,并在短时间内静脉输入10 分钟,护士床旁看护。

5、给药前静推、给药后快速静滴2.5~5mg地塞米松,给予充分的冲洗静脉,以减少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静脉注药外渗可引起局部刺激、灼痛,局部组织坏死、蜂窝织

炎,静脉炎发生率相对较高。

避免任何意外的眼球污染。在一定压力下,药液喷射至眼球时, 可产生严重的刺激性,甚至角膜溃疡,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 进行冲洗。

有痛风病史、胆道阻塞、感染、白细胞减少、尿酸盐性肾结石 病史者慎用。

对于有高凝倾向的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征 象。

不能做肌肉、皮下或鞘内注射。

静脉炎发生率很高,深静脉置管给药是理智的选择。

四、紫杉醇

输注方法:

1、5%葡萄糖500ml溶解稀释,使用聚乙烯类输液器,禁用PVC(普通)。

2、输注时间3小时,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3、首次使用紫杉醇时应有医生在场,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出现过敏反应时遵医嘱实施治疗措施。

4、首次使用或过敏体质患者,先配制5%葡萄糖100ml加入一 支紫杉醇输入(30mg/支)。第二个疗程可一次使用。

注意事项:

1、了解过敏史,酒精过敏者禁用。

2、心血管毒性:可有低血压和无症状的短时间心动过缓。

3、神经毒性:多数为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轻度麻木及感觉异常,可发生以闪光暗点为特征的视神经障碍。

4、可出现关节肌肉疼痛。

五、氟尿嘧啶

输注方法:

1、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时,氟脲嘧啶总是放最后输注,点滴4~6小时

或24小时持续泵注,半衰期30~60分钟。

2、从外周静脉输注后,早期引起静脉发红、疼痛,后期色素沉着,

静脉弹性下降。

3、持续泵注时尽量从中心静脉输入。

注意:使用5-FU化疗泵患者,输注亚叶酸钙时,需关闭化疗泵,现用现配。

4、亚叶酸钙与氟脲嘧啶合用时,是氟脲嘧啶的增敏剂,在氟脲嘧啶

前,输注2小时,必须减少氟脲嘧啶剂量,增效减毒。

例如: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脲嘧啶。

5、甲硝唑明显降低本药疗效,毒副作用增加;长春瑞宾加重本药毒

性;别嘌醇减轻本药的骨髓抑制作用;西咪替丁阻止本药代谢,

使毒性增加,不宜同用。

六、多西他赛

输注方法:

1、应用所提供的溶媒溶解,然后以生理盐水或 5%葡萄25oml稀释。

2、滴注时间为1小时。

3、避免药物外渗,建议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留置针。

注意事项:

1、过敏反应: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瘙痒、潮红、红斑、药物热、寒战等,严重过敏反应表现为低血压、支气管痉挛、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2、体液潴留: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体重增加,少数患者可出现鞘膜腔积液。激素的使用除预防过敏外,还有减少水钠潴留的作用,因此,不能随意将激素减量。

3、没有发生药物外渗时也可出现注射局部反应。

4、其他:肌肉关节痛、指甲改变等。

5、皮肤反应:主要见于手足,也可发生于臂、面及胸部,表现为红斑、皮疹,有时伴瘙痒。

6、与顺铂联合时,先用多西他赛后用顺铂,以免降低多西他赛的消除率,使多西他赛的毒性增加。与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类)联合使用时,先予蒽环类药物后给予多西他赛。

七、吉西他滨

输注方法:

1、5%GS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稀释,配制的溶液不可以放入冰箱冷藏,以防结晶。

2、血管刺激性较大,应选择中心静脉或使用留置针。

3、输注时间为30-60分钟,超过60分钟会导致不良反应加重。

注意事项:

1、血小板下降是其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观察口腔粘膜、皮肤有无出血点、有无柏油便。

2、可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偶尔伴有脱皮、水泡和溃疡。

3、可引起发热、皮疹和流感样症状。少数病人可以出现轻度水肿,或有脱发、一过性嗜睡、失眠、多汗等。

4、约1%的病人可以伴有支气管痉挛,多发生在滴注太快时。

5、可引起轻度乏力、困倦,用药期间不能驾驶机动车。

6、与卡铂联合应用,先用卡铂后用吉西他滨效果好。

化疗药物使用顺序

原则:止吐药——普通液体——化疗药——普通液体——止吐药(必要时)

注意:

1、化疗药不宜第一瓶或最后输注

2、不宜晚间输注

3、化疗药物联用,先用非发疱剂,后用发疱剂

4、刺激性强的药物上午输注:阿霉素类、长春瑞宾、长春新碱。

提示:长春新碱用后6~8小时再用环磷酰胺可增效

甲氨蝶呤用后4~6小时再用氟尿嘧啶可增效,反之减效

化疗前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

推荐第6篇: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doc 文本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1.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接注射器回抽药液,并报告经治医生和护士长。2.护士应及时了解化学药物的名称, 剂量, 输注的方法, 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 面积, 外渗药物的量, 皮肤的颜色, 温度, 疼痛的性质。

3.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如损失量超过原药量的10%, 在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4.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做皮下封闭。护士长或值班医生指导护士立即应用0.5%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给患者做皮下封闭。

5.对于药物外渗轻度者,第一天行皮下封闭2次,两次的时间间隔以6~8小时为宜,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同时要将过程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6.对于药液外渗严重者,第一天行皮下封闭3~4次,第二,第三天各2次,时间间隔以6 ~8小时为宜,以后酌情处理。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液外渗处的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7.局部选用25~50%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宜;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小时以上。

8.局部也可中药外敷:将如意金黄散调成糊状,敷于外渗部位,用护肤膜覆盖于中药之上,防止中药水分丢失干裂影响治疗效果。敷药时间应保持24小时以上。

9.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10.患者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 遵医嘱用药,奥沙利铂甘露醇忌冷敷,热敷(长春新碱、艾恒),其余药物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11.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12.抬高患肢,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度。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

13.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14.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程序]

立即停用化疗药物→接注射器回抽→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皮下封闭→记录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皮肤→局部用冷敷、硫酸镁湿敷或中药外敷→禁用热敷→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按无菌原则换药→抬高患肢→做好心理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流程图

病人主诉疼痛烧灼感

停止注射,评估药 液外渗量

更换20mL注射器,尽量回抽

\\

有解毒剂可

有解毒剂

无解毒剂

以反抽药液

不可回抽

固定针头

拔除针头

拔除针头

注射解毒剂

局部封闭

皮下注射解毒剂

局部封闭

局部封闭

无菌绷带包扎固定患部勿加压

根据药物不同使用热敷或冷敷

观察疼痛、红肿、溃疡情况

关于化疗药物的静脉治疗规范

1.护士:

三年以上护士穿刺,高年资护士把关,双人核对给药。 2.评估:强刺激、发疱性化疗药不适宜手足背血管输入,建议PICC穿刺或深静脉置管;无明显刺激性药物在患者实在不同意置管的情况下,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减少外渗发生几率。 3.静脉选择:外周静脉化疗者,宜选择管径粗、弹性好、走行直、易固定的血管,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力求一针见血,化疗当天拔除。 4.给药:穿刺成功后,先按一般输液方法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待药液输入通畅后再接化疗药物,严禁用化疗药直接穿刺或拔针。所有化疗药物悬挂“特殊药物”标识。化疗药物滴完后仍需静滴普通液体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内使血管内膜持续受损害。

5.观察:给药后15分钟、30分钟严密观察,询问患者主诉。指导患者做好自我观察,发现异常,应首先关闭输液夹,及时汇报、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可疑外渗,要及时汇报护士长,按外渗原则处理,不可擅自隐瞒,造成严重后果。

化疗药物相关知识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制药物浓度过高等;

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二、临床表现:

1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 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3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4 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5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6 “静脉怒张”反应 :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三、化疗药物的分类:

根据药物外渗对皮下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①发疮性化疗药物;严重损害,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植物硷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②刺激性化疗药物;中度损害,渗漏后可导致组织灼伤或轻度炎症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而无坏死。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轻度损害,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无发疱,但也应引起注意。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四、预防措施:

1 化疗科护士首先要加强责任心,了解化疗药物的分类和毒性,制订静脉使用计划,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同时提高专业水平,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2 对于恶病质患者长期用药,血管充盈差,应主张颈内静脉或锁 骨下静脉穿刺、PICC导管应用,可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

3 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听取患者主诉。巡视病房或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确保液体通畅。化疗药物稀释后浓度高,需短时间输注时更应密切观察。

4、根据药物选择血管:使用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前对血管进行正确判断。建议PICC穿刺或深静脉置管;不宜选用手足背小血管,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

5、合理使用药物,掌握正确的给药的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应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长春新硷、柔红霉素、托马克等药物,稀释少量溶液推注,使化疗药物很快进入血管,用药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推注。用生理盐水前后冲洗静脉,可降低局部血管内的药物浓度,缩短化疗药物在局部血管

内的停留时间,这样避免了药物对血管的持续刺激,减少了用药时药液渗漏到血管外的可能,又有效地避免了静脉炎、水泡、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使并发症降至最低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6、加强医患合作,对患者作好宣教知识:化疗药物原则上需通过中心静脉或PICC置管给药,病人拒绝的需签医患沟通书晓以厉害,选择粗直的大血管予外周留置针输注,输完即拔除,避免保留。忌用钢针穿刺使用化疗药。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交待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对强刺激性药物、病人初次用药时,尤其应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惧,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注射部位如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应及时告知护士,不要强忍受,以免造成组织坏死。同时让陪人积极配合,发疱剂滴注时,应减少患者的活动。长期治疗时需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左右臂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药。如静脉已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需停止滴注,硫酸镁湿敷。

五、外渗处理:

1.外周静脉输注时,外渗处理程序:

① 如果病人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 ②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 ③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④通知医生,指导进一步处理。

⑤使用相应的解毒剂。解毒剂经静滴给药时,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剂时应先拔去针头。

⑥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小时,病人应注意休息。 ⑦必要时请外科会诊是否有外科指征。 ⑧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⑨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病人症状及累及范围。 2.中心静脉(CVC)输注时外渗的处理程序:

① 一旦病人感觉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

② 如果是皮下埋泵,应评价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

③ 尽可能回抽渗出液。如果渗出是针头滑出埋泵所致,尽可能通过针头吸出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除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

④ 给予适当的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应避免输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及时封泵。 ⑤ 同上述⑥—⑨步骤。

⑥ 要时拍正侧位胸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响范围,并请外科会诊。

六、外敷药物原理:

50%葡萄糖 20ml加25%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2 500ug混合液浸湿纱布, 将纱布完全覆盖在化疗药物渗漏处皮肤,冷敷。维生素B12参与体内许多化学代谢反应,促进受损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再生,防止伤口感染恶化,加速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汗腺、皮下组织,起止痛作用。高渗糖(50%)及硫酸镁(25%)为高渗溶液,湿敷后对局部皮肤有消肿作用,且前者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损伤恢复,总有效率达96%。

地塞米松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有效地抑制炎症介质、组胺、五羟色胺成分释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细胞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对抗各种原因如物理、化学、免疫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利多卡因可以稳定细胞膜跨膜电位,减少各种刺激反应,还可以阻断炎症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出,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反应。

七、常用抗癌药物解毒剂

药 物 解 毒 剂 剂 量 作 用

更生霉素 硫代硫酸钠10% 4ml 减低与DNA结合 ACTD Vitc(50mg/ml) 1ml 减低与DNA结合

阿霉素 碳酸氢钠8.4%, 5ml 减低与DNA结合 ADM 地塞米松4mg/ml 1ml 减轻炎症

光辉霉素 硫代硫酸钠10% 4ml 迅速碱化

八、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

药物 反 应 开 始 反 应 时 间 更生霉素 1~2 周 >2 周

阿霉素 1~2 周 >2 周 光辉霉素 1周 >2 周 丝裂霉素 1周 >2 周 长春新碱 12~24 h >2 周

药液外漏出现炎性反应的时间为1~2周,所以在注射时可疑有渗漏,即应按渗漏处理,切勿轻易放过而造成严重后果。文献报告一例阿霉素注射于一周后开始出现炎性反应,疼痛剧烈,有溃疡形成,广泛侵蚀肌腱韧带,导致不可逆损伤。由于手背和腕部富于细小的肌腱和韧带,药液一旦外漏造成损伤极难处理,甚至致残。因此对强刺激性药物,不可在该处注射,宜用前臂较粗的静脉。

推荐第7篇: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1、

2、

3、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 正确使用药物

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提到的不适主诉或症状

(1)、症状轻微,病人能耐受,应减慢滴速或减少口服剂量,并配以能减轻副作用的药物,继续观察症状。若症状仍未消失或有加重趋向,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2)、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4、病人若出现药物说明书上未提到的不良反应,症状严重,病人不能耐受,即停药,如静滴则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并保持原输液器及液体,按医嘱进行抗药物不良反应。继续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记录,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督察员或直接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推荐第8篇:化疗药物课件中南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中南大学药理学 熊燕

【目的要求】

1.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作用原理及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2.熟悉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3.了解药物、机体与病原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时 数】2学时 【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化疗药、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抗生素后效应。

2.抗菌药物作用机理:(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3)抑制核酸的合成;(4)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耐药性的概念、意义及产生机制。4.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5.药物分类。 【讲授重点】 1.基本概念;

2.抗菌药物作用机理;3.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讲授难点】

1.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过程及药物的作用靶点;2.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及药物的作用靶点; 3.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机制。 【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药理学》,周宏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一、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 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化疗药的范畴。

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是指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以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过程,简称化疗。

3.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drugs):是指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简称化疗药。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 4.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可分为:

① 窄谱(narrow spectrum):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氨基苷类等。 ② 广谱(broad spectrum):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①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等。

评价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能够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② 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b-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评价指标: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表示。指能够杀灭培养基中细菌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小则抗菌活性越强。 6.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概念: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CI = LD50/ED50。 意义:是评价化疗药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明疗效越高,毒性越低,用药越安全。 注意:①化疗指数越大并非绝对安全。 ②与治疗指数区别。

7.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二、抗菌药物的研究内容

抗菌药物是研究药物与病原菌微生物及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39-1 机体、抗菌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病原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但不能决定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为机体的防御机能、免疫状态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亦具有重要作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是帮助机体阻止疾病的发展,促进机体的康复,以达到最终消灭病原菌、保护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维持其生长繁殖,有赖于其结构完整和代谢功能正常。图39-2显示与药物作用有关的细菌结构。 1.抑制细胞壁粘肽的合成:细胞壁粘肽合成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9-3)

胞浆内阶段:合成粘肽的前体物质——乙酰胞壁酸五肽,磷霉素、环丝氨酸作用于该环节,阻碍了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合成。

胞浆膜阶段:合成粘附单体——直链十肽细胞膜合成十肽聚合物。万古霉素、杆菌肽作用于该环节。 胞浆膜外阶段:在转肽酶的作用下,将粘肽单体交叉联结。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b-内酰胺类作用于该环节

图39-2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作用部位示意图

图39-3 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过程

2.增加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 ——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多粘菌素B、E 多烯类 —— 增加真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 3.抑制生命物质的合成 ① 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② 抑制叶酸的合成: 磺胺——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③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药物作用靶点:作用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药物有氨基苷类、四环素类;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药物有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药物作用环节:氨基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四环素类阻止氨基酸tRNA进入A位,抑制肽链的延长。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和移位酶活性,阻止肽链的延长,

三、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一)概念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

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2.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其耐药性,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而前者更具临床意义。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注意:耐药性:病原体、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如b-内酰胺酶,可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的b-内酰胺环打开使药物失效; 合成酶(钝化酶):如乙酰化酶、磷酸化酶、核苷化酶等,可将相应的化学基团结合到药物分子上使药物灭活。

2.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① 耐药的细菌可改变靶蛋白结构使药物不能与靶蛋白结合,如细菌对利福霉素的耐药; ② 增加靶蛋白的数量,如金葡菌对甲氧西林耐药;

③ 生成新的对抗生素亲和力低的耐药靶蛋白,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菌外膜结构改变,孔蛋白构型改变或缺失导致药物不易渗透至菌体内;如细菌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等的耐药机制。 4.主动转运泵作用

有些耐药的细菌具有主动转运泵,可将进入细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体外,这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的之一。 5.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如细菌对磺胺药的耐药,通过产生大量的对氨苯甲酸(PABA),或直接利用叶酸生成二氢叶酸。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是: 1.尽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2.正确选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动学过程和不良反应选用合适的抗菌药;3.适当的剂量与疗程:根据患者的生理(年龄、性别等)机能状态、免疫力、肝肾功能等调整给药剂量和时间;

4.防止抗菌药的滥用:杜绝不必要的用药如病毒感染;避免局部用药;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预防用药的指征为:

① 预防风湿热复发,如用苄星青霉素清除咽喉部的溶血性链球菌; ② 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预防传播,如SD预防流脑; ③ 预防新生儿眼炎,如红霉素或四环素局部应用; ④ 预防外科手术后感染,如新霉素用于肠道术前给药; ⑤ 其他,如青霉素预防复杂的外伤、战伤所致的气性坏疽。 6.合理地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目的: ① 增强疗效 ② 减少不良反应

③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④ 扩大抗菌谱 2.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 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急性重症感染

②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 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 ④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如抗结核药

⑤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减少剂量,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 ⑥ 药物不易渗入的部位感染,如:青霉素 + SD治疗流脑 3.联合用药的效果

① 协同作用(增强):1 + 2 >3 ② 相加作用:1 + 2 = 3 ③ 无关作用:1 + 2 = 2 ④ 拮抗作用:1 + 2

I 繁殖期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 II 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类 III 快效抑菌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IV 慢效抑菌药:磺胺类 如何正确的联合用药: I + II 协同 I + III 拮抗 I + IV 无关或相加 II + III 相加或协同 II + IV 无关或相加 III + IV 相加

五、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抗菌药物通常分为下述七类:

(一)b-内酰胺类抗生素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

(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四)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六)抗结核病及抗麻风病药

(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思考题】 1.比较下列概念:

① 抗菌药与化疗药;② 抗菌谱与抗菌活性;③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④ 化疗指数与治疗指数;耐药性与耐受性;⑤ 抗生素后效应。

2.阐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细菌的耐药机制。3.如何正确地联合应用抗菌药? 【参考文献】

1.Baetti M, Melica G, Cenderello G, Roo R, Di Biagio A, Baetti D.Gram-positive bacterial resistance.A challenge for the next millennium.Panminerva Med.2002; 44: 179-184.2.Coates A, Hu Y, Bax R, Page C.The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timicrobial drugs.Nat Rev Drug Discov.2002; 1: 895-910.3.Labro MT.Antibiotics as anti-inflammatory agents.Curr Opin Investig Drugs.2002; 3: 61-68.4.Stewart PS, Costerton JW.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n biofilms.Lancet.2001; 358: 135-138.

