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演讲技巧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3: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演 讲 技 巧

演讲又叫讲演、演说,《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专指人们“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可见,演讲是一种言语表现,但并非所有言语表现都是演讲。所谓演讲,即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作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它是一种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演讲是“一人讲,众人听”的口语表达方式,因而演讲者在发表见解、叙事、说理时,不可以像平时交谈那样互为前提、相互引发,也不可能像平时交际那样时常采用某些不言自明的神传意会来代替语言。演讲者必须通过自身的有声语言材料和相应的体态语言来逐条逐款层层展开。因此演讲者的语言总是独白式的,经过认真组织、仔细斟酌、系统成篇的,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演讲者这种独白式的言语表达方式,又是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结合体,它要求语言、声音、眼光、动作、姿态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做到吐词准确、语调动听、表情丰富、动作适度、仪态大方。总之,一次成功的演讲,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措辞准确、抑扬有致、体态得当、感情真挚、精彩动人。

一、演讲的态势技巧

语言除了有声语言表达外,还有辅助语言,就是态势语。态势语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有的人对它进行研究,说:有一条信息如果传播出去,所有的效果中间只有38%是有声的,7%是语言(词),55%的信号是无声的,所以每个人,每天平均说的话只有10-11分时间,且平均每句话只占2.5秒,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有声是低于30%的,60%的信号是通过无声的信息发出去的。这个对无声信息的研究,给我们一个提示,除了要注重有声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注重无声语言的表达,就象我们看见别人的表情常会说“我看见你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这就是“别人”在用无声语言(态势语)传播信息。所以,态势语言是通过人体器官的动作,或者某一个部分形态的变化来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凡是通过手势、身姿、眼色和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传递、思想沟通、感情交流的活动方式,统统称为体态表达或态势表达。

体态语内涵要记住:

1、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的交际方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交际方式,是源远流长的,必不可少的;

2、是对口头表达必要的补充和辅助(除哑语外);

3、所传递的所有信息受表达环境的制约。

态势语包括仪表的修饰、体态的协调、手势的运用、眼神的表露、表情的展示等诸项内容。

(一)演讲的手势:

手势指能够传情达意的手的各部分的姿势、动作,它是态势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势可以有效地增加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造成更好的演讲效果。演讲的表演要接近生活化,因此,手势不仅要准确适度,而且要优美自然。

常见的演讲手势有上举(抬)、下压和平移、斜劈(挥)等几类,每类中又可分单手和双手两种,每种均可有拳式、掌式等。

(1)手指语言:“大拇指”动作一般表夸奖、很好,但有时表高傲的情绪;“十指交叉”一般表自信、敌对情绪、感兴趣;“抓指式”一般表控制全场之势;“背手”可给自己壮胆,镇静,也表自信,但对有的人是种狂妄表现;“手啄式”表示不礼貌的动作,本身就有一种挑衅、针对和强制*。以上都要看具体环境和当时面部表情。(2)手掌语言:“向上”表示诚恳、谦虚;“向下”表提醒、命令;“紧握伸食指”带有一种镇压*;“搓掌”表期待,快搓表增加可信度,慢搓表有疑虑;“手掌向前”表拒绝、回避;“手掌由内向外推”表安慰、把所有的问题概况起来;“劈掌”表果断、决心。(3)手臂语言:“手臂交叉”表防御;“交叉握拳”表敌对;“交叉放掌”表有点紧张并在努力控制情绪;“一手握另一只手上臂,另外一只手下垂”表缺乏自信。

动作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辨清褒贬含意的区别。一般说来,含褒义的,也即表达积极意义的,如希望、肯定等,手往往向上、向前、向内,而含贬意的,也即表达消极意义的,如讽刺、否定等,手往往向下、向后、向外。有人还把手势范围大致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分别表示褒、中、贬三种情感。如鼓动号召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上的区域;一般强调性的动作,多在胸前区域;而鄙视、贬斥性的动作,多在胸部以下区域的左右侧,且以右手在左侧做动作为佳。

2.把握动作的情感份量。一般说来,单手的份量比双手的轻,因此,设计动作时应当配合演讲内容、情绪。通常是前半部动作幅度小,随着一个个的小高潮,动作幅度渐渐增大,力度渐渐加强,至最后,双手齐起,掀起演讲的最后高潮。同时,还需注意到,拳式动作和掌式动作的内涵是有差别的。拳式动作往往强调动机,而掌式动作往往是动机和效果同时兼顾。

