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几种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02 05:49: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鲶鱼效应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说的是飞将军李广一次夜里外出,猛见前方草丛里卧着一只“老虎”。李广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随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去寻找“死虎”时,发现卧在地上的不过是一块巨石。敢情是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枝箭,箭镞竟然深深地埋进石头里。李广暗暗称奇,随即再引弓射石,无论使多大的劲,箭都再也射不进石头了。 人在 受到惊吓或精神高度紧张、亢奋时,会迸发出超常的能量。

医学界认为人们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

人如此,动物亦如此。鲶鱼效应与李广射石异曲同工。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可见,沙丁鱼是受了外界刺激才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许多人都知道草原狼的例子。澳大利亚某牧场上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锐减且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词语讲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进外国“鲶鱼”,对我国企业的成长壮大,未必是坏事。(门睿)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这种情况很普遍,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我在很多的时候,都在回忆过去干下的一些很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常常幻想能有部时间机器,能回到那个时候,改变当时的愚蠢做法。我总以为这样的话,我的生活轨迹会有个很大的不同。如果按照“蝴蝶效应”的理论,我在过去的时间,改变了曾经发生的事物,事情在最细微处得到了转折,我开始了我新的一段生活。但谁知道那段新的生活你又会怎么去掌控呢?结果还是会有各种苦恼,各种困惑。

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

简单的说,就是让富有者更加富有,让贫穷者更加贫穷。

《圣经》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我猜想那本书所将的应该是关于财富积累与贫富差距的问题。

然而仔细想想,其实生活中处处存在马太效应。 学习、感情、工作等等。

1.学习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总会特别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 当时,成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于是,好学生,差学生就这么被划定了界限。 好学生,听老师的话,凡事都会请示。 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

自此,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先进个人之类的荣誉统统被其收入囊中。 差生的定义之一就是成绩总在班中垫底,考试开红灯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老师的年终奖金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于是,老师看差生总是不那么顺眼。

一旦他做错事情总会横加指责,下课后也会将其留下来罚扫地。 成绩中等或者稍差一些的学生,无论你再怎么努力, 在老师的眼中始终只是进步,而永远达不到优秀。 各种奖励与荣誉称号,却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好学生总是不断拥有着更多的荣誉与成绩。 而差生也许会在退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感情

有人说,初中生高中生谈恋爱是早恋。

如今看来,我反而更羡慕那些在初中高中就手拉手,谈恋爱的孩子。 那是真的是纯粹的感情,没有太多的物质因素。

大家只是一丝秋波、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顿早饭,或许便能造就一份感情。 那种感情也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爱,但却是真实而纯粹的。 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之后,谈恋爱是一种潮流。

当大家都手牵手走在校园中时,你也会希望有个人能陪在身边。 大学时,学习并不忙碌,于是谈恋爱成了学习之余的消遣。

从\"一帮

一、一对红\"到联谊寝室,一次短暂的交流或许就能造就一份浪漫。 学长们总会对学妹虎视眈眈,每次新生报到总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义工。 同年级的男生们更是发挥其\"距离近、易接近\"的优势,问女生抄抄笔记。 和三五个女生一起出去唱歌或者打80分,久而久之,日久生情。

可是,这样的日子好景不长,在一阵风花雪月的浪漫之后,大家就要面临毕业。

\"毕业之前说分手\"成了大学校园中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号。

社会上有太多的诱惑,如何选择,无所适从。 工作以后,选择未来的伴侣更讲究门当户对。 王子找灰姑娘的故事只是一个童话。

家庭、背景、学历等等,成了衡量婚姻的标准。 有钱人找有钱人,于是变得更加有钱。

没钱的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即使他们之间有一份真挚的感情。 女孩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有票子,如果没有,或许大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 所谓的爱情早已成了物质的副产品,可有可无。 于是,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3.工作

大学毕业找工作,有人欢喜有人忧。 有的人投了N份简历,依然一无所获。

有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有的人随便做了一份工作,然后不停地跳槽,仿佛成为了一种惯性。 很多人几经挣扎,最终在物质与诱惑面前选择了放弃爱情。 有的人家里有些背景,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生存与梦想,永远是两个对立面,很难调和。 如果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如何选择?

