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族企业的“退出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02 14:5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家族企业的“退出机制”

本文作者:上海经邦咨询 王俊强 (总经理)

作为一种主流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在各国的经济社会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的比例高达65-80%;世界500强企业中,约有1/3被家族所控制,沃尔玛、福特、松下、丰田等知名大公司都是家族企业。而令人心寒的是,在赫赫威名之下,家族企业却背负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调查显示,美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而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足3年。

打破“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第三代败业”的怪圈,家族企业不仅要反思不合时宜的商业模式,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规避分裂企业核心能力的“内讧**”,同时,激活内部人力资本,为企业步入职业化管理扫清障碍。

不绝于耳的家族企业“内讧**”

追述家族企业的“内讧”悲剧,可谓不胜枚举。2008年,新鸿基地产郭氏三兄弟联袂演绎了香港版“豪门恩怨”,成为足以与“艳照门”相提并论的“名人秀”,“身体不适、‘离奇’休假、自立门户、兄弟不和、桃色纠纷„„”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剧情变幻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好奇。2009年,远东皮革的“王氏家族”彻底粉碎了“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登上了央视二套《经济与法》栏目,“冒领身份证、篡改股权、非法拘禁董事长”等一连串亲情、人性、法律相交织的情节可谓扣人心弦,成为当之无愧的家族企业内讧新“样本”。

与中国家族企业错综复杂的利益纷争相比,国外家族企业“内斗”的激烈程度毫不逊色。提起印度的信实集团,可谓大名鼎鼎,其控制者安巴尼家族对印度的影响力,相当于“埃克森美孚、AT&T、通用电气三者加总后对美国的影响力”。2002年,集团总裁德鲁拜·安巴尼逝世,印度经济史发生历史性转折,家族内部矛盾浮出水面,其后愈演愈烈,甚至惊动了印度总理出面调停,堪称一部“豪门内讧”的好戏。

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工业集团,菲亚特汽车集团堪称国家骄傲,而经营菲亚特的阿涅利家族在意大利人眼里可谓是财富的象征。但令人惊诧的是,2009年11月,菲亚特“母子争产”案被搬上法庭,引起世人关注。

“亲兄弟,明算账。”站在亲情的立场上,听起来似乎有点尖酸刻薄。但是,如果从经商之道来看,这才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因为,相比残酷的外部市场竞争而言,企业“内讧”的危害更加刻骨铭心。“王氏家族”掀起的温州版“豪门恩怨”使远东皮革由“鼎盛”迅速走向“声名狼藉”。面对“濒临破产”的企业,“皮革大王”的老父亲王大同一语道出了

家族内斗的病根所在,“主要是由于没有遵循‘亲兄弟明算账’的古训。”

大多数情况下,分道扬镳是家族“内讧”的最直接结果。安巴尼家族“内讧”闹得印度全国不得安宁,在经历了长达7个月的“斗争”后,该家族70岁的女家长科其拉本给两个儿子下了一道“死命令”,以“分家协议”终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豪门恩怨”。

当然,如果能提前预估分歧,在家族矛盾激化前就对企业进行拆分管理着实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决策。关于“分体论”,最成功的家族企业莫过于四川希望集团。1997年,成长了15年的希望集团拆分为大陆、东方、华西、南方四个二级实业公司,分别由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负责。试想,如果希望集团一直由四兄弟按各持25%的股份整体经营下去的话,是否能借助于“言行美好”的亲情破解“共苦不同甘”的魔咒?不得而知!