3.动作要成套。哪里要有动作,有什么样的动作,动作幅度多大,都需要密切结合内容通盘考虑,不要随心所欲,以致给人以七零八落的感觉。在7分钟左右的演讲时间里,能有5――7个动作(由小到大)就够了。太少了,显得呆板,太多了显得手舞足蹈。一般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设计动作(1)需要加大力度,或需要强调和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在小高潮和结尾大高潮处,可以考虑动作的配合;(2)某些抽象语言较多的地方,为增加其形象性,可设计动作。

4.结束阶段(多为高潮)的动作要注意,不要老一套地作“挥手前进”状,要根据语言所要表达的内涵力求实现动作与语言表达的一致性。

(二)眼神的表露:

眼神是指演讲者眼睛的神态,是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演讲者可通过丰富巧妙的眼神“眉目传情”,以此影响听众的情绪,调整会场的气氛,进而达到理想的演讲效果。

演讲者运用眼神时,首先要注意,在台上时,眼睛不能随意乱看。因为不同的视线,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视线向上,往往是思索和傲慢的表示;视线向下,往往是忧伤,愧悔,羞怯的表示,环顾左右则往往意味着神情慌张,心绪不宁。演讲者在台上既不能眼睛一动不动地直视,也不能眼珠滴溜溜地乱转。

其次,除与观众交流感情外,演讲者还要学会用眼神控制全场听众。主要方法有:环视法和虚视法。所谓环视法,即周期性地把视线从会场、教室的左方扫到右方,再从右方扫到左方,从前面扫到后面,再从后面扫到前面,不断的观察和注意整个听众的动态。环视是照顾全场,统观全局的观察法。除有必要的短暂注视外,演讲员不要老是盯着某个人或某个地方,尤其要顾及前排及左右两边的死角。所谓虚视法,则多于刚上讲台时使用。步上讲台,下面黑压压一片,不知看谁好,在这种情况下,未曾发言,先把全场前后左右扫一遍(以“震憾”全场),然后目光平视前方,好像在看着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虚视法是一种转换性目光,它有助于演讲者放松情绪,把精力集中在演讲内容上,显示出彬彬有礼,端正大方的神态来,但不可老是虚视不动,那会显得表情木然。

另外还有前视法、闭目法和点视法:

前视法:演讲者的视线要平直向前流转,统摄全场听众。一般来说,视线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演讲者除了特殊需要外,视线应保持平直向前,注视所有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从而引起注意;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变化。

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或仰望天花板,或俯视地板,或左右环顾,或引目张望门窗等,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

闭目法:这是视线变化的特殊表现,是一种无方向的视线,无视线的视线。有它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当演讲的内容使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极度高涨,情感难以控制时,或讲到某位杰出人物激起人们极大的敬佩时,演讲者可以短暂地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此时的“无视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视法:即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处或不注意的听众,一般听众发现了演讲人的目光,就会触目知错,停止骚动,私语。

随着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千变万化,眼神的变化,必定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演讲者细心体察和匠心处理,不好机械地作出事前规定。但要注意:

A、眼神变化要有一定目的,力戒那种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因为这种眼神会造成听众的迷惑和反感。

B、不能有过多的凝视,这样会对听众形成压力。可以时时采用虚视,这样既不失礼貌,也可使双方感到自然,而演讲者也不会因为视线过分集中而分散对演讲本身的注意。

C、眼神要同演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步产生和终止。思想感情表达完毕,相应的眼神也要恢复正常。

D、要和有声语言形式、手势、身姿等密切配合,协同动作,以求收到更大的效果。孤立的眼神会显得单调无力,不能充分起到传神达意的作用。

(三)演讲的造型:

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在演讲的每一个时刻,无论动与不动,都应当像一尊优美的雕像,体现着一种姿态美、形象美。

要造成演讲者的优美姿态和优美形象,首要是如何站的问题。因为双脚是全身直立的基础,许多姿势均发源于此。演讲家曲啸说:“听众就是演讲者的镜子,而且是多棱镜,从各个角度来反映演讲者的形象。演讲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该给听众以协调平衡以至美的感受。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站相稳定优美,舒适自然,演讲者会觉得全身轻松,呼吸畅快,发声吐词流利自然,不受阻碍、身体灵活,同时还能展现出一种美的造型。

