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1: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朵志勇

(2013春季班)

【摘要】: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年度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灾害 科技防灾 减灾

【正文】: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古老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然而,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断得到农业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和困惑。有人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入世后,“三农”问题越来越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愈加关注农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为什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什么说农业真危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这些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周期变化或人为作用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在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年度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防灾减灾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影响

灾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灾害,即一些较大幅度的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破坏性后果的事件。由于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控 1

于自然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对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破坏性等基本要素在灾害发生前难以确知,因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减灾活动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减轻灾害损失是减灾活动的中心内容。衡量减灾成效的重要指标是灾害损失的减轻程度,它要求我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针对性地用于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抗御、救助和灾后援建等减灾系统工程的各个子环节中去。分析造成自然变异的各种因素后可初步把灾害归结为四大类若干个灾种。即以水灾、旱灾、火灾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虫灾、病害为主的生物灾害和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壤沙漠化为主的环境灾害。其中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环境灾害。

农业灾害涉及灾种众多,发灾频繁,被灾范围广大,总计而论是经济损失最大的部门灾害。据有关资料统算,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旱涝两种农业灾害损失就占55%以上,我国耕地

1.1亿公顷,年均0.4-0.5亿公顷遭受水旱灾害,并有6.7亿公顷次发生病虫害。农业灾害酿致饥荒危及人类生命数量之巨远过于地震、山崩等突发灾害。目前,农业灾害的发生日益严重、频繁,损失越来越大,使大量的劳动成果毁之于灾害之中。农业防灾减灾的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

二、防灾减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然灾害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严重的阻碍。我国是多灾的农业大国,农业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与战略任务。

1、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自然灾害首先是通过破坏各种自然资源,损害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时甚至严重摧毁自然生产力,极大削弱资源与环境的再生能力,使生态资本存量下降,生态环境发展不可持续性,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保护农业生产力,保持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潜力,确保生态资本宿量的非减性,从而巩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农村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

2、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确保物质资本存量非减性,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破坏农业生产、农村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等各项经济建设,尤其许多生态灾害则因破坏社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条件而极大危害社会生产,有时甚至严重地摧毁社会生产力。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使发生地区和某些部门创造的物质财富荡然无存,国民收入化为乌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00—400亿元之间;七八十年代为400—500亿元。进入九十年代,灾害的损失随着经济增长增加较快。1991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204亿元,1994年和1995年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达到1800多亿元;1996年增加到2800多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5%。1998年我国共有28个省级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544万hm2,成灾面积达1599万hm2,受灾人口2.4亿,直接经济损失2542亿元。重大自然灾害破坏社会生产,使经济增长和经济收益的变异性增大,它吞噬国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使经济资本存量极大减少,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是保护农业经济生产力,力求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收益的变异性较低或最低,是确保物质资本存量的非减性,实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进程。

3、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增强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重大自然灾害不仅危害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危害作用,因而严重地阻碍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文明进步。在历史上,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许多城市文明的毁灭;在剥削制度下,大灾必有大荒,饿殍遍野,社会*不安,尤其是灾害使农民贫困到极点,被迫揭竿而起,灾荒削弱民族的内在力量,使异族乘虚而入,危及民族和国家安全。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是值得注意的。直到现在,自然灾害仍然是一些地区长期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就必然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技减灾对策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加强自然灾害研究,就是要通过灾害预报、灾害区划与制订防灾减灾规划等措施抵御自然灾害。其中,灾害预报主要包括气象预报、理论预报和监测预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要逐步建成统一的大气——地球表层变化藕合的时空预警、预报和防治体系。

2、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

3、加强自然灾害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是科技减灾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减灾工程建设应常抓不懈。西北地区每年因缺水少雨而导致旱灾发生的事例已不乏见,但限于国家财力,不能投入资金开发地下水资源,铺设喷灌、滴灌等高效用水水利管道,因而干旱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抗灾能力的低下使旱灾常发不断,春冬旱尤为严重。在江河治理方面,因资金缺乏而积患成灾的事例也很多。相反,加强农业减灾工程建设,则可为农业丰收,人民生活富足提供有力的保证。

