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0:3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单县一中 杨胜丽

一.导入:

播放《荷花颂》(幻灯片:1)

优美的旋律中,大片的荷塘,娇艳的荷花让我们陶醉其中。很多古人用诗文来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周敦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杨万里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还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幻灯片:2)

白天的荷塘是如此的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今天,我们就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荷塘月色》。(幻灯片:3) 二. 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4) 1.感受画面美。 2.品味语言美。 3.感悟情感美。 三. 检查预习:

学习本文,特别注意这样几个字的读音。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幻灯片:5)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敛裾 (让个别学生读字音,教师纠正后齐读。) 四. 整体感知:(初读美文,感受画面美。)

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美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心感受。同时思考问题: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哪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幻灯片6) (

4、

5、6)

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

(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有不同意见,教师点拨明确:都写到了“荷塘”,也都写到了月色。第4段主要写荷塘,第5段主要写月色。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写“荷塘之美”主要通过写荷塘之景展现,是直接描写;而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所以借助荷塘来写,是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第6段写了荷塘四周之景,也是月下之景。)

问:这几段是不是特别美?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传达给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段来读。(谁来朗读一下?)

找一两个同学朗读。

问:读此文,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它的美我们是概括为“朦胧淡雅之美”还是“热烈奔放之美”呢?(朦胧淡雅)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语速应该尽可能慢一些。 教师范读其中的一段。

五. 文本研读:(再读美文,品味语言美。)

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荷塘之中,看到了那娇艳欲滴的荷花,闻到了那沁人心脾的香气,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美。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美的呢? 文学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美,而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来描写一些景或物。那么,本文的语言美是怎样体现的呢?作者又借助了哪些修辞,突出了该景物的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的

4、

5、6段,标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本文“语言美”的句子或词语(动词、形容词)

(学生再读课文,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前后位四个同学为一组。)

要求: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做一个记录,一要整合本组的答案;二要记录存在疑问的地方,以便于共同解决。

让学生自己谈。

1.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荷叶:

抓关键词:弥望、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层层

弥望、田田、层层突出了荷叶的繁密,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的动态之美。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比较:若换成“女子的裙”,不能突出荷叶的动态美。) 荷花:

抓关键词句:袅娜、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羞涩二词,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荷花像人一样娇美的形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明珠”突出了荷花的晶莹饱满,有光泽;“星星”突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看起来忽明忽暗、晶莹剔透;“刚出浴的美人”突出了荷花的光洁(或:冰清玉洁)、一尘不染。(博喻:用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例如:像牛毛,向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者。——朱自清《春》) 荷香:

抓关键词句: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缕缕”突出了荷香的幽微清淡,“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通过“渺茫”一词写出了因有微风的吹拂,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叫移觉。例如:1她笑起来很甜。2红杏枝头春意闹。) 荷波:

抓关键词句: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像闪电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叶子和花颤动的快速;“凝碧” 以静写动,突出了密密的荷叶一起随风颤动。 流水:

抓关键词:脉脉

“ 脉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流水脉脉含情。

(过渡:这月下的荷塘之景是如此的恬静柔美。一者是由于荷塘自身的美;二者是因为有了月光的映照。那么,文章又是怎样具体写月色的呢?) 2.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抓关键词:(动词)泻、浮、洗、笼、画 通过比较品味:

泻:(能不能换成“照”)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能不能换成“升”)

“浮”有一种轻飘之状,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飘渺迷朦。 洗:

“在牛乳中洗过”突出叶子和花的清新、艳丽,洁白素淡,娇艳欲滴。 笼: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笼”字突出雾的轻、薄、透,写出了荷花的清淡朦胧之美。

画:(能不能换成“印”或“映”)

“印”太虚,太生硬了,有一种硬物与之挤压成像的感觉,比较死板;“映”字没有美感,没有情感;画字很深刻,具有立体感,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是谁画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叶做画纸画成的吧。

其他句子:

(1).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月光。

(2).“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同样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光与影比喻为小提琴的曲子,显得轻灵飘逸。 (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要求鉴赏句子的同学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其他同学闭眼感受其中的美。)

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板书在中间位置)

