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何处安放乡愁

发布时间:2020-03-03 19:51: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 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无处安放的文化乡愁

小时候好男儿志在四方,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才过没几年就知道,最离不开的还是那个家。在文人的词典里,\"家\"不仅仅是炊烟袅袅或者灯火通明之类实在东西,更多蕴含着心灵归宿之意。所谓故土难离,难于离开的是在那片土地上的感觉。

唐鲁孙离了大陆到台湾,写《天下味》《中国吃》,怀念的是老北京的吃食味道,字里行间是乡愁点点;49年前后留在大陆以及执意要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们,心里恐怕也不仅仅是对新政权的信任和向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抵桑梓故乡那熟稔到骨子里的一草一木。

现代文明把地球都变成一个村庄,古老的\"故乡\"概念渐渐式微,渐至面目全非。但人们仍在不停怀念。木心在大陆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等一批中文著作,被誉为\"中文最美的发现\"--老先生离乡背井远离故国,辛苦笔耕几十年,操弄的还是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且因为没有被新中国的大小运动所侵蚀,文字里古意盎然,不期然间竟接上了那一缕藕断丝连的文脉。

改革开放后,国门重开,出国潮时断时续,北岛、陈丹青那一代人都负笈远游。不管他们在外面是声名远扬还是羁旅天涯,推开蓝房子的午夜之门,青灯笼罩的方块字里面,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故国乡愁。

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可是与一些文字或影像对比,那时候的乡村生活也已经很不纯正了。我没放过牛,见到很多不知名的动物还是会害怕,根本没有天然的亲近感。上百年的工业革命把古老的农业文明打得奄奄一息,人们心理也被改变。乡愁早就不是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浅吟低唱,更多的是对某种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得的愁绪。

董桥说\"文化的乡愁\",他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而不是遥远的故乡。城市里的人们大多都是从乡村出发,最初那一代思念的故乡早已不是微风拂柳蝉鸣马嘶,柏油路面压住了哒哒马蹄扬起的一路烟尘。小桥流水再也回不去了。但那种思念却一代代传下来。董桥还说,城市里的人们似乎都有某种\"乡愁\"。我知道,他说的重点不是在\"乡\"而是在\"愁\"。渴望一种悠远的温情,是所有人的难解的心结。 有的时候,流浪也不仅仅是指走遍四方。端坐在房间里神游,苦苦寻找精神家园,这个过程也不比五洲四海的行走差多少。古人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列,是真正了解了流浪的含义。肉身走得再远,也无法忘怀出发时的人与物,就好比神游八荒的时候,为的自己所坚持所寻找的意义。

城镇化建设仍然要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儿童的记忆几乎都是美好的,而且是终生难忘的。人是家乡的亲,山是家乡的美,河是家乡的清,月是家乡的圆,水是家乡的甜,饭是家乡的香,菜是家乡的好……谁不说咱家乡好?乡愁就是在儿童时期留下的对家乡的美好的深刻的记忆,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从现代性的逻辑来看,乡愁是今人对传统的眷顾,是每个人都能体验但又难以捕捉的情绪。乡愁就是母亲的摇篮曲和唠叨声,是她制作的布鞋、泡菜、腊肉、醪糟、酥肉、茶叶蛋,乡愁就是父亲的草帽、锄头、扁担、箩筐、烟杆、水田和脸上的皱纹、稀疏的白发。人生不同阶段,对乡愁理解认识不同;不同的人对乡愁感受不同,乡愁具有美好性、牢固性、多样性、差异性、增长性。

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哲学讲,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这无可异议,但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程序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淡化和抹去。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人,总要抗拒现代生活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归零,去努力追求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叛离与反思。

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

何处安放乡愁

任姗姗《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7日 24 版)

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在广袤的大地上展翅翱翔。哪怕只有三天的假期,与我一样,许多人还是收拾起往日的匆忙,奔向那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指向一个精神记忆的家园。在乡愁的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幕布被缓缓拉开。在那里,时光倒流,枯木逢春。那里有你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有催促你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你最柔软最温暖的心事。

这个假期,当我穿透重重雾霾,重新审视我的故乡时,却猛然发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原来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那片闪耀着金色麦芒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那座曾经铺满碧绿芳草的山岭,回荡着的机械轰鸣令人头晕脑涨。那个曾经宁静、闲适的小城,正在以争分夺秒的姿态,把自己变成又一个“小北京”“小上海”,甚至还未模仿到几分都市的摩登现代,却已沾染上了雾霾与拥堵的“现代病”。

有多少人曾像我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怅然若失,一样的怀有无处安放的乡愁?

一切已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在走向相似的结局。在速度至上的城镇化进程中,故乡正变得越来越陌生,故乡的面目也变得愈加模糊。就像我们使用相似设计的手机,穿着相似款式的服装一样,今天的我们又不得不面对面貌趋同又如此陌生的“故乡”。

乡愁,它不再是一种甜中带酸的思绪。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是不是迷失了许多?

假如扬州不是绿杨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何以如此诗情画意?

假如深巷不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何以如此含意隽永?

当胡同弄堂、粉墙黛瓦与历史记忆、人们心中的诗意一起被“现代”淹没后,我们的后人,难道必须到博物馆中去寻找乡愁,去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试问那时的我们又如何向历史交代?

我曾走过一些地方,也曾看过现代与传统比邻而居、相映成趣的风景。这让我相信,现代城市并不是乡村的简单反动,乡村不是城市在地理上的对应物,城镇化当然也不意味着乡村的终结。旧的、老的、传统的,未必毫无价值、一文不名。建立新的,当然不意味着要将旧的、老的、传统的一律推倒。建立在废墟上的“新”,必然掩埋着无根无源、地基不牢的危机。

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结,都会回到我们的出发之地。假如我们同意,城市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就不要轻易毁弃这种美好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吧。因为城市生活不仅关乎我们的物质欲望,更关乎我们的精神诉求,关乎我们内心的无穷与浩瀚。一个伟大的城市,理应容得下昨天的故事。

吾心安处是吾乡。请不要让我们的故乡,成为一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阅读练习《何处是乡愁》

毕业季——我们的迷茫何处安放?

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安放材料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何处安放乡愁
《何处安放乡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造园手法乡愁 乡愁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