选择梦想,也许意味着失去香甜的面包。 选择生存,你会发现自己活得并不快乐。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他答,\"或许,这是因为上帝觉得你应该接受考验,所以再给你一个机会。\" 于是,一切释然。

或许,生活就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感悟。 我很感谢上天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去争取那些我不曾拥有的东西。

凡有的,我会珍惜;没有的,我会努力争取。

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几种激励方式

钱为本式的激励

企业员工确实有对钱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的需求层次已不仅仅局限于拥有的金钱越多越好。有句民谚就反映了这种心声:人不能穷得只剩下钱。这说明,人除了有金钱的欲求外,还有更高的追求。企业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如若不能走出“以钱为本”的误区的话,结果一定会很惨。

二战后,日本百业待兴,到处呈现出破败的景象。经营造船业的石川岛公司也奄奄一息,前途未卜。1945年,土光敏夫50岁生日刚过,毅然出任石川岛公司总经理一职,亲朋好友无不愕然。

土光先在公司内部开始整顿,精简机构,重用人才,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紧迫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其次,土光创办公司刊物《石川岛》,以使大家随时了解公司内外的最新情况,并让大家发表意见和建议。每年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土光便率领公司干部站在公司大门口逐一向员工们祝贺新年,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旗开得胜,把工作做得更好。土光主张人才横向大调动,不断调整,允许毛遂自荐,实行公开招聘,让人才流动各得其所,扬长避短。石川岛公司终于称雄世界。土光敏夫两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又能扭转乾坤,其奥妙就在于走出了激励误区,正确地激励了人才。综观土光的激人、用人策略,也无非是一些“雕虫小技”,但他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激励策略,即使略施“雕虫小技”,也能动之以情,沁人心脾,感人肺腑。

与此相对照,我国企业的一些管理者却相形见绌,沉溺于激励的误区,对来自员工心理和精神上的阻力,则束手无策;热衷于“以钱为本”,缺乏凝聚力,看不到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结果“钱”水不解“人”渴,员工精神不振,企业深深陷人积重难返的泥潭。所以,管理者必须走出“以钱为本”的激励误区,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重才轻德式的激励

企业管理常涉及“用人唯贤”的问题。用人唯贤实际上是一个选才的问题。只有选好才,才能激好才。德才兼备是选人的核心。对德才兼备的人进行激励才是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重才轻德”就是员工激励的误区,这种激励最终将有损于企业的利益。

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主要是就政治素质而言的;所谓才,是指才能和智慧,主要是就业务素质而言。德才兼备,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即有较好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即具有较强的才干和专业知识的修养。重才轻德,可能使某些心术不正,颇有歪才的人得到重用,给企业带来损害。历史上,许多圣贤都十分强调“德”,大讲特讲仁、义、道德品质在治国中的决定性作用,大谈有才无德的危害。

祸国殃民的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正由于这种人往往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在考察和用人时,尤其要注重其德行。“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那么,为何宁可用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呢?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恶制之。”能力不济的愚人,即使想干坏事,量其也干不出什么大坏事来,充其量像小狗咬人一样,很容易就能制服他。但无德而有才者就不一样了,这种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见,司马光是痛恶那些无德有才者的。

治国如此,治企业也是如此。无才有德者最多维持企业的现状,没有建功立业,而无德有才者则有可能使企业陷人万劫不复之地。可见,在企业的管理激励中,启用无德有才者得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用。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留一生之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谈到激励人才时指出人的品德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什么事,但是一个人品德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只视为绩效的限制。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被启用。杜拉克的话足以使现代管理者走出“重才轻德”的激励误区。

墨守成规式的激励

在企业员工激励中,管理者的墨守成规将使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一个墨守成规的企业,是无法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则,规则的制订,目的在使一些暖昧不明的事项,经过明确判断,定出共同的标准。因此,它是具有时间性的,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订出来的,因而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时代擅变,环境变迁时,规则必然也会跟着失去合理性或时间性。因此,如何使你的规定切合实际的需要,这是身为主管最重要的一环。否则,你正步入激励的误区。 获得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最高荣誉”。这项规定在当初制订时,可能基于某种因素,但在今日实施起来,则显然过于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连长无功而受禄,自然高兴,但是众多拼死拼活的官兵又怎能高兴呢?积极性的下降是必然的。

