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7: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2年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报告出处: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发布日期:2003年08月13日 08:55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3年4月

调查机构: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

报告来源: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

报告内容:

一、香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现状

1.本港青少年对发明、创造、创造力和创新的认识比两年前有更多的认同。

大多数(65.1%)被调查者认为“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独有的天赋能力”(15.9%)、“发明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关系不大”(9.7%)以及“不打算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不关心这个专题”(8.8%)的被调查者均占少数,而且比两年前的调查明显下降3.8%-6.9%。认为“搞„小发明‟有助于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的被调查者(64.5%)比2000年(55.0%)增加9.5%。这反映了青少年对发明、创造和创造力的认识比两年前有更多的认同。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并非少数人独有的能力。本港青少年对创新的社会取向明显高于个人取向。创新在体验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能只强调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忽略创新的个人价值,否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香港学生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社会贡献评分均高于创造力评分和偶像度评分,反映社会贡献是青少年评选创造力人物的重要指针。本港青少年多数不以创造力代表人物为自己的偶像,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认为最具创造力的十位中国人中,有5位是政治家(占一半),其余是发明家科学家诗人,反映香港学生对中国的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识较单一化,不利于多元化认识创造力代表人物。国父孙中山(政治家)排名首位,被公认为最具创造力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已故中共元老邓小平排名第五,是第二位最具创造力的治政家。反映香港学生喜欢选择政治人物作为创造力代表人物。

在最具创造力的十位外国人中,爱迪生排名榜首,其次为牛顿和爱因斯坦。前三位都是发明家科学家,其余还有企业家和音乐家。反映香港学生对外国的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识较多元化。

值得留意的是,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香港学生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社会贡献评分

均高于创造力评分和偶像度评分,反映社会贡献是青少年评选创造力人物的重要指针。

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被提名的创造代表人物都不大作为本港青少年的偶像,这不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3.香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有信心,但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却显得信心不足。中学生在以上三方面均比大学生更有自信心。

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估,均选择“中等”程度,这与传统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观念不无关系。从“较高”程度与“较低”程度的百分比之差来看,香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显得较有信心,而对“创新能力”却显得信心不足。值得留意的是,无论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抑或是学习成绩方面,中学生都比大学生显得更有自信心。

4.不想提问题、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性,是香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阻碍。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的学生比两年前增加5.3%,“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学生却比两年前减少1.5%,反映香港学生普遍怕提问题及缺乏怀疑精神,这与香港传统教育制度不鼓励学生提问和挑战教师权威有直接关系。

在创造人格方面,青少年在“兴趣与好奇心”、“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意志力与进取精神”、“想象力与自我表现力”等方面比两年前有明显改善;但在“怀疑精神与独立性”及“审美感”方面却不如两年前。

在创造力发展方面,本港学生在“敏感性与流畅性”、“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观察力”、“探究性思维能力”等要素均明显不如两年前,反映本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未能作出改善,反而倒退,情况令人担忧。

5.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比两年前灵活,但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仍受“考试升学制度”的局限,势必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比两年前灵活。但仍有超过一半(51.8%)的中学生认为“为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大量练习题,同时介绍各种解题方法”,比两年前上升13.7%。有47.0%的中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课本内容,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紧急状态”,比两年前上升13.4%,情况令人担忧。反映目前的考试升学制度仍然主导着中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内容,严重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6.中学的教学环境比两年前有所改善,但学校图书馆未能提供学生所需的科技创意书籍,以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相当沉重。

调查显示,73.5%学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反映本港在信息科技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只有38.5%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科技创意书籍”,比两年前减少5.8%,反映学校图书馆所提供的科技创意书

籍严重不足,这方面不得不引起学校的关注。

只有四成被调查者认为“感觉课业负担不太重”,反映学生的课程压力仍相当沉重,未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创造力。值得一提的是,有29%的中学生认为“学生抄功课的情况相当严重”,说明中学生“抄功课”现象有相当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7.大学的教学环境获得多数大学生的认同,但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仍然不足,大学生“抄功课”的现象有相当比例,值得我们留意。

