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实施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23 08:34:02 来源:实施方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乡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乡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根据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的实施意见》罗办发2010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为民服务中心,在各村(居)委会建立村级服务代办点。现就加强××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纵深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以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乡镇机关干部队伍为目标,以“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机制,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整合乡镇公共资源,努力搭建服务农村工作的新平台,进一步提高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乡镇机关政务公开工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窗口围绕社会转,部门围绕窗口转”的原则,调整内部运行模式,实现部门与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有机衔接,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不搞“双轨运行”。

(一)有权必进原则。凡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及服务事项、涉及审批服务事项的收费都必须进入为民服务中心办理。

(二)进必授权原则。凡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的部门必须将审批权限充分授予窗口,启用本单位“行政审批专用章”(在本镇范围内使用,在行政审批范围内与本单位行政章具有同等效力,转报事项需加盖单位行政章)。

(三)依法行政原则。进驻为民服务中心的各部门法定行政许可(审批)职能不变,法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主体地位和职能不变。

(四)公开透明原则。开展“一套业务告知单、一套申报材料范文本、一套政策法规文件依据、一张办公流程图”公示文本活动,并通过服务指南、办事须知、公开服务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结时限、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等事项,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方便群众监督。

(五)便民利民原则。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的,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科学设置服务窗口、筛选服务项目、确定工作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六)规范运作原则。镇为民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遵循管理规则,不得违反规章制度。

(七)廉洁高效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严禁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

(八)加强监督原则。镇为民服务中心工作要自觉接受镇党委、政府、人大的监督,接受媒体和监督机关、人民群众等各种监督,促进服务中心持续、高效、廉洁、规范运行。

三、机构建设和主要职责

(一)机构建设

为加强镇村两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决定成立××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居)委会为民服务代办点,为民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专职副主任一名,主任按照副科级干部配备,由××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林兼任,专职副主任按照股所级干部配备,由徐树贵担任。为民服务中心对镇人民政府负责,代表镇人民政府对中心窗口工作行使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对村级代办点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同时接受县中心的业务指导、工作协调;村级代办点由村(居)委会班子负责管理,从村(居)委会干部中明确代办员2名,实行ab工作制,确保岗位不空,方便群众,在镇为民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明确代办项目,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服务中心是镇政府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大厅设置民政、残联、计生、村建、环保、国土、林业、财政、劳动保障、农经、畜牧、农科12个服务窗口,并设置派出所、卫生院两个分中心。

(二)主要职责

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居)委会为民服务代办点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直接办理权限范围内的简易事项;

2、代办需上级审批的事项;

3、对申请人提供咨询、留言、陪同和转告等服务事项;

4、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经济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

5、做好群众工作、处理来信来访;

6、知民情、听民意、说实话、办实事;

7、其它工作。

四、人员管理及经费保障

(一)为民服务中心各个窗口由镇政府各涉及部门选派1—2名素质高

、业务熟、协调能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daodoc.com力强、行政审批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到服务中心窗口工作,其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调出。实行abc角工作制,a角为首席代表,分管领导;b角属常驻工作人员;c角为

替补工作人员,确保窗口工作正常进行。当b角工作人员确需离岗时,c岗及时补充,bc角由中心主任统一调度。镇政府各有关分管领导以及镇直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必须加强配合与协调,确保中心服务窗口有服务人员上岗。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向窗口首席代表和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做到“三集中、三到位”即:部门审批权限向中心集中、审批服务事项向中心集中、中心审批服务事项向电子监察网络集中;项目进驻到位、窗口授权到位、人员落实到位。各单位abc角人员名单于2010年1月底前报镇为民服务中心。

(二)加强进驻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为民服务中心和原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双重”管理,窗口工作人员原身份和隶属关系不变,在原单位的相关待遇不变,以服务中心管理为主,按规定开展工作。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由同级人事部门赋予中心,评先选优指标由人事部门按照中心人数比例核定,不占进驻单位的评先选优名额,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由人事部门审核后装入个人档案。窗口工作人员调离中心时,由中心出具鉴定材料移交所在部门或单位,作为进驻单位干部考核、使用和晋升的依据。镇为民服务中心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和村级代办员的管理、监督和学习培训,各进驻单位要协调配合,重视、支持、帮助为民服务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村(居)委会两委班子要担负起对代办工作的领导责任,把代办工作纳入村级事务统筹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上下班制度和考核奖惩。为民服务中心业务集中办理时间:每周二至周五上午8:00 -11:30、下午2:30-5:30,周六上午9:00-11:30、下午12:30-4:30,每周日和周一为休息时间。进驻中心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上下班时间,不得迟到和早退,有事必须要请假,否则将按照××镇干部职工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为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及其运行情况将纳入综合考核奖惩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严格兑现奖惩。将进驻事项的办理情况纳入进驻单位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镇党委、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对完成工作任务较好的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适当的经济惩罚,并且本年度的考核不得评为“优秀”。逐步建立村级代办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对在代办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明确职责分工。确保为民服务中心的正常高效运转,为民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财政所要保障中心前期建设资金及相关工作经费,后期运行经费财政所列入预算,每年安排不低于2万元的工作经费,确保中心正常启动运转,各村(居)委会为民服务代办点财政所预算每年每个点安排720元业务经费作为代办员工作补贴;组织、人事部门要牵头研究制定管理、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为民服务中心的监督检查,把中心工作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实施效能监察,对服务对象的投诉要100%受理、100%查清、100%依归依纪严肃处理;宣传、广播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到家喻户晓,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

五、规范运行

为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实行“开放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运行机制;实行“绿色通道制、全程代办制”,建立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办结公告制等行政责任制度,完善行政程序。

(一)落实六项制度。为民服务中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好相应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作风建设制度、卫生安保制度、投诉监督制度。通过制度的落实到位确保工作到位、服务到位,实效到位。

(二)实行“六件”管理。对群众的申办事项要按即办件、退回件、承诺件、联办件、补办件、上报件进行及时分类,不同的办理件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并尽快回复。

即办件:凡程序简便,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申请事项,由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当场办结。

退回件:国家明令禁止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当地发展规则的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及时作出不予办理的明确答复或出具退回件通知书,注明退回原因。

承诺件:申请事项涉及两个部门或需要审核、论证、召开听证会、现场勘察的,由窗口工作人员先接收申报材料,承诺办结时间,出具承诺办理通知书,客户到时凭通知书信件到服务中心办理。

联办件:服务对象的申请需要3个以上部门审批的事项,实行由主办窗口受理并牵头进行联合办理。

补办件:对服务对象申报材料不全,无法办理的,承办窗口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需补办的材料,待服务对象申报材料全后按即办件、答复件、承诺件、联办件处理。

上报件:需报上级审批的申请事项,由主办窗口受理,向服务对象承诺上报的时限,负责事项的全过程办理。

(三)实行“六公开”办事。为全面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中心的各个窗口实行办理事项、办事程序、法规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全部公开。

六、建立村(居)委会村级代办点

(一)村(居)委会实行代办员制。负责代办需要到镇及县级以上办理的事项。各村(居)委会代办员由村(居)委会副主任和大学生村官担任,没有大学生村官的由副主任和负责业务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并将代办员名单于2010年1月底前报镇为民服务中心。

(二)运行机制。村(居)委会村级代办的运行机制由受理、传递、回复三个环节组成。代办员受理事项时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等形式,同时做好登记工作,并向申办人员告知办理权限、承诺时限等,向申办人出具相关证照工本费的收费依据和收据。对于申办人申办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告知补办事项;传递时,要主动与为民服务中心和村 “两委”联系,及时做好衔接工作;回复时,代办员要将办好的手续及凭证送交申办人,并收回原出具的收据,及时做好证明和资料归档工作,并征求申办人对所办事项办理情况的意见建议。申办人对代办员工作有意见的,可采用书面、口头、电话等形式,向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县政务服务中心投诉。

(三)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公开原则。公开为民服务代理事项、代办员的选任、变更、为民服务代理制度。二是坚持公平原则。代办员对申办者不论远近亲疏,一律平等对待,认真负责为群众代办事项。三是坚持依法原则。严格执行为民服务代理工作制度,按照规定的办事程序,不搞变通,杜绝暗箱操作。四是坚持高效原则。代办员要熟悉代理事项的办理程序和有关要求,对申办人做到“一次性告知”。代理事项一经受理,要按照限时办结要求办理,代理事项办妥后,应及时向申办当事人反馈。

(四)事项办理。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受理村民需办理的事项,对属村(居)委会办理范围的事项,能立即办的要立即办,不能立即办的明确承诺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对确实不能办理和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向申请人说明情况。村民需办理的事项若不属村级办理职责范围内,需报镇及以上机关办理的,由村委会代办员受理代办。

(五)宣传咨询。代办员要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群众对政策、科技等信息的咨询。

推荐第2篇:乡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根据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罗办发2011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为民服务中心,在各村(居)委会建立村级服务代办点。现就加强××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纵深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以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乡镇机关干部队伍为目标,以“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机制,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整合乡镇公共资源,努力搭建服务农村工作的新平台,进一步提高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乡镇机关政务公开工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窗口围绕社会转,部门围绕窗口转”的原则,调整内部运行模式,实现部门与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的有机衔接,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不搞“双轨运行”。

(一)有权必进原则。凡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及服务事项、涉及审批服务事项的收费都必须进入为民服务中心办理。

(二)进必授权原则。凡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的部门必须将审批权限充分授予窗口,启用本单位“行政审批专用章”(在本镇范围内使用,在行政审批范围内与本单位行政章具有同等效力,转报事项需加盖单位行政章)。

(三)依法行政原则。进驻为民服务中心的各部门法定行政许可(审批)职能不变,法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施主体地位和职能不变。

(四)公开透明原则。开展“一套业务告知单、一套申报材料范文本、一套政策法规文件依据、一张办公流程图”公示文本活动,并通过服务指南、办事须知、公开服务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结时限、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等事项,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方便群众监督。

(五)便民利民原则。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的,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科学设置服务窗口、筛选服务项目、确定工作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六)规范运作原则。镇为民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遵循管理规则,不得违反规章制度。

(七)廉洁高效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严禁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

(八)加强监督原则。镇为民服务中心工作要自觉接受镇党委、政府、人大的监督,接受媒体和监督机关、人民群众等各种监督,促进服务中心持续、高效、廉洁、规范运行。

三、机构建设和主要职责

(一)机构建设

为加强镇村两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决定成立××镇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居)委会为民服务代办点,为民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专职副主任一名,主任按照副科级干部配备,由××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林兼任,专职副主任按照股所级干部配备,由徐树贵担任。为民服务中心对镇人民政府负责,代表镇人民政府对中心窗口工作行使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对村级代办点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同时接受县中心的业务指导、工作协调;村级代办点由村(居)委会班子负责管理,从村(居)委会干部中明确代办员2名,实行ab工作制,确保岗位不空,方便群众,在镇为民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明确代办项目,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民服务中心是镇政府的综合性服务机构,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大厅设置民政、残联、计生、村建、环保、国土、林业、财政、劳动保障、农经、畜牧、农科12个服务窗口,并设置派出所、卫生院两个分中心。

(四)事项办理。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受理村民需办理的事项,对属村(居)委会办理范围的事项,能立即办的要立即办,不能立即办的明确承诺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对确实不能办理和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向申请人说明情况。村民需办理的事项若不属村级办理职责范围内,需报镇及以上机关办理的,由村委会代办员受理代办。