总之,一个管理者必须时时注意自己所订的规则,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形,就应当拿出魄力,不畏艰难,不要墨守成规,确实地加以改革,这是千万不可忽略的。否则,必将陷入墨守成规的误区,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大锅饭式的激励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形成了“铁饭碗”、“大锅饭”的管理局面。只要是正式员工,不管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律按级按职发给工资与奖金。以为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其实事与愿违,企业员工越于越没有积极性,企业越办效益越差。

马太效应式的激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头上都带有耀眼的光环。例如,某某企业的工程师,常被授予某某协会、学会会员或名誉主席,副主席等、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什么当代最杰出的中青年专家等等头衔。同时,企业政府要奖给他金钱别墅、汽车等等。什么会议都要叫上他,让他享受副市级的待遇。这就是社会学中常称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使一个人得道,鸡犬升天,众亲光耀,同时他拥有和支配的资源极大丰富,简直可以随心所欲。

人们都羡慕马太效应,因为马太效应给他们以权、钱、势。但却不知马太效应的危害。马太效应给了你许多,却又向你索取了很多,特别是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国家某部级机关有一位学者,一开始她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勤勤恳恳地干着科研工作,没有多大的成就。但终于有一天,她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一举成名,于是各种荣誉、物质奖励接踵而至,一时她成了知名的教授。国家又委以重任——局长。这下她更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了吧?但恰恰相反,她从此以后再无建树,郁闷不已。

分析原因,她是一个马太效应的受害者。成名以后,她必须到这到那参加许多无聊的会议,发表许多无用的讲话,参加一些庆典,看望一些同样是“受害者”的名人。

因而她再也没有充裕的时间搞科研,虽有钱、权却与科研无补。这样科研再无成就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给予员工荣誉、地位、权力、金钱,本是想激励他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过多的荣誉、权位,确实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确实也想以优异的业绩回报企业。但是员工已身不由己了,他已没有作贡献的时间和精力了。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一旦陷人马太效应的激励误区,必将适得其反,深受其害。因而慎对马太效应是企业管理者的明智之举。

以职行赏式的激励

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方法,应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这在前面激励原则一章已有论述。但是,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激励观念的影响往往将激励与工作环境好坏、职务高低联系在一起。“爵以授功,职以授能”,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军臣,按功劳大小定官爵高下,职务被赋予了荣誉性。长此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上逐渐形成了“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予禄”,“业绩辉煌,而名位随之”。这种观念影响是很深的。一般说来,奖励与工作环境好坏无多大的关系,工作条件恶劣,我们可以用津贴来补偿,未必非用奖励来表彰。而职务的高低与奖励更无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不应有联系。

但是,我们授予职务的依据,常常就是因为某人工作时间长,对社会有一定贡献,就照顾性地给予晋升职务的奖励,而不管他是否具备了履行该职务所必备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职务几乎成了一种荣誉的表现形式,而失去了它本身的责任性。这显然与职务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相背离,同时与奖励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

然而,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许多管理者仍在不辞辛劳地使用这一激励方法。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很感兴趣,这是他们的追求,然而待他们有所功绩后,企业主管为了激励他们,便提拔他们为某某经理,以此官位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这显然是一种以官位行赏的做法,结果当然像杨锡兰和张新玉一样,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

不授权式的激励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授权与分权。因为现代员工的能力越来越高,员工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强,前者使得员工有能力胜任上级主管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后者使得员工乐于接受上级主管指派他们的任务。因而,不管管理者明白不明白,乐意不乐意,他们不得不面对授权与分权的趋势。