站立的姿势,一般提倡丁字步。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两腿之间呈90度垂直的丁字型,两腿前后交叉距离以不超过一只脚板的长度为宜。演讲者全身的力量应该集中在前脚上,后脚跟略为提起。这种“丁”字站姿多用于表达强烈感情的典型的演讲,有利于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感情。

运用“丁”字站姿需要注意的是两脚不宜紧靠在一起,否则会显得呆板,没有精神,两只脚也不要平行地放在一条直线上,因为两腿所构成的平面,与前排听众的视线恰成平行状态,如果演讲者身体的重力落在两只脚上,就会形成机械对称,失去对比,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直接影响演讲效果。

另一种站姿是“稍息式”,两脚之中任何一脚略向前跨步,两脚之间呈75度角,脚跟距离在5寸左右。这种站姿要求两腿均须直立,全身力量多半集中在后脚,前脚只是辅助。

稍息式站姿在演讲时被广泛运用。说理、达意、传知性的演讲一般都用这种形式。 演讲者可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向四个方向移动位臵。一般说来,向前移步表示积极性的意义,如支持、肯定、坚信、进取等;向后移则表示消极性的意义,如疑虑、否定、颓丧、退让等;向左、右移动则表示对某一侧听众特别的传情致意等。

(四)表情的展示:

翻开世界演讲史,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演讲家总是十分注意自己面部的表情,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美国听众评述演讲家罗斯福时说:“他满脸都是动人的表情。”分析罗斯福的演讲的专家认为,他的演讲往往更注重面部表情,有时谈得很少,他的表情已经传达了更多的准确的有效的信息。

人的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在外貌上的显示,是人的思想感情最灵敏、最复杂、最准确、最微妙的“晴雨表”。演讲者应善于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最灵敏、最鲜明、最恰当地显示出来;应善于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对听众施加心理影响,构筑起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表情的展示要注意:

1、面部表情自然。表情的动人之处在于自然,自然才显得真挚。具体说来有三忌:

A、忌拘谨木然。有的演讲者死死盯着演讲稿不放,或者上台后仍然苦思冥想,面部表情呆板僵硬。这会影响演讲的感染力和鼓动力。

B、忌神情慌张。有的演讲者惊惶不安,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战战兢兢,这样自然难以传达出演讲内容和演讲者的内心情感,而且会影响听众的情绪。

C、忌故作姿态。矫揉造作的面部表情会使听众感到滑稽或虚假,降低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影响演讲效果。

2、面部表情生动丰富。面部表情不仅要自然,而且应该丰富、生动,即应随着演讲内容和情绪发展而变化,既顺乎自然,又富于变化,一笑一颦,一蹙一展都能够和演讲的内容合拍,把听众引入演讲者所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之中,或者把听众的情绪由低潮引向高潮,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演讲的声音技巧

演讲作为一门沟通艺术,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副语言来实现的。在语言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语音。“听不懂”作为一种语言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听众对内容的理解,还会产生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障碍。语言沟通也涉及语体,演讲要注意使用通俗化的口语。书面语可以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要立即被听懂。老舍的话一语中的:“耳朵不像眼睛那么有耐性,听到一个不爱听的字或一句不易懂的话,马上就不耐烦。”

副语言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等,它不仅能辅助语言沟通,同时在表达情感方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语言本身。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认为:“什么时候说得响亮,什么时候说得柔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时候说得高,什么时候说得低,或者不高不低……这都是关系到演讲成败的关键问题。”下面,我们就着重谈谈演讲中的语调设计、重音设计及停顿设计:

(一)演讲的语调: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因此,语调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它关系到演讲的成功与否。

语调设计具体而言,可包括语言情感色彩设计(褒义、中性、贬义色彩的变化),节奏设计(快速、中速、慢速的变化),音色设计(高音、中音、低音的变化);就其设计步骤而言,主要可分为三步:(1)整体语调设计。可将全篇分为前后两部分,或始、中、末三部分进行;(2)段落语调设计。在每一部分内部按自然段的划分确定各自的基本语调;(3)句式语调设计。不仅句与句之间可有语调色彩的变化,而且还可以,也有必要精确到句子内部,精确到一个词,一个字,其相互之间也可有语调的变化。