发动“家族政变”,一方面源于人性的贪婪,另一方面,也是家族企业完成“去家族化”进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2009年10月30日,28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从2004年开始,作为探路者领军人物的盛发强就意识到了“去家族化”的必然性。摆脱“夫妻店”阴影,引进职业经理人,这是家族企业向公众企业过渡的一项“必修课”。在盛发强看来,“去家族化”的第一步,就是撇清董事长夫人和公司高管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盛发强成功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企业领军人物都能像盛发强这么幸运。“皮革大王”王敏为了引进职业经理人,拟对两个兄弟实施“削藩”计划,结果却被家人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引进的三个职业经理人也迫于“未能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而选择撤退。

撑开一把“金色降落伞”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对家族“内讧”的深层原因一网打尽可谓难于上青天。在此,笔者仅抽取“退出机制”这一共性话题来解析“内讧**”中的是非恩怨。

对于创业期的企业来说,要在宽阔无际的消费市场中分一杯羹其实并不难。与其它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共患难的家族成员缔结起的“亲情利益共同体”稳固且高效,可以轻松实现“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降低人工成本”的企业管控需要。但当企业跨过“生死线”之后,“亲情利益共同体”将面临“真金白银”的考验。同时,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开始分化,尤其是在“会念经”的职业经理人进入企业之后,不同层次的管理思想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部分家族成员的既得利益受到严峻挑战。此时,面对一触即发的“企业内讧”,“退出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在不同的家族企业内,“退出机制”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成员创业元老的退出。对于跟随企业领头羊一起打江山的家族成员来说,通

常情况下,当企业发展壮大后,其思想和意识将呈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是宝刀不老,其思想能够跟上企业发展形势;第二种是思想僵化,其理念已经跟不上形势。对于前者,可借鉴希望集团的“分体论”予以分封;对于后者,可借鉴大午集团所设立的“监事长”制度让其退居幕后,从管理职务过渡到决策或监督职务。

不管是“分封”还是“退居幕后”,都弥补了“职务决定利益”的制度缺陷,可以充分保障家族成员的利益不受侵害。这样,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又重新获得统一,大大降低了家族“内讧”的概率。退一步说,即便是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纠纷,也不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产生致命影响。

其二是非家族成员创业元老的退出。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非家族元老来说,待企业进入平稳期之后,他们居功自傲的思想开始抬头,管束难度极大,尤其是对于家族后代掌门人来说,要指挥与父辈平起平坐的功臣可谓难于上青天。对此,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理解都非常深刻。当然,朱元璋“炮打庆功楼”的作法太过血腥,比较明智的作法是仿效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企业的“股权”释创业元老的“兵权”,为其撑开一把“金色降落伞”。

在华尔街,“金色降落伞”计划非常普遍。在我国,也有企业开始尝试对创业功臣实施“金色降落伞”计划。拿盛大网络来说,陈天桥授予唐骏的期权属于吸引人才的“金手铐”,而授予谭群钊、瞿海滨、李曙君的期权乃不折不扣的“金色降落伞”。

其三是家族继任者的退出。尽管“经商基因”可以遗传,但并非所有的豪门后裔都具有掌控家族企业全局的能力和素质。调查显示,仅有约10%的富人子女能够继承父辈的优秀品质。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愿意继承家业。报道称,一位苏州“富三代”因不愿意继承家业,宁可选择斩断自己的四根手指来捍卫自己的“抉择”。

对于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接管家族企业的子女来说,可以借鉴大午集团的作法。大午集团鼓励子女出国留学、外出创业,并为此设立了出国留学基金和外出创业基金,数额为30-100万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项制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其成效还与制度推出的时机密不可分。对于“退出机制”来说,选择在企业核心人物尚能控制大局的时刻确立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利用核心人物的个人威望来弥补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和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对子孙后代形成一种“宪法性”约束。在中国,“祖宗之法不可变”,虽然听起来多少有些陈腐的味道,但对于家族成员来说,在没有更好解决办法的情况下,“祖宗之法”还是具有不小的威慑力。

企业咨询热线:15202195504

外资企业退出机制

教师补充退出机制

考核与退出机制

新三板退出机制

医院护理部退出机制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提上议程

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

浅谈教师退出机制

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

家族企业的“退出机制”
《家族企业的“退出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