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7个体社会心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3: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个体社会心理 (一)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型,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的产生和构成。

(1)动机的产生。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强烈的需要,个体的动机也就无从产生,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②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的。包括个体的兴趣、爱好、信念、意图、对需要对象的感知等,这些心理形式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引发个体需要的增长或减弱,从而推动个体动机的产生、变化、消解,支配动机发展的全过程。

(2)动机的构成。①动机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甚至使动机消失。由于动机和行为的相互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溯动机;反过来,当对动机的过程行充分认识以后,也可以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②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的要素之一。动机和目标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同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但是,动机和行为目标又存在着区别。在较复杂的活动中,作为行为目标的事物,并不一定是行为的真正动机。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行为目标。

2.社会动机的类型。

(1)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通俗地说,就是指对成就的欲求。

(2)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权力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烈的权力动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看法,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信念、思维方式和感情定向。权力动机有两大要素,即对无能的恐惧和对社会控制的渴求。

(3)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追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内在力量。

- 1

5.受挫后的行为表现。个体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情感状态,最终会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这就是个体在受挫折以后的行为反应。个体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行为类型。

(1)对抗行为。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往往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委屈感,反应在行动上,表现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对抗行为乃至破坏行为。这种行为有两种形式:①直接对抗,即直接对造成挫折的对象进行攻击和报复。②间接对抗,表现为转向攻击,即将矛头指向第三者,迁怒于其他人或物,以此来发泄不满。

(2)妥协行为。妥协有两种:①“自慰”。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为了消除紧张,寻求内心平静,寻找种种理由原谅自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这是一种减轻受挫感的“自慰”行为。②压抑。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己,抑制那些可能导致挫折的需要和动机,但是,如果被压在个体潜意识中的不愉快体验积压过多而又难以有意识地获得宣泄的话,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3)放弃行为。当人受到挫折时,丧失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弃,退缩逃避,知难而退或畏难而退。

(4)退化行为。个体在遭受无数次挫折之后,会出现一种比自己的年龄阶段要幼稚许多,像孩子般的行为方式,这种具有病态性质的成熟的倒退现象就叫做退化。

(5)补偿行为。当个体在某一领域或活动中失利而遭受挫折时,他会改变方向,以其能达到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由失败所丢失的内心平衡,这就叫做补偿。

6.应对受挫挑战。个体在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两类行为,一类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一类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领导活动中,要学会应对挫折,不断探索减少或避免挫折带来消极影响的方法。

7.应对受挫的主要方法。

(1)观念引导法。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确对待挫折。 (2)环境改变法。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体谅和温暖。

(3)精神发泄法。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挫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 (4)排除障碍法。找出产生挫折的关键原因,并作具体分析。

(二)社会态度

朴会态度,是指作为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心理倾向,不仅影响着个体如何

- 3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一个人如果对学习采取了积极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4.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态度形成后会影响人的行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度也不会一成不变。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个体在具体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体系,然后就凭借这一体系来对外界反应,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5.态度改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方法。即通过面对面交谈、参观访问、看电视、看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信念,从而改变其态度的方法。

(2)参加活动的方法。即通过积极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来改变其原来的态度的方法。

(3)强迫接触方法。即通过强迫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促使个体态度改变的方法。

(4)群体规定方法。即通过群体公约、规则,有效地改变人的态度的方法。 6.偏见及其特征。所谓偏见,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偏见有如下特征:(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先入为主、过早地下结论。(3)放大对象身上的优点或缺点,以致不能对对象产生正确的认识。

7.偏见产生的原因。

(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偏见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得到更多利益,群体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和冲突,这是造成偏见的基础。

(2)社会化的影响。

(3)群体间缺乏了解与沟通。缺乏了解也是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8.偏见的消除。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设法消除消除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5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结业论文

社会心理之亲密关系

社会心理结业论文

全国社会心理学会闭幕词

老年人社会心理问题案例

社会心理效应及其应用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1949年到1957年的社会心理

07个体社会心理
《07个体社会心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