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土中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7:42: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乡土中国》读后感

一向不爱看太过学术的研究著作,因为自身能力的局限,也总觉得这些太过枯燥与晦涩。正由于这种心态,因而选了相对而言略显单薄的这本费孝通先生的作品——《乡土中国》 在费孝通先生对于这本书的重刊序言中,我大概了解这本书的14章内容均围绕着“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所展开的探讨。费孝通先生同时也写到他在书中所涉及的乡土中国,并非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涵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社会,那些影响同时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了发生作用。

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得是生动而又形象的例子,就似一位极富经验的导师将生涩难懂的知识用他平实精简的言语娓娓道来。而事实上,这本书正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所整理出来的14篇文章。从文章的论述中,费先生描述了具体的农村社会的结构、风俗等各种生活细节,深刻透彻地探讨着中国乡土社会。而接下来,我将从费孝通对于乡土中国的探讨中发表我的观点,以乡土中国看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在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中,费先生所指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城市人因为乡下人的土气而藐视他们。而何谓“土”?“土”便是指乡下的泥土,乡下人均以农业为生,土地便成了他们的命根,他们就与土地不可分离。依赖于土地便造成了农村人口的不流动性,因此,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而农业小生产的生活小制度不需要太多人来分工合作,人们靠着祖祖辈辈的经验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导致了人们不需要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也就因此,村子与村子之间往往都是独立的。这种聚村而居的方式,都带有地方性,这种地方性也就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们便生长于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环境下,而这种常态生活的最终结果便是终老是乡。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这个“熟悉’是指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这样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乡土社会里人们安于土地的生活,有熟悉至信任,简单而又质朴的生活方式,或许就是城里人所藐视的“土”。

如今的中国,土地被大量改用来建设大批量的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乡土社会转变为混凝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正是这种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五千年的农耕大国,这使我们的名族也是和泥土分不开的,远离了质朴的泥土地,许多不曾有的现象也变纷至沓来。城市乃至现在的农村,人口的高度密集和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使得我们基本上缺失了地方性的限制,“熟悉”的社会于我们而言是不存在的,也就因此,“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成了现代社会的阻碍,无论是亲戚、朋友,在某些事中,特别与个人利益挂钩时,我们都怕口说无凭、要画押,要签字等等。也就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会存在法律,且仍在不断的修缮加厚中。

费先生在书中所举的西洋商人至中国买瓷器的例子,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然而放在如今我不能认同,这大概正是我们在缺失“土气”的表现了吧!

生存于乡土社会的人,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现代社会中,撇开社会制度的方面,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只要有钱一些,都将自己的儿女,乃至一家都送出国,我并不认为这都是为更好的教育或更好的生活,终究远离了土地,文化的改变,缺失了根,“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亦不覆从前。

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习俗在现代社会处处产生了流弊,而“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在我的笔记中,翻过《乡土本色》这一页,我便看到三个词,分别是“愚”、“私”和“道德”,来自于《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我认为这三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就放着一起讲了。

先讲“愚”,费先生在书中提到,城市中人认为乡下人“愚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下人不识字。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空间阻隔指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时间阻隔指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对于生存在乡土社会中的人而言,是存在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的需要。并且文字并不具有乡土性,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其次是“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乡下人还是城市人,都存在着“私”这个毛病。古语中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脑中立即所浮现的场景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和外人对于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评价。

中国人除非有自身的利益才会付诸行动,如同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中国人的自私心相比起来,实在比得“愚”和其他毛病来讲实在要严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否则便没有这么多的贪污事件频频出现,令许多社会上的人咬牙切齿,这时很多人觉得这一类人怎么这么贪心,怎么该死?但当你身处其位,天天对着金钱等等各类奢侈品时,又有多少人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呢?撇开这类大的事情,你偶尔捡到一些值钱的,除非有碍于他人,你能不纳为己有,控制住贪这类小便宜的欲望么?如果我们大多都能,就不会有这么多漫天的公益广告,外国舆论也不会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

在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一定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这一类现象,同样存在于现代社会,大致可以称为“世态炎凉”或“树倒猢狲散”。伸缩性便是由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这就是明显区别于西洋“团体格局”,这类格局本质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而我们的差序格局则是讲攀关系,讲交情,尤其在现代工作压力竞争中尤为突出。

因此,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最后我所要讲的是“道德”,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是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西洋的“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而中国作为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者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与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的伸缩。再以贪污为例,你可以大声斥责别人贪污,但当贪污的人是你父亲时,你可能不但不骂,还会伸手要贪污来的钱。因此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这一类道德同样同时存在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

“私”与“道德”这一类的劣根性,却讽刺地一直存在着,不能回避地,这仍就是我们的文化。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 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