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8: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周庄”位于江苏昆山。“周庄”因河成街,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图景。“水韵”是指周庄水的韵味,即多姿多彩的水乡。

2、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3、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4、学习生字:

木橹(lǔ) 搅动(jiǎo) 斑斓(bān lán) 漾动(yàng) .....彩绸(chóu) 连缀(zhuì) 仲春(zhòng) 屋脊(jǐ) ....覆盖(fù) 目眩(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ân) ....谛听(dì) 参差(cēn cī) 娴熟(xián) 轨迹(guǐ) .....剔透(tī) 丝弦(xián) 勾勒(lâ) 黑黝黝(yǒu) ....缤纷(bīn) 隐匿(nì) 璀璨(cuǐ càn) 摇曳(yâ)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

5、6)详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水乡的情景和感受。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展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体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幸福欢乐的生活和对外开放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周庄的景色情韵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的经历,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3段。

2、首段安排很巧妙,开门见山,先来一段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让人随着文字自由想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支在水面上搅动的木橹,弯曲的,颇有点小镇古朴之风。接下来你的视线延伸到了周围的地方:石桥、楼屋、树影、云彩和飞鸟,这些景物可以被你随意组合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而且很美。

3、讨论探究:

(1)、开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不说地点,直接描绘出幽静的场景,色彩斑斓,比喻形象、生动,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2)、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体现了什么? 明确: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3)、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本体是倒映着的石桥、楼屋、云彩和飞鸟的水面,喻体是彩绸。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倒映着美景的周庄水面的美丽画面,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4)、“还有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反问,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最富有诗意,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思考——如何有诗意?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对周庄的实物描写。

(5)、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明确: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形状风格不同的石桥;桥上的行人,船上的乘客。

(6)、周庄布局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景像,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为一体。生动、具体,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句话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4段。

2、合作探究:

(1)、作者前两次去周庄分别是什么时候,天气情况怎么样?

明确:第一次去周庄是仲春,天下着小雨;第二次去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2)、前两次周庄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明确:第一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飘忽宁静而又恬淡懦雅。第二次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色彩鲜明和耀眼眩目而又庄严凝重。

(3)、“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拟人,把阳光人格化,突出了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舒适的感觉。 (4)、作者两次到周庄时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周庄水韵的?

明确:第一次——视觉(色彩);第二次——视觉(色彩),听觉(声音)。

四、教师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默读第5段“第三次游历周庄”的文段。

2、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移步换景法。第三次游历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是旅游节,精神和请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夜游节日梦境般的周庄”,除了写石桥、流水,更重要的还是抓住“水景”着墨,特别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

(3)、烘托渲染写景。文中还写了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时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呼、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3)、虚实结合,前后照应。第二次,第三次都写了“江南丝竹”声,但一个为虚写,一个为实写。

3、作者写第三次游历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明确: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4、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

A.张灯结彩盛大旅游节日的周庄总的印象:

“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B.坐船夜游,移步换景,进入周庄“梦境”:

“„„小船在平静的诃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

小结:如果说“第二次游历周庄”,写冬日白天的雪景,着重从滴水声、流水的声音方面来表现周庄之水声充满柔情,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绚丽多姿。

5、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三、分析写作特点:

1、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也像周庄水乡一般让人赏心悦目。小雨中,“飘动的雨雾”、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的古桥和屋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水声重重叠叠,„„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则使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而且,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用“江南丝竹”和“万般柔情”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2、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文中比喻之处很多,“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等,都用了生动形象又不乏淡雅清新的比喻将我们带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仿佛亲眼目睹了如此这般的一番景物,这是比喻的妙处,也可见作者的功底。

四、教师小结:

阅读本文,我们仿佛到了梦里的江南水乡:河道密布,船只如梭,河边有洗衣的少女,水面荡漾着细细的波纹,周庄的美景让我们陶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2、周庄水韵

整体水韵图画——“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周庄水韵

周庄水韵

《周庄水韵》教学反思

八上《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周庄水韵的优秀教学设计

《周庄水韵》教案

周庄水韵123

周庄水韵教案

周庄水韵导学案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