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为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3: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为效应的利益损失程度影响因素: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

摘要:在许多有关后悔的研究中, 作为效应是一个研究的热点。一些研究结果发现面对坏结果, 作为之后产生的后悔程度大于不作为。后来又有研究发现在象征性的情境中,作为之后产生的后悔程度小于不作为,而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作为之后产生的后悔程度大于不作为。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考虑到利益损失程度影响因素。本研究考察被试在不同利益损失程度的行为选择以及后悔程度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发现在利益性的情境中,随着利益损失程度的上升,人们的行为从倾向于采取“不作为”向倾向于“作为”转变。由此可见,作为效应受到利益损失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后悔 作为效应 利益损失程度 经济心理学 1 引言

不少研究者对后悔心理进行了研究, 在经济行为中,后悔是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对这一事件的心理学研究目前只是纯学术性的探索,但是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却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懊悔,让他们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而那些至今尚未介入股市的围观者,则为错过了这个大牛市而后悔。在经济行为中,后悔是最常见的心理情绪之一,激荡的股市,如今成为这种心理的浓缩场。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卡托纳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虽然故事的经过不同,但他俩都损失了假想中的1200元,现在,又同样陷入了自责和后悔中。问题是,你觉得他俩哪个更后悔呢?

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在1982年进行的一项经济心理学研究(2002年,卡尼曼凭借在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时的测试中,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研究者推测说,这是因为想象前者没有换股继续持有,比想象后者换了股更容易。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关于后悔研究的经典实验。1986年,卡尼曼提出了“作为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并用标准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标准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不作为”是正常态,而“作为”是反常的,因此,想象继续维持“不作为”的状态要较为容易,如果“作为”了但依然引起负面的结果,就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后悔情绪。 季洛维奇和同事对60位成人进行电话访问后发现,当问及“回首你一生,想想你后悔的那些事”时,75%的受访者提到的都是那些他们没有做但希望做了的事,例如“我后悔在大学时不用功”、“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太少”等。季洛维奇的其他研究也表明,从长久来看,人后悔的大都是“不作为”的事。季洛维奇表示,这说明后悔也和其他许多心理过程(如记忆)那样具有时间性,短、长期分别服从不同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没有做成的事逐渐显现出来,变成更大的后悔。”

但是,卡尼曼对此倒是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两种情绪(长期后悔和短期后悔)虽然在命名上使用同一个词(后悔),却指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状态。长期后悔充满了留恋、怀旧,甚至带点温暖的情绪,这跟诸如股市翻跟头时那种恨不得“踢自己一脚”的强烈后悔心理完全不同。

Gilovich 等人是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 而被试回忆的内容只是单个行为。如果依照单个行为的逻辑, 购买股票的情境应该出现四种结果: 1) 某人购买了A 公司的股票, 该股票上涨; 2) 某人没有购买A 公司的股票, 该股票下跌;3) 某人购买了A 公司的股票, 该股票下跌; 4) 某人没有购买A公司的股票, 该股票上涨。这四种情况才涵盖了一个人作为和不作为的所有行为结果。

以往的研究很少考虑到利益损失程度影响因素。本研究考察被试在不同利益损失程度的行为选择以及后悔程度是否存在着差异。以此来揭示在利益情境中面对坏结果,并不一定是作为之后产生的后悔程度大于不作为,而是随着利益损失程度而改变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

假设1:在利益性的情境中,随着利益损失程度的上升,人们的行为从倾向于采取“不作为”向倾向于“作为”转变。

假设2: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人们采取“不作为”行为后产生的后悔程度不受利益损失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一直是高于采取“作为”行为产生的后悔程度。

假设3:在利益性的情境中,当利益损失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不作为”的倾向性与选择后悔程度才会成正相关,即后悔程度越低,作为的倾向性就越高,不作为的倾向性越低,但是在利益损失程度小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后悔程度较大的作为效应,所以作为效应不仅在象征性的情景中不适用,还在某些利益性的情景中也不适用。 2.2 被试

30名温州大学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性15人,占50%,女性15人,占50%;被试平均年龄是21.6岁,标准差是1.3岁,年龄范围是21到23岁。 2.3 实验材料

采用情境问卷,共包含10个情境,每两个情境A+B为一组,共5个组(无意义抽奖和有意义抽奖与奖金的金额是10元,100元,500元,1000元和5000元分别组合)。

具体情境:假设你到商场买了一样商品,获得一次抽奖机会,抽奖规则是你有两个选择: 选项A:你可以拿到一件小礼品并参加一次抽奖,但是不管抽到奖或抽不到奖,你都拿不到奖品。

