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怀庆婚俗

发布时间:2020-03-02 03:5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怀庆婚俗杂谈(一)

中国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民间婚俗源远流长。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婚俗由于各种差异,都不尽相同。正所谓“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兹所笔录的仅是古怀庆府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一带的婚俗,其礼节烦琐,五花八门,既颇具特色,又精芜杂陈。今不揣谫陋,奉献于大家,权作引玉之砖吧。

一、提亲送帖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青年及至十

八、九岁左右,就有人登门提亲了。媒人在接受托付(多属毛遂自荐)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门当户对。

男方首先要有红纸书写的媒条给女方,介绍自己的属相、出生年、月、日、时辰以及舅家、老舅家的住址、姓名,以备合婚和打听男家的祖辈是否有遗传性疾病(多指腋臭)之用。此谓之为“庚贴”或“口喻”。女方经合婚,认为男女“八字”相合了,就回写媒条(内容同上)。女方父母即前往男家相看住所房舍,俗称“相围院”。以后再定下男女见面的时间。

二、见面订亲

旧社会,因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桎梏的束缚,男女婚配,毫无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以违拗。不论对方秃、瞎、麻、拐,也只能嫁鸡随鸡,悉听天命了。更有甚者,竟指腹为婚,订婚前夫妇相见择选更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男女订亲前见面,已相沿成习。

见面分明、暗两种。 暗见(即偷见),多限于女方。女方家人或本人在暗处偷见男方,中意后才正式见面,也有直接明见的。

男方初次见面时,需备四色彩礼(袜子、手绢等四件),男女接触交谈之后,双方均无意见了,男方交礼,女方受礼。此时婚姻关系初定。

尔后,双方商择黄道吉日为正式订亲之日,俗称“送”,又叫“叩允”,还有的称为“换手巾”。“送”又有“大送”“小送”之分。男方给女方送去彩礼,主要是衣料及压箱钱。女方回赠四色礼物。男方并在此日宴谢媒人,俗称吃“扯拉面”,以谢“牵线”有功。

三、登记结婚

订亲之后,何时结婚,由双方商择。订亲到结婚时间因各方情况多异,时间长短不一。在此期间,男方要沿旧俗到女家探望送礼,每年至少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不隔,多则不等。

等男女双方都认为条件成熟了,准备结婚时,男方须根据女方的要求,置办衣物布料,梳妆用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彩礼也在随之加码,现在已不再满足于那一“蹬”(缝纫机)二“转”(自行车)三“听”(收音机)四“看”(手表)了。女方准备陪嫁妆奁,即箱柜桌椅的腿数也在升级。

一切俱备,女方要求满足了,男女才一同到当地民政部门或政府机关办理结婚手续,领取结婚证书,此俗称“登记”。至此,婚姻关系才正式法定下来。(未完待续)

怀庆婚俗杂谈

(二)

四、典礼仪式 按照旧习,办过结婚手续后,还须举行典礼仪式,好象唯此才名正言顺,才属明媒正娶,才会被人们所承认。于是,男家即郑重其事地择选迎亲的黄道吉日,即“择好儿”。临近迎亲日期,男方须按旧规送给女方一定数目的油条(农村称麻糖),俗称“送食箩”。女方收受后,再将这油条分送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以礼告知嫁女之事。先亲戚本家,后街坊邻友。“礼尚往来”,待姑娘出嫁时,亲戚本家还将给姑娘送来衣料以贺,俗称为“送添箱”。待姑娘出嫁后,街坊邻友还要送饭菜以贺。各家均此,此俗代代流传。

迎亲前日或当天,男方还须到女家取来新娘的嫁妆。

迎亲这天,男家张灯结彩,插旗悬花,门贴喜联,筹备丰盛的筵席,宴请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