第四十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目的要求] 1.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影响抗菌作用的因素以及细菌耐药的机制; 2.掌握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谱、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了解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及各代特点; 4.了解非典型β-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 [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青霉素类

(1)青霉素G的化学结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与抗菌作用特点、耐药性、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其作用与应用特点;

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比较的特点,并比较各代头孢菌素的在抗菌谱、耐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3.非典型β-内酰胺类的特点。 [讲授重点] 1.青霉素G的抗菌谱、抗菌机理、耐药性、临床用途、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各代头孢菌素的在抗菌谱、耐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讲授难点] 1.青霉素G的化学结构与抗菌作用、耐药性产生以及药物制剂与半合成的关系; 2.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与作用特点 [教 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药理学》,周宏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四十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1、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主核:

A环——饱和的噻唑环 B环——β-内酰胺环 侧连:

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7-ACA) 主核:

A环——饱和的噻嗪环 B环——β-内酰胺环 侧连:

2、有交叉过敏反应

(1)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类之间有完全交叉过敏; (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过敏

3、抗菌机理相同

(1) 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从β-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可理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① 为繁殖期杀菌剂; ② 对G+菌的作用强; ③ 对人体毒性小

4、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根据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可将对?-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种作用类型:

I 类: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G及青霉素V,容易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但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屏障,属于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而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效的窄谱抗生素;

II 类:广谱?-内酰胺类——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及某些头孢菌素,既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又能很好的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因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G;

III 类:不耐酶的青霉素——如青霉素G,能被革兰阳性球菌细胞外的b_内酰胺酶灭活,不能到达PBPS部位,因此,产酶菌株对其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IV 类:耐革兰阳性菌产生的酶——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及

一、二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等,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产酶菌株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PBPS结构者无效;

V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少量的酶——如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

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胞膜外间隙存在少量b_内酰胺酶时有效,大量酶时则被水解失活;

VI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大量的酶——如第

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酶十分稳定,即使胞膜外间隙存在大量的b_内酰胺酶仍有抗菌作用,但对因染色体突变改变了PBPS结构的细菌则失去抗菌作用。

5.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① 产生水解酶

细菌产生b_内酰胺酶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b_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通过催化药物水解,使b_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抗菌活性。 ②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细菌产生的b_内酰胺酶还能与药物牢固结合,产生非水解性屏障作用,使抗生素滞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靶蛋白,此种b_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的耐药现象又称为“牵制机制”。 ③ 改变靶位结构

b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PBPS,耐药菌体内的PBPS的质和量发生改变,导致与药物的结合能力降低。

④ 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

由于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β_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达到靶位而产生耐药。 ⑤ 缺少自溶酶

b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与抑制粘肽合成酶导致细胞壁缺损和促发自溶酶活性致细菌溶解双重机制有关。有些细菌缺少自溶酶,因此,对b_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耐药。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 (Penicillin antibiotics)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

(一)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Penicillin G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称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窄谱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需肌注或静滴;

2、分布: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能广泛分布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消除: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因此,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青霉素对繁殖期敏感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敏感菌株包括革兰阳性菌(G+菌)、革兰阴性球菌(G-球菌)及螺旋体,属窄谱抗生素。

1、G+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除金葡菌以外)等

2、G+杆菌:白喉、破伤风、炭疽杆菌、厌氧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与百日咳杆菌等

4、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螺旋体等

5、放线菌

但对大多数的G-杆菌无效,对金葡菌产生的b_内酰胺酶不稳定。 [临床应用] 首选用于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所致的感染,但须病人对青霉素不过敏。

1、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2、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中耳炎;

3、G+杆菌感染如白喉、破伤风,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

4、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产酶淋球菌引起的淋病;

5、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6、放线菌病 [不良反应] 青霉素的毒性很低,但应特别警惕其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

为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可出现药疹、血清病、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惊厥、昏迷,抢救不力可致死亡。 防治:?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用药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 必须进行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更换批号时应重作皮试; ? 避免病人饥饿时注射及局部用药;

? 做好急救准备,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

2、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现象,一般发生于治疗开始后6~8小时,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头痛及心动过速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可能与螺旋体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或螺旋体被杀灭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有关。

3、其他:

肌肉注射青霉素钾盐可产生局部疼痛、硬结或周围神经炎;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或钠盐静脉给药易致高血钾、高血钠症;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产生肌肉痉挛性抽搐、昏迷等症状。

(二) 半合成青霉素

由于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因此,通过改变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半合成青霉素; 但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活性均不及天然青霉素G。

1、耐酸青霉素类:

主要指苯氧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V(penicillinV)和非奈西林(phenethicillin) 特点: ? 耐酸,可口服; ?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 抗菌谱与青霉素同,主要用于轻症感染。

2、耐酶青霉素类:

为异噁唑类青霉素,包括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与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等。抗菌作用以双氯西林最强。 特点:

? 耐酶——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 ? 耐酸——可口服,严重感染时采用肌肉或静脉给药。

3、广谱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系青霉素G的侧链引进氨基后,易于通过G-菌的外膜,对G+和G-菌均有杀菌作用,常用药物有氨苄西林(ampicillin)、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阿莫西林(amoxycillin,羟氨苄西林)。 特点:

? 耐酸——可口服,

? 不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 对G-杆菌有效——可用于伤寒、副伤寒以及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该类药物皆为广谱青霉素,对G+菌和大多数G-杆菌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但均不耐酸,不耐酶,不能口服,对产酶菌无效;常用药物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以及阿洛西林(azlocillin)和美洛西林(mezlocillin)等酰脲类青霉素。 特点:

? 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 对大多数G-菌有效——可用于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道感染; ?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5、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

药物有美西林(mecillin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和替莫西林(temocillin) 特点:

? 对G+菌的作用差;

? 对G-菌的作用强,对G-菌产生的b_内酰胺酶稳定; ? 主要用于G-杆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伤寒及胆道感染。

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 antibiotics)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由头孢菌素C裂解获得。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不同的是另一个环不是噻唑环而为六元双氢噻嗪环。

头孢菌素已发展有四代,比较每代的特点下: 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氨苄(cefalexin)等;该类头孢菌素对G+菌包括耐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强于第二至第四代; ? 对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 对青霉素酶较稳定,但对各种b_内酰胺酶稳定性远比二至四代差; ? 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 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如呼吸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丙烯(cefprozil)等;前二者为注射制剂,后两者为口服制剂。 ?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逊;

?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 ? 对多种b_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 肾脏毒性降低。

? 主要用于敏感阳性和阴性菌,尤其是产酶耐药的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骨关节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妇产科感染及耐青霉素淋球菌感染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等

? 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1~2代;

? 对G-菌抗菌作用明显超过1~2代,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作用; ? 对多种b_内酰胺酶特别对G-杆菌产生的广谱β_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 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 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olidin)、头孢噻利(cefoselis) ? 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强的抗菌作用; ? 对G+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增强; ? 对β_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染色体介导的酶稳定;

? 有些药物如头孢地嗪还能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刺激吞噬细胞杀菌作用; ? 无肾脏毒性;

?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为提高疗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合用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或氨基苷类抗生素;厌氧菌混合感染可合用甲硝唑。

四、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非典型b-内酰胺类具有b-内酰胺环和另一杂环(头霉素类除外),而仅有b-内酰胺环的化合物则称为单环类。其基本结构如下图:

碳青霉烯类 氧青霉烷类 青霉烷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类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

(一) 头霉素类

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似,故也可将其列为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霉素类药物有头孢西丁(Cefoxitin)和头孢美唑(Cefmetazole);

1、菌谱广,对G-杆菌作用强,对厌氧菌高敏,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敏感性差,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2、用于G-菌和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二)碳青霉烯类

药物有亚胺培南(Imipenem)和美罗培南(Meropenem)

1、抗菌谱广,对多数G+、G-菌有效,对厌氧菌有强效(亚胺培南作用最强);

2、不仅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有抑酶作用;

3、亚胺培南易被肾脱氢肽酶降解,需与此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4、临床用于G+、G-菌及厌氧菌所致的感染。

(三)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Latamoxef)

1、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

2、对厌氧菌尤其脆弱类杆菌作用强;

3、作用维持时间长。

(四)、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Azthreonam)

1、对G-杆菌高敏,对G+球菌、厌氧菌无效,为窄谱抗生素;

2、对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3、主要用于G-需氧菌所致感染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药物有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和三唑巴坦(Tazobactam)

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胺酶,保护?-内酰胺环免受水解;

2、质粒编码的?-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作用弱;常与?-内酰胺类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五、思考题

1、如何从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理解青霉素的三个作用特点?

2、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如何防治青霉素的过敏性休克?

4、与天然青霉素比较,半合成青霉素有那些优、缺点?

5、半合成青霉素分哪几类?并简单描述各类的主要特点。

6、叙述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7、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推荐阅读文献

1.Mascaretti OA, Danelon GO, Laborde M, Mata EG, Setti EL.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beta-lactam compounds as selected active-site serine beta-lactamase inhibitors.Curr Pharm Des.1999; 5: 939-953.2.Maova I, Mobashery S.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aspects of evolution of beta-lactamases and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Curr Pharm Des.1999; 5: 929-937.3.Page MI.The reactivity of beta-lactams, the mechanism of catalysis and the inhibition of beta-lactamases.Curr Pharm Des.1999; 5: 895-913.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目的要求] 1.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掌握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等药的抗菌谱,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3.了解该类药物应用注意事项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体内过程,抗菌谱、抗菌机制、耐药机制及主要不良反应;

2.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新霉素等的抗菌特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 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大观霉素等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教学难点] 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并理解氨基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产生杀菌作用; 2.细菌对氨基苷类的耐药机制 [教 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药理学》,周宏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氨基苷类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生素,其基本结构是由苷元和氨基糖分子通过氧桥连接而成,故取名氨基苷类。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

从链霉菌的培养液中获得的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等 天然的氨基苷类:

从小单胞菌属获得的庆大霉素、西索米星、小诺米星、福提米星等;

半合成氨基苷类: 由某些天然氨基苷类经改造结构获得,主要有来源于卡那霉素的阿米卡星,来源于西索米星的奈替米星,还有来源于庆大霉素B的异帕米星等。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1.有相似的体内过程(ADE)

由于氨基苷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的氨基和胍基等碱性基团,为比较强的有机碱, 因此 A(absorption):口服难吸收,适用于肠道感染和肠道消毒,全身感染需注射给药

D(distribution):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E(elimination)在体内不被代谢,约90%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泄,尿药浓度高,适用于泌尿道感染,在碱性尿液中抗菌作用增强。 2.抗菌谱相似

? 对多数需氧G-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对G-球菌效差; ? 对耐药金葡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其它G+球菌如链球菌无效;

? 大多数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效,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小诺米星、西索米星、阿米卡星等; ? 部分药物对结核杆菌有效,如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和结核杆菌都有效。 3.抗菌机理相似

氨基苷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

(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起始、延伸、终止)即全过程: ? 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 延伸阶段:与30S亚基的P10蛋白结合,致A位歪曲,mRNA错译,合成异常无功能或毒性的蛋白质,; ? 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核糖体的解离。

(2)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菌体内的生命物质外漏致细菌死亡。 4.细菌对氨基苷类易产生耐药性,其机制为:

? 产生钝化酶:是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的重要机制,如产生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等分别使氨基苷类分子中的游离羟基磷酸化、核苷化和游离氨基乙酰化,从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是细菌耐药的另一原因,如铜绿假单胞菌对链霉素的耐药; ? 改变靶位:与氨基苷类结合的P10蛋白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其结合;

? 缺乏主动转运功能:氨基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是一个需氧耗能的过程,厌氧菌细胞膜缺乏主动转运泵,故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5.主要不良反应相同 (1)耳毒性:损害第8对脑神经,包括前庭损害和耳蜗损害, 前庭神经损害:眩晕、头昏、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下降、甚至永久性耳聋; 预防:? 询问早期症状(眩晕、耳鸣),检查听力,

? 避免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如万古霉素、高效利尿药呋噻米、依他尼酸及脱水药甘露醇合用, ? H1受体阻断剂可掩盖其耳毒性,避免合用。

(2)肾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者可产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甚至无尿; 预防:避免与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 (3)肌毒性:氨基苷类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接头,

原因:可能是氨基苷类与Ca2+结合,或在突触前膜与Ca2+竞争钙结合部位,阻止Ca2+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

抢救:一旦发生可采用新斯的明和钙剂对抗。

(4)变态反应: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药热、链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特点:过敏性休克少见但死亡率高。 防治 :(1)皮试

(2)葡萄糖酸钙 + 肾上腺素

二、主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链霉素(Streptomycin)

最早用于临床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 1.抗菌谱:对结核杆菌、G-杆菌作用强大,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耐药性:易产生耐药性 3.临床应用:

① 兔热病与鼠疫治疗的首选药,后者常与四环素联合应用; ② 抗结核治疗,应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应用;

③ 亦可与青霉素合用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但常被庆大霉素替代; ④ 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鲁菌病

4.不良反应多且重,以耳毒性最常见(前庭损害为主),其次为肌毒性、过敏性休克,亦有肾毒性;现已少用。

庆大霉素(Gentamycin)

为目前最常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是临床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1.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对金葡菌有效,对结核杆菌无效; 2.临床主要用于:

① G-杆菌感染所致的肺炎、脑膜炎、骨髓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 ②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与敏感的β-内酰胺类如羧苄青霉素合用; ③ 泌尿系手术前预防术后感染,口服用于肠道感染及术前肠道消毒; ④ 局部用于皮肤、粘膜及五官的感染等。

3.有耳毒性,以前庭损害为主,可逆性肾损害也多见,偶见过敏反应及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卡那霉素(Kanamycin)

1、抗菌谱与链霉素相似,对结核杆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2、耳毒性、肾毒性大,仅次于新霉素,细菌易耐药;

3、临床少用,可作为二线抗结核药 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

1.抗菌谱最广,对结核、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效 2.对钝化酶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

3.首选用于耐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所致的肠杆菌及铜绿假单细胞菌所致的感染,亦可作为二线抗结核药与其它药物联合用于结核病的治疗