我们相信,每个人在要将自己日日从事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接管时,总是会感到难以割舍;尤其是这项事业是自己首创的,更是视之如亲生子女,非亲自哺育难以放心。而事业和你的关系也正如父母与子女一般,是相互依赖的;即使你明知接掌自己事业的人是如何精明干练的人才,你心底总是有个声音在呐喊:“他不行,他不了解我的事业,也不明白我的方法。” 授权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做过老师的人都深有体会,一个不好的学生,当你让他负责做某件事时,他常常能做得很好,甚至会因为这件事的成功而影响他的一生。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也一样,无论你愿不愿意,舍不舍得,正如儿女势必有一天要离你而去一般,你也终有一天得将事业授予他人去掌管。你越是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到了这一天就越难放手,接手的人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授权时,最好是从开始就有计划、按部就班地培养接班人。起先,先授一部分职责,自己退居一边观察,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将要比你到最后关头才把权责一股脑儿丢给别人好得多!同时,在这种授权与观察当中,我们自己的眼界也得以拓宽,能够发现平日自己未曾注意到的缺点,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这样,你的高瞻远瞩,加上你接班人的顺利接任,将使整体事业更为一帆风顺。

一个组织越庞大,这种授权制度的确立就越是重要。你必须尽量减少管理工作当中的个人因素,而使一切制度化;要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觉自己是遵守规章去做独立判断,而绝不是任人指使的“跑腿的”。要达到这种目的,势必要确实做到“充分授权、分层负责”;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责,也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职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当管理者要询问一件关于制造方面的事,可以直接找负责制造的工人谈,而不会去找生产部主管谈,因为只有直接负责的人能真正为你解答,这便是充分授权的好处。否则,制造工人说他只是依令行事,生产主管也说自己是依令行事,结果你问谁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此企业岂有前途?

授权是激励员工的一个好方法,授权,是一个事业的成功之途。它使每个人感到受重视、被信任,进而使他们有责任心、有参与感,这样整个团体同心合作,人人都能发挥所长,组织才有新鲜的活力,事业方能蒸蒸日上。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激励员工,但又不授权,这就走人了激励的误区之一。因而,21世纪的杰出领导者。管理者必定是一个高明的授权人,“充分授权”是领导群体的最佳手段。

过高期望式的激励

管理者对下属有期望时,下属就会干得特别起劲,这是因为受人拜托所引起的满足感。所谓人家对你有所期望亦即意味着人家拜托你的意思。管理者经常拜托下属,常说“我对你的将来抱有很大的期望”;或者“我对你很有信心,对你工作的成功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适度地对员工加以期望是件好事,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如果超过其能力,加以过度的期望,那就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令人惶恐不安,甚至变得神经兮兮的,有时也会使他产生反抗的心理。这就使管理者陷入了激励的误区。 事实上,许多管理者存在这种错误的观点,即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而成绩越大,殊不知,过度的压力会使得员工的业绩适得其反,压力大,即期望高;期望低,则压力小。

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 呼唤“东风效应”

“我这是怎么啦?脑子怎么如此不听使唤?!” 不少时候,我常常这样埋怨自己。

比如,有好几次,我在公共汽车里,或者在马路上,突然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我抬头一看,噢,这不是我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老朋友某某某吗?这时人之常情的反应,自然应当是回叫老同学、老朋友的尊姓大名: “某某某,原来是你啊!”奇怪的是,这个“某某某”,我心中明明感到是一清二楚的,几乎很快就能叫出来了,却偏偏就是转化不成具体的语言之符号。结果,我只好吐出一句;“你好!你好!”连“你”的姓名都叫不出来,还“好”什么呢?热情自然被打折扣,令人好不尴尬!

又如,不知有多少次了,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走笔到某一“地带”,突然被一个句子的选择难住了。于是我苦思冥想,哎,想着想着,那个句子的“形象”倒真的在脑海里出现了。但当提起笔来时,不知怎么的,这个“形象”明明已经到了笔尖,却偏偏写不到纸上。实在要教人“掷笔三叹”嗬! 再如,在工作中要酝酿一种设想时,一种构思几乎就出来了,可就是卡住了, “出”而不“来”。你说气恼不气恼! 诸如此类的情景,不知读者诸君是否也有经历过?但据我向一些同事、朋友征询,回答都几乎是异口同声的: “这种经历是常有的事,很叫人头疼。”不少同事、朋友还举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方面的渚如此类有趣而又费解的例子。