(五)宣传咨询。代办员要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群众对政策、科技等信息的咨询。

推荐第3篇:某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2011年开展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建„2011‟58号)文要求,为推动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发挥家政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探索增强城市服务业创造就业有效途径,整合家政服务资源,建立和推行家庭服务行业标准,培育建设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企业,逐步形成规范、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本实施方案以科学规划、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分类引导为指导思想。通过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功能强大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型家政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型家政企业规范发展,探索建设家政服务新型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形成规范完善的家政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1、高标准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采用现代信息和三网融合技术建立完善服务系统,为市民、企业提供供需对接服务,整合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增加加盟企业数量,科学实施运营管理,完善企业资质管理、服务质量监督和服务人员信息管理功能。

2、培育大型家政服务龙头企业,严格按照《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建设规范》的标准来进行门店建设。

3、扶持中小型家政企业完善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各类居民的家政需求。

4、探索建设家政服务新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促进其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模式

1、在本市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 在规模上,平台运营呼叫中心要有300平米以上的场地,配备不少于40个工位的座席;可以同时呼入呼出的电话不少于30线;平台的管理、运营、业务、座席人员不少于50人,平台运营要配备员工休息室、更衣室、会议室和培训室等。

在技术上,保证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应用新技术,为业务发展服务,强调三网融合应用,应用精准化匹配技术、电子地图、GPS定位技术等,保障供需双方信息对接的有效性、及时性和成功率。

在业务上,保证业务的全面性。针对家庭这一客户群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提供,以家政服务为切入点,深度开展家庭服务预订、家庭信息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电子商务、家庭空间等服务内容。并对接政府,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便民服务。

2、在本市培育建设大型家政服务龙头企业 根据企业性质、注册资金、企业规模、工作人员数量、连锁店情况、经营情况等基本条件,通过招投标,确定3家家政服务企业并进行培育建设,以连锁经营或加盟经营模式进行门店建设。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培训实操教室等服务设施和专业设备建设。

3、在本市扶持中小家政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服务民生、经营规范、专业化运作的月嫂、早教、居家养老型家政服务企业,促进家政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各类居民家政服务需求。加快门店和员工暂住帮扶室改造,加强办公系统及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添臵必要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和专业服务设备。

4、建立社区服务网络

根据社区的人口和需求分布,在全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站,通过在社区服务站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负责**家庭服务体系中加盟服务商家的发展和客户关系维护、服务信息采集和维护、社区应急上门服务、社区购物配送服务等,保障消费者获得及时良好的服务。

四、方案可行性分析

2010年**市人均GDP达到4.34万元,居民实物型消费比重不断下降,服务型消费比重逐渐上升。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基础,**将迎来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旺盛,家政需求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新的需求不断涌出,凸显热点消费特征,家政从业人员供需缺口较大,对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有明确的安全消费需求,更为关注服务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市的家政服务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提高,重点家政企业也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础,整个体系需要不断建设提升。发展家庭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居民消费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资源配臵,促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会关注和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百姓消费需求,促进全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操作方法及实施步骤 2011年6月至7月 项目准备阶段: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标,选择优秀企业参与试点,并将项目安排向社会公示。编制《**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

项目实施阶段:高标准建设家政服务服务网络中心;培育大型家政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中小型家政企业做大做强。

2012年6月

项目验收阶段: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建设执行情况,进行项目验收并对项目发展情况及时跟踪。

六、项目安排及实施企业

(一)建设一个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

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建设原则,采用现代信息和多网融合技术,建设一个技术创新、系统完善、功能强大、服务广泛、可持续运营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按照公开、公正、透明原则,通过招标确定天津易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的承办企业。该公司位于惠城区惠沙堤1号明辉楼,面积537平方米。是一家致力于现代家政服务业平台研发和业务综合运营的公司,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设有几十家分公司和子公司分支机构,并在全国独立建设运营78个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其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可通过搜索、定位、信息发布、精准化匹配、多网融合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整合和培育地域分散、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家政服务业,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对接渠道。通过多年建设,该平台已得到商务部、民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的支持和认可。依托企业的技术实力,成功的运营模式,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及资金优势,天津易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投资1820万元(其中含第一年平台运营费用预算570万)开展**市家政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和运营。

(二)培育发展3家大型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根据企业性质、注册资金、企业规模、工作人员数量、连锁店情况、经营情况等基本条件,重点选择3家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并进行培育,以连锁经营或加盟经营模式进行门店建设,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以下三家作为家政服务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发展:

(1)**富海人才开发有限公司

**富海人才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4月成立,总投资人民币8000余万元,拥有人才服务和劳务派遣两种资质,专业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和咨询管理,是中国人才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硬件最好的人才综合服务机构之一。家政服务是富海人才特色服务项目之一,家政服务人员通过富海高级家政职业培训学校进行专业家政技能的岗前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形成“招募—培训—输送—督导服务—再培训晋升”为一体化的产业链。培训项目包括: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厨艺、月嫂、育婴师、早教、老年护理、茶艺、插花等就业工种20余种,每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家政服务人员千余人次。目前拥有富海家政服务网和以惠城区总部为中心,辐射仲恺,陈江、平南等周边分部的十个服务网点。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单位,并通过验收考核。

(2)北京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是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多家会员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青年家政服务机构,旨在发挥青年组织的网络优势,引导广大青年求职者加入家政服务行列,为千家万户提供优势服务,从而推动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家政服务的社会化、现代化、规范化、产业化。公司创建于1998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北京家政服务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华夏中青家政的连锁经营在业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目前加盟成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天津、重庆、上海、广东、山东、山西、陕西、吉林、辽宁、新疆、福建、内蒙等地,全国共有一级和二级连锁机构128家,每年最大劳务安臵可达5万人次,累计为全社会输送家政员超过30万人次。公司现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家政服务连锁单位,为业界翘楚。是家政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标志着华夏中青家政连锁企业体系进入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阶段。

(3)**市安子大顺家政有限公司

**市安子大顺家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专业家政服务机构,是全市最大型的专业保姆,管家助理,钟点工和清洁服务的公司之一,拥有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注册资本达50万元,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公司管理人员7人,登记在册家政服务人员数百人,提供集专业家政和保洁为一体的品牌服务。

七、投资总额

**市现代家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包含了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大型家政龙头企业、中小型家政企业、社区服务网络等建设内容,投资预算总额为2670万元(不含家政服务中心一年运营费用投资600万)。

八、分项目投资额

1、家政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费用,投资预算1250万元。(1)办公场地。包含场地租金、装修、功能区划分设计、内部装饰、办公设备等,投资预算为320万元。

(2)平台软件。购买数据库软件和开发软件,开发建设网站,设计编写养老服务子系统、家政服务子系统、商品配送子系统、家庭空间子系统、手机版子系统、接口子系统等6大系统程序,建立多网融合软件体系,投资预算为240万元。

(3)平台硬件。配臵数据库服务器、搜索服务器、CTI服务器、录音服务器、业务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数字程控交换机、网络交换机、防火墙等硬件设备,投资预算为55万元。

(4)通讯设施及语音服务平台。申请一个便于公众记忆的电话号码,配臵程控交换机、30部电话和录音存储设备,投资预算50万元。

(5)电路、中继线。投资预算5万元。 (6)建立本地行业标准化体系。广泛开展行业调研、进行行业分析、出具行业研究报告、制订行业标准、提供标准化服务等,投资预算150万元。

(7)建立本地化培训体系。建立从招工、培训到劳务人才输送、培训体制建立一体化家政人员培训体系,建设培训教室、招聘培训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建立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颁发上岗证,投资预算150万元。

(8)建立社区服务站。打造“半小时服务商圈”,建立家庭服务超市,构建家庭购物配送体系,投资预算280万元。

2、企业扶持,投资预算1320万元。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连锁门店经营。重点扶持3家大型家政服务企业进行培育发展,投资预算900万元。

(2)扶持中小型家政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一批中小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门店改造等建设,投资预算420万元。

3、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投资预算100万元。

4、家政服务中心运营费用,投资预算600万元。家政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完毕后将进入运营阶段,第一年运营投资分项预算如下:

(1)业务宣传。通过报纸、软文、电视台、广告牌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业务,增加市民对中心的知晓率和使用率,投资预算380万元。 (2)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扩大宣传费用,投资预算总额100万元。

(3)定期举办专场或综合交流见面会,投资预算20万元。

(4)运营人员成本。组建运营管理团队、组建呼叫坐席服务团队,人员工资及管理投资预算100万元。

九、已落实及拟落实的地方资金配套情况 为了加快**家政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地方财政拟从各方渠道筹措资金作相应配套。

十、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办法

按照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建单位,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确保专项资金安全。

1、项目建设方式

项目建设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技术资质和信用资质的单位负责承建和具体实施,签订承建和运营合同,规定建设工期、建设进度和运营要求,对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建成后的业务运营加强监督管理。

2、资金管理原则

资金使用遵循“公开透明、规范合理、分期拨付、突出重点”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和使用效果。

3、资金拨付方式

**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按照性质不同分为规划设计、场地建设、设备购臵、技术安装、人员培训、宣传推广、运行补助等七个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体系建设,按照“竣工验收、合格付款”的原则拨付项目资金。

4、项目质量及资金监督方式

**市财政局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给项目实施单位。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一经查实,财政部门将收回已安排的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向上级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2、认真制定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根据本方案的相关工作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工作目标,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加快行业标准化设

会同有关部门,在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商务部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要求,贯彻行业标准,确保**市家政服务业健康规范发展。

4、加大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争取财政部、商务部扶持资金。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在家政服务体系建设所需场地、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

5、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对**市推进家政服务体系业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监督检查,管好用好国家专项资金。严防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补助资金,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

6、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的宣传,形成各方协力推进、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局面。及时总结和宣传工作中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充分调动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广大企业办好家政、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扩大消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7、建立健全家政服务行业协会

为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积级组建**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制定规范家政服务质量的行规行约,出台规范家政服务价格的家政服务收费参考标准,制定行业服务规范标准,对家政服务企业开展资质认定,提高服务企业的信用和影响,架起家政服务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更好地维护家政服务企业、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推荐第4篇: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

为加快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服务,推动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发展目标

利用2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商务信息服务体系。2012年,建立**县商务信息网站,并在50个行政村建立农村商务信息点;2013年,建立覆盖全县范围的新农村商务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商品购销对接和市场商务信息,使农民共享网络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原则

1、突出重点、服务“三农”。要以各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民受益为核心,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2、把握特点、务求实效。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推广特点。一是要扩大和规范信息源;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三是要培育提高信息化

应用能力。

3、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根据我县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通新农村商网,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农业协会进行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鼓励大多数农民积极发布购销信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县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

县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设在县商务和工业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主要工作任务:

1、组织信息员培训;

2、查询、整理、审核与发布信息;

3、组织开展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服务;

4、建立与维护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及农产品流通数据库,为国家商务部“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

(二)建立村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

充分利用各行政村党员电教设备和网络平台,在各行政村建立村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

(三)建设农村信息查询、发布平台

1、建立县级农村商务网管理平台

以县级农村商务网作为**县农村商务工作管理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开展供求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使县农村商务网作为“新农村商网”的基层延伸。

县级农村商务网主要建设栏目有:

(1)基本情况:包括**县及各乡村基本情况;

(2)涉农资讯: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即时信息、农业知识等;

(3)供求信息:包括供应、求购等;

(4)会员管理:包括注册、登陆、修改、订单、产品浏览等;

(5)数据资料:包括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大户、农产品批发市场、涉农企业名录、生产资料、经纪人等;

(6)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管理:包括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介绍和信息员管理;

(7)特色农产品:包括名称、产地、图片、上市季节、规格、数量、价格、交通情况、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等:

(8)社区信息:包括三农知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等。同时在网站建设信息发布系统,便于用户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作为“新农村商网”的延伸;

2.建设县农村商务基础数据库,建立村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大户、农产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经纪人、信息员队伍、农家店等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员、农家店以及购销业务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最终建成一个包括县农村商务网和村级商务信息点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致力于开发农村市场的涉农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企业展示、网

上购销对接服务。建成后的信息平台将具备农产品展示、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咨询互动等功能。

(四)信息员管理

1、各行政村必须配备一名信息员,主要负责本村农产品的网上购销信息的搜集、发布。信息员从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流通大户、协会、经纪人或种养大户,党建、科技、农业等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中确定。

2、信息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信息员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时,新接替信息员必须对新农村商网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确保新农村商网信息畅通。

3、信息员可收取一定的信息采集费,作为办公经费,信息费每条不超过5元。

五、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成立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和工业局,马军宝兼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步骤

(一)成立工作机构:5月30日前。

(二)确定村级信息服务点:6月1日—15日,由各乡镇、县商务和工业局确定村级信息服务点。

(三)建设**县农村商务网:6月16日-7月31日,由自治区商务厅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县农村商务网站,并完成运行测试。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切入点,精心组织,合理布局,确保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工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电信局要负责互联网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网络畅通;财政局负责划拨一定经费,用于激励信息化工作高效推进;农牧局负责农副产品绿色认证、农副产品检验检疫,种养大户、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农副产品推荐等,积极为“三农”提供相关服务;工商、质检局负责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荐认证,查处假冒伪劣农产品等工作;供销社、科技局负责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涉农行业协会搜集推荐认证等;商务局负责组织信息员培训,对各乡镇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信息的查询、整理、审核与发布等工作;各乡(镇)负责本乡镇商务信息服务的组织实施,开展本乡(镇)直接面向农户的各项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收集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信息,并利用网络媒体向农民发送生产、生活资料市场信息,具体管理本乡镇设立的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站工作。

(三)严格管理,确保安全。县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是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只能从事农产品在网上购销对接,为农民提供商务信息服务工作,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信息管理员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农村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广,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要通过开展农业和农村化信息化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等各种活动,推广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五)强化督查,严格考核。为了强化责任,县政府将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和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目标予以考核。

推荐第5篇: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

宝林里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实施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整合社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我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我社区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老人群体中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和特殊群体老人(包括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为重点,坚持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改革发展方向,积极构建社区为主导、义务志愿者参与,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社区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物质生活服务和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先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 1

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四)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原则;

(五)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原则;

(六)实行老人自愿申请原则。

三、主要任务

(一)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社区成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居家养老服务站,具体实施社区养老服务的凡案等。

(二)深入了解,落到实出

为了了解老人的需求,首先要对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对有居家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登记。其次选择和培训养护员。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身体健康、有爱心和责任感,离老人家较近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

(三)服务对象

1、孤寡老人:本社区内60周岁以上城市“三无”老人;60周岁以上无子女享受城市低保的老人。

2、空巢家庭老人:子女不在金昌市的60周岁以上老人。

3、长寿老人:90周岁以上长寿老人。

4、困难家庭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城乡低保老人。

5、6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市级以上劳

2模、归国华侨。

(四)开展服务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业服务”为特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生活照料:为老人提供托老、助洁、购物、助餐、送餐、助浴、家政服务等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

3、法律维权类: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的专门窗口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情感沟通、精神慰籍等服务。

7、开辟窗口:为老年人提供接收需求登记、服务咨询及投诉开辟专门窗口服务,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和服务人员统一建立档案,定期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落实。

3 2010年3月10日

宝林里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领导小组

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经社区研究,决定成立宝林里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长:薛锦华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副主任 副组长:严风华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残联专干 成员:郑蓉蕾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办公室主任

张兆翠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民政专干

牛志玲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计生专干

张海琴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社保专干

王锦芳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社保专干

杨雪景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医保专干

联系人:樊翠香 严风华

联系电话:83375173605075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推荐第6篇: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开办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其目的在于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扎实有效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将党的这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举措之一。为此,省分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省系统各分支机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的和意义

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交办公司的一项政治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乎公司发展大局和长远利益。因此,全为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是公司放眼未来,统筹发展的战略安排。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消费水平在发生显著变化,保险需求不断增加.广阔农村具有良好的保险市场成长性。农业保险基层专业队伍和服务网络是我们占领广大“三农”市场,实现公司在县域经济板块可持续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营销政府,搭建平台,全面发展目标的生力军。其次是保证农业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公司农险业务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电于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差异性、农村地域的宽泛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决定了承办农业保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支熟悉农村基层情况、精通农业生产业务、掌握保险专业知识的队伍以及相适应的服务网络承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工作。再次是完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和赔款支付流程的重要保证。农业保险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有专业的队伍和服务网络。才能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要举公司之力,用心打造全新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延伸公司服务“三农触角,充分发挥宣传农业保险的阵地、服务农民兄弟的窗口、联系农村工作的桥梁作用。

二、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包括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内的网络建设;二是包括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在内的队伍建设。

1、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要求

1 乡镇农业保险机构名称确定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全称为“XX县XX乡政府农业保险办公室”(详见附件1)。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乡镇必须设立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具体事务中,要认真落实“八个一”建设标准。

(1)落实一个固定办公场所保险领导小组。 (2)成立一个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 (3)悬挂一个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牌子。 (4)配备一名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 (5)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并悬挂上墙。 (6)配备一套办公室桌椅。 (7)安装一部固定办公电话。 (8)设置一个宣传信息发布栏。

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要求

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乡镇,必须聘请一名保险专(兼)干。开办种植业保险的村,必须聘请一名协保员。只开办养殖业保险的村,聘请包村防疫员为村级协保员。

(二)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1、乡镇专(兼)干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岗位职责要求,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从乡镇财政所所长、农技综合站站长、动物防疫疫站站长中选聘。具体选聘的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乡镇专(兼)干审批表》(详见附件2)、乡镇政府推荐、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乡镇专(兼)干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群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2、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村级协保员岗位职责要求,村级协保员从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中选聘,要优先聘请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群众支持率高的人员从事协保员工作。具体选聘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村级协保员审批表》(详见附件)

3、所在村推荐、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村级协保员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三)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标准 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要求(详见附件4):

1、“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悬挂在办公室大门上方或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2、办公室室内配备一套办公桌椅、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办公桌上分别摆放“咨询服务”、“承保受理”和“理赔受理”三个工作桌牌。

3、办公室墙面悬挂“公司简介”、“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名单”、“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责”、“种植业保险投保须知”、“养殖业保险投保须知”、“惠农政策保费补贴标准”、“农业保险理赔流程”、“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的主要内容”等8块模块(详见附件5),张贴省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制作标准(详见附件6)。

4、摆放承保理赔及保险宣传资料,如承保登记薄、理赔登记薄、报案登记薄,以及水稻保险、棉花保险、油菜保险、森林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育肥猪保险等宣传资料。

(四)加大对乡村农业保险队伍的培训力度

2011年省分公司将举办两期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班,市州分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师不少于4次,县市区支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不少于6次。同时,省分公司组织编印适合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农业保险工作手册》,为基层一级人员提供理赔工具书支持。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工作职责,组织管理架构,业务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办法。

1、乡镇专(兼)干工作职责

乡镇专(兼)干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职责为:

(1)统一协调财政、农业、林业、畜牧、保险等部门工作,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 (2)负责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任务,制定出台具体措施与办法。 (3)负责本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实务具体要求,防止投保逆选择。

(4)负责向协保员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核对(填写)分户清单,办理相关投保手续,发放保险卡。

(5)负责受理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公司转报案。

(6)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

3 户。

(7)负责组织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 (8)办理上级政府和公司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2、村级协调员工作职责

村级协保员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具体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防止投保逆选择。 (2)负责向农户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收齐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发放保险卡。

(3)负责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转报案。

(4)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户。

(5)负责组织本村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 (6)办理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3、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架构

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全省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标准、流程、考核办法的制定和全省系统的组织推动。各市州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对本辖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审核确定、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聘用审批、工作经费的使用监管、业务培训和业务工作推动等。各县市区支公司农业保险部负责对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的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经费发放等。县市区支公司提请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对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日常事务进行协调管理(组织管理架构图详见附件7)。

4、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工作流程 (1)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承保流程为:

4 (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理赔流程为:

5、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

为加强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省分公司制定《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分基本工作经费和浮动工作经费两大部分进行考核。浮动工作经费分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三大部分量化考核(详见附件8)。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农业保障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事关能否经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事关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各分支公司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全力完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三农”大局,从公司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好抓实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强化责任。各分公司,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分公司成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总经理徐如财任组长,副总经理周有颖任副组长,农业保险事业分部总经理宁松、办公室主任唐松青、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向颉、财务会计部总经理申娥英、客户服务管理部总经理杨建雄、理赔管理部总经理伍可平、销售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黄辉、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赵智国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宁松兼办公室主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保险事业部牵头,各部门相互协作、组织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分支公司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三是细化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农业保 5 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

(二)积极营销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组织推动至关重要。在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坚持把依靠政府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来抓,主动向政府领导及其职能部门汇报工作:讲解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县市区和乡镇政府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并在办公场所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扎实有效推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

(三)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实施步骤及时间要船

省分公司要求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2011年3且31日前全面完成,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l、省分公司出台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宣讲布置。时间为2011年1月17日至2011年1月27日。

2、市州、县市区两级公司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并下发文件。时间为2011年1月28日至2011年2月20日。

3、乡镇政府召开会议,布置安排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确定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推荐名单。时间为2011年2月21日至’2011年3月5日。

4、县市区支公司对乡镇办公场所进行初审,填写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审批表,进行初审并上报市州分公司。时间为2011年3月6日至201_1年3月15日。

5、市州分公司对支公司上报的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名单进行审批。时间为2011年3月16_日至2011年3月20日。

6、县市区支公司根据市州分公司审批通过的办公场所及人员名单以文件形式进行确定并正式聘用。同时。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按省分公司“八个一”的要求进行建设。时间为2011年3月21日至2011年3月31日。

(四)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各分支公司要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倾斜,确保资源配置到位。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检查验收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检查验收含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检查验收和乡镇农业保险队伍建设检查验收两个部分。具体

6 分三个阶段实施:

1、县市区支公司初检阶段(2011年3月25日一2011年4月5日)。支公司按照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步骤和时间要求。在完成乡镇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后,由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填写《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验收申请表》(详见附件9)。根据申请表,支公司按照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八个一”标准和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进行初审,发现不合格的要进行整改,不予申报。

2、市州分公司复检阶段(2011年4月6日一2011年4月15日)。各市州分公司根据各支公司申报的

3、省分公司抽查验收阶段(2011年4月15日一2011年4月30日)。根据各市州分公司上报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及人员花名册,省分公司组织人员对部分县市区支公司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情况进行抽查。