迎亲临走时,家长还力主新郎穿穿新娘的裤子,以应“要是富,汉穿媳妇裤”的说法。一般在巳时(上午9——11点),三声礼炮响后,迎亲队伍出发。过去一般备花轿或马,如今已演变为自行车,家资阔绰的、有点权势的用汽车。自行车、汽车上都披红挂花。乐班前行。除乐班外,迎亲一行三人:傧相(引亲),新郎、夹毡。“夹毡”,原指用毡做成的专供新娘骑马时用的坐垫,后来就成了随傧相、新郎前去迎亲者的代名词了。傧相多是能言会道、娴于应酬之人。夹毡多由新郎之弟或晚辈中的男孩子充当。任务有二:一是将自己骑的马或自行车送交新娘骑;二是在迎亲途中燃放礼炮,张贴大红“禧”字。凡途中遇到石块(诸如石磙、石碑、石条等)都要张贴,以取吉利。

迎亲队伍快到女家时即鸣炮告知。及至,女家将新郎等迎进客厅坐下。客厅备有薄酒以待,不过此纯属摆设。

待新娘打扮齐整,即将上轿(马、车)之前,一般上娘家还力主新郎向新娘施礼三次,以示新娘日后尚须受到尊重。

女方送亲者,主要有女送客二人(多属嫂、姐)、掌箱柜钥匙的、端脸盆的、把轿门的(多属兄弟或晚辈)。其余送亲人数多少不等。在女家人看来,送亲人愈多,愈说明女家人丁兴亡,势大威高。除此之外,还有随行的女方各亲戚家担篮的,抬食箩的,俗称“随饭”,以娘家为主。娘家的随饭篮内装四十个烧饼,八十个饺子,两碗米饭,一对圆蒸馍,另有苹果、粉条、菠菜等物。其余主要亲戚的随饭篮内装二十四个烧饼,四十八个饺子,另有其他青菜类的东西。

过去,新娘上轿都脚不沾尘(地上铺芦席、帆帐之类东西),大概是怕将新娘家的穷气带走。并且以巾蒙首,所蒙之物称为“盖头”。据说是怕新娘中邪着魔,受到侵害。蒙首的纱巾,通常是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开。现今以巾蒙首之俗已废。只有极少数人还沿袭脚不沾尘之俗,在新娘上下轿时,于地上铺以芦席、帆帐之类。

一切齐备,鸣炮三声,礼乐齐奏,而后启程。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逢村过镇,礼乐高奏。不时还会遇到人们的阻拦,所拦无非是想听听民乐演奏,看看新娘的容貌及衣着打扮,凑凑热闹而已。有时途中迎头碰上另支迎亲人马,在当地人的怂恿下,两家乐班还会来个不意的乐奏竞赛,双方互不相让,赌气争胜,有时竞至赛到黄昏。

到了男家,男家马上将先行的“担篮的”及男女送客迎进去。新娘此时还不下轿(马、车),等候男家付礼,受礼者是把轿(车)门的、掌钥匙的。人数无定,款数多少不等。等受礼者要求满足,新娘才下轿(马、车)。经铺地草席或帆帐、红毡进门,以象征传宗接代之喜兆。此时燃放鞭炮。男家婆母或嫂拿大米撒在新娘头上,据说撒大米,当年就能遇大喜。

新娘被众人簇拥进去与新郎“拜天地”,又叫“拜花堂”。过去花堂摆设讲究,布置隆重,中间贴大红“禧”字,点起明灯蜡烛。新郎新娘要施八拜之礼。能言会道的傧相(有的另找司仪)高声吟诵:“傧相、傧相,两步一丈,龙凤鸳鸯,和谐一双,一拜天地,二拜家堂,三拜祖宗,四拜彩郎,五拜土地,六拜椿萱,七拜亲朋,夫妻对拜”在新郎新娘行过大礼之后,接着交杯换盏,畅饮合欢酒。继而傧相再吟道:“交杯换盏两和好,夫妻白头偕到老,看新郎——头顶金花呈吉祥,身披山水绣鸳鸯,乌鞋白底红花衬,一身爽气投四方。看新娘——五彩凤冠琳琅镶,紫带霞帔东飞凰。柳眉杏眼红绫罩,金莲知羞裙下藏。夫妻堂前花烛亮,一对鸳鸯巧成双”。这些歌词,丰富多采,脍炙人口,也无定格,有的属即兴吟唱。如今花堂布置一切从简,一般上备一张桌子即可,墙上挂有领袖像,议程亦随之大变,但一般不外乎这几项:

一、给领袖敬礼;

二、给二老敬礼;

三、夫妻同唱歌;

四、谈恋爱经过;

五、交换礼物。傧相的吟诵大都已免。

拜过天地以后,新娘还须认长辈,俗称“认大小”。主要是娘、婶、姑、姨、姐等本家近亲,每介绍一位,新娘要施礼,并收受一份红纸包着的见面礼钱。

诸事完毕,新郎才在家族中年长者的引领下到女方送客中的年长者的席上施礼,谨劝进餐,此俗称“看酒”。否则,女方送客是不会入席进餐的。

女方送客进餐后,新娘入洞房,由家族中年长者(女性)给其梳头,又叫“上头”。边梳边说:“拢拢鬓角儿,仨儿俩官儿;拢拢纂疙瘩,儿女一扑拉(多的意思);梳那疙瘩歪歪儿,引(方言,生)那小孩乖乖儿”。

女方送客聚餐畅饮结束即将回去,男家婆母和女方送客中的年长者还将对段互相应酬的客套话,俗称“道扰”。属于问答形式。如:“恁(方言,您)在路上受风寒,喝杯热酒恁暖暖”。“俺受风寒俺情愿,恁娶媳妇恁喜欢”。“菜又冷,馍又黑,吃点冷饭恁回去”。“馍又热,菜又香,厨师手高俺要有事也来央(方言,央求,找)”。有的属老的程式,有的属即兴答对,内容非常丰富,此不备举。

不过,“道扰”之俗当今只有极少数人还沿,大都已免。

怀庆婚俗杂谈(三)

五、闹房扫床

闹洞房多在晚上。按旧俗,闹洞房的人越多,闹得越烈越好。唯此主人才高兴,认为这是人们给面子,看得起。若闹房者寥寥无几,洞房冷冷清清反而不好。

闹洞房者多属新郎同族中兄弟辈或晚辈男性青少年,逗闹凑趣,无所拘束,形式不一。 较为隆重的形式是“抄碟”和“扫床”(也叫撒帐)两种。

所谓“抄碟”,是新郎新娘端坐桌旁,桌上摆有四至六个菜(多属豆芽、白菜、豆腐、白豆、莲菜、猪血之类),闹房者针对每种菜即兴编一些凑趣的话,让新郎新娘仿说。如:“今晚吃点白菜,来日夫妻恩爱”“今晚吃点猪血,夫妻互相体贴,你疼我爱白头,到老亲亲热热”。这属于文明素净一些的雅词,当然还有一些令新娘羞于启齿的不堪入耳的荤腥村话俚语。素净荤腥,各样俱全,而荤腥居多,此不赘叙。夫妻说完之后,再对咬抄起的菜来。

尤为郑重其事的是扫床。按旧俗,须请人扫过床后,夫妻才能上床睡觉,因而夫妻俩都恭敬从命。

扫床前,新娘还须向主持扫床仪式者施礼以示尊敬。

扫床歌词无定格,有的属即兴编成的,种类繁多,趣味盎然,兹录一为证:

“吃罢饭,没事干,厮跟(方言、伙同)大伙去游玩。 看见大门贴红对儿,这家一定娶媳妇儿。 没事不来新人家,新人请我来耍她。 没事不进新人房,新人请我来扫床。 站大街,往里望,门楼高高多排场。 黑漆大门明又光,鼓石门墩在两旁。 进大门,往里望,抬头看见正当央。 正当央有堵影壁墙,钟馗老爷坐上方。 上天井栽有梧桐树,下天井栽有小叶杨。 小叶杨上落老鸹,梧桐树上落凤凰。 金凤凰,银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金凤凰能叫银钱花不完,银凤凰能叫亲儿叫亲娘。 说到这里算一段,敬请新娘来拜房。