(1) 建立减轻自然灾害系统

一般是由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建立的综合性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减灾政策、确定灾害风险、发布灾情公报、决定减灾方案、领导减灾活动,以保证在当前的科技、经济水平上,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 针对灾害发生和作用的特征采取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生态维护措施

在干旱荒漠区,为了遏制荒漠化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拟定更为合理的放牧、耕作和林业开发计划;发展有助于限制沙漠入侵的土地利用方式;实施阻止沙漠推进的生态工程;资助有关的基础研究,对专业技术队伍进行科学训练和实践指导,以及提高民众的防护意识等。

为了防治洪涝灾害,可采取相应的工程和生态保护措施,包括兴建水库、整治河道、修筑堤防、退田还湖、开挖分洪水道和设置分洪区域,以及保持水土、封山育林等,做到疏堵并举,调蓄有致,才能正本清源,将洪涝灾害的威胁减轻到最低限度。

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库和交通干线危险区实施工程技术措施,包括修建排水沟、截水盲沟、支撑盲沟、敷设排水渗管、实施排水钻孔、增强稳定性、修建抗滑垛、往、墙和洞、锚固工程等,以防止滑坡、崩塌等灾害。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坡面灾变发生频率和强度。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岩镕塌陷和地裂缝等与城市超采地下水有关。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就必须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要研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水环境问题,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地下水位、水量和水质以及地面变形的监测网站,及时掌握和预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要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循环转化以及地下水运动缓慢的特点,充分蓄积天然降水,多渠道引蓄洪水,回灌补给地下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修建地下水库,从而达到涵养水源,有效控制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4、加强农业科研,合理防灾避灾减灾

减灾成效的高低既取决于削减灾害破坏力的能力,还与生产条件密切相关。承灾力是人类抗御灾害侵袭的能力,同样破坏程度的灾害,对承灾力较强的地区来说破坏性较小,而对承灾力差的地区则造成沉重打击。农业生产中这一现象十分明显,抗倒伏品种和不抗倒伏的品种在连阴雨灾害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病害爆发时,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表现也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产量上的悬殊差异。

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减灾工作中同样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征培育优良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农业科技等均有良好的减灾效果。农业生产结构直接决定着农业灾害的种类。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生产区,危害生产的灾害将主要是畜禽疫病和草场雪灾、鼠兽害等;林区灾害将以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为主;鱼类养殖区面临的是鱼类病害;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水旱风雹等灾害危害性最为剧烈。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各地农业生产情况差异很大。从大的方面看,西北干旱区以早作农业和畜牧业、林业为主体,青藏高原以高原农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以秦淮线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有稻作农业、渔业,北部有早作农业、林业的

畜牧业。再从内部细微结构看,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内部在作物种类,品种构成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农业内部存在的分异现象使得自然灾害发生和破坏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根据农业灾害发生情况适当调整作物结构,可以避免或减轻某些短期流行的、危害严重的灾害。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增强个体抗逆能力,也能提高减灾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15

2. 张养才,何继勋,李世宝.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 粱鸿光.减灾必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4. 延军干.灾害地理学[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

5. 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增收难,难在哪?[J].中国经济信息,2004,4:13

7. 张波,李洪斌等.农业灾害学刍论[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2:1-6

8. 严立冬.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业自然灾害防治[J].农业经济问题,1998.7:33-36

9.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69-271

10. 卜风贤.科技减灾与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考古,2000(1):94-98

11. 卜逢贤.农业减灾与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J].中国减灾,1998(8),2:23-25

12. 刘玉振,等.中国自然灾害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A].区域发展新透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二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科技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反思

转基因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优秀)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与农业试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减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