超过九成大学生认为“学校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或其它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反映本港大学的信息科技设备相当齐全,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意的空间。

值得留意的是,仍然有38.1%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老师授课完全是重复(或在黑板上书写)课本上的内容,并时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觉得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紧张状态”,反映仍有部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此外,认为“学校注重师生学术道德教育,很少有学术剽窃或考试作弊现象”的大学生不足一半(43.6%),反映大学的学术道德教育仍然不足。有28.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抄功课情况相当严重”,说明大学生“抄功课”现象有相当的比例,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8.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比两年前有显著改善,情况令人鼓舞。这可能与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和家长教育工作有关。

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比两年前有明显的改善,情况令人鼓舞!调查发现,经常要求子女做“额外”功课的父母,比两年减少2.7%。“通常不会采用压制甚至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6.4%。“支持子女参加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课外或校外活动”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13.8%。“鼓励子女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领域”的父母,比两年前上升4.6%。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66.3%的父母总是鼓励子女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48.4%的父母经常与子女一起评价社会上各种好行为或坏行为。反映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有显著改善,家长注重与子女沟通,加强亲子关系,让子女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这些都有利子女创造力的发展。

9.家长普遍比两年前更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但各类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普及程度仍然很低,长远来看,势必削弱香港未来的竞争力,情况令人担忧。

超过七成(72.7%)青少年能够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比两年前上升12.0%;63.3%的家庭能提供子女所需要的课外读物,比两年前上升11.2%。反映本港家长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重视子女教育的投入,愿意为子女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列举的十二项有利于创造力发展课外活动中,最多人„知道“的活动是”青少年作文(含科技类征文)竞赛“(55.7%),最多人”不知道“的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

动”(11.8%);最多人“参加过”的活动是“青少年夏令营或冬令营等交流活动”(18.9%),而最少人“参加过”的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0.9%);从获奖情况来看,最多人“获奖”的活动是“青少年声乐、乐器竞赛系列活动”(6.8%)和「青少年语言、朗诵竞赛系列活动」(6.8%),而最少人“获奖”的活动也是“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可见,本港青少年对

各种创造力培养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都很低,获奖的人更是极少数。原因是本港的教育长期以考试主导,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主要精力均集中在应试升学上,加上本港目前仍欠缺有效的政策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这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值得教育当局深思。

10.本港传媒机构未能在鼓励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方面起积极、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

超过一半(52.3%)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活动的宣传报导不足”;认为大众传媒“会针对青少年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教育”及“注重报导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有关的活动”的被调查者均不足一半(见下表)。反映本港的大众传媒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方面,未能起积极及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希望政府当局及传媒机构能有所反思,并为培育创造型人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对策和建议

1.鼓励青少年多认同创造力代表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加强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多元化认识,培养“大创造力观”。

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每个人都应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创造潜力。建议加强青少年对创造力的多元化认识,培养“平凡创造观”,打破“非凡创造观”的局限。青少年对创造力代表人物的认知不应只局限在政界和学界,还应包括文学界、艺术界、体育界、娱乐界的杰出人物。鼓励青少年多认同创造力代表人物为自己的偶像,多读名人传记,多从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获取创新元素和人生智能,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2.大力改革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派位收生的准则,真正做到“拆墙松绑”,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空间。

在九八年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提出了取消学能测验及小一就近入学的建议(2.4.1)。两年后这项建议得到落实,免除了学生进行大量无谓的操练,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全人发展,有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然而,现时各阶段派位收生准则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核方式亦以纸笔式的考试为主,这必然导致学校重视智育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开考试及大学收生机制仍然牢牢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我们认为公开考试应采用更灵活的考试模式和多元化的内容,建议将学生参与各类多元化学习活动的经验列入评核学生的准则中,并作为各阶段派位收生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建议,在各阶段派位收生的准则中,公开考试成绩占70%、校内评估(包括操行、校内成绩评估、学习态度等)占10%、全方位学习经验及表现(包括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德育及公民教育、九种共通能力的发展、社会服务、体艺发展等)占20%。这样,既可全面地评核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能力,推动全人教育的发展,又可避免僵化的“考试升学制度”继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在科技创新领域中有突出表现的高中学生,建议大学收生方面给予免试入学优先入学的政策。事实上,中国大陆早已实施这项鼓励政策,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中生,可免试入读中国的高等院校(包括清华、北大等),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高中生可在高考成绩中按情况「加分」。我们建议本港可