(六)实行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责任追究制省分公司要求,各分支公司必须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不得打折扣,走过场。同时把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对分支公司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乡镇办公室和没有按要求完成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省分公司将严格追究责任。

推荐第7篇:濮阳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濮阳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总趋势,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企业服务局关于建立健全全市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意见的通知》(濮政办〔2005〕9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针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的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企业能够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及时获取准确的经济信息,熟悉国内外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 统筹规划,各负其责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统一规划目标、标准、制度,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落实。市、县(区)、乡三级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我市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已有设施、人员、软件及技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建立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站,实现网络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

(三)政府支持,市场运作

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争取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我市企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培育专业化的信息人才队伍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四)服务企业,发展经济

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和企业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刊物等公共媒体,定期发布与企业需求相关的信息,使信息能有效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

三、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2005年)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作机构,县(区)企业主管部门要有主管领导并配备网站专职维护人员,县(区)网站要按照省中小企业服务局《关于建设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市县分网(站)的通知》豫中小企〔2004〕118号文件要求配备微机及相关设备。制定出本单位信息工作制度和奖励措施,对网站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年底前县(区)网站要全部建成开通运行,并且要确保网站信息传递准确、及时,每日更新。

第二阶段(2006年)加强县(区)、乡镇及企业信息采集和网络技术人员培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完善网站基础设施,按照省局要求配齐3台微机及其它配套硬件,提高设备和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全市50强企业要率先建立企业网站,全市30%以上乡镇(办)、50%规模以上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市局网站进一步完善网站功能,完成网站改版工作,规模以上企业要全部入数据库;逐步培育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和社会化信息服务机构。

第三阶段(2007年)强化信息服务。力争全市60%的乡镇(办)建立信息网站,规模以上企业要全部建站;不断完善网站服务功能,开展电子政务和商务服务等各类服务项目;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形成以市、县、乡及企业信息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各县(区)以网站服务为平台,紧紧围绕企业所关注的信息,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从政策、

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咨询、供求、市场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切实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定期发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基本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内容和方法

(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这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各县(区)、有条件的乡镇及规模以上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实现信息网络化。二是开发多元化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渠道,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要尽可能利用网站、报纸、刊物等媒介采集和发布信息,多渠道获取网络信息和适用技术。三是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方式,加强对网络人员的素质培养,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组织高科技人才,组建一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专家队伍。四是健全网站信息管理机制。各县(区)信息服务机构,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确保网络系统得到正常的维护,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网站性能得到不断提高。

(二)争取政府扶持,实现市场化运作。

要认真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的有机结合,鼓励专业机构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政府全额扶持的服务机构原则上实行无偿服务,其他服务机构按照企业自愿、规范行为、有偿服务、合理收费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利用网络为企业提供服务。

积极引导企业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网络信息和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帮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方式,强化企业应用网络意识,把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开发和应用引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领域中去,使企业能随时捕捉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服务部门要了解企业需求,建立联络和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所需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网上查询、主页制作、网上商城、虚拟主机等综合性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利用“企业网校”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宣传,提高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站的实用性。

加强与其它网站的联系,尽可能多的与其它政府网站和各大商业网站实现链接。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站链接等多种形式宣传网站,提高网站点击率,扩大我市企业信息覆盖面。

推荐第8篇: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步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徽,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合理地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生态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农村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带来了新机遇。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滞缓,既滞后于综合观测体系的发展,也滞后于预测预报体系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是农业气象业务在新形势下适应我国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现状分析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我省建立了包括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2个、省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和1个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2个省级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网络,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二是省、市、县三级布局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市均开展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除马鞍山、芜湖、铜陵、巢湖、淮南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已成为我省发展最早、相对成熟的专业气象业务。

三是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我省各级农气站点不仅为各级政府指挥农业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农业气象服务,而且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业务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党政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

四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不断深化,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应用推广逐步发展。通过大别山区气象科技扶贫,开展了优质茶叶引种和高产栽培、山区水稻高产栽培、脐橙种植技术等开发及应用推广。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试验研究,推广温棚果蔬花卉高效栽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精细化区划,粮食生产气候承载力评估等。有效提高了我省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是建立了安徽农网和覆盖全省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网。安徽农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普及包括农业气象和气象防灾减灾等信息在内的农村综合信息的重要平台。通过多网合一,加强内涵建设,全省1327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成为集“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载体。

六是培养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一定水平的农业气象专业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应用气象专业毕业生,定期开展农业气象业务培训和竞赛,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交流等手段,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队伍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是,面对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发展需求的问题。

一是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分布不合理,观测内容、方法和手段有待调整、改进、充实和完善。我省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明显偏少;农林小气候、设施农业小气候、特种种养小气候的观测还几乎是空白;农业气象观测项目偏少;观测仪器更新换代速度缓慢,观测能力明显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共享、标准化处理和传输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料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气象试验站发展十分缓慢。

二是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薄弱,农业气象业务产品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我省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精细化不够、实用性差、服务形式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已经不能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三是农业气象科技开发能力不足,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乏力。农业气象科技开发领域拓展不够,高效优质农业的气象保障技术、粮食生产安全气象保障技术研究较少;农业气象服务缺少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分析评估产品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

四是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总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农业气象业务规范管理不适应发展需求,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业务有机结合不够,在共同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形成整体优势等。以上问题亟需通过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安徽实际,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试验、预测预报、分析评估等业务能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农业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以现代农业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明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从实际出发,根据安徽农业布局地区差异和天气气候的区域特征,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

坚持突出重点,集约发展。以农村防灾减灾、现代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以客观、定量、动态、精准为业务技术发展思路,突破关键技术和发展瓶颈,优化业务环节与资源配置,强化市、县等基层农业气象业务,实现集约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整合资源,统筹协调,使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方向明确,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以稳定现有农业气象业务为主,科学谋划,分步推进农业气象新业务。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安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协调发展,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三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实现传统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转变。

(二)分项目标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完成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优化和任务调整,初步形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体系;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示范和推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观测自动化、资料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控制、装备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技术系统。拓展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作物最佳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物候期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提高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分析评估业务。实现我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风险分析和预警预估、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与规范的业务产品,灾害评估的范围和种类明显拓展,定量化程度和时效性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保险的需要。

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农业气候资源评价达到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实现农业气候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适应性分析等基本形成业务能力和较为规范的服务产品,基本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布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农业气象业务组织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为研究开发核心,以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为试验示范基地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业务布局体系。

发展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安徽农网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网,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用户的广覆盖。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建设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完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逐步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温棚小气候观测试验和服务示范;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建设,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完善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实验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开展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和野外调查;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建立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开发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县级农业气象监测服务平台。

(二)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分工

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由省农业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情报技术,提高农情、灾情和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定量分析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业气象预测服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系统,加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监测评估、预警以及防御对策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能力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下发业务指导产品。

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加强农情、灾情收集上报能力建设;建立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在省级业务产品基础上,开展市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加强主要农事季节和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评价和对策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主要是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开展农情、灾情和野外调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对上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进行订正、延伸;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解释应用工作;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

(三)服务重点

1.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围绕农业防灾减灾,在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高温热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诊断业务系统;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化监测与诊断,发展多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立体化实时监测与诊断分析业务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定量评估业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灾前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实况评估服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省、地、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增强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2.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配合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针对冬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开展不同区域的作物产量精细化预报,为粮食生产储运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针对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量提升行动、玉米产业振兴计划,开展专题专项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3.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开展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气候资源承载力精细化评价,完成省、市、县级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逐步发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动态评价业务;开展种植基地建设、种植制度调整、新品种引进、重大耕作栽培措施和灾害防御措施的选择,以及农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产生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专题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为农业生产结构与作物布局以及优势品种选择等提供评价分析报告和依据。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的诊断分析,提供防范农业生产长期气候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等业务产品,为各级政府在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和应对措施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4.面向农村、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强化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重点加强对重要农事活动、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要素预报、农作物发育期预报,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加强对各种农事活动的气象指导;强化精细化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

依托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综合运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

5.面向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服务。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提供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专业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和咨询。依托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产品,进行满足专业用户需求的服务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技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制作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产品。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站点布设49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站点布设优先考虑粮食主产区、江淮分水岭易旱区、粮食生产大县(市),兼顾站点代表性、空间分布均匀性。2010年底前完成由69套固定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8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组成的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建设。

2农业小气候观测和农田实景观测系统。依托宿洲、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针对主要农作物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点建设;选择具有区域代表特色、城市蔬菜花卉基地开展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在我省山区茶叶生产基地及水果种植带尝试开展茶树、果树小气候观测。制定作物生长实景观测试验方案,开展农田实景观测试验示范。

3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以小型越野车为载体,经适当改造,除配备常规观测设备仪器外,需分级、分区、分类配备车载设备、新型便携式设备等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设备;制定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建立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以开展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理影响试验分析,提高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能力。

4气象卫星农业遥感监测平台。配备热红外辐射计、红外光谱仪、土壤温湿度测量系统、植物冠层分析仪等遥感监测产品的地面验证设备,试点开展遥感监测地面真实性检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作物估产、作物分类等遥感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建立地面特征样方及业务服务系统。完善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处理和分析应用平台,建立卫星遥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卫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开展作物长势和估产、农业气象灾害、土壤水分、巢湖蓝藻、林火和秸秆焚烧、地面温度等方面的定量化、动态化遥感监测和服务工作。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气象实验室和试验场地,配备基本试验设施与仪器设备,建立试验设备保障体系。调整与优化试验任务,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分别按照面向干旱多发的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旱涝多发的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洪涝多发的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为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科研开发提供支持。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试验、示范、推广功能,开展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示范。

在宿州市农试站现有的观测试验研究基地基础上,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在试验场配备地下水位自动监测仪、农田蒸散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农田小气候监控系统等大田固定观测仪器;改造扩建现有的农业气象实验室,改造与扩建面积50平方米,增加配备人工气候箱、光合速率仪、土壤养分测定仪、显微镜、叶面积仪、恒温干燥箱、分析天平、实验工作台等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仪器与设备。同时,配备野外观测调查车1台,农业气象观测调查便携式仪器设备5台(套),农业气象灾害现场采集设备1套等,定期进行农田野外调查与作物观测,不定期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现场调查等。

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拟建立皖南区域性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平台,主要建设内容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试验研究重点围绕宣城农业生产具有代表意义的水稻和烟叶的“两高一优”生产而开展。组建宣城市农业气象试验中心,配置先进的农业气象监测实验仪器,开展水稻、烟叶光合、呼吸、蒸腾速率监测分析,水稻、烟叶作物模型研究、气候生产力分析、土化测定分析。建设水稻和烟叶两个试验研究基地。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制定粮食生产核心区水稻、小麦、玉米系列化、个性化服务技术流程和不同气候区粮食生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建立省级和市、县级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开展针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性农业气象条件诊断分析和预测服务。以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诊断技术为核心开展农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主要发育期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分析、粮食作物产量预测、收获期预报、全生育期长势定量监测评价。并在发育期预报的基础上,开展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重要农事活动和作物发育关键期可能的影响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与否做出诊断与分析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建立粮食加工、仓储环境适宜气象指标的基础上开发粮食加工、储运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评估系统

