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师 课题 曹文全 年级

高二 课时安排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014年11月19日 授课类型

公开课 《荷塘月色》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巧妙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小学及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散文文体的阅读、分析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语言、字句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此外,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开始接触了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应充分利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2.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3.学习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比喻、

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4-6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鉴赏散文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提高学习中的质疑意识

3.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对自

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3.通过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学习,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难点:

学习动词、叠词的巧妙运用的语言技巧,掌握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品味散文的语言。

2.采用小组的自主、探究、合作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让学生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并在学习了课文的语言和写作技巧后对自己文章进行修改,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选择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借助书中注释或词典等工具来排除生字、词障碍;个别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查阅一些作者信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信息。

2.教师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而解决问题。

3.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播放PPT课件(含图片、音频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月色的图片。

欣赏后找两位同学简要描述自己印象中或想象中的荷塘月色的景象。

2.通过提问“在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月色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正式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同学们带到“荷塘月色”之中,观看后思考和想象,并通过提问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带领学生通过看教材的单元提示了解本单元鉴赏重点。在PPT上展示本篇课文的具体目标要求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在正式讲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和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更有效的集中精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作者简介及解题

1.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春》时对作者的了解,以及预习时查的资料对作者和《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进行补充。 2.教师补充: 1)

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

解题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他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本文正是他带着“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设计意图: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课前预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四)、跟读课文,疏通字词

1.播放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要求学生在跟读过程中纠正字音和语调。

2.PPT展示主要和较有难度的字词解释在跟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纠正自己在预习时的读音错误,还能掌握朗读散文的语音语调。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思想线索

1.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全文,弄清楚每段写的是什么,同时思考PPT展示的几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全文划分段落,并找出文章两条线索。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去荷塘

(2).作者是怎样来写荷塘月色的

(3).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2.听取两个小组的划分结果 3.明确文章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引导学生将找出的两条线索联系起来,体会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感知全文,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抓住全文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六)、学习第一部分

1.PPT中给出几个涉及第一部分内容的参考问题,对重点之处稍作点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问题:抒情语句有哪些?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2.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每组还存在争议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2作业:1.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2.每人写一篇描写校园夜色的文章,要求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字数600 (设计意图:简要提及下节课能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两个同学背诵第4自然段

(二)、解析第4自然段 1.全班齐读本段,找出作者写到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2.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全班同学在文中找出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3.启发学生体会本段中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要点:

景物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静转动;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叠词运用(曲曲折折、田田);比喻(明珠、星星);拟人(羞涩、袅娜);通感(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齐读使全班同学都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培养学生从原文中找答案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4.洗洗品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5)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三)、学习

5、6自然段

1.让学生仿照分析第4自然段的方法,赏析

5、6两个自然段,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和指点。

2.对这两段中的几个关键点做简要总结

经过第4自然段的透彻分析,学生已掌握了赏析散文的方法。这时把

5、6两段交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将知识学以致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4.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 ,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 ,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四)、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五)、讲读第三部分

1.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同时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找一名同学回答。

2.找两名同学翻译文中引用的《采莲赋》《西洲曲》,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与学生共同思考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首作品。

(六)、小结

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梳理文章结构;总结自己从文中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作手法。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两条线索:

(写景)行踪: 出门------------小路-----------荷塘----------门前、进屋

(抒情)心理变化:心里颇不宁静--到了另一世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二课时】

荷叶:田田—多;亭亭—美;肩并肩;风致;

荷花:零星点缀;白—色;袅娜、羞涩—态;明珠、星星—光;

荷香:缕缕,仿佛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

流水:脉脉

九、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