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七讲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讲稿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7: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七讲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刘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最后一讲“余力学文”。余力学文作为弟子规七篇中的收尾之篇,是对整个弟子规的总结和提炼。前六篇讲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是让我们努力去落实而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是讲力行这方面,余力学文全篇讲述了关于学习的内容,分别讲述了学习的原因和要点、学习的方法、注意事项、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总序中说“有余力,则学文”,“余力”就是前面力行这些方面都做到了之后还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学文”就是学习圣贤的经典。而“余力学文”的意思不是说力行做好之后才可以学文,而是说学文和力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力行帮助我们学文,学文指导我们更好地去力行。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一、儒家的学习观和学习书本知识的前提:

《弟子规》是根据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弟子规》要求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信誉,修和睦;第三,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把这些做人方面的要求,都学到了,做好了,有多余的时间了,再去学文。因此说,从儒家的学习观来讲,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品格,加强道德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弟子规》才讲“有余力,则学文”。当然,这绝不是说书本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孔子和儒家历来也很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因为,书本毕竟是人类知识传承的最重要的载体。

关于学文,古人就在《论语集注》里讲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就是说,如果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自己的人格还没有培养好,如果还要不顾一切地去读书。那么,也许知识很丰富,学问很渊博,但是本质有问题,所学的知识反而埋没了本质。如果一个人确有余力,但是不读书,那么就不具备知识,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会显得有点野蛮,不够文明。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有余力而不学文的危害,朱熹讲的更加直截了当,他说:“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得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朱熹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去实践去培养自己的品格,去锻炼自己的行为等等,而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因为你没有读过书。当你遇到一些事情候:你就不知道历代的圣贤是怎么讲的,你也不知道同时代的人有哪些这方面的意见。你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做。那么这样就会是一种私义,就不会博采众长。

“有余力”其实也不难。东汉时有个人叫董遇,因生活贫穷,靠打柴为生。他特别好学,每次去打柴总带着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哥哥常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天长日久,他的学问大长,写了两本好书,在当地引起轰动。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只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一百遍,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请教的人说:“您讲得有道理,但我们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的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是一年之余;夜晚,不便下地劳动,是一天之余;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为平日之余。”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像董遇,就是从那些“空余”里得到了利益。

如果有了空余时间,就可以学习其他学问。什么是其他学问呢?《周礼》中讲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节;“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当然出家人不能学);“御”是驾车;“书”是书法;“数”是计算。佛教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如《经庄严论》、《萨迦格言》中言: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应精通五明或十明的一切学问,如医学明、声明、诗学等;即使你没有多余的精力,孝、悌、谨、信等也不得不学,因为作为一个人,明白这些必不可少。

二、学习的重要性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1]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1]

舆论学讲稿 第七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推荐)

三十讲第七讲

词汇第七讲

高一英语第七讲

拼音第七讲zcs

企业文化讲座 第七讲

第七讲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讲稿
《第七讲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