演讲稿不仅会因其叙事为主,抒情为主,议论综合的体裁特点而出现内容总体倾向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篇演讲稿的内部,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式之间也存在着内容表达的差异。其中既有叙述故事的,倾诉感情的,也有宣传鼓动的,雄辩说理的,还有揭露指责的,愤怒声讨的,它们共容于一篇演讲稿内,使得演讲稿具有丰富而又完整的内容结构。对于这些不同性质的语言,演讲者应当在演讲时分别赋予与其特点相符的语调,只有这样,全篇演讲才能通过演讲者的声音更显示出跌宕起伏,缓急有致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再现演讲稿的中心思想。

为了能在准确把握演讲文稿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成功地揉多种语调于一体,以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听众,悦服听众,在语调的设计上要尽量做到:

1、语调的情感要色彩鲜明,不能含含糊糊,交待不清。即不要以一种基本没有变化的语调进行演讲;

2、语调的色彩变化要错落有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它要求声音要有高低明暗的变化,要有高潮、跌宕的对比,在节奏上还要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持对听众的吸引力。但要注意不能以一种忽高忽低,变化不定的语调来完成演讲。

3、语调的设计要合理自然,要围绕字里行间存在着的一条贯之始终的情感发展线进行设计。

4、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忌讳故作多情,无病呻吟。

有人说演讲是三分写,七分讲,这里强调的就是语言表达(包括语调设计)的重要性。

(二)演讲的重音设计:

语调设计和重音设计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有声语言的魅力,形象地再现主题,突出中心。但是,语调设计更注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演讲语言的抑扬顿挫,高低明暗,而重音设计则更注重于微观分析,往往力求通过一个词,一个字的重音强调,达到强化听众感觉的好效果。

重音设计,一般可根据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1)把握好逻辑重音。逻辑重音的作用在于强调句子中某些特殊意义,它和上下文,以至全篇文章都有关系。逻辑重音处理得好,可以把上下文的关系表达得更有条理,前后照应,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臵,随着逻辑思维而改变,也没有固定的“量”的比例,在演讲中,要视其对突出主题关系是否密切而定。

(2)处理好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种特定感情而把某些词语重读叫做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处理得好,可以把文章中的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强烈的感情重音,有助于强化某种感情。感情重音在同一句中,也可因情感侧重点不同而发生转移。

另外还有一种语法重音,是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表示状态或程度的补语、表示疑问和指示的代词等通常读重音。

三种重音的交相融合,有机统一,构成了演讲变化有致跌宕多姿的语言风格。

重音的基本表达方式也可以有多种。首先,可以采取加重语气,提高声调的办法。另外,在演讲时,重音字与其他字相比,发音更饱满一些,时间值略加长一点,也可达到重音突出的效果。有时,重音设计以下降趋势,也可实现感情上升的效果。

(三)演讲的停顿设计

演讲中是否善于运用停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演讲是否成熟的标志。因为,要使听众对你的演讲不仅入耳,而且入心,就得让他们有在脑子里转一转的理解、回味过程,这就需要演讲者提供时间,这就需要有停顿。从这一点而言,演讲中恰到好处的停顿,是感情和思想在听众心头的特殊延续。此外,停顿设计得好,可以给演讲者提供合理的换气机会,可以有效地控制语速,使演讲者显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也有利于更为清晰明快地传达语句和段落的意义。

停顿设计,有时也可以归入语调设计的节奏设计范畴,与之同步进行。但二者对比,节奏设计更注重于从宏观角度把握演讲语言的快慢频率,急缓张舒,而停顿设计往往更注重于微观分析,有时一处成功的设计,就能有效地强化演讲效果。

停顿设计,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

(1)把握好逻辑停顿。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特殊意思所作的停顿。

(2)把握好感情停顿。感情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而作的停顿。可长可短,视抒情需要而定。

(3)把握好结构停顿。在演讲词段落之间,尤其在感情跳跃较大的段落之间,应有较长的停顿,以突出层次感,条理性。

另外,还应注意,停顿既要服从标点符号,但又不能被标点符号限制死,特别是停顿的长短必须服从语意的表达和感情的变化。

语调、语速、重音、停顿、调整节奏和加强语势,可以说是演讲学中“说”的精髓,所以,在演讲训练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得演讲者能够根据场所的大小以及内容的需要把自己的音量“活用到最佳程度。”就速度而言,一般用于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等情感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沮丧、悲哀、思索、亲切等情感时应慢;一般叙述时可慢,涉及阐述时应快。

