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23:2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孙新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

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运用指导赏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导入

我们对荷花不陌生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背景简介:

朱自清(1898—— 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主要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背影》、《春》。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三)正音

煤屑(xiè) 幽僻(pì) 亭亭(tíng) 峭楞楞(qiàoléng) 缕缕(lǚ) 弥望(mí) 脉脉(mò) 梵婀玲 (fàn)袅娜(niǎonuó) 蓊蓊郁郁(wěngyù)班驳(bó)

倩影(qiàn) 酣眠(hān) 媛女(yuàn) 敛裾(jū)

踱(duó)

(四)初读感悟

1.理清思路: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4—6节),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7—8节),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2.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 观荷塘月色,获得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超脱不得。

二、文本研读

(一)讲读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

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 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二)讲读第二部分。

1.生齐读本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漫步——思索

3.文章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4.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明确:用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5.第三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三、交流探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

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四、课堂检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

“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

“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五、作业巩固

1.完成导学练1~5题。

六、板书设计

情感变化:

失眠的郁闷 观月的开朗 冷清的郁闷 思乡的郁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

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一、复习导学

1.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2.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四节。

1.生齐读本节。

2.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荷叶——静态:田田;动态:肩并肩、密密、挨。

荷花——形态:零星、点缀;色彩:白;神情:袅娜、羞涩。

荷香——数量:缕缕;类型:清。

流水——声音:脉脉;色彩:不能见……颜色。

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4.归纳:月下荷塘的景色中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二)研读第五节。

1.生朗读第五节。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直接写——静静地泻,隔了树照,光与影和谐。

间接写——叶子和花:仿佛……又像;青雾:浮;云:淡淡的;灌木:落下……黑影;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5.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研读第六节。

1.生朗读第六节。

2.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杨柳树——数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态:重重围住、漏着……空隙。

远山——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路灯光——数量:一两点;亮度:没精打采的。

蝉声、蛙声——最热闹。

(四)小结:

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讲读末两节。

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交流探究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2.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检测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3.“(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拟人)

4.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比喻)

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比喻)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五、作业巩固

1.完成导学练6~8题。

2.背诵课文4~6节。

六、板书设计

月色荷塘

荷叶——静态:田田;动态:肩并肩、密密、挨。

荷花——形态:零星、点缀;色彩:白;神情:袅娜、羞涩。

荷香——数量:缕缕;类型:清。

流水——声音:脉脉;色彩:不能见……颜色。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之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恰倒好处的景物描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谜”,(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