进屋门,往里望,脚下砖墁地,头顶新瓦房。 松木檩,杉木梁,替木还是小叶杨。 砖基脚,粉白墙,顶棚还用花纸张。 夜明珠,彩画梁,绿绸门帘五尺长。 正当央挂有领袖像,金字语录挂两旁。 全国人民学习它,锤炼革命好思想。 抓革命,促生产,管叫小麦过长江。 小小麦子生得强,年年长到四月黄。 三月青,四月黄,五月六月运到场。 机器轧,社员扬,交公粮,卖余粮, 队里还留储备粮,集体粮食全留够, 来给社员分口粮,布袋灌,用斗量, 上秤称,公平磅,交给家长与磨房。 磨那面,白又香,爹娘不舍吃, 弟兄不舍尝,专放迎娶你新娘。 说到这里又一段,再请新娘来拜房。

进房门,往里望,新房布置亮堂堂。 红漆柜,红漆箱,红漆箱里放衣裳。 盆架衣架都在内,帽架放在桌面上。 说到这里又一段,再请新娘来拜房。 手拿笤帚把,先问新娘名叫啥?

新笤帚,扫门头儿,哪里的姑娘来成人儿。 新笤帚,扫门心儿,哪里的姑娘来成亲儿。 新笤帚,扫门墩儿,哪里的姑娘来扎根儿。 新笤帚,扫门限儿,哪里的姑娘来寻汉儿。 第一扫,东南方,问问新娘衣裳有几箱? 第二扫,西南方,问问新娘粮食有几缸? 第三扫,西北方,问问新娘鞋袜有几双?

第四扫,东北方,问问新娘宝书(毛主席著作)装不装? 第五扫,正当央,问问新娘是爱红妆还是爱武装?

显而易见,这段扫床歌词糅进了一些“*”期间的时髦语言,读来确实令人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按常规,扫床者有问新娘必答。

有的不叫扫床,而称撒帐。二者不尽相同。扫床者,光用笤帚;撒帐者,所撒之物,有枣子、花生等。枣,取其“摸个枣,领个小(即男孩)”。花生,取其“摸个生,领个妞(即女孩)”合起来谐“早生贵子”之意,或取“生孩子要男女都有,花插着生”之意。

撒帐歌词是: “第一把撒的连生贵子,

第二把撒的金玉满堂,

第三把撒的三元及第,

第四把撒的四时如意,

第五把撒的五子登科,

第六把撒的儿女双全,

第七把撒的七女团圆,

第八把撒的白头到老,

第九把撒到床里边,养个儿子做大官。

第十把撒到床外边,生个小子做状元。

再一把撒到枕头上,领个姑娘做娘娘。

扫床过后,还要装枕头。

装枕头歌词是:

第一把,麦秸(过去,农村很穷,枕套里装的都是麦秸或柴草)长,生个孩子会叫娘;

第二把,麦秸短,生个孩子会叫奶;

第三把,麦秸粗,生个孩子会叫姑;

第四把,麦秸细,生个孩子会叫姨;

第五把,麦秸拉茬,生个孩子会叫达大(方言,父亲);

叫孩儿娘,接枕头,

口朝上,抱和尚(即生男孩);口朝下,抱娃娃。

口朝前,抱状元;口朝后,抱皇后。 若在冬季,装过枕头后,还须装草褥。按旧俗,草褥里不论装进什么东西,当晚是不能掏出的。因而爱闹者甚至把烂缸底、小板凳、砖头瓦块都装了进去。

扫床仪式结束后,主家还要烙些烧饼让新娘子从窗户里递出来分给参加扫床仪式的人,以示慰谢。

六、回门

婚后第二天,新娘偕同新郎回娘家,此谓之“回门”。一早,娘家弟或嫂来叫。新娘先走,新郎为避人戏耍,约至中午时分才到。饭前尚须燃放鞭炮。饭后,新郎还得去拜会女方的本家、近邻,俗称“认大小”。耍郎之俗至今仍沿,有些地方还愈演愈烈。凡属位尊辈长之家的女婿,当日更是狼狈不堪,叫苦不迭。

当天,夫妇两个必须同回。

总之,我国婚俗源远流长,屡经演进,精芜杂陈,泥沙俱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婚俗也在随之改革。但近些年来,一些陈规陋习的沉渣泛起,确应引起我们的警醒。诸如:彩礼越要越多,贺礼越送越厚,排场越摆越大,酒席越设越阔。因而,除旧习,树新风,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怀庆婚俗
《怀庆婚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婚俗大全 婚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