4.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和肾毒性,耳毒性以耳蜗损害为主,较少出现肌毒性,偶见过敏反应。妥布霉素 (Tobramycin)

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较庆大霉素强,且无交叉耐药;2.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及G-菌所致全身感染; 3.不良反应同庆大霉素,但耳毒性略低。 奈替米星 (Netilmicin)

1.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科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良好抗菌作用;2.对G+球菌的作用强于其它氨基糖苷类

3.对多种钝化酶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药物无交叉耐药;4.不良反应轻,耳毒性、肾毒性发生率较低,症状大多轻微可逆。 新霉素 (Neomycin)

1.耳毒性、肾毒性最大——禁止全身使用,

2.仅口服用于肠道感染、肠道手术前消毒及肝昏迷患者 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淋必治)

1.对淋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且对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亦敏感;

2.主要用于无并发症的淋病,如耐青霉素菌株引起的淋病或对青霉素过敏的淋病患者。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可产生杀菌作用,而大环内 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抑制菌体蛋白合成却只产生抑菌作用? 2.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如何防治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4.试比较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新霉素和大观霉素的作用及应用特点。

推荐阅读文献

1.Ambrose PG, Owens RC Jr, Garvey MJ, Jones RN.Pharmacodynamic consider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pseudomonal infections with cefepime.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2; 49: 445-453.2.Bolzan AD, Bianchi MS.Genotoxicity of streptozotocin.Mutat Res.2002; 512: 121-134.3.Geller DE, Pitlick WH, Nardella PA, Tracewell WG, Ramsey BW.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erosolized tobramycin in cystic fibrosis.Chest.2002; 122: 219-226.第四十二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Macrolides, lincomycins and polypeptide antibiotics) [目的要求] 1.掌握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作用机制;

2.熟悉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齐霉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 3.万古霉素、杆菌肽和多粘菌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重点] 1.红霉素的抗菌谱、抗菌机制及耐药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体内分布特点、抗菌作用、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3.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的抗菌谱、抗菌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难点] 1.大环内酯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的抗菌机制;

2.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的抗菌作用及临床用途。[教 材]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药理学》,周宏灏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第四十二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多肽类抗生素

(Macrolides, lincomycins and polypeptide antibiotics)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均具有14 ~ 16元大环内酯环状化学结构的抗生素。 包括: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14元环:红霉素

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交沙霉素 14元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罗他霉素

(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

红霉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体内过程] 1.吸收:红霉素为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在小肠崩解吸收,酯化物制剂有相当的耐酸能力亦易于吸收; 2.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及体液中,尤以胆汁中分布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3.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肝功能不全者药物排泄速度减慢。 [抗菌作用] 1.抗菌谱:

① 红霉素对金葡菌、表葡菌、链球菌及革兰阳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② 对某些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百日咳杆菌及布鲁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③ 对军团菌、弯曲杆菌亦有较强抗菌作用;

④ 本品对各种厌氧菌亦有相当的抗菌活性,但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除外; ⑤ 对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2.抗菌机理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耐药性] 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可恢复;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 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 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耐药机制:

① 改变靶位结构:23S核糖体RNA腺嘌呤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② 细菌胞膜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药物渗入菌体内减少; ③ 主动流出增加:细菌通过主动流出系统将药物泵出菌体外; ④ 细菌产生灭活酶:如酯酶、磷酸化酶、糖苷酶等使红霉素失活。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轻、中度的耐药金葡菌感染以及替代青霉素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放线菌病及梅毒等的治疗或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2.首选用于治疗军团菌病、弯曲杆菌所致感染、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致婴儿肺炎和结肠炎、白喉带菌者的。[不良反应] 1.刺激反应:本品刺激性大,口服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及腹泻等;静脉给药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2.肝损害:红霉素酯化物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及胆汁郁积性黄疸等,及时停药可恢复;3.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其它第一代大环内酯类——16元环的大环内酯类

药物有: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麦迪霉素(midecamycin) 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 特点(与红霉素比较):

1.体内过程与红霉素相似——胆汁分布浓度高; 2.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3.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略低或相似; 4.不良反应较红霉素轻;

5.用于耐红霉素菌株和不能耐受红霉素的患者。

(二)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药物有: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 (与红霉素比较)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半衰期延长; 2 抗菌活性增强;

3 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4 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5 不良反应较少

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及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又称洁霉素(jiemycin)及氯洁霉素(lujiemycin)

1.林可霉素口服不吸收,克林霉素口服吸收率高,在骨骼组织分布浓度高,主要在肝脏代谢;2.两药抗菌谱相似——主要作用于G+菌,

? 对G+球菌如金葡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G+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

? 对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和其他类杆菌属、梭杆菌属以及大多数放线菌属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 肠球菌属、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及难辨梭菌对本品耐药;

3.抗菌活性克林霉素比林可霉素强,对大多数敏感菌强4倍左右,对厌氧菌作用更强;

4.抗菌机制与红霉素相同,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通过抑制转肽移位反应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本类药物不宜与大环内酯类合用;

5.主要用于金葡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的感染以及各种厌氧菌感染; 6.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长期口服可致菌群失调而发生伪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与甲硝唑治疗;林可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三、多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

1.两药抗菌作用相似——对G+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合成(胞浆膜阶段)

3.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和G+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尤其是其它药物治疗无效或过敏时;对可林霉素等所致的伪膜性肠炎有良效;

4.毒性大——有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和血栓栓塞性静脉炎。多粘菌素B(polymyxin B) 多粘菌素E(polymyxin E)

1.两药抗菌作用相似——对G-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更佳,对G+菌、G-球菌无效;2.抗菌机制相同——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其带阳电荷的游离氨基能与革兰阴性杆菌胞浆膜磷脂中带阴电荷的磷酸根结合,使胞浆膜的表面张力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生命活性物质如核苷酸、磷酸盐等成分外漏;

3.毒性大——肾毒性多见,可引起神经毒性和肌毒性,也有肝毒性和变态反应;4.临床少用——主要用于其它药物治疗无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四、思考题

1.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

2.与红霉素比较,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有哪些特点? 3.林可霉素类为什么不宜与大环内酯类合用? 4.万古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特点 5.多粘菌素类的抗菌作用、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特点 推荐阅读文献

1.Paganini H, Marin M.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of teicoplanin.Medicina (B Aires).2002; 62 Suppl 2: 52-55.2.Smilack JD, Wilson WR, Cockerill FR 3rd.Tetracyclines, chloramphenicol, erythromycin, clindamycin, and metronidazole.Mayo Clin Proc.1991; 66: 1270-1280.3.Trefzer A, Salas JA, Bechthold A.Genes and enzymes involved in deoxysugarbiosynthesis in bacteria.Nat Prod Rep.1999; 16: 283-299.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中南大学药理学 邓汉武

【目的要求】

1.掌握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天然四 环素类的药动学特点。

2.熟悉四环素、米诺环素的特点。【讲授重点】

1.天然四环素药动学特点,对骨和牙齿发育的影响,半合成四环素和天然四环素的比较。2.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是限制氯霉素的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 【讲授难点】

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损害,对儿童更应严格控制使用的原因。 【教材】

周宏灏主编:药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教案正文】

该两类抗生素是抗菌谱很广的抗生素(旧称广谱抗生素)。它们对多数G+、G-细菌及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

旋体及阿米巴原虫均有抑制作用。天然四 环素类耐药株较多,应用较少。

一、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基本结构:1.氢化骈四苯(四个环,故名) 2.不同品种为环上

5、

6、7位 上取代基团不同 (一)分类

天然四环素类

每天给药次数 四环素(tetracycline)

4次/d 土霉素(terramycin)

4次/d 金霉素(aureomycin)

外用 地美环素(demeclocycline,去甲金霉素)

4次/d 半合成四环素

多西环素(doxycycline,强力霉素)

1~2次/d 米诺环素(minocycline,二甲胺四环素)

2次/d 美他环素(metacycline,甲烯土霉素)

2次/d

四环素的分类,取代基团及部分药理学特点如下

表 四环素的分类、取代基团及部分药理学特点

1.抗菌谱(广谱)

敏感:G+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葡萄球、炭疽、破伤风、产气杆菌 G-菌:脑膜炎球、大肠杆、痢疾杆、肺炎杆、流感杆、布氏杆 四体:支、衣、立克次体、螺旋体 某些原虫:阿米巴

无效:绿脓、伤寒、结核、真菌、病毒

抗菌活性: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四环素 >土环素2.抗菌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为主)

(1)抑制蛋白质合成:30s亚基抑制药,抑制始动复合物形成,阻止aa-tRNA进入A位。 (2)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四环素类为快速抑菌药 3.耐药性

天然四环素耐药株较多,特别是G+球葡、肠道菌 (1)天然四环素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2)天然与半合成四环素有部分交叉,如四环素耐药株对米诺环素、美他环素仍敏感。 (三)药动学

吸收:天然四环素类吸收好,但不完全

(1)每次>0.5g,并不成比例增加吸收,餐后服血浓度降低50%。

(2)金属离子Ca2+、Mg2+、Fe2+、Al3+等在肠道与其络合,减少其吸收,不与抗酸药、奶制品及铁制剂合用。

分布:均匀,四环素Vd = 1.5L/kg,脑脊液浓度低,仅为血浓度10~25%,脑膜炎,时必须静滴以提高血浓度(25~50%血浓)

代谢、排泄:部分肝代谢,部分原型肾排,55%,(四环素)尿路排泄,胆汁浓度高。 (四)临床应用 1.四体感染

(1)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

(2)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子宫颈炎、性病淋巴肉芽肿、沙眼 (3)支原体:支原体肺炎、盆腔炎 (4)螺旋体:回归热 2.细菌性感染

G-菌:布鲁、霍乱、痢疾、百日咳、急性前列腺炎(大肠杆、衣原体)、胆道混合感染 G+菌:不及青霉素;痤疮有效,0.25~0.5/d,一月 阿米巴(肠内):土霉素(抑共生菌) (五)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刺激所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饭后服减轻。 2.二重感染 敏感菌株受抑,不敏感菌株大量繁殖引起。

(1)真菌病:念珠菌所致鹅口疮、呼吸道炎、肠炎、阴道炎、尿路感染等 (2)假膜性肠炎(难辨梭菌):脱水、肠壁坏死、休克、可致死 处理 ①停药

②抗菌真菌病:制霉菌素、二性霉素等

难辨梭菌性肠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甲硝唑等 3.对骨、牙齿生长的影响 发育不全(畸形、龋齿)

沉积于骨、牙,与Ca 2+结合 发育障碍 变黄

妊娠4月以上的妇女 禁用于 8岁以内的儿童

4.肝、肾毒性 为长期口服或大剂量静脉给药所致,可致肝脂肪性坏死,加重肾功能不全,易发生于孕妇 5.过敏反应 药热、皮疹、光敏性皮炎等,偶可致剥脱性皮炎 6.维生素缺乏 制造维生素B、K细菌受抑,致口角炎、舌炎、出血 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特点(与天然者比较) 1.抗菌作用强,且对天然类耐药者仍敏感。

2.应用 敏感菌及四体所致尿路、胃肠道、胆道、呼吸道感染,五官科感染。米诺穿透性好,特别适于痤疮、酒渣鼻。预防流脑良好。

3.口服基本不受食物及金属离子影响。4.t?长,多西为20 h,米诺为14 h。

不良反应基本同四环素,但米诺环素可引起可逆性前庭反应(恶心、头晕、平衡失调),与剂量大小有关(300~400mg /d时易发生)。

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1949)为左旋光学活性;合霉素为消旋,已停用 (一)抗菌作用

1.抗菌谱(广谱,偏重于G-菌)G+菌: 不及青霉素、头孢菌素 G-菌: 大多肠杆菌科高度敏感,伤寒、副伤寒——首选。

其他G-菌:百日咳、肺炎、变形、布氏、痢疾杆菌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均敏感——但不首选 四体:立克次体、衣原体作用强;支原体、螺旋体有效。

2.抗菌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肽酰基转移酶,使P位肽链不能移向A位,阻止肽链延伸。因其作用位点与红霉素、克林霉素的作用位点相近,可能产生竞争拮抗作用,不合用。 (二)药动学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维持6~8h,4次/d。 分布:均匀,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浓度的35~65%,可用于细菌性脑膜炎。 代谢:90%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当肝功能降低时,可蓄积中毒。 排泄:约10%原型肾排,尿路感染有效。 (三)临床应用

1.伤寒、副伤寒:首选;(次选氨苄、阿莫西林、SMZ+TMP、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 2.G-耐药菌为主的重症感染:细菌性脑膜炎、脑脓肿、泌尿道感染、沙门菌肠炎合并败血症,脆弱类杆菌所致腹、盆腔感染。

3.立克次体感染(Q热、恙虫病)及衣原体沙眼。4.眼内炎及全眼球炎(穿透力强)。 (四)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大,严格控制使用 1.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1)可逆性血细胞减少(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2)再障—与剂量和疗程无关,少见,但死亡率高。

①.前者可能与抑制造血细胞线粒体中核蛋白体70s亚基有关。

②.后者可能患者有遗传性代谢缺陷,对氯霉素结构中“硝基苯”基团特别敏感,可能为变态反应。死亡率可达50%。 2.灰婴综合征

新生儿、早产儿其肝代谢及肾排泄功能不完善 氯霉素蓄积

呼吸、循环衰竭,BP下降,苍白。出现症状后约40%患者在2~3天内死亡。新生儿、早产儿禁用。 3.其他

(1)二重感染:比四环素少见;亦可致肠道菌受抑而引起维生素缺乏 (2)过敏反应:皮疹、血管性水肿、结膜水肿

(3)神经系统:视神经炎、周围神经炎、失眠、幻视、中毒性精神病(大剂量)

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

其抗菌谱、抗菌机制及不良反应均同氯霉素,但未见致死的再障、灰婴综合征的报道。 临床应用:

1.呼吸、尿路、胆道、肠道感染 2.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 【思考题】:

1.试述天然四环素与半合成四环素的药动学特点。2.氯霉素对骨髓的毒性有哪两类,如何预防?