综合卫星遥感、天气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等多种信息,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和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完善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发展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估,为粮食生产规避气象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五)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全省市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价和分类农业气候区划等,建立安徽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利用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开展省、市、县三级应用。做好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适应性分析,开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辐射,为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种植制度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熟制搭配与品种选择、优良品种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对气候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

重点开展小麦、水稻气候适宜性区划、水稻高温、冬小麦干旱、涝渍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根据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总体规划和布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功能区为重点,完善淮北地区人工防雹增雨基地、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到2015年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达到396套(门),标准化作业点200个,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的需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支持平台,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提高安徽省人工防雹、增雨抗旱能力和水平。

(七)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

开展种植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的农业气象田间试验和农业气候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与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设施内外气象条件对比观测,进行设施农业气象指标试验,逐步建立设施农业气象适宜指标和灾害(含病虫害)指标。明确各种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时空范围,开发农业气象指标管理和应用系统,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包括:

1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气象指标。针对我省主要粮油作物(一季稻、冬小麦、玉米、油菜),根据目前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生产布局开展气象指标研究,初步建立我省主要粮油作物生育期气象适宜性指标、气象灾害指标等。为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2尝试建立我省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指标。针对我省特色农业(茶树、梨等)、设施农业(大棚蔬菜等),尝试开展其生长发育期气象适宜指标研究和气象灾害指标研究,为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保障。

(八)农业气象科研开发能力建设

安徽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技术 依托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农业气象预报,以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气象指标为依据,建立判识农事活动适宜程度的模型,利用模型判定农事活动适宜气象等级,分析未来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事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建议。重点开展主要农事活动的适宜气象等级预报,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指导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农区针对主要农作物及特色农作物播种、施肥、中耕、喷药、灌溉和收获等各种农事活动对天气条件的要求,设施农业针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气象条件调控及防灾的需求等,制作发布短、中、长不同时效的农用天气预报。

农业气象专题情报制作与作物动态定量评价业务技术。加强不同农业区域农业生产气象影响分析,建立适应我省区域农业和气候特点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影响评价模型,研发针对不同目标对象的专题农业气象情报制作技术。研发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综合动态监测技术,开发气象条件对大宗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为开展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的农业气象情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1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农用天气预报指标库,研发融合现代天气预报、数值预报产品、气候预测技术的农用天气、气候预报业务技术。以统计、作物生长模拟、遥感、农学模型等多种产量预报技术为基础,发展大宗农作物产量动态定量预报系统。以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分析研究为基础,建立物候期气象预报动态模型。研发土壤墒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模型,建立土壤墒情预报模型。研发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建立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2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及灾损定量评估技术方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作物生长模拟技术,结合现代农业气象指标,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估方法研究,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预警服务能力。

六、实施步骤

(一)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系统 1.全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

2010.01-06:编制下发《安徽省第二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方案》,完成站址选择;启动新建站点水文常数测定工作;完成设备招标;

2010.07-08:完成观测站建设,完成设备安装; 2010.09—2011.09:完成对比观测和设备标定; 2011.10:投入业务应用。

2.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和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2年,完成农业小气候观测站试点站建设,开展试验运行;

2013年,在试点基础上完成农田、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点建设;完成合肥、宿州、宣城三个农试站农田实景观测试验; 2014年,完成果树小气候观测点建设。 3.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

2010.11-12:完成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方案设计。 2011.01-06:完成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共享系统开发。

2011.07-09:农业气观测信息共享系统业务试应用,修改完善; 2011.10:正式业务运行。

4.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

2010.10:完成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平台设备采购; 2011.06-12:制定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2011.10:完成农业气象灾害试验室建设

2012.06:完成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建设。5.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

2011.06:完成农业卫星遥感监测平台设备采购; 2011.10:完成农业卫星遥感应用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2011.06-2012.12:开展农业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指标、模型等监测试验野外试验。

(二)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0.06-11:分别按照面向沿淮淮北一年两熟旱作区、江淮分水岭稻麦一年两熟区、沿江江南单双季稻区,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示范的要求,完成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设计;

2010.06-2011.06:分别对宿州、合肥(寿县)、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试验任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调整与优化方案;

2011.06-.12:开展宿州、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2012.06:开展合肥(寿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 2012.06-2014.12:建设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设备保障体系。

(三)安徽省粮食增产气象服务系统

2010.06-11:制定粮食生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制定完善水稻、小麦、玉米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业务流程;

2011.01-2011.06:建立市、县级各具特色的农业气象情报信息分析与诊断系统业务平台,完善省级平台;

2011.06-.12:完善省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建立市级现代农业气象预报综合业务平台。

(四)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

2010.06-2011.06: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开发新一代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模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

2010.01-2014.12:研究开发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模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估业务系统。

(五)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

2010.06-2011.06:建立网格化农业气候基础数据集,完成全省精细化农业气候总体区划和专项区划;提交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评估报告;

2011.12:完成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系统建设, 2012.01-2014.12:建设气候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

2010.08:完成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激光雨滴谱仪、雾滴谱仪等设备选型;2010.12:完成全省装备火箭120套、高炮76门,标准化作业点60个;完成2套双偏振多普勒雷达、4套激光雨滴谱仪、1套雾滴谱仪建设任务;

2011.12:完善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信息充分共享;开展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研究工作;

2011.01—2014.12:每年年均增加火箭50套,新建标准化作业点35个;完成无人驾驶飞机作业系统和地面燃烧炉作业系统建设;完成2套微波辐射计、36套激光雨滴谱仪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人工增雨防雹基地建设任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要求和部署,贯彻落实“安徽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为安徽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合作协议》以及省政府召开的”气象为农业服务“会议精神。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工作重点的方针不动摇,把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专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最优先领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 安徽省气象局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形成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强大合力。市、县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特点,在本方案的指导下,认真梳理本地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有针对性的地方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规划,进一步制定实施方案,并加强组织实施,切实把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建设。省气象局、市气象局设置专职农业气象业务管理岗位。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实体和专业技术岗位建设。加强对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合理、资源集约的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队伍的保障。要大力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科技队伍与专业研究团队建设。强化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整合农业气象科技人力资源;增设市(地区)农业气象业务机构,科学设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在新增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增加了农业气象观测项目的台站相应增加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编制,大力扭转基层台站一线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人员短缺的局面,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分流转岗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骨干人员进行统筹调整,鼓励回归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

采用不同形式加强对全省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技能考评,激励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成长,形成省、市、县三级相对稳定的农业气象人员队伍。

(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是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保证。要在充分核定农业气象业务任务的基础上,核定农业气象业务单位的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保证常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

加大对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农业气象基础条件建设和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建设;为农业气象业务建立稳定的经费预算和投入机制,保证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顺利运转;加大对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投入力度,为农试站建立稳定的经费和项目安排,加大对农业气象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专项投入,推进农业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和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科技支撑

本方案的最终实现,将有赖于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主要包括(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及其业务应用;(2)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的建立;(3)现代农业气象动态化、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4)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定量化评估和风险分析技术方法;(5)卫星遥感定量监测技术方法;(6)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方法与风险应对技术;(7)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环境气象监测与保障服务技术;(8)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和任务的科学调整与优化等。同时要进一步组织农业气象试验和观测仪器研发,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保障,大力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GIS系统,开发农业气象业务专用软件、各类模型软件库,加强农业气象科学数据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建设。

气象业务单位的科技力量要直接面向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核心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建立一批农业气象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部门重点实验室。省气象局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气象的科研项目,加大对农业气象研究和开发的立项支持。加强市以下的农业气象技术开发支持,同时完善以业务和服务效益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农业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建立有效的开放合作机制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我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必须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省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农、林、畜牧、水产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农业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辐射。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开展科技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单位的技术合作和业务服务协作机制,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和业务服务水平。加强部门内科研、业务单位的合作交流,鼓励业务和科研人员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天气、气候等业务的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业气象科研和业务水平。

(六)加强业务管理

加强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市(地区)级气象部门业务管理机构中设置农业气象专职管理岗位,做好基层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

落实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中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互动关系,理顺相关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规范与标准化体系:包括完善业务规范与技术规程,完善业务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气象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推荐第9篇: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丰城市商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使商务公共服务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通知》(商信发[2006]162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服务,为政府采集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流通发展,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帮助农民引福致富。

(二)发展目标

建立全市商务信息服务网站,并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将商务信息服务推广到农村基层,提供商品、市场商务信息,提供商务信息化能力培训,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原则

1、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农村基层为重点,以农民受益为核心,以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为前提,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开展。

2、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推广特点。一是要扩大和规范信息源;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三是要培育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总体思路是“扩大源

头,建立渠道,提高能力,帮助受益”。

3、根据农村基层信息化实际情况,鼓励开展多种类型商务信息服务形式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二、实施形式和内容

(一)主要形式:①建设商务信息服务站;设立市商务信息服务站,负责本市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站长由商业管理办主任兼任,配备工作人员一至三人。主要任务一是组织人员培训;二是查询、整理与发布信息;三是组织开展农副产品购销对接服务;四是建立与维护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及农副产品流通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建立专门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五组织专家解答农民在农副产品流通遇到的问题;六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其它相关的商务信息服务。②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结合“一村一品”产业特色,在农副产品集散地、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地方设置信息服务点。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的主要任务:一是从互联网收集农副产品商务信息传递给农民;二是协助农民将供求信息上传到市服务站工作平台;三是收集当地农副产品的品种、产量、上市时间、销售价格等信息和流通主体的信息,并上传到市服务站工作平台。四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其它相关的商务信息服务。③依托新农村商网,建立面向本地区农民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丰城金桥商务网站,作为市服务站工作人员和信息员的工作平台,主要任务是围绕本地区主要农副产品,收集、整理、发布相关政策、供求、产销价格、产品加工与介绍信息,开展咨询互动与购销信息对接服务,建立当地农副产品流通动态数据库,为新农村商网提供基础数据。

(二)主要内容:

1、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50个。在31个乡镇(街道)设立5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根据农村实际,围绕农民在新农村商网上查询信息和发布信息这一目标,拟对每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各配备一套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等设备。

2、支持兼职乡镇商务信息助理和村级信息员。每个乡镇聘任1-2名乡镇干部作兼职商务信息助理。聘用50名人员作村级信息员。主要任务是:负责本乡镇商务信息服务的组织实施,开展本乡镇、村直接面向农户的各项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组织培训和收集农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信息,并利用网络媒体向农民发送生产、生活资料市场信息,组织本乡镇设立的村级商务信息服务点的工作。

3、培训农户骨干基本商务信息应用能力。对全市

126名种养大户和574名农户骨干进行培训,并为培训合格人员颁发“农村商务信息员培训合格证书”。主要任务是:培训农户骨干使用互联网,提高其掌握和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开展经营的能力,更好地开展经营,带动其他农民致富。

4、建立信息资源体系,培育涉农网站的农产品专门数据库,为农民提供农村商务信息,建立我市农产品专业数据库。设计、建设、开通丰城金桥商务网站,作为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扩大农村商务信息来源,增加服务方式,开辟面向“三农”的服务栏目,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查询和发布等服务。

5、依托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在城区的主要农副产品集散地进行试点。主要任务是:在新老城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设立三个公共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通过信息发布栏、演示屏等形式,向广大农户提供实时农产品公共商情信息及综合信息服务。

三、实施步骤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采取试点推动、分期实施的建设模式。分三年共建设一个信息服务站,五十个信息服务点,每年建设二十个,在验收合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进。2008年首先开展如下工作:

(一)2008年1-3月,成立丰城市商务信息服务站,开通丰城金桥商务网站。发展乡镇信息助理,建设好村级信息服务点,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好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

(二)2008年4-5月,对试点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准备下一步试点推广工作。

(三)2008年下半年至2008年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将40%的行政村纳入试点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请求丰城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试点乡镇和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

责全市试点工作的统筹领导和协调。由丰城市商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制定标准。制定各乡、镇(农业协会、农副产品集散地)试点的标准和验收办法,年终按照验收办法组织考核验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商务部财政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专项管理资金管理办法》商财发[2006]362号文件执行,统筹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推荐第10篇: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1.联结(aociation):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

心理现象和行为。

2.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

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imitation):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米勒和多拉

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self-worth)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

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5.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self-worth positioning)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

身的价值。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6.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7.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

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8.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self-worth defense),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

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即现象)

的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受其它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研究方法

10.档案法:档案分析法(archival analysis)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

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11.现场研究(field research):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现场研究时常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得更多背景资料。

12.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

试验(natural experiment)。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将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两种方法统称为现场研究,并强调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首要的方法。这说明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13.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通过系统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确定其变化

是否对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因变量)造成影响的研究方法。

14.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

方法。

15.客观性原则(objective principle):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假设、推论和

获得结论。

16.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

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

17.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

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18.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19.社会比较(social camparison):将自身状态与他人 进行对比以获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

程:

1、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2、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

3、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倾向越强。

4、自信心状态影响比较的性质。

5、扩展范围,深化内容,超出自身所属群体,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性比较 直接强化:人们根据所受到的强化或惩罚才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范概念和行为方式。 替代强化: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 自我强化: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

亚社会: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

20.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包括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21.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

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

22.成人社会化的概念:基本社会化基础上,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

在担负正式社会责任后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

23.角色获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和情

感。

24.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

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25.角色改变:从具体的角色上来看,成年人不只承担相对单纯的角色,众多的角色要求他

们面对不同对象和情境及时、经常转换角色。

26.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

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27.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28.内隐态度:指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

无意识痕迹。

29.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

(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

30.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

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31.印象形成: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

向的过程。

32.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33.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34.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

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35.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

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

36.印象管理(Impre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37.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38.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39.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管理过程称作。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期望造成的印象,借此达到预定目的。

40.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

41.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

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42.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

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43.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

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44.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

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45.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

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46.自我服务偏差: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

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47.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成分概念。

48.自我效能: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49.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ne):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

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50.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对方的真实看法和内心感受,并且

基于这种理解来进行沟通,同时将自己的同理心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51.爱情三角理论(R.Sternberg, 1986):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intimacy)、激

情(paion)、承诺(commitment)。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52.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根据助人

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

5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

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54.侵犯行为(aggre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

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55.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56.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

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57.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

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58.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

现象。

59.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

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60.依从诱导策略:

(一)“登门槛”效应与技术: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

低球技术: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三)“留面子效应”: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四)过度理由效应: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五)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用最低要求的方式来请求别人做出捐助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启动别人善意捐助行动的策略。“哪怕是一分钱也有帮助”“做好人”是人们最稳定的追求之一,为保持自己的利他主义形象,难以拒绝一点小小的奉献。数目小到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负担时,拒绝就代表你缺乏最起码的利他主义奉献精神,没有人愿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拒绝做一个小小的奉献。而一旦人们实际进行捐助时,又会拿出有利于自身形象确立的社会可接受数目。

61.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

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62.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

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6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

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64.群体极化的概念: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第11篇:社会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效应

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取得最高成就的早期学者,也被誉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的孙文本认为: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的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

如果说上面说的是社会心理学,那么下面讲的就是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当今的社会中更加普及并且更加的适合被运用到社会中,现如今的上班族面对每天的交际、应酬有着许多困扰的地方,同样的,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也有这许多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认识。想要更加好的去与人交流,就要更好的去学会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形式的交往方式。

人若期待别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就会认真表现自己;反之,就会很随便。把人比成龙,他就会像龙一样得表现;把人比作马,就会像马一样地表现。“比马龙效应”是一种高期望的激励方式。在现今的社会中,多数被老板或是上司用来激烈底下的员工的话语,对于被激励对象来说,如果仅仅考虑让其力所能及地做事,往往很能激励其创造力。而拔高激励,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不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团队做出贡献,更加能够的是使老板散发出那种与众不同、知人善用的优点,能够使大家对老板的目光独到表示倾慕之意,更加好的让老板这个身份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是被贴上了一些有色的标签的,有些人或许会为这有色的标签而搞到困扰,但是也更多的人会为了这些标签而改变自我本身,从而为了能够达到与这些标签所符合而做出一些超出自我本身价值的事情,这就是有名的“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第12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的讲话

专家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四个方面

2018年7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心理行业促进大会上,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家顾问刘晓明做了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题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项目专家顾问刘晓明发言

他从四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 第

一、建立六级联合工作团队。由高校及实践专家、助教与运营支持团队、各地市专职心理工作者与兼职队伍及志愿者队伍组成,逐层工作赋能,保障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第二、建立四级联合培养团队。第一级高校专家理论指导与专业引领,第二级优秀实践专家实务工作指导,第三级专业助教全程跟踪

1 指导,第四级各地市学员组长组织学习,分工指导,保障培养成效。

第三、借力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化管理

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为各地区建立心理服务线上支持系统,提供专业资源,支持工作线上管理,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助力工作成果量化评估。以此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与高效性的轨道。

第四、开展专项研究,坚持科学引领

心理服务领域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导开发心理服务方案,总结经验,借助平台进行展示交流,科学引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立足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积聚专业和社会力量,通过“专业引领+行动推进”的运行方式,打造区域社会心理服务典范,培养区域专业人才,建立区域工作平台,评估区域发展现状,助力区域社会心理服务深入发展。

此外,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做了关于“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如何开展”主旨报告。介绍了“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大模块的建设内容。

据悉,本次会议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

2 份公司、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联合主办,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支持。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民政部原副部长、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创始理事长徐瑞新,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杨正泉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教授彭聃龄,中社心关爱基金执行主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常务副组长孙啸海等与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位代表嘉宾。

第13篇: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建设交流材料

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 2012年6月26日

大医院爆满而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配臵不当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按照市卫生局《关于构建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要求,在县卫生局的统筹安排下,我院以提高基层公益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为职责,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为己任,坚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手抓,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享受均等、便捷、有效的健康服务,2012年1-6月完成门诊收治病人45103人,同期增长4.5%,住院收治病人2760人,同期增长7%。

一、以病人为中心,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参照二级医院标准,健全完善了医疗质量核心管理制度,制定医疗质量上墙制度40余项,同时开展医疗质量专委会、病历交叉质控、处方点评等业务活动,不断规范医疗行为,简化医疗流程,避免了医疗差错。

二是建立适合医院发展的人员培训机制,在保障职工的工资、福利、年终奖金的基础上,给予进修人员每月的450元生活补贴和300元租房补贴,提高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城乡卫生统筹平台外派所有医护人员到三级医院

1 进行规范轮训,截止2012年轮训专技人员83人,占全院专技人员的72%,同时邀请四川大学、省医院、县医院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50余次,并与上海白玉兰公司合作,建立远程教育平台,获得更为优越的专家指导资源,并且作为四川省第一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构建了与人力资源配臵标准相适应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制度,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贯彻“增加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理念”的十六字发展方针,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和“治未病”中得作用。按照成都市卫生局下发的基本医疗目录要求,应开展417项,实际开展321项,可选择开展207项,实际开展149项,并结合辖区群众的实际要求增加开设腹腔镜手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激光治疗皮肤病、利普刀检查、电子胃镜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等20余项服务项目;同时建立服务测评机制,成立了服务监测机构,每月向服务窗口发放问卷调查100份,主动向病人征集意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让“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开展县、镇双向转诊,县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CR”片会诊机制;

2 设臵便民服务点,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永安镇敬老院提供无偿诊疗服务;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服务,(5月份接力雷锋活动,为“5月中国好人阿各”婆婆免费开展康复治疗)让老百姓获得更为均等、便利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完善机构设臵,设臵传染病防治、地方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专职岗位,使其职能分工更为明确,团队协作更为密切。

二是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率先与成都维信电子公司合作,植入疾病分析与健康评价系统(DASS系统),通过电话、短消息平台实现对孕产妇的电话追访,重点人群的随访管理,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等工作智能化、简单化,每季度向病人发放健康保健短信10000余条。

三是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机制,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性、连续性公共卫生服务。优先为辖区内的低保人群、慢性病人、残疾人员、65岁以上老人等)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病人管理循环制度,家庭医生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治疗的病患转入门诊、住院病人管理,将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需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健康指导随访的病患归口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进行定期随访指导,5月底完成签约1145户,签约比例10.81%,完成下乡入户随访1376

3 人次,提前完成了2012年的目标任务。

四是建立绩效考核及合理补偿制度,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先是根据行政村的人口基数制定相应的工作量,按照不同的工作量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核;其次通过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利用DASS电话随访系统进行质量考核,以此达到“优劳优酬”补助原则。

三、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药品合理配送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医院配备272种;四川省补充目录252种,医院配备155种;成都市补充目录141种,医院配备21种。结合辖区群众需要及医院实际开展的诊疗项目,并申请了利多卡因胶浆、布洛芬混悬液、芬太尼注射液等10余种专科用药。所有药品均严格执行零差率销售,基药销售额占全院药品收入的94%左右。借助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研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技术集成综合示范》,与四川大学循证中心、山东大学共同探讨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机制,同时在村卫生站已经实施药品统一由医院代购,并执行零差率销售。

四、全面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

按照成都市基层公益性医疗单位服务体系的建设标准,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医院完善了机房设施,配套双服务器,开通了“永安中心卫生院”独立网站、触摸屏宣传系统、LED屏显示系统,完成了Lis系统、Pacs系统的对接工作,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系统,与

4 县医院建立了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放射学远程会诊中心完成“CR”片会诊60余人,付家坝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健康感知舱”应用,病人自愿体检40余人。

五、存在的困难

(一)人力资源紧张及经费保障不足。按照现行政策,公共卫生经费是按照卫生院服务人口分配,中心卫生院与一般卫生院服务人口相当,甚至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而医院员工是一般卫生院的3倍,导致中心卫生院经费相对不足,人才容易流失,形成人才“引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引发新的内部不稳定因素。

(二)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方面。因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公司中标基本药物配备不齐,个别品种时常缺货,且部分中标药品规格在社保对码时没有信息,为社保报销工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个别国家基本药物出现涨价的现象,违背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初衷。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是“一卡通”式就诊服务,门诊医生年龄较大,学习意识相对较差,网络运用速度慢,病人诊治耗时延长,以后工作中应加强门诊医生的疏导作用,提高部分老同志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人诊治工作效率。

第14篇:邳州市“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邳州市“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及省、徐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为做好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快构建“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明确职责,完善机制为重点,精心组织部署,强化协同配合,加快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简称“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机构及职责

1、市卫生局。负责全市 “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实施。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拟定和结核病防治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结核病防治项目管理工作,对全市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疫情报告、转诊和病人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评价;负责结核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工作,及时收集、核对、上报、分析和反馈结核病防治信息;负责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实施与推广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好分枝杆菌的涂片、分离培养工作,对定点医院及乡镇查痰点工作和生物安全进行检查和指导;负责结防人员培训计划