仿效这一做法,凡在「香港赛马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高中生,可免(公开)试入读本港大学,获二等奖及三等奖的高中生可优先生入读本港大学,其余年级的获奖学生,在派位收生时可获“全方位学习经验及表现”(20%)的满分,或优先取录。这一政策若得到落实,将会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类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竞赛课外活动,提高这类活动的普及程度,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建立创造型的学习环境,培养具创新及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建议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尽量鼓励学生提问及质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校外的学术竞赛活动,注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育具创新及应变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4.建议学校释放学生的功课压力,增加科技创意书籍,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建议教统局对优质的科技创意刊物(非牟利)给予财政补贴(两年),扶助这类刊物在本港落地生根,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调查显示:本港学生的功课压力仍然相当沉重,学校图书馆未能提供学生所需的科技创意书籍。我们建议,在移走“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同时,学校应主动删除过量的默书、背诵、测验、考试和功课操练,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培养思考、探索、研习、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学校的科技创意书籍不足,反映本港学校对订购科技创意书籍不重视,这从最近登陆本港的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刊--《少年发明与创造》月刊(繁体版)的学校订购情况可见一斑。这类有助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优质刊物,在本港却没有市场和生存空间,实在令人惊讶!我们建议,教统局对这类优质刊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两年),扶助其在港落地生根,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5.尽快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作为校外科技创意训练基地和资源中心,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我们认为,要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作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除了学校全面推行创新教育外,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作为教师、学生、家长的校外支持中心及资源中心。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建立了相应的科技创意教育中心,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镜。在2000年的调查中,我们已提出了这项建议。由于政府当局并不重视这一建议,加上传统的官僚和守旧作风,令这一建议迟迟未能落实,阻碍本港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将削弱本港未来的竞争力。我们呼吁,教统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尽快行动起来,主动与有经验的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6.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增进他们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认识,发挥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建议当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专职教师支持队伍。每间学校配备一名专职的创造力辅导老师,负责策划和组织校内外的创造力培养活动,并定期接受有关创造力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培训,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建议家长导向委员会及各区的家长教师联会组织一系列的创造力培训课程,增进家长对培养子女创造力的认识。因应家长的不同需要,让家长得到适切及全面的支持服务,以发挥家长对子女创造力培养的指导作用。鼓励家长多陪子女一起参与各类有助创造力培养的活动,了解子女的兴趣、专长和个性,增加与子女沟通的机会。

7.善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民间机构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机构“低成本、高效益”的营运优势,为推动科学创意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

我们认为,现时政府已投放大量资源于教育范畴,但效率低、效果不显著。我们建议当局重新整合和分配现有资源,以腾出资源推行创新教育。建议增拨专项资源,全力支持有经验的民间机构与政府部门合作,为学校提供各类学生乐于参与的、有助创造力发展的活动。现时已有少数民间机构与学校成功合作,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意、环保、领袖才能、品德及公民教育等培训计划,以补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这些成功的例子,正好说明民间机构低成本、高效益的营运优势,以及创新教育支持计划,是学校多元教育的必要补充。政府若能善用这些资源,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建议当局增拨专项资源鼓励有经验的民间机构与学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教育,提升本港学生的创造力。

8.当局应加强传媒的教育功能。建议各传媒机构在培育创造型人才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青少年每天所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传媒。调查发现,互联网、电视和报纸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我们相信,传媒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科技创意教育活动的宣传报导不足”。我们建议,传媒应多报导有助培养创造力的青少年活动,如:多推介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创造力代表人物的正面模范,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行系列报导,制作获奖作品介绍及作者专访等,向青少年灌输有关创造力培养的教育信息,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社会氛围。

当局应要求本地传媒加强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培育创造型人才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改善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
《香港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