3.试述四环素的不良反应,如何避免对儿童骨和牙齿生长的影响? 4.氯霉素的主要临床用途 【参考文献】:

1.Leviton I.1999.Inhibitors of protein synthesis.Cancer Invest,17:87-92 2.Watanabe N, Kasahara A, Nakada K et al.2002.Mutagens inducing mutations in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DNA.Nippon Rinsho,60:35-38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中南大学药理学 邓汉武 【目的要求】

1.掌握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2.掌握磺胺类药SD和SMZ合用TMP增效机理 3.了解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的临床应用 【讲授重点】

1.喹诺酮类作用机制,

三、四代药物主要抗菌特点和临床应用 2.磺胺与TMP合用增效机制 【讲授难点】

喹诺酮类之间抗菌谱的差异(对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敏感性等) 【教材】

周宏灏主编,药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教案正文】

人工合成抗菌药是含有“4-喹诺酮母核”基本结构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其他合成抗菌药物等

一、喹诺酮类药物

第一代 萘啶酸(1962,已弃用) 第二代 吡哌酸(1974)

第三代 均含“F”,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

诺氟沙星 培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 洛美沙星 托氟沙星 司氟沙星 那氟沙星 阿拉沙星 巴洛沙星 帕珠沙星 西他沙星 吉米沙星 (一)喹诺酮类药物共同特点 1.抗菌作用

(1)抗菌谱广:G+、G-细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分枝杆菌(环丙司帕等) (2)作用机制独特(抑DNA回旋酶),与其他抗菌药无明显交叉耐药性 (3)PAE较长

2.给药途径广(口服、注射均可) 3.生物利用度较高,通透性较好 4.不良反应较小 (二)抗菌作用 1.抑菌谱广

G-菌:大肠、痢疾、伤寒、变形、产气杆、淋球——强;绿脓(环丙、氧氟) G+菌:金葡、链球——敏感

分枝:(环丙、氧氟、左氧氟、司帕)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敏感 2.抗菌机制

(1)细菌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主) 喹诺酮类靶点

A亚单位——DNA链断裂与重接 DNA回旋酶

B亚单位——能量转换,ATP水解 喹诺酮类作用靶点为A亚单位 (2)诱导细菌DNA紧急修复系统 (SOS) 错误复制 (次) (3)改变细胞壁成分 自溶酶

3.耐药性:同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有增长趋势 耐药机理:

(1)回旋酶基因突变:药物与回旋酶亲和力 (2)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通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 菌体内药浓度降低 (3)主动排出机制 (三)药动学

1.吸收:吸收迅速、完全,除诺氟沙星外,其余吸收率>80% 2.分布: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脑(如氧氟、环丙、培氟)能达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差异较大(见下表)

表 10种新喹诺酮类药代动力学参数

(四)临床应用 适用于敏感菌感染

1.泌尿生殖道感染 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显效 2.肠道感染 细菌性肠炎、菌痢、伤寒、副伤寒 3.呼吸道感染 (肺炎球菌、支原体)肺部及支气管感染 4.TB 氧氟、环丙、左氧、司帕(可作抗结核二线药) 5.绿脓 氧氟、左氧氟、环丙

6.其他 骨髓炎、关节感染、五官科感染、伤口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氧氟、环丙、培氟) (五)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吐、腹内不适(发生率3~5%)。

2.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症状:焦虑、失眠、耳鸣、偶致幻觉和癫痫发作(

3.过敏反应 药疹、红斑、光敏性皮炎(尤为皮肤蓄积者,如洛美沙星、司帕沙星)。

4.其他 可能引起骨关节病(动物实验),可致关节痛,儿童大剂量应用显示缺乏例证。孕妇、乳母避免用。 (六)药物相互作用

1.H 2受体阻断药及Mg2+、Al3+、Ca2+、Fe2+降低其生物利用度,避免同服。 2.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致CNS兴奋、惊厥的发生率增高。 3.抑制茶碱类、华法林、咖啡因的代谢,避免合用。 常用药物介绍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个含“F”喹诺酮类,F为35%~45%,血浓度较低,主用于肠道、尿路感染,亦可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眼科感染,疗效一般。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是第三代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F为60~80%,仅比诺氟沙星高,比其他喹诺酮低。

抗菌作用:对G-杆菌最强:如大肠、痢疾、流感、绿脓等,对 产酶淋球、耐药金葡有效,伤寒及TB杆菌有效。

应用: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第二线治疗伤寒及抗TB药。 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 F比诺氟沙星高1倍

分布广:肺、痰液、骨、耳鼻喉、前列腺均可达有效浓度,尿液浓度高(与左氧氟沙星并列首位)。 抗菌作用:对一般菌比诺氟沙星强。

应用:泌尿道、呼吸道、胆道、皮肤软组织、耳鼻喉、眼科感染等,可作为治疗伤寒及抗TB杆菌第二线药。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1.为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

2.抗菌谱同氧氟沙星,作用强,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消旋体)的2倍。3.不良反应较少。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特点:1.生物利用度高(90~100%) 2.抗菌活性同氧氟沙星 3.t1/2长,存在PAE,1次/d 4.光敏反应发生率较高

氟罗沙星(Fleroxacin,多氟沙星)

特点:1.抗菌谱广:除一般敏感菌外,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作用强 2.体内抗菌活性强,强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3.生物利用度高(近100%) 4.t1/2长,1次/d 应用:与氧氟沙星相似,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效,但对结核杆菌无效。 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司氟沙星) 特点:1.抗菌活性及抗菌谱

(1)对G+菌作用强(葡萄球、链球强于环丙沙星),高浓度抑制MRSA (2)对支原体、衣原体强;分支杆菌有效 2.t1/2长(17.6 h),1次/d 3.应用

(1)敏感菌(含厌氧菌)及耐药菌 (2)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3)第二线抗TB药

4.不良反应 光敏性皮炎,在该类药物中发生率高 第四代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 特点:1.对G-菌、厌氧菌具有高活性,优于环丙沙星 2.对金葡、肺炎球菌亦优于环丙沙星、司氟沙星 3.对MRSA有效

二、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该类药物是最早合成的人工合成抗菌药,首次用于临床的是百浪多息(prontodil,1935)。随着低毒高效的新的抗菌药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应用逐渐减少,但对某些感染仍列为首选(如流脑)。 优点:1.抗菌谱较广 2.某些感染有显效:流脑(SD)、伤寒(SMZ+TMP) 3.使用方便(口服制剂),稳定性强

缺点:1.不良反应较多:肾损害,过敏,CNS不良反应 2.抗菌活性不高,易耐药且存在交叉耐药性 (一)磺胺药的分类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易吸收) 短效(t1/2

磺胺异噁唑(SIZ) 4次/d 磺胺二甲嘧啶(SM2) 4次/d 中效(10-24 h):

磺胺嘧啶(SD) 2次/d 磺胺甲噁唑(SMZ) 2次/d 长效( t1/2>24 h ): 磺胺多辛(SDM) 1次/3-7d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难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3.外用磺胺

磺胺米隆(SML)、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SD-Ag) (二)抗菌谱——较广(多数G+、G-菌)

1.敏感: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鼠疫杆菌(链霉素首选)

2.次敏感:G-杆菌:大肠、痢疾、变形、肺炎、布鲁、流感、伤寒(SMZ)、绿脓(SML、SD-Ag);沙眼衣原体;疟原虫(SDM)

3.无效:G+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 选择性:

SD——脑膜炎球菌 SDM——疟原虫(麻风、结核) SMZ——伤寒 SML、SD-Ag——同铜绿假单胞菌 (三)抗菌作用原理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磺胺的化学结构与细菌合成二氢叶酸的前体物对氨苯甲酸(PABA)相

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合成二氢叶酸受阻,抑制DNA、蛋白质的合成,为抑菌药。 细菌对磺胺存在交叉耐药性

耐药机理:(1)酶提高识别力——与磺胺亲和力下降

(2)细菌改变代谢途径:自身制造PABA,增加酶量,利用外源叶酸等 (四)临床应用

1.流脑 首选SD,PNCG,次选氯霉素、第

二、三代头孢菌素 2.呼吸道感染 选用中、短效,如SD,SMZ+TMP 3.尿路感染 SIZ,SMZ+TMP 溃疡性结肠炎——SASP 4.肠道感染 肠炎、菌痢——SMZ+TMP 伤寒——SMZ+TMP 5.外用 (1)创面感染(化脓、铜绿)、烧伤等选用SML,SD-Ag(后者强、刺激性小、兼有收敛作用)。 (2)眼部感染 SA 6.疟疾预防 SDM(为防疟片2号的组分:SDM+乙胺嘧啶) (五)不良反应 较多见

1.肾损害:在酸性尿中易形成结晶,刺激肾,致结晶尿、血尿、管型尿,以SD多见 (1)多饮水:大于1.5l/d,增加尿量、降低药浓 (2)碱化尿液(NaHCO3);预防结晶尿 (3)老年、肾功能不全慎用

2.过敏反应:皮疹、固定型药疹、药热等,注意用药史

3.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缺G-6-PD可致溶血性贫血 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饭后服减轻

5.神经系统:头晕、乏力,新生儿胆红素脑病;驾驶员、高空作业及新生儿不宜用

三、甲氧苄啶(trimethoprin,TMP,1968) 特点: 1.抗菌谱:与磺胺相似,较广

2.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合用协同增效,因其半衰期与SD和SMZ相近,故常与SD和SMZ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

3.应用:本品不单用,常与磺胺合用,治疗呼吸道、流脑、泌尿道及伤寒等感染性疾病 4.不良反应:

(1)大剂量、长疗程:可致叶酸缺乏症 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巨幼红 细胞贫血

(2)动物实验可致畸、孕妇禁用

四、硝基呋喃类

本类药物作用特点为抗菌谱广、作用强、不易耐药、毒性大。 呋喃坦啶(furadantin)尿药浓度高,用于尿路感染。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痢特灵)难吸收(仅5%),肠炎、菌痢、溃疡病。

呋喃西林(furacillin)内服毒性大,仅外用。烧伤湿敷创面,中耳炎、鼻炎(1%F+E)

五、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尼莫唑等 应用:1.厌氧菌感染(需氧菌无效) 2.滴虫病 3.阿米巴病 4.贾第鞭毛虫病

本类药物见抗阿米巴病药与抗滴虫病药章节将详述 【思考题】

1.磺胺药与甲氧苄叮合用为什么能协同增效 2.试述SD、SMZ及SASP的主要用途

3.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与临床用途 【参考文献】

1.Hooper DC.2000.Mechanism of action and resistance of older and newer fluroquinolones.Clin Infec Dis,31:S24-S28 2.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HHs.2003.Labeling requirements for systemic antibacterial drug products intended for human use:final rule.Fed Regist,68:6062-6081 3.Norrby SR.1991.Side-effects of quinolones:comparisons between quinolones and other antibiotics.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10:378-383

第四十五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中南大学药理学 邓汉武

【目的要求】

1.掌握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及吡嗪酰胺的抗结核作用,不良反应,耐药性,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2.了解抗麻风病药的临床应用。 【讲授重点】

1.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的抗结核作用特点,长期用药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合耐药性问题。 2.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讲授难点】

抗结核病药的作用机理,联合用药及短程疗法的必要性和优点。 【教材】

周宏灏主编: 药理学 科学出版社 ; 北京,2003年 【教案正文】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传染病,发病率近年有所回升,WHO估计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800万人,特别是HIV高发地区TB发病率高,我国现有结核病人600万左右,年死亡人数25万左右。已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Anti-Tuberculosis Drugs) 抗结核病药分为第一线药和第二线药:

第一线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线药:卡那霉素、阿米卡星、PAS、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氨硫脲、环丝氨酸、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 异烟肼(isoniazid, rimifon, 雷米封)

本品1952年开始用于临床,目前仍是是抗TB作用最强的首选药物,它具有下述优点: 1.给药途径广:po、im、v、腔内给药均可。 2.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均匀:Vd=0.6L/kg。 (1)可透入细胞内,杀死巨噬细胞内TB菌。 (2)透入肺部空洞病灶(厚壁空洞)及骨组织。 (3)脑脊液、胸水中药浓度与血浓度相仿。 3.耐药性可产生,但无交叉耐药。

(1)耐药菌对人体毒力减低,治疗仍有效。 (2)耐药不持久。 (3)与其他药无交叉耐药。 (4)合并用药,显著降低其耐药性。 4.疗效好,毒性低。 (一)作用

作用强:MIC 0.025mg/ml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10mg/ml)对繁殖期作用更强(浸润性、急粟)。 机理:可能为

(1)抑制膜磷脂合成,致膜通透性增高。

(2)抑制胞壁分支菌酸合成,使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 本品长期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可明显延缓或防止耐药菌出现。 耐药机制:

1.过氧化氢酶减少、丢失,异烟肼难以活化。

2.菌膜通透性降低,药物摄取减少。

(二)药动学

1.吸收:快而完全,F为90%,1-2小时达峰值浓度t1/2 2-3 小时(慢代谢型)。 2.分布:均匀,通透性好,可广泛分布于脑,胸、腹膜腔、淋巴结,纤维病灶等。 3.代谢:肝乙酰化(快、慢型)。

4.排泄:原型和代谢产物(乙酰异烟肼、异烟酸)由尿排泄,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异烟肼 乙酰异烟肼(肝损害)

快代谢型(黄种人占50%):乙酰异烟肼易致肝损害。 慢代谢型(黄种人占26%):原型异烟肼易致神经系统毒性。

(三)临床应用

治疗各型结核的首选药,常需联合用药。

1.急粟、结脑:需大剂量(10-20mg/kg/d)口服或静滴均可。2.普通结核: 1次/d 晨起空腹顿服(0.2-0.3/d)。 2-3次/w 较大剂量间歇疗法适于巩固期治疗。

(四)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

(1)C.N.S 一般剂量 偶有失眠、头昏、轻度精神兴奋,可逐渐消失。 大剂量(>500mg/d,或慢乙酰化型)

可致精神失常:如兴奋、神经 错乱、惊厥等,故癫痫、精神病史、嗜酒者慎用 (2)周围神经炎 四肢麻木、肌震颤、痛觉过敏、肌萎缩等 原因:VitB6缺乏所致 宜补充VitB6 ①异烟肼结构与B6相似,与B6竞争性拮抗阻碍B6形成辅酶 B6排泄增加。 ②异烟肼与B6形成稳定的腙类化合物,B6利用减少。

在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由谷氨酸脱羧转化而成,而维生素B6既为该脱羧酶的辅酶。由于异烟肼使B6排泄增加或利用减少,使中枢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减少而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2.肝毒性:

可致暂时性转氨酶升高、黄疸、肝小叶坏死快代谢型易见(为乙酰异烟肼所致),故应定期查肝功能,与利福平、吡嗪酰胺合用时尤应注意。

(五)药物相互作用

1.异烟肼有肝药酶抑制作用,增加苯妥英钠、双香豆素、交感胺的血浓度。2.VitB

6、皮质激素 降低本药疗效。 3.乙醇增加其肝毒性。 利福平(rifampicin)

本品1965年上市,为利福霉素的人工半合成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一)抗 菌 作 用:抗菌谱(广)

1.G+、G-球菌:金葡、链、肺炎、脑膜炎 2.TB 3.麻风杆

敏感 G-杆菌:变形、大肠、流感 衣原体、支原体 某些病毒

机理: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阻mRNA合成

抑菌、杀菌。

耐药性:易产生;不宜单用。可能是RNA多聚酶β亚单位突变,结合减少所致。

(二)药动学

1.吸收:口服吸收好,F为90-95%,维持12小时不宜餐后服或同时服PAS主张晨顿服,若必须与PAS联合用应间隔6小时。

2.分布:同异烟肼,分布均匀。 3.代谢:同异烟肼(乙酰化)。

4.排泄:主为胆汁、肾排,尿、大便、唾液、痰、泪液呈橘红色;巩膜、皮肤可黄染。

(三)临床应用

1.结核 适合于各型结核,应加其他第一线药,联合用药。 2.麻风 为联合用药的必要组分,作用快、强。

3.其他细菌感染 耐药金葡及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肺脓肿、心内膜炎、败血症、胆道感染、细菌性脑膜炎、沙眼、病毒性角膜炎等。

(四)不良反应

1.消化道刺激症状:恶心、腹泻等,一般不影响治疗。 2.肝毒性:转氨酶增高、肝肿大、黄疸等,应定期复查肝功能。

3.过敏反应:皮疹、药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或“流感综合征”—多见于大剂量间间歇疗法(1~2次/w)。 4.神经系统:偶可有嗜睡、共济失调、精神紊乱等。 5.致畸:早孕禁用。 6.诱导肝药酶

① 自身诱导,可致耐受性。

②加速某些药物代谢:皮质激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双香豆素、普萘洛尔、地高辛、巴比妥类等。 利福喷汀(rifapentine)和利福定(rifandin)

特点:1.抗菌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均同利福平,有交叉耐药。 2.利福喷汀为长效,2次/w与利福平每日给药疗效相当。 乙胺丁醇(Ethambutol)

(一) 抗菌作用:为一线抗结核药,细胞内、外抗菌,对耐药株有效,但对其

他细菌无效。 机制:与Mg 2+结合抑制RNA合成。

(二)临床应用

1.单用可产生耐药性,需联合用药。

2.以15mg/kg/d为宜,若>25mg/kg/d,需定期做眼科检查。

(三)不良反应:少见

1.球后视神经炎:视力下降,红绿色盲,可逆性。与剂量疗程有关:剂量在15mg/kg/d时,视觉障碍 25mg/kg/d时达5%。

2.其他:偶有过敏反应,肝损,高尿酸血症。 链霉素(streptomycin)

1944年上市,为治疗TB的第一个药物 特点:1.对浸润性、粟粒性结核疗效好(接近异烟肼)。 2.穿透力差(Vd=0.25l/kg):难进入细胞 对纤维化、干酪化厚壁空洞

骨结核

疗效差 结脑

3.易产生耐药性,必联合用药。

4.毒性大,≦1g/d为宜,或2-3次/w,疗程2~3月。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特点:1.抗结核作用中等(酸性环境杀菌)。

2.口服易吸收,通透性好(细胞内、脑脊液可达高浓度)。 3.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

4.毒性较大 (1)肝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 (2)诱发痛风、关节痛等(本品减少尿酸排泄)。

现改为低剂量、短疗程作短疗程强化治疗时,肝毒性明显降低。 对氨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 特点 作用弱(为二线抗TB药)

毒性小

作为联合化疗的辅助用药。

单用耐药慢(4月才产生)

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

1.早期用药 如早期浸润性结核

(1)病灶区血液供应未受损害,药物易达病灶区。 (2)病变可复性大,修复机能强。 2.联合用药 (1)增加疗效。 (2)延缓耐药性产生。

(3)降低毒性(适当降低单药剂量)。

以异烟肼为基础,加1-2种均可;重症(急粟、肾结核、结脑)可三联、四联。 3.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 (1)长疗程法(18个月)