选项B:不能得到小礼品但可以参加一次抽奖,奖品是固定金额的奖金,但是得奖的概率是1%。奖金的金额是10元,100元,500元,1000元和5000元中的一种。

a.当奖金的金额为10元时,请在5点量表上评定你选了选项A,拿到了小礼品并抽到奖金,但是拿不到奖金和选了选项B,却没有抽到奖这两种情况下的后悔程度,“1”代表“完全不后悔”,“5”代表“非常后悔”。

b.当奖金的金额为100元时,请在5点量表上评定你选了选项A,拿到了小礼品并抽到奖金,但是拿不到奖金和选了选项B,却没有抽到奖这两种情况下的后悔程度,“1”代表“完全不后悔”,“5”代表“非常后悔”。

c.当奖金的金额为500元时,请在5点量表上评定你选了选项A,拿到了小礼品并抽到奖金,但是拿不到奖金和选了选项B,却没有抽到奖这两种情况下的后悔程度,“1”代表“完全不后悔”,“5”代表“非常后悔”。

d.当奖金的金额为1000元时,请在5点量表上评定你选了选项A,拿到了小礼品并抽到奖金,但是拿不到奖金和选了选项B,却没有抽到奖这两种情况下的后悔程度,“1”代表“完全不后悔”,“5”代表“非常后悔”。

e.当奖金的金额为5000元时,请在5点量表上评定你选了选项A,拿到了小礼品并抽到奖金,但是拿不到奖金和选了选项B,却没有抽到奖这两种情况下的后悔程度,“1”代表“完全不后悔”,“5”代表“非常后悔”。 3 结果

3.1 不同情境组中行为选择比例

首先考察被试在不同情境组中的选择。统计结果表明,对所有5个情境组,被试的选择都有倾向性(或更倾向于选择做,或更倾向于选择不做),卡方检验结果均达到显著(见表1)。

表1 不同情境组中行为选择比例

情境组别

无意义抽奖的比例

有意义抽奖的比例

卡方值

显著性水平

10元

97

88.363

.000

100元

77

23

29.161

.000

500元

90

64.000

.000

1000元

97

88.363

.000

5000元

0

100

/

.000

将5个情境组的比例绘制成图表,如图1所示:在利益性的情境中,随着利益损失程度的上升,人们的行为从倾向于采取“不作为”向倾向于“作为”转变。

图1 在不同情境组中的选择倾向1.210.8比例0.60.40.2010元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选择无意义抽奖人数选择有意义抽奖人数损失的奖励金额

3.2 不同选择产生的后悔程度

具体考察出现两种不好的结果时,被试后悔的程度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利益性的情境中,被试选择“不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与选择“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点估计表明,当情境组别在1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时,被试选择“不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显著高于选择“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当情境组别在5000元时,被试选择“不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与选择“作为”行为的后悔程度并无显著性差异(T=1.342,p=.184>0.05)。

表2 在不同情境中选择行为之后的后悔程度

情境组别

无意义抽奖的后悔程度

有意义抽奖的后悔程度

T值

显著性水平

10元

1.47

1.23

3.971

.000

100元

2.07

1.83

3.714

.000

500元

3.80

3.30

3.587

.001 1000元

4.63

4.10

5.128

.000

5000元

4.50

4.20

1.342

.184

图2 在不同情境中选择行为之后的后悔程度54后悔程度321010元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损失的奖励金额选择无意义抽奖的后悔程度选择有意义抽奖的后悔程度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假设一,在利益性的情境中,随着利益损失程度的上升,人们的行为从倾向于采取“不作为”向倾向于“作为”转变,当利益损失程度达到500元时,被试都选择“作为”行为。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假设二,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人们采取“不作为”行为后产生的后悔程度不受利益损失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一直是高于采取“作为”行为产生的后悔程度(p=.000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简单地认为存在作为效应(action effect)或者不作为效应(inaction effect)都是不全面的。情境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方式不同。本研究证实了不仅在象征性的情境中存在不作为效应,还证实了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也是存在不作为效应的,因此不能认为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不作为的行为,而应该看具体情境而定。

在对上述这些决策进行分析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来分析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在这样的决策行为中,往往包含了种种不同的心理成分。在利益性的情境中, 如果采取作为的行为, 利益就会受到损失, 而如果选择不作为, 个体则没有获得收益, 单单从传统经济学上的损益分析就可以推断出在这样的情境中, 人们一般的行为模式是不采取行动。而在实验中的情况是在利益性的情境中,如果采取不作为的行为和作为的行为,利益都会受到损失,但是采取作为行为证明了自己至少争取过,是自己的运气不好而已,而采取不作为,则会责备自己错失机会,感到很后悔。

本研究也只是一个初步探索,主要是探讨作为效应和不作为效应的具体情况要看具体情境而定。至于哪些具体情境会造成作为效应和不作为效应,就需要后人做更多的研究了。可以肯定的是在利益性情境中,不仅存在作为效应,也存在不作为效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这样的情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含义,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情境因素对个人行为决策产生的影响。 5 结论

本研究证明,在利益性的情境中,随着利益损失程度的上升,人们的行为从倾向于采取“不作为”向倾向于“作为”转变,表明在利益性的情境中,也存在不作为效应。 6 参考文献

[1] 陈满琪.作为效应的ERP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Vol.31,No.5,428-433 [2] 施俊琦.作为效应的象征性与利益性影响因素: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4):1016-1018 [3] 张结海.后悔的一致性模型:理论和证据[J]心理学报1999, 31(4): 451-459 [4] 杜柏玲.后悔理论研究模型:冲突与进展[J]心理研究2009,2(2):3-8 [5] 邓淑红.消费卡中消费者利益损失分析[J]现代农业2009,(09)

效应

效应

合同效应

光环效应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

棘轮效应

几种效应

迁移效应

心理效应

作为效应
《作为效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行为效应 效应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