的制定,组织开展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业务人员技术培训;负责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负责制定全市抗结核药品和设备的需求计划,设立药品和设备账目,专人管理,及时供应和调剂药品;负责按照年度工作计划需要编制年度结核病防治经费预算报市卫生局审批,为市卫生局提供经费划拨建议和计划。

3、市人民医院。负责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要求做好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登记、报告、诊断、治疗和结核病痰检实验室检查工作,落实疑似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患者的免费检查和肺结核患者的免费治疗等国家结核病防治政策,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肺结核患者的管理;负责结核病疫情信息资料的收集、录入、核对、分析评价和上报工作,定期上报结核病季报、年报及其他相关报表,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结核病疫情监测、规划信息管理和信息上报等工作;负责疑似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发现、诊断和标本采集送检工作;负责建立相关门诊、放射、住院、检验、药品等管理制度,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负责院内收治的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协助完成上级下达的结核病防治年度工作任务和指标。

4、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所有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对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检查,开展疑似患者的痰涂

片检查工作;负责本单位及所辖区域内的结核病防治有关信息的收集和疫情报告工作;负责辖区内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推荐工作,对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追踪,并做好相关记录;负责对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负责结核病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5、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对辖区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做好详细记录,督促患者按时复查、取药,按期留送合格的痰标本;负责辖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推荐,协助开展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并做好相关记录;负责对实施督导化疗的患者家庭成员或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向患者和社区居民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6、其他医疗机构负责院内初诊发现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工作,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二)任务及目标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行DOTS(以医务人员,对肺结核患者直接面视下服药)策略,以乡镇、社区为单位,DOTS覆盖率保持在100%;开展日常督导,对结核病定点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督导每月不少于1次,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督导每季度不少于1次;加强结核病信息管理,定期开展结核病疫情分析,跨区域流动的肺结核患者的信息反馈率达到90%以上,结核病防治工作报表及时准确

率达100%;落实患者的治疗管理,开展患者追踪,肺结核患者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追踪到位率达到85%以上,非结防机构报告的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达到90%以上;组织开展医疗机构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核病防治人员培训率达到100%;组织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加强抗结核药品的管理,避免药品浪费;按照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要求,做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2、市人民医院。做好病人发现工作,做好病人接诊、登记、报告、诊断、涂阳患者接触者筛查、治疗等工作,做到初诊患者、肺结核患者、放射、实验室等相关登记本规范齐全、病人登记信息完整、报告及时准确、病历等医疗文书规范,病人报告率100%,涂阳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85%以上,新涂阳患者治愈率达到85%以上;落实国家结核病防治政策,对初诊疑似患者实行免费痰涂片及对纳入管理患者治疗期间免费痰涂片和免费疗末X线胸片检查,实行国家统一方案的免费抗结核治疗,免费标准化疗的患者达到100%以上;严格执行肺结核患者的入院标准,合理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门诊和住院医师要做好就诊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包括免费政策、治疗费用、治疗前后咨询、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等,做好医患沟通,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按照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标准和操作规程,疑似肺结核病患者、确诊患者

2、

5、6(复治病人8)月末,痰分枝

杆菌的涂片镜检率达90%以上;疑似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送检率达100%;做好免费抗结核药物的管理,免费药品处方、发放记录规范齐全,免费药品无过期、霉变、破损和人为损坏现象。

3、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肺结核患者的管理,对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强化期内每月至少访视1次,继续期内每2月访视1次,全程不少于4次,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复查,并做好访视和治疗管理记录,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5%以上;推荐肺结核疑似症状者到市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门诊就诊,对未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肺结核患者、中断治疗的患者进行追踪,并做好追踪记录,患者追踪率达到100%,追踪到位率达到95%以上: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肺结核防治工作进行人员培训、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结核病防治人员培训率达100%,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每月1次督导,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考核;开展社区结核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做好痰涂片检查工作,为疑似患者免费提供痰涂片检查,疑似患者登记、报告和检查等记录完整规范。

4、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本辖区肺结核患者治疗进行督导管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和取药,指导患者复查时留送合格的痰标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详细记录,“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填写规范率100%;发现疑似肺结核/肺结核患者及时推荐或

转诊,协助当地卫生院开展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追踪;对实施督导化疗的患者家庭成员或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每2周对患者进行1次访视;向患者和社区居民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5、其他医疗机构做好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登记、报告、转诊工作,患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病人报告率、转诊率达到100%;认真开展转诊前的健康宣教工作,转诊到位率达90%以上;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结核病患者相关信息,配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结核病患者的追踪工作;在医院内部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结核病防治意识。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保障组织

成立以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的“三位一体”模式领导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保顺利运行。

(二)做好职能交接

1、职能移交。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交由市人民医院负责,市人民医院对全市结核病患者实行归口诊疗,负责全市结核病人的诊断、治疗、登记、报告工作。

2、物资移交。正在接受治疗和管理的结核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免费抗结核和护肝药品;痰盒、痰检试剂;库存登记表格、痰检单、免费药品处方、病历等资料由疾控中心移交至市人民医院。

3、移交步骤。(1)准备阶段(2013年4月10日前):卫生局成立“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召开启动会议。市人民医院成立结核病管理办公室,设立独立的结核病诊疗小区,小区包括结核病门诊、痰检室、培养室、办公室、资料室、免费药品药房等办公用房,配备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电话、及痰检、痰培养所需设备等办公用品,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及工作流程。至少配备医师2名、护士2名、负责结核病诊断治疗、报告登记等;实验室必须有1-2名专(兼)职检验人员,负责结核菌涂片镜检和结核菌培养工作;药房有1-2名专(兼)职人员,承担免费抗结核药物的接收、登记、入库与发放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为市人民医院开通结核病专报网络及调试,做好在管病人的告知、社会告示及相关解释工作;市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共同做好肺结核病人门诊费用报销监督管理工作。(2)协作配合阶段( 2013年4月11日至12月31日):4月30日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所有应移交资料、物资移交给市人民医院结核病管理办公室,市人民医院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相关业务人员到市人民医院指导协助工作开展,培训相关业务人员。(3)实施阶段:2014年1月1日起,“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进入常态化运行,相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三)落实保障经费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结核病控制项目经费、省财政结核病控制项目经费、全球基金结核病防治项目经费及地方配套经费。

2、结核病防治经费由市疾控中心按照国家结核病防治经费测算标准统一编制年度结核病防治经费需求预算。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年度工作开展情况,按当年发现数计算病人治疗经费报市卫生局审批后统一划拨。

4、各单位对结核病防治经费实行专账管理,并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活动进度使用。

(四)加强考核评估

1、市卫生局负责日常工作的督导考核,对承担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形成督导通报,并根据督导考核情况核发防治经费。

2、市卫生局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年度考核内容,结合日常督导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根据考核情况予以奖惩兑现。

附件:

1、邳州市“三位一体”结核病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2、邳州市“三位一体”结核病服务体系建设技术指导小组

第15篇: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多媒体教学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逐步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立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为先导,以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制订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保障机制和相应的激励管理制度,抓好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

1、建立一支技术精良、保障有力、反映快速、服务到位的现代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2、为学校服务,维护维修教育技术设备。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做到政府满意、学校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3、担负起全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任务,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三、工作职责

1、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设备管理制度。

2、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检修工作。

3、负责培训学校的技术骨干教师。

4、指导各学校规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降低设备故障率。

5、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6、为学校和技术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7、加强服务小组的管理工作。

8、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

施方案

腰市镇中心小学

2015.03.06

第16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粮食局

附件1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后,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收储将逐步淡出,收购主要靠各类市场主体,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民直接面对市场,对产后服务提出了新的更多的需求。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87号)中“建设一批集收储、烘干、加工、配送、销售等于一体的粮食服务中心”有关要求,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决定从2017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种粮农民市场化收储创造条件。

一、主要目标

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从2017年起开始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应形成专业化服务能力,并达到以下目标:

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建成产后服务中心通过向农民提供保管等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

1 议价能力。产后服务中心还应能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帮助农民卖好价。

促进粮食提质进档。产后服务中心要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有效保障粮食质量,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带动农民增收。

推动节粮减损。通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农户科学储粮设施建设,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主要内容

建设产后服务中心主要以整合盘活现有仓储设施等资源为重点,在保证必要的服务功能前提下,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确定建设内容,改造、提升功能,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一般不得新建仓容,基建部分以维修改造为主。鼓励推广使用先进的粮食处理新技术、新设备。

建设范围包括:一是产后干燥清理设备。改造提升老式粮食烘干机及水分、温度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功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粮食烘干设备、移动式烘干机、就仓干燥系统、热泵通风干燥器,配置旋转式干燥机,配置粮食(湿粮)清理、色选、玉米脱粒机等。二是必要的物流仓

2 储设施。配置接收、发放、输送、装卸、通风设备及必要的运输车辆等,建设与烘干机配套必要的罩棚、晒场、地坪等配套设施,维修改造必要的仓储设施。三是粮食质量常规检测仪器设备,以及与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连接的网上交易终端等设备。同时,要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为农户配置实用、经济、安全、可靠的科学储粮新粮仓、新装具。项目具体建设应参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

相关省(区、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产后服务中心的布局可根据粮食生产的集中度、粮食产量和服务功能的辐射半径,合理确定其建设规模、数量,并因需配置设施设备。原则上,东北地区每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应在5万吨以上,黄淮海、华北主产区的应不低于3万吨,南方稻谷主产区及其他地区的应不低于1万吨,各地可根据具体实际参照调整。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应依法依规用地。兴建各类设施原则上不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尽可能使用存量建设用地,鼓励充分利用现有粮库空余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应依法依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于农民合作社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临时存放场所等用地,按《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规定,可按设施农用地管理。

坚持为种粮农民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

3 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运行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内容的区域性粮食产后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打造区域公共服务品牌。

三、建设主体

原则上一个县应有2家以上的建设主体,有利于市场竞争、防止垄断。各地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独立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主体的应符合以下标准:成员在100户以上。东北地区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以上,粮食产量2500吨以上,其他地区土地流转规模1000亩以上,粮食产量500吨以上。具备符合当地产后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的仓容要求(可采取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独立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农民合作社应具有建设用地,并具备筹资能力。

同时兼顾粮油加工企业等其他主体。粮油加工企业一般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及以上,具备符合当地产后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的仓容要求,在当地具有一定数量的粮油订单面积,并且订单履约率达到30%,有实力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

鼓励和支持产后服务中心与农民合作社、村级集体组织等采取合作、托管、订单、相互参股或签订协议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服务功能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一般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相应的产后服务功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打造农民需要的粮食产后

4 服务功能,为农户开展“五代”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展到提供市场信息、种子、化肥等和融资、担保服务,发展“粮食银行”,推广订单农业等业务。

(一)清理干燥。依托粮库配套清理干燥设备,建多粮种多用途的烘干设备、“就仓干燥”设施、旋转式自然干燥机,也可以配备移动专用干燥设备,为农民提供粮食清理干燥服务,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减少产后损失。

(二)科学储粮。对基层粮库特别是收纳库进行改造,为农户提供储粮服务,具备条件的可按农户需求开展分等定级、分仓储存服务。为完善产后服务体系,结合实际需求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加快解决东北地区“地趴粮”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户科学储粮能力。