① 初始:较强药物联合治疗6-9个月左右 ?症状消失、空洞关闭、痰菌阴性。 ② 巩固疗效:继续用药至少一年。可联合用药或间歇疗法(2次/w)。 (2)短程疗法(6个月),为强效疗法——适于初治 ①一线药 三联或四联 2个月

②异烟肼 + 利福平: 4个月(可间歇疗法) 优点: 1.疗效好,复发率低。 2.患者顺应性好,康复早。 3.毒性反应轻。 4.适量

(1)剂量适当以保证疗效和避免毒性。

(2)病情、用药、复查等最好在医务人员督视下,确保规范治疗。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Anti-leprosy Drugs) 麻风病:病原为麻风分支杆菌,主要侵害皮肤和周围神经,中晚期 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 砜 类

最经典和最常用的抗麻风药物有氨苯砜、苯丙砜及醋氨苯砜 ,后二者为前药,需在体内转化为氨苯砜或乙酰氨苯砜发挥作用。 氨苯砜(Daosone,DDS) 对麻风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特点 1.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同磺胺)。 2.皮肤病变部位浓度远高于正常部位。 3.消除缓慢?蓄积抑菌。 4.疗程长,一般长于2年。 5.需联合用药。 利福平(rifampicin)

1.快速杀菌(强),4天内可杀99.9%的活菌——仍需长期服药。2.单用易致耐药——需联合治疗。 氯法齐明(clofazimine,氯苯吩嗪) 1.作用弱,慢,需联合用药。

2.机制:干扰核酸代谢,抑制蛋白质合成。

3.可拮抗“麻风反应”(用氨苯砜后菌体破裂后的磷脂颗粒释放的免疫反应)。4.T1/2长,反复用药可达70d。

硫 苯 咪 唑(mercaptophenylimidazole,麻风宁) 1.疗效较砜类好,用于砜类过敏者。 2.疗程短。 3.毒性低。 4.无蓄积性。 5.病人顺应性好。 其它抗麻风病药

喹诺酮类药物中的司帕沙星、氧氟沙星及培氟沙星有抑制和杀灭实验性麻风杆菌作用,其中司帕沙星作用最强。大环内酯类的克拉霉素、四环类的米诺环素亦具有可靠的抗麻风杆菌作用。上述药物可与其他抗麻风药合用作联合用药治疗麻风病。 【思考题】

1.异烟肼作为抗结核病药的首选药有何优点? 2.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有那些?

3.第一线抗结核病药中那些药物有肝脏损害作用?如何避免其肝毒性?

4.比较异烟肼与利福平的抗菌作用、抗菌原理及不良反应的异同。5.抗麻风病药有那些?各有那些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Abe C.1998.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nd its standarsization.Kekkaku,73:649-655 2.Talwar GP.1999.An immunotherapeutic vaccine for multibacillary leprosy.Int Rev Immunol,18:229-249 3.Volmink J, Garner P.2000.Interventions for promoting adherence to tuberculosis management.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CD000010 4.Wada M.1998.The adverse reac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its mangemenet.Nippon Rinsho,56:3091-3095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e Drugs)

中南大学药理学 胡长平

【目的要求】

熟悉疟原虫的生活史,掌握主要抗疟药氯喹、奎宁、青蒿素、伯氨喹、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环节,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掌握抗阿米巴病药甲硝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抗血吸虫病药吡喹酮的作用特点。 【时数】 2学时 【讲授重点】

1.氯喹、奎宁、青蒿素、伯氨喹和乙胺嘧啶的抗疟作用环节及临床应用。 2.甲硝唑和二氯尼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 3.吡喹酮的临床用途。 【讲授难点】

1. 氯喹的抗疟作用机制。 2. 伯氨喹发生特异质反应的机制。 【教材】

药理学.周宏灏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8月.【教案正文】

第一节 抗疟药(antimalarial drugs)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抗疟药作用环节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人体内的无性生殖阶段和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图47-1)。抗疟药可作用于疟原虫生活史不同环节,用以治疗或预防疟疾。

二、常用抗疟药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氯喹(chloroquine)

体内过程特点:(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2小时;(2)血浆半衰期数天至数周,并随用药剂量增大而延长;(3)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在肝、脾、肾、肺组织中的浓度常达血浆浓度的200~700倍,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浓度高约10~20倍,而被疟原虫入侵的红细胞又比正常红细胞高出25倍。

抗疟作用:对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临床发作。其特点是起效快、疗效高、作用持久。通常用药后24~48小时内临床症状消退,48~72小时血中疟原虫消失。氯喹也能预防性抑制疟疾症状发作,在进入疫区前1周和离开疫区后4周期间,每周服药一次即可。对间日疟和三日疟的配子体也有效,但对恶性疟的配子体无效,有益于防止良性疟传播。氯喹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不能用于病因性预防,也不能根治间日疟。

机制:①疟原虫生长发育所需的氨基酸主要来自宿主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疟原虫摄取血红蛋白,在酸性食物泡内被蛋白酶分解,释放出氨基酸供虫体利用。氯喹为弱碱性药物,升高食物泡内pH值,影响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疟原虫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②疟原虫在消化血红蛋白时释放血红素(高铁原卟啉IX),后者是一种毒性化合物,具有膜溶解作用。正常时,疟原虫血红素聚合酶催化血红素转变为无害的疟色素。氯喹能抑制该酶活性,可致血红素堆积,从而使疟原虫细胞膜溶解破裂而死亡。③氯喹可插入疟原虫DNA双螺旋结构中,形成稳固的DNA-氯喹复合物,影响DNA复制和RNA转录,从而抑制疟原虫的分裂繁殖。 敏感恶性疟原虫体内氯喹浓度高,而耐药恶性疟原虫体内氯喹浓度低。疟原虫对氯喹耐药的机制可能与药物从虫体排出增多或浓集能力降低有关。 2.抗肠道外阿米巴病作用

3.免疫抑制作用 大剂量氯喹能抑制免疫反应,偶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用药注意事项:(1)长期大剂量应用时角膜浸润,表现为视力模糊,少数影响视网膜,可引起视力障碍,应定期作眼科检查;(3)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3)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奎宁(quinine)

药理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奎宁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有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症状,但疗效不及氯喹。奎宁抗疟机制与氯喹相似。由于奎宁控制临床症状较氯喹作用弱,且毒性较大,故一般疟疾症状控制不作首选。主要用于耐氯喹或耐多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危急病例静脉滴注给予负荷量,之后口服维持血药浓度。

奎宁有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兴奋子宫平滑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微弱的解热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1)金鸡纳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和听力减退等;(2)心血管反应:严重低血压和致死性心律失常;(3)特异质反应: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导致急性溶血,发生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4)刺激胰岛?细胞,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

甲氟喹(mefloqu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能有效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主要用于耐氯喹或耐多药的恶性疟,与长效磺胺和乙胺嘧啶合用可增强疗效、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用于症状抑制性预防,每2周用药一次。

不良反应:(1)半数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神经精神病史者禁用;(2)动物可致畸、影响发育,孕妇、2岁以下小孩禁用。 咯萘啶(pyronaridine)

我国研制的一种抗疟药。可破坏疟原虫复合膜及食泡结构,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疟疾,包括脑型疟患者。 青蒿素类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学者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是一种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本品为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代谢很快,排泄也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包括脑型疟的抢救。因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杀灭疟疾原虫不彻底,复燃率高达30%,与伯氨喹合用,可使复燃率降至10%。

蒿甲醚(artemether)是青蒿素的脂溶性衍生物,而青蒿琥酯(artesunate)是青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后者可经口、静脉、肌肉、直肠等多种途径给药。两药抗疟作用及作用机制同青蒿素,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具有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可用于耐氯喹恶性疟的治疗以及危重病例的抢救。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氨喹(primaqu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间日疟红细胞外期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能根治间日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阻止疟疾传播。伯氨喹抗疟原虫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其损伤线粒体以及代谢产物喹啉醌衍生物阻碍疟原虫电子传递而发挥作用。用于阻止间日疟复发,中断疟疾传播。

特异质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因特异质者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G-6-PD通过辅酶II(NADP)的递氢作用,使红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H能保护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内某些含巯基的酶,免受伯氨喹氧化代谢产物所致的损害。缺乏G-6-PD的病人,NADPH缺乏,影响红细胞内的GSSH转变为GSH,红细胞保护作用减弱,易受伯氨喹代谢产物氧化而发生溶血;另一方面,因NADPH减少,伯氨喹氧化代谢产生的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还原为血红蛋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三)、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目前用于病因性预防的首选抗疟药。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外期速发型子孢子发育、繁殖而成的裂殖体,用于病因性预防(作用持久,服药一次,可维持一周以上);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仅能抑制未成熟的裂殖体,对已发育成熟的裂殖体则无效;阻止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起阻断传播的作用。

乙胺嘧啶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阻止二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阻碍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疟原虫的繁殖。磺胺类或砜类为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乙胺嘧啶与这些药物合用,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双重抑制作用,可增强预防效果,且可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三、抗疟药的合理应用

发作期:氯喹 + 伯氨喹;休止期:乙胺嘧啶 + 氨喹;病因性预防:乙胺嘧啶;症状抑制性预防:氯喹;脑型疟:磷酸氯喹/二盐酸奎宁/青蒿素类 + 糖皮质激素(注射给药);耐氯喹恶性疟: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类。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Anti-amebiasis Drugs)

一、生活史和抗阿米巴病药物作用环节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所引起。溶组织内阿米巴有两种形态:包囊和滋养体。滋养体为致病因子,侵入肠壁引起痢疾症状,也可随肠壁血液或淋巴迁移至肠外组织(肝、肺、脑等)引起肠外阿米巴病;包囊是其传播的根源,在宿主环境不适时,滋养体转变为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肠内和肠外感染。肠内感染可表现为急、慢性阿米巴痢疾,肠外感染则以阿米巴肝脓肿常见。现有的抗阿米巴病药物主要作用于滋养体,而对包囊无直接作用。

二、常用药物

甲硝唑(metronidazol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阿米巴作用:对肠内、肠外阿米巴滋养体有强大杀灭作用,治疗重症急性阿米巴痢疾与肠外阿米巴感染效果显著,对轻症阿米巴痢疾也有效,对无症状排包囊者疗效差(可能是肠道药物浓度较低之故);(2)抗滴虫作用:阴道毛滴虫感染治疗首选药;(3)抗厌氧菌作用:用于G+或G-厌氧球菌和杆菌引起的产后盆腔炎、败血症和骨髓炎等治疗,也可与抗菌药合用防止妇科手术、胃肠外科手术时厌氧菌感染;(4)抗贾第鞭毛虫作用:治愈率达90%。

用药注意事项:(1)用药期间禁酒;(2)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3)动物实验证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有致癌作用,对细菌有致突变作用,妊娠早期禁用。

替硝唑(tinidazole)和奥硝唑(ornidazole),药理作用与甲硝唑相似。 依米丁(emetine,吐根碱)和去氢依米丁(dehydroemetin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种药物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有直接杀灭作用,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与阿米巴肝脓肿,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因毒性大,仅限于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用者。对肠腔内阿米巴滋养体无效,不适用于症状轻微的慢性阿米巴痢疾及无症状的阿米巴包囊携带者。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肽酰基tRNA的移位,抑制肽链的延伸,阻碍蛋白质合成,从而干扰滋养体的分裂与繁殖。

不良反应:本药选择性低,也能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且易蓄积,毒性大。?心脏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 双碘喹啉(diiodohydroxyquinoline)

可直接杀灭肠腔内阿米巴滋养体,对包囊无效,用于治疗轻症阿米巴痢疾或无症状的阿米巴包囊携带者,急性阿米巴痢疾宜与甲硝唑合用,对肠外阿米巴病无效。双碘喹啉可能是抑制肠内共生菌丛,从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分裂和繁殖。 二氯尼特(diloxanide)

本药可直接杀灭阿米巴滋养体,单用对无症状的排包囊者有效,也可用于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对急性阿米巴痢疾疗效差,与甲硝唑合用,可防止复发。对肠外阿米巴病无效。 氯 喹

氯喹为抗疟药,对阿米巴滋养体亦有杀灭作用。口服吸收迅速完全,肝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浆药物浓度,而肠壁的分布量很少。对肠内阿米巴病无效,用于治疗肠外阿米巴病,仅用于甲硝唑无效的阿米巴肝脓肿,应与肠内抗阿米巴病药合用,以防复发。

三、用药原则

无症状排包囊者:二氯尼特/双碘喹啉 轻中度肠道感染(非痢疾性肠炎) 严重肠道感染(痢疾) 肠外阿米巴病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Anti-schistosomiasis Drugs)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地区:湘、鄂、赣、皖、苏、川、云,其中湖南岳阳和湖北荆州为重灾区;2003年:7省共有病人84.3万人(慢性:81.7万人;晚期:2.44万人;急性: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血吸虫从农村“包围”城市;2004年5月20-21日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湖南岳阳市,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吴仪到会并讲话)。早期抗血吸虫病药为三价锑剂如酒石酸锑钾(毒性大、疗程长、静脉给药)。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吸虫病药为吡喹酮,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口服有效等优点。 吡喹酮(pyquiton,praziquantel)为广谱抗吸虫药和驱绦虫药。对日本、埃及、曼氏血吸虫的成虫有迅速而强效的杀灭作用,对童虫也有作用,但较弱。对其他吸虫如华支睾吸虫、姜片吸虫、肺吸虫有显著杀灭作用,对各种绦虫感染和其幼虫引起的囊虫症、包虫病都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吡喹酮达到有效浓度时,可提高肌肉活动,引起虫体痉挛性麻痹,失去吸附能力,导致虫体脱离宿主组织,如血吸虫从肠系膜静脉迅速移至肝脏。在较高治疗浓度时,可引起虫体表膜损伤,在宿主防御机制参与下,导致虫体破坏、死亡。这些作用可能与增加表膜对某些阳离子,尤其是Ca2+的通透性有关。治疗各型血吸虫病,适用于慢性、急性、晚期及有合并症的血吸虫病患者。

【思考题】

如何用药才能根治间日疟?为什么? 【参考文献】

1.Dominguez JN.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gonist Malaria: What Next After Chloroquine? Curr Top Med Chem.2002;2:1173-1185.2.Ridley RG.Medical Need, Scientific Opportunity and the Drive for Antimalarial Drugs.Nature.2002;7;415:686-693.3.Webbe G.Community-wide Treatment of Schistosomiasis with Praziquantel.Trop Doct.1999;29:172-176.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Antineoplastic Drugs)

中南大学药理学 胡长平

【目的要求】

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及其提高药物疗效的意义,了解各类抗癌药物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与生化机制,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掌握各类抗癌药的主要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时数】 2学时 【讲授重点】

1.各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及不良反应:(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2)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氮芥、环磷酰胺、噻替派、白消安、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顺铂;(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放线菌素D、阿霉素、多柔比星、柔红霉素;(4)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长春碱类、三尖杉酯碱、紫杉醇类、L-门冬酰胺酶;(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雌激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他莫昔芬。 2. 抗恶性肿瘤药的联合应用原则和毒性反应。 【讲授难点】

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2.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耐药性机制。 【教材】

药理学.周宏灏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8月.【教案正文】

一、概述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化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肿瘤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自从1943年Gilman等首先将氮芥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揭开了现代肿瘤化疗学的序幕以来,抗恶性肿瘤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化疗已从姑息性目的向根治性目标迈进。虽然部分恶性肿瘤有可能通过化疗得到治愈,而大部分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却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肿瘤化疗主要存在两大障碍:(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2)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新型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反应调节剂、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肿瘤细胞凋亡(apoptosis)诱导剂、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耐药性逆转剂以及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等。

化疗适应证:(1)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晚期恶性淋巴瘤;非洲淋巴瘤(全身扩散);(2)某些化疗效果较好的实体瘤:皮肤癌绒癌;睾丸癌,小细胞肺癌等。(3)实体瘤手术或放疗后的巩固治疗,或有复发和播散者;(4)实体瘤已有广泛转移,不适于手术或放疗者。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1.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1)烷化剂:氮芥类、乙烯亚胺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类、放线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类。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2)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 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四、耐药性机制

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对药物一开始就不敏感现象,如处于非增殖的G0期肿瘤细胞一般对多数抗恶性肿瘤药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有的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或称多向耐药性(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肿瘤药的耐药性。 五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六 抗恶性肿瘤药的联合应用和毒性反应 1.联合应用抗恶性肿瘤药的原则

(1)从细胞增殖动力学考虑:①招募(recruitment)作用:序贯应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②同步化(synchronization)作用:序贯应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2)从药物作用机制考虑:MTX + 6-MP;(3)从药物毒性考虑:减少毒性的重叠,降低药物的毒性;(4)从药物的抗瘤谱考虑

2.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反应 (1)近期毒性:

共有的毒性反应:①骨髓抑制:除激素类、博莱霉素和L-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恶性肿瘤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②消化道反应:恶心和呕吐;③脱发。

特有的毒性反应:①心脏毒性:多柔比星;②呼吸系统毒性:博莱霉素和折消安可引起肺纤维化;③肝脏毒性:MTX、羟基脲、CTX、鬼臼毒素类;④肾和膀胱毒性:CTX、顺铂;⑤神经毒性:长春新碱、紫杉醇;⑥过敏反应:L-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紫杉醇。 (2)远期毒性:①第二原发恶性肿瘤;②不育和致畸。 【思考题】

1. 试述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生化作用机制。 2. 试述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 【参考文献】

1.Mormont MC, Levi F.Cancer chronotherapy: priciples, ap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Cancer.2003; 97: 155-169.2.Schwartsmann G, Ratain MJ, Cragg GM, Wong JE, Saijo N, Parkinson DR, Fujiwara Y, Pazdur R, Nemman DJ, Dagher R, DiLeone L.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world.J Clin Oncol.2002; 20: 47-59.