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就形成了语言特定的节奏。节奏掌握好了,不仅能时时唤起听众的注意,充分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产生类似音乐的效应,使听众产生美感。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纪念辞中的典范之作,这篇讲话悲痛而不沉闷,颂扬而不借助于辞藻,节奏的轻重也溢于文端:

(轻)“三月十四日下午二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的睡着了……”(轻)

(重)“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最遭嫉恨的,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马迹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怀念,而我敢大胆的说,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重)。

恩格斯的《讲话》不言悲痛,一样令人缅怀;不尚藻丽,一样激动人心。他语调抑长,情感深切,节奏轻缓,重疾相承,使演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三、演讲评价标准

演讲既然是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体,在对某一演讲进行评价时,从演讲学的角度看,可以从演讲内容,演讲艺术和演讲效果三方面去考察,然后从整体上去审视和把握。

(一)演讲内容标准

演讲总是与社会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或某一事件作为对象的。演讲的内容,就是指演讲者的演讲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现象,以及演讲者对这一现实生活现象的主观评价。演讲者演讲内容有无道理,有多少道理,下列各点就是最主要的衡量尺度。

1.选题。好的演讲,其选题应符合现实需要,适合讲者和听众,范围大小适度,分量轻重得宜。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讲内容的价值。

2.中心。好的演讲,其主旨应当是正确,新颖,深刻的。所谓正确,即要反映生活的真理;所谓新颖,即要有独特性,要有新意;所谓深刻,即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材料。从质的方面讲,材料不仅要可靠、典型、新颖和有趣,而且还要适合讲者和听众;从量的方面讲,材料多少要适当。 凡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演讲,其内容就是好的、成功的;反之,就是不好的、失败的。尚需说明的是,除了特别优秀的演讲和十分拙劣的演讲之外,一般演讲的内容构成往往有比较复杂的情况:部分内容是好的、积极的、恰当的、正确的,部分内容却是不好的、消极的、不恰当的,因而就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二)演讲艺术标准

演讲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评价演讲时,我们不仅要坚持内容标准,而且还要坚持艺术标准。所谓艺术标准,就是指衡量演讲者表达形式、表达技巧和手段的尺度,它的主要要素及其基本要求是:

1.语言。公众演说的语言同书面语言以及其它口头表达形式的语言相比,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其基本特征是:正确性、精炼性、易懂性、情感性、生动性和口语化。此外,它还特别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

2.结构。结构是表现演讲内容、显示演讲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其要求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组织合理,中心突出,能巧妙地安排开头结尾和构筑高潮。

3.声音。首先要求发音正确和清晰。其次,声音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即演讲者能有效地处理演讲时的语速、音量、停顿和重音。

4.态势。演讲者的仪表服饰要整洁,面部表情要丰富,动作手势要自然。一句话,态势要有助于充分地表情达意。

5.应变。应变能力是检验演讲者是否具有演讲才能的重要标志。演讲者既要能妥善处理来自主观方面的意外事变(如怯场、忘辞、离题和讲错),又要能灵活处理来自客观方面的意外事变(如乱场、冷场和听众质疑)。

上述五个方面是演讲技巧和演讲形式的主要内容。从艺术的角度评价演讲,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去审视和考察。就演讲的整体而言,其综合表现的程度愈高,则艺术性愈高;反之,就会显示出艺术上的粗糙低劣。

(三)演讲效果标准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在现实的演讲评价工作中,确实存在忽视演讲效果标准的倾向,一些演讲比赛制定的评分标准无此项要求就是一例。这无疑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演讲之所以能伴随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而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能产生强烈而普遍的社会作用。如果不从实际效果方面去分析和评论演讲,就不可能对演讲作出公正的评价,演讲评价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这里讲的效果,主要是指演讲者将信息转达给听众后,听众由此所引起的全部反应。例如,演讲吸引听众注意力的程度,受听众欢迎的程度,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感情交流的程度等。这些都是从听众常见的表层的反应来看演讲效果的,如果从深层和高层的角度看,演讲的效果就是从演讲对听众的真理启迪作用、情感激发作用、艺术感染作用和行动导发作用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效果标准是个具有综合性的标准,是内容和艺术标准不能完全代替的相对独立的标准。

的确,从效果上去评价演讲是比较困难的,但这并不说明演讲效果就无从衡量,更不能说明演讲不需要效果评价标准,问题则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效果标准——这正是演讲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
《演讲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演讲技巧用 演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