于是,这使我萌发了探寻其究竟、寻求其对策的兴趣。

感谢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系统论研究者,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思路。

我们不妨把上述所说的那种常常出现在问题就要解决时的现象,形容为“几几乎有了”、“已经到了舌尖儿上了”的状态。此时,我们似乎感到茅塞顿开,但又不确切知道该如何解决。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形象地称之为解决问题的“先声”,“只闻其鸣响于有无之际而不降临。”这种现象简称为TOT(Tip Of the Tongue)。显然,当人们处于TOT状态时,欲行不能,欲罢不忍,也许有点象要打喷嚏前的样子,心里是颇为难受的。这种“TOT”状态的形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乃是一种“瓶颈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 “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由此看来,如何有效地消释有碍创造性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瓶颈效应”,必然为每一个立志创造的社会角色捞演者所关注。

有道是“一物降一物”。在这里, “东风效应”可以称得上是洽疗“瓶颈效应”的一剂良方。如果你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效应”之阻碍的话,那么,就请你及时地去呼唤“东风效应”吧。《三国演义》中那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想必你是十分熟悉的。周瑜为了赤壁火攻,与曹操一决雌雄,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是,曹营依江北,吴军驻江南,欲用火攻,还缺少一个必要条件: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就会象“瓶颈”一样卡住整个活动的进行,就会使周瑜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前功尽弃。为了消释这个“瓶颈效应”,使眼看就可以成功的计划及活动从TOT状态中突围而出,于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火借风威,风助火势,东吴大胜曹操。可见,在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诸葛亮“借”来东风,东吴是无法取胜的;东风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消释“瓶颈效应”的决定性作用。

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与曹操的胜负为什么最后取决于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国研究系统论的一些专家,从系统功效的角度,对这次战役进行了考查分析。在这次战役的“借东风”事件之前,有蒋干中,孔明借箭,苦打黄盖,阐泽献诈,庞统授计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这次战役中各“要素子系统”,各自发挥其子系统功效,比如蒋干中计后,杀了蔡瑁、张允,使曹操失去了两个得力水军首领,为曹军训练水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仅仅靠这些尚不能取得这次战役的最后胜利。要取得最后胜利,还缺最后一个要素子系统一东风。正是因为东风这一要素加入在这一战争系统中,并与其他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产生了新功效,消释了“瓶颈效应”,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对此,有关专家称为系统功效的“东风效应”。就是说,由于新的要素子系统与其他要素子系统相互作用,该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能构成一个产生正功效的新的系统或者能改变原系统的系统功效。这便是“东风效应”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要素子系统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东风效应”就是要素子系统变化或新的要素子系统加入时,给大系统增加的正功效。

这就告诉我们,要呼唤来“东风效应”去消释“瓶颈效应”,就必须对我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或某一行为系统,在出现TOT状态、被“瓶颈”卡住时,适时地加入新的要素子系统,从而给系统增加正功效,从“瓶颈效应”中脱颖而出。 那么,新的要素子系统”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天上掉不下来,地上冒不出来。虽然从表面上看,诸葛亮所借的东风似乎是向老天爷之神灵祭来的,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如果诸葛亮没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大脑的思维活力,那是断断不可能“祭”到东风的。在这里,倒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句话可以给人以启发。那就是说,任何妙计良策的诞生,总是要借助于心之器官,有赖于大脑的思维能力。 “眉头一皱”,大脑的机器开动起来了,各种生长在知识和实践经验之事实基础上的联想,就会展开飞翔的翅膀,最终歇脚于最有价值的妙计良策之高山这是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活动往往失败于上千次的试验,却成功于一次的联想或启发。阿基米德从国王那里领受了测量真假皇冠的“课题”,长久想不出好方法来,有时几乎要想出来了,却又给某个“瓶颈”卡住了。后来洗澡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浴缸中得到了测量的方法,这个新的要素子系统一找到,就使课题研究活动之系统摆脱了“瓶颈效应”。显然,这是一种思维活动中的“顿悟”现象,是个体心理在情感方面的一种“移注”现象。如某一构思“障碍”而煞费苦心,仍百思不解,如“得来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还处于TOT状态,突然,联想力使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清晰的图象,就象一盏灯把黑暗完全照亮一样,“顿悟”和“移注”—就是这样爆发的。借用„句古诗来形容,真可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