推荐第9篇: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发表者:曾辉 8822人已访问

外敷

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

MgSO4 2-4%NaHCO3 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

长春瑞滨出现渗漏的处理

1在注药过程中,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既使回血良好亦要停止注药,换用预先备好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另行穿刺。一旦发现局部肿胀出现渗漏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按以下程序处理。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出。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次,连续三天。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等作用。

2 经上述处理无效,渗漏部位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形成溃疡时,我科应用自己配制的脐血血浆加地卡因外涂溃疡局部,每日三次,并配合外科换药,直至痊愈, 1-3个月内皆能完全恢复。对于渗入皮下范围大或合并感染者,要加用抗生素治疗。

3 功能锻炼:渗漏发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应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动作。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长春瑞滨渗漏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长春瑞滨化疗局部渗漏的可能原因

1 药物自身的因素,长春瑞滨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致使药物渗漏皮下。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老年人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肢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出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等。

4 患者因素,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等。 长春瑞滨渗漏的预防

1 合理选择血管,计划使用、有效保护静脉

异长春花碱为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因细小静脉壁薄耐受性差,易造成不可逆损害,同时还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等关键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我们选择注射部位的原则为:①首先动员患者行中心静脉插管或皮下埋置静脉泵给药。②一般采用前臂静脉给药,其次为手背、手腕、肘窝。③尽可能不采用下肢静脉注药,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血流速度较慢,但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的患者例外。④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应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⑤根据化疗方案计算静脉使用次数,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宜从远端向近端,交替使用大静脉,应使化疗造成的损伤有一定修复时间。⑥尽量保留两条静脉留作它用,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此点对长期化疗的病人尤其重要。

2 提高专业技术,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操作技巧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穿刺水平及稳定的心理素质,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每次失败的穿刺,必会造成静脉不必要的损害。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须经专业训练,掌握好化疗药物的特性,有高度的责任心,未取得护士执照者不能进行操作;对异长春花碱首次使用时,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为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要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在注入异长春花碱前,要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如血管部位、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等。注药结束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3 正确掌握药物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合理使用药物。

首先要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性能、颜色、使用特点、对血管的刺激程度、及最佳给药途径,严格按医嘱给药。正确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有回血,无渗漏后再注入化疗药,输注期间应密切观察回血情况,局部有无疼痛等,注入后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注入。药物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min以上,或者用每分钟5ml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 4 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应用该药时,当班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恐惧感。异长春花碱推注时,要减少患者活动,并告知患者如有异常感觉,如局部疼痛肿胀等,应及时报告注药护士。 = 阿霉素

外渗处理: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或地塞米松5㎎。 50~20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纳,1%氢化可的松霜局部静注,外敷 减少炎症

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 局部静注,渗漏部位多处皮下注射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渗漏24小时后,可考虑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等作用。如渗漏部位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说明局部已坏死,应将局部坏死组织广泛切除,进行外科换药或植皮。

其他: 柔红霉素

外渗处理:局部降温。使用循环冰水的冷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有报导,每6小时局部用99%二甲亚砜1-2ml有效。

丝裂霉素

外渗处理: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次皮下注射。 表阿霉素

外渗处理: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皮肤表面涂二甲亚砜,每日三次,6天。

长春新碱

外渗处理:发生外渗后的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4次热敷,每次15-20分钟。配备150单位/ml透明质酸酶溶液与1-3ml盐水混合液。通过保留的静脉通道,每外渗1ml注射1ml;已拔针则皮下注射。

奥沙利铂

外渗处理:可用地塞米松,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将配制好的药液沿外溢外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于渗漏区。

外渗处理原则:

1.立即停止滴注,并尽可能回抽或经原通路滴注解毒剂(5%sb、vitC、和1%普鲁卡因)。 2.抬高患肢,同时采用局部冷敷和冰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并可降低痛觉神经敏感性。 3.局部封闭,对强刺激药物,如ADM、MMC、VDS、VP16等,可用1%-2%普鲁卡因2mL或DEX 5mg、NS2-4mL注射于外溢血管周围皮下组织,进行封闭。 4.正确选择血管:

1) 尽量选择较粗大的血管,血管直径越大流量越大,输入药物的浓度就相对较低,药物的刺激性也相应减少。

2) 多部位轮流注射,避免同一部位血管长期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3) 穿刺时尽量选择弹性良好、无炎症的静脉。避免选用手指、足背、腕、踝关节等皮下组织少的部位。 5.加强巡视,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及时处理。

6.引路注射及化疗后冲洗,化疗前应用生理盐水50mL-100mL冲洗,确保无外渗再用化疗药物,结束后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

7.调整化疗药物的浓度及PH值。掌握好药物的浓度,最大限度稀释以减少药物局部激惹; 调节好药液PH值不仅可有效地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还可提高药物的疗效。 8.对化疗病人要注意随诊,因有些药物可引起迟发性的损伤。

中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西药用DXM+6542+MgSO4

化疗药物外渗液要辩证施治。

不同严重程度,病期、不同表现都是不一样的。

初期或时间较长局部生机较差的时候用红花油或紫草油改善微循环。

现在是微循环有问题,大静脉回流应该没有问题,此时以加快动脉和微循环为主。 等患者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的时候改用烧伤膏,金黄散。 以组织修复为主的时候用生肌散,桃花散,九一丹都可以。 以上皮修复为主的时候用青黛散或粘膜溃疡粉,指甲粉,珍珠散。

西药

初期以减少损伤为主,用DXM, 还要改善微循环用6542, 罂粟碱 用硫酸镁或高渗盐水减轻组织水肿。

当坏死组织不易脱落的时候,用糜蛋白酶消化去腐,我自己也用过胰蛋白酶K就是实验室里面的那一种,也挺好,

当坏死组织脱落以修复为主的时候,可以用贝复剂

================ 化疗药物外渗 5.1 发病机制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回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回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5.2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症状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和损害方式分三类临床表现:

5.2.1、发疱性: 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植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5.2.2、刺激性: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5.2.3、非发疱性: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5.3 急救措施:

5.3.1 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面。 5.3.2.局封:DXM 5mg+利多卡因 5ml,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 5.3.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8h,然后热敷 5.3.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

5.3.5 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5.3.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 5.3.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外周静脉输注时,外渗处理程序:①如果病人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②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 ③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④通知医生,指导进一步处理。⑤使用相应的解毒剂。解毒剂经静滴给药时,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剂时应先拔去针头。⑥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小时,病人应注意休息。⑦必要时请外科会诊是否有外科指征。⑧避免外渗部位受压。⑨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病人症状及累及范围。

·中心静脉(CVC)输注时外渗的处理程序:①一旦病人感觉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②如果是皮下埋泵,应评价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③尽可能回抽渗出液。如果渗出是针头滑出埋泵所致,尽可能通过针头吸出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除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④给予适当的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应避免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及时封泵。⑤同上述⑥—⑨步骤。⑥必要时拍正侧位胸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响范围,并请外科会诊。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与处理

(1)静脉输人化疗药物时,若患者主述局部麻木、有胀感及蚊虫叮咬感,即使有回血,也应立即拔针,并用1%利多卡因行皮下环行封闭。主要用利多卡因扩张血管,使渗出的化疗药物回渗人血管,同时具有止痛麻醉作用,减少化疗药物的疼痛刺激。

(2)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或可疑有外渗情况时,应立即停止给药,并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血管内药液,注入适宜的解毒剂,如无解毒剂,可及时用0.9%生理盐水在外渗部位作局部注射,以稀释药物或用0.25%~0.5%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并局部用冷敷。拔针后,避免外渗部位受压。早期应抬高患肢,以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3)局部红肿疼痛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利用高渗硫酸镁溶液使化疗药物外渗出皮肤,从而减少化疗药物浓度高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与损害,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每次40分钟,每日5一6次。同时,24小时内冰袋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吸收,同时也可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冷敷时间一般不超过15一20分钟,可采用间断冷敷的方法,早期切忌不可热敷。次日开始进行微波照射,每天2次,可促进残留药物的吸收。必要时可选用氢化可的松膏或如意金黄膏等外敷。等金黄膏干结时即更换,重新外敷包扎,并抬高患肢。

(4)外渗区域发生破溃、糜烂者,应保持创面清洁,常规换药,同时予以抗生素治疗。如效果不明显,可考虑外科治疗。如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考虑局部切除和整形外科治疗。 (5)解毒剂的应用

①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丝裂霉素、更声霉素、环磷酞胺等的解毒剂。可使化疗药物迅速分解形成硫化物而解毒。用法:10%硫代硫酸钠4m1加1-3ml无菌盐注射用水混合成解毒剂,注射于外渗处,每外渗1ml注射1ml。

②透明质酸酶可用做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的解毒剂。可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用法:150单位透明质酸酶lml加1一3ml无菌盐水混合成解毒剂,注射于外渗处,每外渗lml注射lml。

③ 1.4%碳酸氢钠也可做为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的解毒剂,使其在碱性环境中迅速分解而解毒。

(6)发生药物外渗经上述处理后应对注射部位观察若干天,并做记录,包括发生的时间、部位、外渗的药物名称、药物剂量、浓度及处理外渗的方法、病人的主诉、局部体症等。 (7)如局部苍白或紫红,应立即用0.25%酚妥拉明皮下浸润封闭并抬高患肢。

(8)如果局部起水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出较大水疱内的渗出液,外敷雷夫奴尔纱条后包扎,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一例盖诺外渗的处理

盖诺是一种植物类抗癌药,通用名为酒石酸长春瑞滨注射液简称NNB,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化疗药。其发泡性能强烈、对细胞毒作用明显,当静脉注射时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高,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药物外渗,有时即使药物没有外渗,由于穿刺静脉较小或曾经破坏过,也有可能引起局 患者 男性、48岁,因肺癌术后1月余入院,遵照医嘱先给予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入。确定针头在血管里后静脉推注生理盐水40ml稀释盖诺40mg ,注射部位为左手上臂内侧的一根浅静脉,缓慢推注10ml时患者主诉血管刺痛,观察皮肤未见异常,但病人的袖口较紧,护士松了一下患者的袖口抽回血,见回血后再推时,针头前方出现一0.6公分的的红肿,立即给予回抽后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后拔除针头。 ①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利多卡因5mg沿红肿周围向红肿处封闭。封闭时在一个皮下进针处可向前、左、右三个方向注射。②封闭后用冰袋外敷24小时。

③用冰袋冰敷的同时用我科自制的“三黄液”外涂。“三黄液”的主要成份为:黄柏3g、黄莲3g、地榆3g、白芍3g、红花5g、丹参5g、冰片1g浸入500ml 75%酒精内一个月后使用。24小时后观其外渗部位皮肤未见发黑,病人无烧灼感主诉。

嘱病人继续外涂“三黄液”并加用京万红外涂(京万红为天津达仁堂制药二厂生产的用于治疗烧伤的软膏)。同时鼓励患者多活动手臂。

一)药液外渗:指药物漏出或渗入皮下组织。

具有腐蚀性作用的化疗药物外渗会引起组织坏死、腐烂。 具有刺激性作用的化疗药物可引起外渗部位感染、疼痛。

1、腐蚀作用: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盐酸氮芥、长春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

2、刺激作用:卡莫司丁、达卡巴嗪、VP-

16、脂质阿霉素、米托蒽醌、紫杉醇和鬼臼噻吩。有报导顺铂和氟尿嘧啶浓缩液大量外渗也有刺激作用。

3、处理:关于是否使用解毒药有争议。处理一般步骤: 1)停止化疗。

2)保留针头,患肢制动。

3)抽吸出残留在针头、输液管中的药物。 4)拔掉针头。 5)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特殊化疗药物外渗,按指导注射相应解毒药。 7)使用特殊药物时发生外渗,给予热敷或冷敷处理。 8)抬高上肢。

表一:腐蚀性药物与刺激性药物的解毒方法: 阿霉素 柔红霉素

去甲氧柔红霉素 无 局部降温循环冷水的冷垫、冰袋等,外渗24-48h内每天至少4次。每次15-20分。有研究显示: 每六小时局部用99%二甲亚砜1-2ml有效。 长春新碱 花碱 地辛 瑞滨

VP-16 透明质酸酶 配备150单位/ml透明质酸酶与1-3ml盐水混合液。通过保留静脉通道,每外渗1ml注射1ml。已拔针则皮下注射 热敷

发生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天至少4次热敷。每次15-20分。

推荐第10篇: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目前,化疗药物治疗肿瘤以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而化疗药物的外渗指的是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外渗引起严重损伤不仅与药物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等有关,护理实践提示腐蚀性药物的渗漏可引起组织坏死,也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一、化疗药物及其渗漏的危害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 ①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②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③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2、药物渗漏的病理生理 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和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有所不同.

