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 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

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我认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校长认识课程的理解力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校本实施上。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既体现在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上,也体现在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态、教育特色和教育能力,甚至根据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学追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经验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对国家课程作符合实际的校本实施。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制要求并非排除课程应具有的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造的空间。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对国家课程在准确领会精神的前提下的不同理解和实施,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2.提升校长对课程现状的判断力

分析判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管理组织能力;二是全体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执行力;三是课堂教学状况;四是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足度;五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六是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度。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有赖于校长对获取途径的用心设计和实施。最有效的手段是走进课堂,校长可以走进课堂广泛听课,与师生对话,倾听师生的心声;可以与师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面对面地交流;或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某些课程管理工作。

3.提升校长对课程氛围的营造力

首先,校长应该致力于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校长应在广泛征求教师和其他成员的意见前提下,在对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拟定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规划,公开地、经常地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的、构想和操作方案有全面、深入和一致的理解,从而达到情感认同和目标集合的目的。

同时,校长要通过培训或其他形式,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紧迫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校长对全体成员的一种深层的长远的关心,从而产生信任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关及自己更关及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而产生认同感;通过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的培训,支持、服务、引导教师的课程实施,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全体成员产生依赖感;要鼓励尊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劳动,让全体成员产生幸福感。还要作广泛宣传和讲解,赢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4.提升校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依赖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发,其中教师资源是最需要开发的资源。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其中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的实施,也包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并按课程建设的逻辑和要求开发好、管理好教师资源。学生是课程开发的受惠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有时甚至是执行者。

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环境布置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非显性环境资源。如果学校能按课程的要素对它们加以整合和利用,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就能激活学校对课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立体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课程实施规划的制定,首先要求制定者有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要考虑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以及课程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改进机制的建立等。

在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充分强调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执行、评价、反思、修正过程中,校长要特别提醒学校全体成员对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重视和遵循。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因素。另外,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校长需要精心规划的重要工作。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观念先行,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要努力探索以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提升作为成长中的人的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6.提升校长对课程文化的构建力

课程文化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让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通过艰苦的历练,这样课程实施才有精神保障,才能持续积极地发展。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并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个过程的积累与沉淀必须是全体成员经过认同、实践、创造、反思后的感性体悟和理性认识。它是许多有亮点和特色的个体经验的集合,也是有体系、有序列的优化组合。它具有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是个开放、变化、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学校需要不断总结,适应时代的变迁,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期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总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校长学校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素质、专业知识的素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和实践决策能力的综合素养。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提升校长领导力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方法

领导力提升课程

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

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浅谈提升校长领导力

实践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