“事实是死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得好。因为,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想象力则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因此,为了消释我们自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某些“瓶颈效应”,当我们在呼唤“东风效应”、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时,应当重视思维的想象力。撒开联想之网,启动思维之钻机, “新的要素子系统”才会被你捕捉得到,才会被你开掘出来。

在这个方面,下面这些技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一是“扩大联系点”。即从时间上、—空间上相近,或形式上、内容上相似的事物和现象中进行联想,比如记不清楚某个数学公式了,你不妨先想想与之相近的数学原理、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想想它们在哪一个章节。又如你一时想不起老同学的姓名了,你就不妨先想想与他(她)相近又与你自己相识的其他老同学的姓名。如此联想往往能激活起深藏于记忆深处的知识和经验。在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着多种可能性集合即事物的可能性空间,我们对可能性空间内互相联系的点认识得越广泛、越深透,对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越多,就越能找到“新的要素子系统”,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某种确定的方向,取得有利创造的“东风效应”之效果。

二是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这是为实现“扩大联系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直接服务的。1941年,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拟定了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来提示创造者培训,掌握多角度思考法的本领。他认为,逐一检查、核对这份“清单”,能使创造者在遇到思维障碍时,比较全面地思考某一对象,而不致遗漏重要的思路。请看他拟定的这份“清单”: (1)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用途?(2)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3)能否改变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或制造方法?(4)能否扩大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5)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高度、减少厚度?(6)能否找到代用品?(7)能否更换型号、顺序、布局或模型?(8)能否上下倒置、里外交换、前后置换使用?(9)能否将几种发明品组合在一起?显然,这九个问题是针对技术创造提出的。但我以为,用这种拟清单的办法来逐步培训自己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如果碰上“瓶颈”卡住、处于TOT状态时,先静下心来,用点时间去拟一份思考角度的清单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这对填补思考的空白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想来是不会没有益处的。

三是学会“积极的休息”。在一个人解决某一问题,从事某项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要经历四个阶段: (1)检查和清理问题的“准备期”。这一阶段的状态是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和努力、深入地对对象进行探讨。(2)将活动的重点从意识区转移到无意识区的“酝酿期”。在这个“短时休息”的阶段内,有的人养神休息或者睡觉,有的人则通过运动或散步来“散心”。(3)产生解决问题之办法的“顿悟期”,经过也许是: “豁然开朗”、“啊,原来如此!”(4)“完善期”,为了精确地阐述问题而全力以赴,苦心孤诣地探索和思维。这四个阶段,是以“紧张→松弛→顿悟→紧张”之循环的节奏呈现的。一方面是努力、紧张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散心,松弛和解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我们的思维处于TOT状态,被“瓶颈”卡住时,一般正是思维高度紧张之际。而精神高度地集中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象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观的情况,因为当自觉的思考在不断活动和十分疲劳时,可能收不到下意识思考传递的信息。这对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呼唤“东风效应”以消释“瓶颈效应”,是无益的。因此,必须学会“积极的休息”,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紧张的思考后,如果发现被“瓶颈”卡住了,那就不妨暂时松弛一下,休息一会儿,使大脑神经中枢在思维的循环性节奏中恢复平衡状态,这往往有助于“顿悟期”的降临。心理研究以及众多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诚然,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一些方法来。关键的一点是,请你记住,TOT状态并不神秘, “瓶颈效应”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寻找“新的要素子系统”,依靠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想象力,那么,办法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何愁“东风效应”呼唤不来呢?!

或曰:你在本文开头所说酌那种“瓶颈效应”的现象,现在是否就已消释了呢?

恕我直言:状况虽有所改观,然有时仍有出观。但我从“有所改观”中增添了信心。那就让我与读者诸君在共勉中继续去努力吧! 在遗传学上:指的是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它们后代的基因频率。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

注: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中出现的出现时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随机遗传漂变)。

效应

效应

合同效应

光环效应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

棘轮效应

迁移效应

心理效应

十大效应

几种效应
《几种效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