二、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作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处渗。

1、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 ①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变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有动-静脉瘘的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静脉穿刺。②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左右交替进行,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以及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③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由于深静脉插管给药也有渗漏发生,因此不能一开始化疗就选用深静脉插管给药。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9%,并不比外周静脉输液发生率低。国外Bouen等报道在205例肿瘤患者实行可置入式中心静脉通路给药,有1例发生渗漏。

2、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 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经可置入端口化疗可引起化疗药物的渗漏,腐蚀性药物必须在抽到回血和针头已入端口以后才能注入。危机管理策略包括仔细使用可置入端口化疗,教会病人全面了解渗漏的危险和防止针头移动的措施以及发生渗漏及时处理。曹亚红等报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化疗药物输入,掌握好局部解剖位置和操作要领保证置管成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正压封管使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降为0。

3、腐蚀性化疗药物的输注方法 ①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穿刺应避开肌腱,神经或大血管,以防外渗后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对不合作者,如婴幼儿及昏迷病人,避免用关节活动频繁的肢体,尽量避免使用敷料,以免夹板遮盖、压迫输液部位。②用头皮针建立静脉通路。③用一次性针筒冲入8-10ml生理盐水,确认静脉回血良好,没有渗出,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回血情况。④确保静脉通畅后,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一般一次所用稀释液量不得少于20ml)。⑤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并导致破损,穿刺成功要求保证针头固定稳妥,避免脱出。⑥缓慢注射,阻力要小。每注射1-2ml应检查有无回血,有渗漏可疑者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切不可勉强推药。⑦在输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推拔针时应抽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带入静脉外,导致组织损伤。

三、渗漏的处理

万一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1、发生渗漏的处理程序

1.1 外周静脉输注引起的外渗处理程序 ①如果患者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②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③在严密无菌操作下接一注射器进行多方向穿刺作强力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④通知医生,指导进一步处理。⑤使用稀释剂或相应的解毒剂。解毒剂经静滴给药时,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时应先拔去针头。⑥冰敷或热敷,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h,患者应注意休息。⑦毒性反应严重时,请外科会诊是否有外科指征。⑧避免外渗部位受压。⑨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累及范围。宫英丽等报道使用金霉素二甲基亚砜湿敷有效率明显高于33%硫酸镁温敷,认为静脉输液外渗应及时应用金霉素二甲基亚砜湿敷。

1.2 中心静脉(CVC)输注时外渗的处理程序 ①一旦患者感觉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②如果是皮下埋泵,应评价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③尽可能回抽渗出液。如果渗出是针头滑出埋泵所致,尽可能通过针头吸出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除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④给予适当的稀释剂或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稀释剂或解毒剂应避免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及时封泵。⑤同外周静脉输注引起的外渗处理程序⑥-⑨步骤。⑥必要时摄正侧位胸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范围,并请外科会诊。

2、使用相应的解毒剂和稀释剂 目前尚无针对化疗药物的特效的解毒剂,关键在于预防。渗漏的医学处理包括注射通路的正确维持,根据情况采用冰敷或热敷,使用适当的解毒剂预防渗漏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Albanell等报道解毒剂的适用情况:透明质酸酶对长春碱类、表鬼臼脂素和paclitaxel,硫代硫酸钠对二氯甲基二乙胺和顺铂,二甲基亚砜对anthracyclines和丝裂霉素等。

Berghammer报道 1例静脉注射docetaxel化疗发生渗漏的病例,发生后立即皮下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另外采用冰敷,局部应用二甲基亚砜(DMSO)3次,每45min1次,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环氟拉嗪等处理,皮炎立即出现但24h即消退。特别是2-4日内缺乏皮肤病理改变,第5日出现,然后渐增。最后导致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和皮肤增厚,不需要整形外科处理。因而笔者认为等张生理盐水、局部使用二甲基亚砜和冰敷对docetaxel外渗可抑制炎性反应和防止组织坏死。国内报道封闭处理效果很好。一旦化疗药物外渗,立即用2%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氟美松5mg配制成0.25%利多卡因30ml(即封闭液),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并抬高患者肢体及局部持续冷敷。外渗面积较大者,间隔24h重复封闭,直至治愈。

3、免疫治疗 Ulutin等报道阿霉素渗漏引起的手臂溃疡2。5cm*3cm,使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皮下应用每星期400mg,第4个星期溃疡完全消失。该试验成功可能机理是巨噬细胞吞噬了渗漏出的有害物,而使受损部位得以修复。因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的应用可能是化疗药物渗漏很有前途的处理措施。

4、外科处理 在经以上处理病变无明显好转,应及时请外科会诊。在关节、大血管和肌腱附近渗漏发生炎性反应后必要时应行外科清创术,必要时可行带微血管的皮瓣移植。

第11篇:药物过敏应急预案演练

药物过敏应急预案演练

案例:患者男,34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肌注安痛定2ml,地塞米松5mg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未待液体全部输完(大约输入200ml左右),即出现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进行抢救。针对此事件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认识,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在此发生进行应急演练。 原因分析:

XX:.药物本身的特殊性,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易发生化学反应,这类物质易导致过敏。 XX:药物质量欠佳,含有杂质或沉淀。

XX:中药物质本身的特殊性,并且中药物质的理化性质不稳定,易受外界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XX:患者本身就是过敏体质,易发生代谢紊乱与内分泌失调。 XX:滥用药物易增加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

XX:过敏反应会随着环境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患者在精神欠佳,虚弱,焦虑状态时都可能处于应激状态,增加体内的过敏物质。

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XX:用药前反复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家族史,用药史。 XX:对明确的过敏药禁用,并标示醒目。 XX:对易过敏药物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

XX: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并警惕迟发型过敏反应。

XX:皮试液用现用现配,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在进行皮试前一定要等消毒液挥发干净在推注皮试液。

XX:小儿皮肤细嫩,对刺激敏感,发生假阳性的概率高于成人,应多观察。

XX:在对病人进行两种药物的过敏试验时应间隔至少30min,以免发生过敏发应,并难以分辨是何种药物过敏。

XX:一人当班时不输入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尤其是中成药物。 急救措施:

1.患者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引起发生过敏的药物,并就地抢救,立即通知医生。

2.立即协助患者取平卧位,遵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若改善症状不明显,应间隔30min钟后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改善缺氧症状,给以氧气吸入,喉咙水肿者立即行气管切开。4.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遵医嘱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解痉药或呼吸中枢兴奋药等。

5.若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等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6.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或其临床症状,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患者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7.记录抢救过程。 针对此事件,我们认识到由于自己知识的欠缺及观察力不够未能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此次演练,所有护士都对药物过敏的相关知识及处理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都表示要责任心,提高责任与风险意识。

第12篇:放射科药物过敏应急预案

一、【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一)护理人员给患者应用药物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该药物过敏史,按要求做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物的过敏试验。

(二)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过敏试验药液的配制、皮内注入剂量及试验结果判断都应按要求正确操作,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三)该药试验结果阳性患者或对该药有过敏史者,禁用此药。同时在该患者医嘱单、病历夹上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在床头挂过敏试验阳性标志,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四)经药物过敏试验后凡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停用此药3天以上,应重做过敏试验,方可再次用药。

(五)抗生素类药物应现用现配,特别是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下极易分解产生过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还可使药物效价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药物过敏试验前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治疗盘内备肾上腺素1支。

(七)药物过敏试验阴性,第一次注射后观察20~30min,注意观察巡视患者有无过敏反应,以防发生迟发过敏反应。

二、【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

(一)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就地抢救,并迅速报告医生。

(二)立即平卧,遵医嘱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每隔30min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注意保暖。

(三)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氧气吸入,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

(四)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晶体液、升压药维持血压,应用氨茶碱解除支气管痉挛,给予呼吸兴奋剂,此外还可给予抗组织胺及皮质激素类药物。

(五)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六)观察与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患者未脱离危险前不宜搬动。

(七)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6 h内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三、【程序】

(一)过敏反应防护程序:

询问过敏史 → 做过敏试验 → 阳性患者禁用此药 → 该药标记、告知家属 → 阴性患者接受该药治疗 → 现用现配 →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 首次注射后观20~30 min

(二)过敏性休克急救程序:

立即停用此药 →平卧 →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 改善缺氧症状→ 补充血容量 → 解除支气管痊孪 → 发生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告知家属 → 记录抢救过程

第13篇:化疗药物外渗急救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急救措施:

1.立即停止点滴,用空针吸出残留在针头或疑有外渗部位的药物;拔掉针头抬高患肢。

2.局部环形封闭封:可用0.9盐水+地米+利多卡因,在环形中间做环形封闭,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减轻局部组织的损伤。

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48h,然后热敷。奥沙利铂除外。

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

5.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6.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7.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外周静脉输注时,外渗处理程序:①如果病人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②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 ③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④通知医生,指导进一步处理。⑤使用相应的解毒剂。解毒剂经静滴给药时,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剂时应先拔去针头。⑥抬高肢体或注射部位48小时,病人应注意休息。⑦必要时请外科会诊是否有外科指征。⑧避免外渗部位受压。⑨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病人症状及累及范围。

•中心静脉(CVC)输注时外渗的处理程序:①一旦病人感觉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②如果是皮下埋泵,应评价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③尽可能回抽渗出液。如果渗出是针头滑出埋泵所致,尽可能通过针头吸出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除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④给予适当的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应避免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及时封泵。⑤同上述⑥—⑨步骤。⑥必要时拍正侧位胸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响范围,并请外科会诊。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第14篇:胃癌化疗常用哪些药物

化疗是胃癌的常用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术后康复起着很大的作用,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肿瘤细胞蔓延、消灭残留病灶等。那么化疗药物到底有哪些就是患者非常关心的,通常胃癌化疗药物比较常用的有5-氟脲嘧啶、呋喃氟尿嘧啶、亚硝脲类等六类。

第一类:5-氟脲嘧啶

本药物是嘧啶抗代谢类药物,5-FU在细胞内需转变为5-氟-2-脱氧尿苷单磷酸而起作用。FdUMP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从而阻止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变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影响细胞内DNA的合成。本药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各期增殖细胞都有杀伤作用,并对G1/S边界有延缓作用。半衰期为10-20分钟,主要在肝脏分散代谢。其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停药后2-3周可恢复。此外,还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第二类:呋喃氟尿嘧啶

呋喃氟是iller等合成的5-FU衍生物,口服吸收良好,在体内经肝脏活化逐渐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抗肿瘤作用,不但在肝细胞中经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系统分解为5-FU,而且也通过局部组织的可溶性酶分解为5-FU而起作用。因而应用FT-207后分解的5-FU并不全部经血特环而达靶组织起作用,副作用较5-FU为轻,但疗效较高。

第三类:亚硝脲类

亚硝脲类药物,如司莫司汀胶囊,脂溶性强,为细胞非特异性药物,属烷化剂。口服吸收迅速,能透过血脑屏障。其副作用主要为延缓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的下降多在服药后3-5周出现,而白细胞的减少在血小板下降后1-2周发生,停药后可恢复;同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作用。因为可出现延缓性肝、肾功能损伤,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第四类:阿糖胞苷

本品主要是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对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较弱,阿糖胞苷进入体内后需先经磷酸化成为活性型方能起作用,抑制DNA聚合酶和干扰DNA的Ara-C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并对G1/S、S/G2边界有延缓作用。由于本药口服吸收较少,须静脉滴注方能发挥疗效。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偶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第五类:自力霉素

自力霉素也称丝裂霉素C,其作用范围广,可用于多种癌症治疗,且疗效较好,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自力霉素是意大利的Farm Italia研究所Streptomyces peucetius var caesius的培养液中提取出,其化学结构与正定霉素相似。本药为肝脏代谢和胆道排汇,故肝功能减退者可产生严重毒性,应减速量应用。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毒性的出现与总剂量有关。如总剂量在400毫克/米2则易影响心脏而出现心力衰竭。其他副作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贫血。第六类:阿霉素

阿霉素为细胞毒类药物,对各个癌细胞均有杀灭作用,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用前加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浓度一般为2mg/ml。缓慢静脉或动脉注射。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毒性的出现与总剂量有关。

第15篇:修改后的 肿瘤内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

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器官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因此熟悉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骨髓抑制毒性较明显的药物如:长春瑞滨、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卡铂、环磷酰胺等。

(二)消化道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致吐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程度不同。至吐作用较明显的如:顺铂、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亚硝脲类等。

(三)神经系统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外围神经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昏睡。植物神经包括小肠麻痹引起的便秘、腹胀。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等。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药物如: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奥沙利铂等,且神经毒性多与药物剂量相关。

(四)心血管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段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剂量累积性。

(五)呼吸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肺毒性包括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急性呼吸衰竭等。主要药物有博来霉素、卡莫司汀、丝裂霉素、吉非替尼等。

(六)泌尿系统

临床主要表现:肾损害包括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升高或蛋白尿,甚至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表药物为顺铂。

(七)变态反应

一般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过敏性休克等。引起

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左旋门冬酰胺酶、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紫杉醇、蒽环类药物等。

(八)局部组织刺激反应

给药部位静脉炎。静脉注射时漏出血管外造成疼痛,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溃疡,甚至坏死。常见外渗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损害药物有:蒽环类、长春碱类、氟尿嘧啶、紫杉醇等。

(九)其他 脱发(常见,通常为可逆性),低钠(镁、钾)血症、高钙血症,刺激性结膜炎、视神经病、视网膜色素沉着、致盲,性腺功能失常,还可导致白血病、肾癌、膀胱癌。

二、应用抗肿瘤药物注意事项

(一)治疗前所有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诊断,一般应当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

(二)患者需要一般状况良好,评分和肝肾功能正常才能耐受抗肿瘤治疗。

(三)确定抗肿瘤治疗后应定出具体计划,选用合适的药物、配伍、剂量、给药途径、方法和疗程。治疗中必须密切观察有无过敏、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

(四)疗程结束后应当长期随访,观察可能的远期不良反应。

(五)在治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当立即停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三、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一)外渗

抗肿瘤药物在输注时局部渗漏可能引起组织反应或坏死,严重者可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如果发生药液外渗或栓塞性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限动肢体,回抽外渗药物,拔针,外渗部位避免施压;局部使用解毒剂并冷热敷等。一般而言,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在使用强刺激性药物时,应将药物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不宜过快。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对预防栓塞性静脉炎有很大帮助。

(二)过敏反应

应用易发生过敏的抗肿瘤药物前,可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药物,输液期间严密观察,并对症处理等。

(三)发热

已知能引起发热化疗药物有:博来霉素、多柔比星、吉西他滨等。大多数细胞因子和单克隆抗体也可引起发热反应。发热反应一般不需特别处理。可能系敏感个体直接释放致热源所致,或

与疾病相关的发热,如淋巴瘤患者在使用博来霉素过程中发热的现象,因此在淋巴瘤患者中使用博来霉素,应在用药前以低剂量(1㎎)做皮肤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如果有过敏反应发生,应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处理,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四)造血系统反应

大多数的细胞毒药物都有骨髓抑制反应。皮质激素在某种程度上有骨髓保护作用。对于骨髓抑制的救治措施有:粒细胞减少可选用利血生、鲨肝醇等口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避免损伤性、侵入性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患者应实行隔离。如体温超过38℃并持续存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即应根据经验联合应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如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应考虑其他少见致病菌或真菌的感染。

(五)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也是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可表现为黏膜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性腹泻。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1.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有:①5-羟色胺3型(5-HT3)受体拮抗剂;②甲氧氯普胺;③地塞米松;④氯丙嗪等。目前常单用5-HT3受体拮抗剂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2.黏膜炎:在癌症治疗过程中,40%的标准化疗患者和60%的骨髓移植患者可有口腔黏膜炎。发生口腔炎后的处理为:①持续而彻底的口腔护理;②合理调整进食,应进相当于室温的高营养流汁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15-30分钟用抗组胺药物或表面麻醉剂如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止痛;③加强支持治疗,纠正水盐电解质失衡。

3.腹泻:如果出现化疗后的腹泻,处理原则:①进低纤维素、高蛋白食物,补充足够液体;②避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③多休息;④止泻药;⑤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⑥腹泻次数1日超过5次以上或有血性腹泻者应停用有关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引起的延迟性腹泻是指伊立替康化疗结束24小时后出现的腹泻,中位发生于5-7天,但整个化疗间歇期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发生延迟性腹泻立即给予洛哌丁胺(易蒙停)2片并补充大量液体,继之每2小时1片,直至末次稀便后继续服12小时,最多不超过48小时以免引起麻痹性肠梗阻。值得注意的是不应预防性使用洛哌丁胺。如按上述治疗腹泻仍持续超过48小时,则应开始预防性口服广谱抗生素,并给

予胃肠外支持治疗,同时改用其他抗腹泻治疗,如生长抑素八肽。

4.便秘:使用有神经毒性的化疗药物有可能导致便秘,对高龄患者有必要减量使用。处理:①膳食富含纤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充分摄入液体;②缓泻剂软化大便③控制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的次数;④必要时通过腹部X光片了解肠道情况。

(六)皮肤反应

常见的皮肤反应有脱发、荨麻疹、红斑浮肿、色素沉着症、皮疹等。脱发以蒽环类和植物类药物最为明显,一般发生在首剂化疗后2-3周,在停化疗后6-8周可逐渐长出。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等可引起甲沟炎。手足综合征以卡培他滨最为明显。应预先向患者说明可能出现的反应,减轻患者恐慌。有文献报道塞米昔布(西乐葆)和维生素B6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七)心脏毒性

心脏毒性以蒽环类抗癌药最为常见,其中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最为严重。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或纵膈接受过放疗的患者,蒽环类药物需要慎用,累积剂量应低于最高剂量标准。对于可能导致心脏毒性的药物,应根据说明,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控制用药累积剂量,联合化疗应注意避免心脏毒性药物合用,并应监测心电图、心功能,联合应用右丙亚胺等药物也有一定意义。

(八)肺毒性

约有10%接受化疗的患者出现肺损伤,绝大部分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最常见的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抗癌药物的肺损伤起病快慢不一,需密切观察化疗患者的临床表观改变,注意区别肺转移与肺部感染,及时发现和治疗抗肿瘤药物的肺毒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九)肝毒性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毒性多为急性损害,表现为中毒性肝炎和胆汁淤积,严重者可致肝硬化。有肝功不全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有肝损害的药物。化疗期间予保肝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脏损伤。

(十)泌尿系统反应

大剂量抗肿瘤药物使用后肿瘤细胞短期内崩解,大量尿酸沉积,可影响排泄而导致肾功能损害。顺铂是最易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顺铂用量较大时,要采用水化、利尿措施以保护肾功能,

与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剂合用,可减轻肾损害。

(十一)神经系统反应

长春碱类药物对周围神经有较明显的毒副作用,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肠麻痹是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效的治疗方案包括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禁食和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复合B族维生素,中医药,针灸,导泻灌肠等。

第16篇:住院患者应用 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住院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

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报告经治医生和护士长。

2、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者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3、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量的10%,在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4、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做皮下封闭。

5、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处的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6、局部选用33%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宜;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小时以上。

7、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8、患者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9、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10、抬高患者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商15°。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

11、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12、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二)程序

立即停止应用化疗药物→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皮下封闭→记录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局部用33%硫酸镁湿敷→禁用热敷→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抬高患肢→做好心理护理。

第17篇: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试题

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试题

科室_____

姓名_____

分数_____

一、填空题

1.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皮肤_____、_____。2.静脉炎的临床表现_____及_____,过后色素沉着,呈_____。 3.高危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_____,_____,_____。

4.药物外渗需评估发生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___、____ 外渗药物的___,_____、_____,疼痛的_____和_____(胀痛、刺痛、烧灼)。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___。

二、问答题

1.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置流程?