3.“荷塘月色“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如诗如画,读他的文章让我们如痴如醉。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其中的美。(学生齐读

4、5段) 六.情感探究:(三读美文,感受情感美。) 1.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有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怀着某种心情观赏景物的时候,这些景物往往会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 回顾“荷香月色图”:

作者欣赏“荷塘月色”是心情是喜悦的,但是“淡淡的”,作者始终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清淡朦胧”的图画:如:写荷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写月光,“静静地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淡淡的喜悦中似乎还夹杂着其他的感情。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找出句子,并读出。(让学生画下来) 第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2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3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7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无法消受了。 第8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问: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也可以边找边分析)

文章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本文的一个文眼,点明游荷塘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问: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在心情苦闷彷徨时写的。)

也可能是其他的因素,比如,有时候生活中的琐事也会让人心烦。不管什么样的原因,作者的心情是“不静”的。(板书:不静。)

问: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是不是想出去走走,散散心。

作者也是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排遣方式,想独自一个人走走,看能不能使心情“静”下来,寻到宁静(寻静)。(板书:寻静。)

寻静,走在曲折的小煤屑路。“没有月光的晚上,······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烘托内心的苦闷与哀愁)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便觉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作者享受自由,欣赏“荷塘月色”。美丽的荷塘月色让作者暂时抛却了烦恼,获得了片刻的喜悦,得到暂时的宁静(得静)。(板书:得静)但这种喜悦是淡淡的。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荷香夜色图”是不是充满了梦幻的特点,朦胧、宁静、安逸。

最终,还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终还是难以宁静。(板书:难静)

(以下环节根据时间,灵活把握)

作者好像在荷塘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但梦醒之后有回到了现实。最后又写到“江南采莲”,有什么目的?

(齐读,思考。)抓住: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无法消受了。“荷香月色图”是作者静夜的一个梦,江南采莲图是作者一个久远的梦。作者那么喜欢美好的梦境,可惜这种美好照不进现实,所以内心还是充满了苦闷,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种不宁静的底色的原因。

(3)总结:作者的情感变化:

作者在心情不静之时去荷塘寻静,荷塘的月色美景让他暂时抛却了烦恼,给他带来了喜悦,使他得到了宁静,但这种宁静也是暂时的,他梦中的美好照不进现实,最终仍然是难以平静。所以,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情感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忧伤),是一种“淡淡之美”。

热闹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喜悦是一种美,忧伤也是一种美。它是一种内心情感最真的流露,一种情绪最真实的展示,一种至情至性之美。虽然有一点点伤感,一点点痛楚,一点点寂寞,但在生活里,在生命中,诠释着人生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片断。 七.拓展延伸:

1.“荷塘月色”是美的,“荷塘月色”中融入的情感也是美的。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2.朱自清先生善于发现美,用心感受美,然后用自己的才情把美表现出来。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的如诗如画,我们一定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一种或几种修辞来描写一种景物——菊花。 提供两个图片:(一个是两朵灿烂开放的白菊花;一个是由众多漂亮的小野菊组成的菊花藤。)

学生写,展示。

教师展示(对应第二个图片):

绵长的菊花藤静静地泻在地上,无拘无束,仿佛少女刚刚洗过、随意披散下来的头发;又如一道道涂了颜色的瀑布,一阵微风吹过,荡起彩色的波浪,闪着晶莹、夺目的浪花。

(运用了拟人、博喻的修辞) 最后总结:

这篇文章真美:美在它的景: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以及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淡淡的月光映照下,越发朦胧、清淡。

这篇文章真美:美在它的情:由“不静”到“寻静”再到暂时的“得静”直到最后的“难静”,这种情感的变化是作者情绪最自然的流露,一种淡淡的哀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忧伤之美。

这篇文章真美:美在它的情景交融。月光下的荷塘是美的,荷塘上的月色是美的;再融入那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怎一个“美”字了得! 六. 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美,也学习了怎样表现美。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美,用心感受美,并且用自己的才情表现美。

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缤纷的色彩常会触动人的心弦。请以《秋日即景》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文章。 要求:(1)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注意炼字炼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