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08:25: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诱思探究教学论论述到: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等等。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情境的创设有共性也有个性。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本人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形象情境。

形象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就是利用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片而创设的教学氛围及把课文文本演绎成课本剧。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播放朱自清游荷塘的情景,展示月下荷塘的景色。又如教学唐鼗的《琐亿》,当说到鲁迅教育青年的片段时,播放有关的视频录像,把鲁迅的语气和神态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至于课本剧,如在曹禺的话剧《雷雨》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如有一个教师教学鲁迅的《阿Q正传》,竟然抛开课文,让学生欣赏《阿Q正传》的电影,学生自然是兴趣勃勃,全神贯注了。接着就进行人物的分析,还美其名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上的其实不是基于文本的语文课,而是电影鉴赏课。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要注意,“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的语言符号中理解其精神内核,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能力。至于分角色表演,有利也有弊。如果学生的表演水准了得,而又能悟透原作的精髓,那么表演效果肯定好。但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没有表演的才能,那么文本课本剧的演绎就很可能是不伦不类,至多只能引发哄堂的大笑。我们知道,表演是需要培训的,就是简单的对话也都需要排练。所以,分角色表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滥用。总之,在小说和戏剧的教学中,我们要分清主次,恰当利用视频图片等文件,恰当利用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切不可喧宾夺主。 愤悱情境。愤悱也指“悱愤”。《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嘴巴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营造“愤悱”的情境。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的频率调谐到“愤悱”的情景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针对难点重点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能力状况,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张涣庭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6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现状,我们在课堂上才不会急于提问或总结,我们才不会违背可接受性的教学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发现,很多的老师也是设计了许多导向性的信息,可是却没有真正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以为学生已经理解了,悟透了,于是一个劲地提问,还美其名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学生还未达到“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境界,教师当然是问了也白问,学生就是回答不出。“哎呀,我不是不启发呀,学生就是苯,启而不发呀!”像这样的牢骚我们听得不少。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该教师上的是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上要求学生用五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并且思考四个问题:一是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是断臂维纳斯到底美在哪里,三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雕像的各种方案是倒人胃口的,四是维纳斯失去的为什么只能是双臂而不是鼻子眼睛耳朵什么的。五分钟过了,一些学生看完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看完,可是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发问了,请甲同学又请乙同学再请丙同学等等,学生此时一疲于应付老师的提问。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看课文的时间也就是那五分钟的时间,其他时间绝大多都空耗在教师的提问之中了,学生其实没有真正深入体验和感悟。其实,稍有一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学生在几分钟里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要知道,看完课文之后,学生还需要时间针对设计的问题回视,筛选信息,而筛选信息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而本为是美的鉴赏方面的文章,学生有关美的理论和心理积淀就很有限!当然,也许学生课前有预习,但就是预习,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位教师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了解学生要解决这么四个问题到底要花多少时间,他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很明显,这位教师备课时只备教材,没备学生。当然,他也就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给足(相对问题的难度而言的)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达到“悱愤”的境界,而这时候,教师才可以相机诱导启发,总结归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摸准问题的难易,在巡视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的程度,及时把握“悱愤”的时机。时机未成熟,教师不要“轻举妄问”。当然,悱愤也要注意克服另一个极端,即学生已经达到“悱愤”的境界了,而教师还在那里发呆。高明的教师始终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做到环环相扣,教与学默契配合。

所谓的体验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谓之活动。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放整个学习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的自我感悟,谓之体验。真正的学习行为,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果。”(张熊飞教授)创设体验情境,就是要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开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联系的,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也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完全按需要采用。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彻底摈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候都动起来。以文言文教学荀子的《劝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然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注解疏通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自由朗读几遍。在朗读疏通字句之后,接着就让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进行鉴赏性阅读,并质疑,与同学进行交流辩论。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我们从文中应该得到什么思想上的启迪。这样的过程,基本体现阅读的基本规律: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迁移——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的文本体验应该是有个性的,我们要以后现代的观点指导教学,倡导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具个性的见解,摒弃机械呆板和权威。

迁移情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这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新颖生动的的例子(特例),进行点拨讲析,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我们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有类次写法的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袁鹰的《井冈翠竹》等,进而通过作者对黄鹂的四次描写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深入探讨《黄鹂》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所谓的“物”就是黄鹂,黄鹂象征着美的事物,象征着美的化身,象征着艺术的化身。我们只有在江南那湖光山色的美丽的环境里才能“看到黄鹂的美丽的全部”,这是一种极致。黄鹂只有在这样的美好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它的全部的美丽,这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志”,那就是:艺术乃至一切事物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极致。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又要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点: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意义,他们必须有相似点。到此,可以设计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一个象征的例子,要求说出象征义。接着让学生以“小草”为题,写一偏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发现规律,并在特例的训练中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于致用的目的。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青冈卓行的《米骆斯的维纳斯》,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觉(一定要说实话),感觉美不美,肯定了学生不同的看法之后,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到问题上来了。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我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比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面对作者的“它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幽默情境。

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马卡连柯说:“一个教师,如能用二十五种语调,说出同一句„请你过来‟,用不同的手势、姿态说这么一句话,还愁学生有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还担心有什么情感奥秘不能够了解呢?”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呼唤具有人文、情感素质的教师。

合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机械教条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谈的几点。“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应坚持 触景生情 ‟”。(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_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教学叙事

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