2.化疗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第18篇:药剂科药物不良事件应急预案

药剂科药物不良事件应急预案

一、药物不良事件定义

药物不良事件是指所有与药品使用有关的损害性事件,既包括非人为过失的不良反应,也包括人为过失导致的其他负面药物作用。即因药品生产标准缺陷、药品使用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失误以及药品滥用导致的意外事件。

二、药剂科接到药物不良事件报告

(一)药剂科人员直接接到门诊患者报告的药物不良事件。

接待人员应让患者立即暂停可疑的药物治疗,等候下一步处理。必要时将患者送入急诊科。并立即报告临床药学室。

(二)药剂科人员接到临床医生、护士报告的药物不良事件。

接到报告人员应请医生、护士立即暂停可疑的药物治疗。并立即报告临床药学室

三、临床药学室和药剂科其他小组的应急处理

(一)临床药学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到场进一步了解情况,做出分析和判断。

(二)个别的且轻微的药物不良事件。

按技术规范处理或与处方医生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处理。做好记录,必要时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

(三)较严重的或群体性药物不良事件。临床药学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并迅速到临床了解情况,必要时将药剂科其他药师分派到临床各科室了解情况,与临床医生、护士一起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处理方法,迅速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四)怀疑属药品质量问题的,应对怀疑引发问题的药品留样待查。通知采购、库房、各药房、临床各科室,对同厂家、同批次的该药品暂停购入和使用。

若该品种为常用药且本院用量较大,缺少该品种会对临床诊疗产生较大影响,采购人员应及时采购其他生产厂家的该品种药品,以替补供应。

四、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对药物不良事件明确原因和定性后。药剂科后续工作。

(一)属药品质量问题的

药剂科负责立即撤销有质量问题的所有药品。若是因为本院药品贮存、养护、效期管理等问题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的。组织全科学习讨论,加强药品贮存、养护、效期管理工作。并迅速组织对库房、药房、病区的药品进行全面彻底的贮存、养护、效期管理情况检查。若发现有影响药品质量的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并且追究或建议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若是因为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原因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的,药剂科应联系供应商或生产厂家,按有关规定和合同处理。

(二)属误用药品的(包括违反适应症、禁忌症要求用药,超剂量用药,超长时间用药蓄积中毒,调配发药错误,护士、患者用药方法错误的。

药剂科应组织全科讨论学习,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处方调配工作、核对发药工作、用药交待工作。若本科室工作人员对该起事件有过错或负有责任的,要按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三)属药物滥用的

药剂科应组织全科讨论学习,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和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的监管工作。

(四)属药物不良反应的

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处理,并进行学习。

(五)属新发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的

组织全科讨论、学习、查资料,必要时请教上级专家,弄清机理,做好记录备查。并通告全科同志和临床医生,予以警示。

第19篇:第三节 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第三节 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常发生于以下情况: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局部炎症进 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一、概

局部皮肤毒性反应占抗肿瘤药物所致各种反应的2%~5%是肿瘤化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据统计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用药护士未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下最易发生。

药物渗漏后通常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有时可为剧烈地烧灼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如果侵及脉管系统及肌腱组织,有时需手术切除甚至截肢。另外,神经压迫症状、肌肉挛缩及并发感染也较常见。因此,药物外渗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栓塞性静脉炎为注人化疗药物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走向皮肤色素沉着、脉管成条索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外漏或渗出至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未及时处理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要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两大类:

1.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碱、去甲长春碱、长春地辛、胺苯吖啶、美登素等。

2.非发疱性化疗药物

(1)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依托泊苷、替尼泊苷、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2)无明显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替加氟、阿糖胞苷、门冬酰胺酶等。

二、化疗药物造成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通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酸(DNA)结合或不结合等两种方式产生损害。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后者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但通过代谢作用、灭活或排泄等方式,组织的修复机制可以正常进行,因而恢复较快。 局部组织损伤可以由一种或几种途径引起:①静脉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或渗出给药静脉通路;②由于药物浸润到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③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常导致组织坏死,此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④化学刺激剂反应及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的作用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如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等。

(一)导致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

1.血管因素

年老体弱的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营养不良等原因,血管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液流速减慢,如果选择此类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则可导致局部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加重化疗药物局部刺激作用,甚至发生外渗。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2.疾病因素

当患者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造成淋巴液回流受阻时,上腔静脉压升高。如果将药物经患肢外周静脉输入,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理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种类、外渗量以及接触局部组织的时间有关。刺激性严重的药物应该尽量选择中心静脉或粗大外周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量多,必然导致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另外,高浓度药物容易引起组织损伤,应予以缓慢静注,但随着时间延长又使药物与局部组织接触时间延长。

4.注射部位选择不当

应避免在肘窝处注射,此部位如果发生药物外渗后不易被发现。手腕以及手背上的神经和肌腱分布多,选择该处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后可能引起永久性损伤。从理论上说,最佳部位是前臂,因为该处静脉表浅,有丰富的软组织,可以防止损伤肌腱和神经,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注射血管选择不当血管内用药时,所选择的注射血管情况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一些较肥胖的患者、高龄患者由于血管可视性较差、血管弹性及血流速度较低,容易发生抗癌药物的血管外渗漏。另外,不恰当地选择较细的血管,在注射药物时可能会由于注射压力较高而使药物自穿刺部位渗出。

6.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缺乏使用抗癌药物的经验,或者在药物外渗前后未采取适当措施,或者缺乏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

7.外界因素

气温较低时,表浅血管容易发生收缩,血管脆性增高。因此宜先将所选择的局部血管温暖化,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后再行药物注射。

8.放射线影响

经放疗过的区域,血管弹性、密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药后有时可发生渗漏。另外,抗癌药物也可激惹“放射回忆现象”,加重局部区域的损害。

(二)与组织损伤相关的化疗药物分类

根据化疗药物渗漏后对局部组织的作用结果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种:①发疱剂:指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②刺激剂:仅引起渗漏部位发生炎症或疼痛,而不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的药物;③非毒性剂:指不易引起局部组织炎症或坏死的药物;实际上,发疱剂所产生的表现也包括了刺激剂所引起的症状。化疗药物分类见表3—8。

临床表现为

1.输液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肿胀及急性烧灼样痛。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簇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或二者皆有,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3.溃疡、斑块部位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的红斑肿胀持续数周。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神经病变及受累部位灼痛。

5.病理表现溃疡部位之下可见全层表皮及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外侧有明显表皮增生、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多见,为极度反应的表现,多数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炎性反应迹象在新旧损伤中均不常见。

6.“静脉怒张”反应这一反应的特征是沿前臂静脉通路方向的绒状皮疹,注药的局部可以有红斑、水肿、硬结、瘙痒、触痛、浅表的疱疹和水疱。用药停止48小时内这一反应消退,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据估计阿霉素应用中3%以上患者出现静脉怒张。

7.延迟的局部反应见于应用丝裂霉素化疗的患者,在日晒后出现皮肤毒性反应;“回忆反应\"见于应用阿霉素、丝裂霉素的患者,比如一侧手臂输药后,当从对侧手臂再次给药时可在上一次化疗给药部位出现局部损伤。

三、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一)渗出的分级

在记录渗出情况的时候应该使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表。根据患者表现出的最严重症状进行分级(表3-9)。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

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7~6英寸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6英寸,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

(二)预防

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以适当种类以及适当剂量的稀释液溶解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2.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和肘窝及施行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末端,输液的适当部位为前臂近端(未手术)及重要结构上覆盖有大量皮下组织的部位。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合适的部位为前臂,应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有计划地调换静脉,选择静脉需从小到大,由下到上,由远端到近端。若上述部位血管条件不佳,选择手背上直的、弹性好的易于穿刺的血管亦可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优于标准静脉注射针。

3.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留置针,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或皮下埋藏式导管输注系统。如果患者拒绝使用中心静脉,应在护理记录中说明,加强输液观察。

4.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执行或指导。注射化疗药物前,必须先用0.9%的生理盐水冲管,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注入化疗药。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静脉情况,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有疼痛和烧灼感,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的患者要给予重点关注,任何阻塞的迹象均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检查,如疑似肿胀或患者主诉疼痛需回抽局部残留药液后拔出针头,给予冲洗注射,必要时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应尽快给予稀释溶液,避免局部组织与药物长时间接触,以及药物浓缩造成损伤。化疗时可以使用化疗观察表,严密观察输液情况。

5.注射化疗药物前,应检查是否有回血,如果发现外渗明显,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同一静脉远端。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疱性药物;如果两种均为发疱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冲洗管道。

6.输入化疗药物后,应该用0.9%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管道后再拔针(除奥沙利铂外,奥沙利铂输入前后必须要用5%葡萄糖冲洗静脉管道),使化疗药物完全进入体内,并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有报道,在输入去甲长春碱前后用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静脉滴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通过茂菲滴壶给药时不要施加压力,液面较低时用一手捏住茂菲滴壶下方,一手推注给药,自然输入后重复以上操作。

8.在用药前,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通畅,教会患者关闭输液器的调节阀,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

(三)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挤压针管有无回血,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无胀痛感。

(四)外渗的处理

1.基本处理原则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或患者出现局部疼痛或烧灼感等可疑渗漏症状时,护士应该能够识别和评估外渗,并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应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的药物。 (2)更换输液器,输人生理盐水。

(3)可选择性注入25mg氢化可的松,然后拔掉针头。 (4)避免局部按压,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5)局部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直至症状缓解为止。

(6)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冰敷6~12小时,一般禁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疼痛剧烈者可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密切观察及随访。

(7)氟轻松软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 (8)有局部皮肤破溃时不要涂抹任何膏剂,应采用无菌换药的方法处理,清理创面后也可用高渗生理盐水纱布湿敷,上面覆盖透气的溃疡贴。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可请外科会诊,做清创处理。

(9)所有与外渗有关的情况都应该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2.常用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处理

(1)蒽环类抗生素:最佳方法是冰敷或冷敷。其机制为: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减弱药物对正常组织细胞的破坏能力,限制损伤范围;减弱在炎症反应时所释放的白细胞的破坏力和酶反应性。冰敷时间通常在最初72小时之内,每天冰敷4次,每次30分钟。解毒剂可考虑选用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每6小时1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可避免发生皮肤溃疡。但应注意有无毒性加重情况。皮质类固醇激素能加重皮肤的毒性,不宜使用。

(2)丝裂霉素:与阿霉素(ADM)一样,也与细胞的DNA结合,常常产生持续的进展性局部毒性,易形成经久难愈性溃疡。无论冷敷还是热敷,效果均不好。可在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机制是在组织中维生素B6转化为吡哆醛及磷酸吡哆醛,与丝裂霉素(MMC)形成复合物,减少对皮肤的损害。据报道局部外用DMSO,可减低MMC的局部毒性。也可用(1/66)mol/L的硫代硫酸钠10ml注射于外渗处(由10%硫代硫酸钠4ml加注射用水6ml配置而成)或50mg/ml的维生素C局部静注都可以起到直接灭活的作用。

(3)柔红霉素:若漏出血管外,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同时给予冷敷,减轻炎症反应。

(4)氮芥:首选硫代硫酸钠,可与氮芥发生化学性中和反应。一般用法为10%的硫代硫酸钠4ml与6ml的蒸馏水混合,局部注射及静脉滴注,同时局部冰敷6~12小时。

(5)植物碱类:对于此类药物外渗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其中去甲长春碱(诺维本、长春瑞宾)和长春碱(VLB)的局部刺激性比较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组织吸收。常用方法为:①透明质酸酶或生理盐水1ml,局部皮下注射。透明质酸酶能够破坏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抗癌药物易于扩散吸收;②给予氦氖激光照射。

(6)卡莫司汀:外渗后,可以局部静注8.4%碳酸氢钠5ml,起化学灭活作用。

(7)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或用50~100m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使用普鲁卡因前应做过敏试验)。 如果经保守治疗2~3天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在应用具有发疱性质的抗癌药物之前,用药护士应仔细观察要注射部位的组织完整性及其状态,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考虑最佳稀释浓度和应用方法,可先向血管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以确保静脉血管通畅及完整。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不适或疼痛,必要时每注人2ml,观察血回流情况,以确保针头在血管内。一旦发生外渗或可疑渗漏,则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及时处理。

四、解毒剂的研究

抗癌药物渗漏后应用解毒剂可以缓解症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限制溃疡形成,并促进损伤的恢复。目前经动物模型研究的解毒剂有:碳酸氢钠、氢化可的松、丙醇、去甲肾上腺素、N一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透明员酸酶、苯海拉明、维生素E、二甲亚砜(DMSO)以及丁酸羟甲苯(BHT)等,应用方式包括局部外涂和皮下注射。

1.氢化可的松应用机制在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抗感染作用。虽然有些报道认为局部应用可以减轻ADM引起的毒性,但基于下列原因,多数专家目前不主张在ADM渗漏时应用:①组织学检查证实,ADM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而非炎症改变;②大量的动物模型研究未能证实应用氢化可的松有任何益处;③许多临床报道表明皮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并不能减轻毒性反应,而且使毒性加重。 2.碳酸氢钠其机制是酸性环境有利于某些抗癌药物与组织细胞DNA等大分子成分的结合,而碱性环境则具有相反效果。但近来有资料表明,如果pH从5升到8,能促进细胞对蒽环类抗生素的摄取,从而加重毒性。另外,碳酸氢钠本身的浓度较高也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该药作为解毒剂的应用仍有争议。

3.二甲亚砜及丁酸羟甲苯属自由基清除剂,应用机制是抗癌药物引起的组织损伤与氢氧自由基的形成有关,DMS0能够清除自由基而减轻毒性,局部外用后皮肤吸收快,可显著减低或防止ADM的组织损伤。DMSO的唯一毒性是暂时性、轻度皮肤刺激作用。

4.维生素B12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具有镇痛作用,可参与蛋白、脂肪、糖的代谢,保持神经髓鞘的功能。有作者报告将维生素B12150μg加入到50%葡萄糖5m1的比例,外敷抗癌药物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溃疡12例,结果在疼痛缓解和溃疡愈合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一些化疗药物外渗后解毒剂的应用状 况见.表3—10。

阿霉素

①氢化可的松50~100mg皮下注射或皮内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

②8.4%碳酸氢钠5ml静注。机制:降低与DNA的结合力 ③二甲亚砜:外涂。机制:清除自由基 ④DMSO+维生素E。机制:同上 ⑤去甲肾上腺素10rag皮内注射或盐酸丙醇100mg皮内注射。机

制:通过β-受体防止ADM毒性

⑥冷敷

柔红霉素

同阿霉素

氮芥

10%硫代硫酸钠4ml静注。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长春碱类

①透明质酸酶1ml皮下注射。机制:稀释抗癌药物②生理盐水1ml皮下注射。机制:同上

③氢化可的松25mg皮下注射。机制:减轻炎症反应放线菌素D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使之失活顺铂

10%硫代硫酸钠5~10ml局部注射。机制: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活

透明质酸酶1~2ml局部注射。机制:稀释抗癌药物

第20篇: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2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 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物理方法

1 冷敷 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2 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 ℃~50 ℃,24 h持续使用。 3 药物湿敷

(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

(2)推荐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 cm左右,间隔4~6 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

(3)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 (4)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每日4次; (5)也可涂湿润烧伤膏每日数次。 好,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 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以减少化疗药的渗出量,回抽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2 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针头.3 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加的塞米松1ml进行局部封闭.4 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5 抬高患肢.6 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7 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化疗药物外溢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溢应急预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