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4:1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缥缈、美丽的“月下荷塘美景图”,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学者逼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体验。此文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韵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两个“荷塘”,一个“现实的”,一个“想象的”,同时也刻画了“平常的自己”压抑、沉闷和“不平常的自己”自由、洒脱的两种心情,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由于文化积淀不够,要解读朱自清先生的这篇经典美文是有难 度的。对课文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难以深入理解。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散文口语化的特点,掌握借景抒情、情境交融的技巧。

三、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 背诵第4—6自然段。

2.赏析优美语句,学会运用博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寄情于景,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品味诗词,意象导入

荷花和月色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较为喜爱的两个意象,常常使文人墨客们为之陶醉,为之流连,因而留下了大量千古流传的诗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可以说,无论是荷花还是月色都早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去感受大家笔下的景与情。

(二)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同学们,上节课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大家回家务必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因为这篇课文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字音、字形、字义的字词,下面我就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我课件上的要求,其他同学拿出纸笔在下面完成,检查预习情况。

煤屑(注音)、蓊蓊郁郁(注音)、踱着(注音)、弥望(注音)、脉脉流水(注音)、

袅娜(写字)、酣眠(写字)、斑驳(写字)、峭楞楞(写字)、敛裾(写字)

重点字词去正音,辨形,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三)了解作者,回归时代

找两个同学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朱自清,老师归纳总结: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被毛主席誉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具有高尚的名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这样,所以他的文章不像鲁迅那样言辞激烈,思想激进,而是借着景物娓娓的抒发他的情感,带有一丝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情怀。

他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曾是中文系的系主任,但完全没有一点架子,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抗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了解朱自清后: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啊?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提示一点,篇尾:这篇文章作者写于1927年的7月的一个夏夜。

从国与家两个方面分析:写作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却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据此,我们对其“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

(四)整体感知,梳理线索

1.同学们,我们了解了作者创作的背景,作者在心里颇不宁静后做了什么? 生回答:出门走向荷塘、赏荷、回到家中

2.对这就是文章的行踪线索

本文在叙述、写景之中还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

下面给大家5min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请找出全文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追寻作者的行踪与情感线索,完成下表,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走向荷塘 来到荷塘 离开荷塘 底惦着江南了

回到家中 根据完整的表格,

下面给大家2min时间,仔细思考,并尝试去概况段落大意并划分文章结构。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全文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故。(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4—6)写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文章的主体)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起乡思,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抒发情感)

小结: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整体性阅读的重要一步,这既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概况能力,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不静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便是独处的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出静

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运用这种方法,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五)主体部分,重点赏析

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作者的心绪变化,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生回答:主要内容:幽僻小径,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景物、江南采莲(回想)。

作者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还道了心中之情,题目是荷塘月色,因此荷塘和月色是朱自清重点描绘的景色,文章的主体部分也就在第四到六自然段,下面请听配乐朗诵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再思考一个问题,哪个自然段是写荷塘的,哪个自然段是写月色的?

总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妙处,没有月色,荷塘就失去了风韵韵,没有荷塘,月色也就失去了光彩,所以第四自然段写得是月下荷塘,第五自然段写得是荷塘月色,第六自然段写了荷塘周边的景物,但仍有月色的衬托。 下面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第四自然段,我们一起来鉴赏这段的神奇之美,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画下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博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他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明喻、暗喻、借喻等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博喻运用恰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映像;能加强语气,增添气势。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地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学们,通过细致深入地鉴赏分析,我们发现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不是韵味无穷啊,要想把这种美景深深的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去细细品味,就不得不发挥我们的记忆功能,下面大家把书合上,先听我读,去想想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尝试背诵第四自然段。

齐声背诵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导入荷塘月色。

1.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2.首先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思考问题1:第五自然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思考问题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二)欣赏荷塘四周的景物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结束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热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美丽的月色,如此让人陶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复杂?请课下思考,撰写成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推荐]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