(三)运输销售。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为种粮农民提供运粮服务。利用连接市场的优势,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开辟市场渠道,开展售粮服务,帮助农民卖个好价钱。支持产后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会员单位,为农户直接开展网络售粮,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工兑换。以加工企业为主体设立的产后服务中心,可直接为农民开展代加工和兑换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增收。其他类型的主体,可依托仓储、烘干等设施扩展加工生产能力,为农民提供代加工服务。

此外,向农民宣传国家粮食收储和优质优价等政策,推广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储粮以及对粮食分档升值,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

五、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按照2020年实现产后服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为农服务,面向基层、近民利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实际需要科学规划。项目建设要突出重点,向粮食产量多和商品率高、产后服务能力缺口大、粮食收储市场化程度高等的产粮大县倾斜。要对总体建设规模、年度分解任务、功能设计、点位分布等进行合理规划,根据粮食生产的集中度、粮食产量和服务辐射半径合理确定项目点和数量。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行滚动方式分批建设,根据确定的建设规模,服务中心建设数量1000个以上的省(区、市)在 3-4年内完成,建设数量300-1000个的省(区、市)在2-3年内完成,其他省(区、市)在1-2年内完成。各省(区、市)内按照整县推进的原则,集中连片组织实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县和项目应确保12个月内完成建设任务。

(二)投资来源与财政支持。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投资以企业投资为主。地方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按照实施方案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以确保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好、管好、用好。

(三)发挥中央大型粮食企业的作用。最大限度利用全社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中央大型粮食集团的下属企业按在地原则,直接向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符合条件的应纳入省级实施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及中

6 央财政补助由省级财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央财政补助计入本省(区、市)补助总额。

(四)结合精准扶贫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要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向产粮大县中的贫困县倾斜,要精准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促进贫困农户减损增收脱贫。

(五)加强粮食产后技术服务。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2号)中“建立农村粮食产后科技服务新模式”要求,面向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选派一批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专项开展粮食产后干燥、储藏、加工减损、农户储粮等技术服务和推广,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粮食收储技术水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科研机构、院校、质检机构、设备制造企业等,选派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每个项目建设县选派1-2名,为产后服务中心与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六)评估、评价实施效果。项目建设方案要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预评估,项目全部建成后要对项目实施成效及时开展总结和后评价。评估、评价内容包括:本地区粮食产后清理、干燥、收储、销售等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粮食产后节粮减损、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促进粮食提质进档、实行优质优价等情况。

(七)任务分工。省级粮食、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优质粮食工程”补助资金情况,结合本省实际,按照产后服务中心逐步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建设范围和条件等要求,统筹本地区各产粮大县的建设任务、项目和内容,突出

7 重点,合理确定年度建设项目规模数量,进一步修改完善本省实施方案后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备案,作为验收考评依据。省级粮食部门负责对项目建设、验收和使用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制定《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建立省级技术咨询专家团队,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要深入研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制定《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运营管理办法》。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资金,并及时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监督使用。各地要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完善责任落实机制,细化落实责任,实行专项督导,严格监管项目质量、进度和建设内容,要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建立绩效追踪问责、全程监管制度,做到干成事、不出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项目建设原则上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作为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组织财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需求摸底调查、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具体承担建设管理、项目验收、设施信息档案管理、总结上报等工作。

(八)实行阳光操作。项目建设工作全程公开,简化程序,加强服务。支持政策、主体选择、资金补助、项目验收等向社会公开透明,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补助政策规范高效、廉洁实施。项目主体须按照项目申报方案和建设实施方案执行,及时组织项目实施,不得随意调整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不允许改变项目用途。项目建成后及时验收,县政府成立由粮食、财政等部门组成的验

8 收工作组,按照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验收的具体要求,开展验收工作。在项目建设前、建设中和建成后应拍照存档。

六、进度安排

实施方案由省级粮食、财政部门共同上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在各省份报送建设实施方案申报材料、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重点支持省份名单后,今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省份按下达的中央财政补助计划,重新修改、完善优化《实施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备案。

各级粮食、财政部门要把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为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精心谋划、抓好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建设中的问题,认真探索、积累经验、有序推进,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和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第17篇:金融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金融服务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就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帮扶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为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力求多管齐下,全面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构建层次丰富的机构体系

(一)创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服务机制。

针对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性强的特点,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建立起良好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经营模式:

一是鼓励法人银行积极探索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事业部模式。尤其是本市商业银行应发挥传统优势,在经营战略、管理架构、流程设置、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产品研发、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真正建立起独立的核算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专业的人员培训机制和及时的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探索一条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道路。

二是商业银行分行级机构可以在不触动目前总体管理架构的前提下,调整战略重点。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其他分行级机构可通过新设或转型一批支行为专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支行,并采取政策倾斜、加强产品创新、塑造特色品牌、打造专业队伍、实施单独考核等措施,以\"一行两制\"模式积极推动小企业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造和发展专营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

目前百色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营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应鼓励其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与政府、商业银行进行资金合作、股权合作、服务合作等方式做大规模,增强实力,全面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一类是以征信信息系统为依托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充分利用公司信息优势甄别筛选客户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增资扩股战略合作,加强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双向合作,起到疏通银行资金与小企业发展的渠道作用,逐步做大业务规模;二类是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大集团、大公司为雄厚股东背景的小额贷款公司。充分发挥公司的资金及网络优势扩展业务规模,并鼓励其加强与境外专业小额贷款机构的合作,引进专才及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完善灵活务实的政策体系

(一)创新政府资金扶持模式。

调整现有科技研发资金、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民营及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在各专项内分设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计划。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尝试与商业银行联合发放且银行优先受偿的贷款方式。政府出资设立创投引导资金,通过委托运作或与商业银行联合实施\"股权投资+银行债权投资\"等形式,支持小企业发展。

(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财政贴息力度,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改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收益结构,调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三、塑造诚信和谐的环境体系

(一)加强协作配合,完善信息共享和舆论监督机制。

进一步强化公检法、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商业银行、监管机构、人民银行、同业公会、征信等机构的全面合作,实现小企业诚信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无障碍查询,构建中小企业诚信经营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监控网络,坚决打击各类恶意逃废债行为。同时,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鼓励各类媒体对小企业的失信失范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正向激励,切实保护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债权和合法权益。

(二)加强行业自律,发挥协会的指导和协助作用。

各类行业协会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优势,荐优汰劣,为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业机构推介优质小企业客户,并利用会员间的交叉监控和举报机制,共享各行业的信用黑名单。同时,银行同业公会要发挥银行系统与外部信息交流的纽带功能,及时发布各类小企业风险预警信息,合力缓释小企业贷款的各项风险。

四、规范量身定做的业务体系

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在一系列比较成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的业务品种,帮助中小企业盘活各类有形无形资产;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鼓励商业银行以各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集合发债以及以企业协会组织的资金池为担保的贷款等创新型融资安排,同时参与市政府对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企业的各项前期辅导;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小企业服务网络,全面改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18篇:07个体社会心理

七、个体社会心理 (一)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型,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的产生和构成。

(1)动机的产生。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强烈的需要,个体的动机也就无从产生,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②动机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的。包括个体的兴趣、爱好、信念、意图、对需要对象的感知等,这些心理形式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引发个体需要的增长或减弱,从而推动个体动机的产生、变化、消解,支配动机发展的全过程。

(2)动机的构成。①动机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甚至使动机消失。由于动机和行为的相互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追溯动机;反过来,当对动机的过程行充分认识以后,也可以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②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的要素之一。动机和目标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机可以转化为行为目标,而行为同标也可以转化为动机。但是,动机和行为目标又存在着区别。在较复杂的活动中,作为行为目标的事物,并不一定是行为的真正动机。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同一动机,可以指向不同的行为目标。

2.社会动机的类型。

(1)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通俗地说,就是指对成就的欲求。

(2)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权力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烈的权力动机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自我看法,而且还会影响他的信念、思维方式和感情定向。权力动机有两大要素,即对无能的恐惧和对社会控制的渴求。

(3)亲和动机。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追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一种内在力量。

- 1

5.受挫后的行为表现。个体遭受挫折之后产生的情感状态,最终会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这就是个体在受挫折以后的行为反应。个体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行为类型。

(1)对抗行为。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往往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委屈感,反应在行动上,表现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对抗行为乃至破坏行为。这种行为有两种形式:①直接对抗,即直接对造成挫折的对象进行攻击和报复。②间接对抗,表现为转向攻击,即将矛头指向第三者,迁怒于其他人或物,以此来发泄不满。

(2)妥协行为。妥协有两种:①“自慰”。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为了消除紧张,寻求内心平静,寻找种种理由原谅自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这是一种减轻受挫感的“自慰”行为。②压抑。挫折发生后,挫折主体用意志的力量压抑自己,抑制那些可能导致挫折的需要和动机,但是,如果被压在个体潜意识中的不愉快体验积压过多而又难以有意识地获得宣泄的话,就会形成心理疾病。

(3)放弃行为。当人受到挫折时,丧失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弃,退缩逃避,知难而退或畏难而退。

(4)退化行为。个体在遭受无数次挫折之后,会出现一种比自己的年龄阶段要幼稚许多,像孩子般的行为方式,这种具有病态性质的成熟的倒退现象就叫做退化。

(5)补偿行为。当个体在某一领域或活动中失利而遭受挫折时,他会改变方向,以其能达到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由失败所丢失的内心平衡,这就叫做补偿。

6.应对受挫挑战。个体在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两类行为,一类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一类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领导活动中,要学会应对挫折,不断探索减少或避免挫折带来消极影响的方法。

7.应对受挫的主要方法。

(1)观念引导法。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正确对待挫折。 (2)环境改变法。改变环境气氛,给受挫者以体谅和温暖。

(3)精神发泄法。创造一种环境,使受挫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 (4)排除障碍法。找出产生挫折的关键原因,并作具体分析。

(二)社会态度

朴会态度,是指作为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心理倾向,不仅影响着个体如何

- 3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一个人如果对学习采取了积极态度就会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4.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形成的,态度形成后会影响人的行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度也不会一成不变。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个体在具体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体系,然后就凭借这一体系来对外界反应,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5.态度改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方法。即通过面对面交谈、参观访问、看电视、看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信念,从而改变其态度的方法。

(2)参加活动的方法。即通过积极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来改变其原来的态度的方法。

(3)强迫接触方法。即通过强迫个体与态度对象接触,促使个体态度改变的方法。

(4)群体规定方法。即通过群体公约、规则,有效地改变人的态度的方法。 6.偏见及其特征。所谓偏见,就是个人对某一群体或该群体的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偏见有如下特征:(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先入为主、过早地下结论。(3)放大对象身上的优点或缺点,以致不能对对象产生正确的认识。

7.偏见产生的原因。

(1)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偏见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群体间的利害冲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得到更多利益,群体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和冲突,这是造成偏见的基础。

(2)社会化的影响。

(3)群体间缺乏了解与沟通。缺乏了解也是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8.偏见的消除。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它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设法消除消除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5

第19篇:社会心理结业论文

社会心理结业论文

艺术与设计学院

B1101

学号:0411110107 姓名:陈思宇

如何提高大学生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定义: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这种行为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可用广义适合度和亲缘选择加以解释。

1社会各成员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紧密的;

2、社会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

3、社会具有相对集中统一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并得到成员的基本认同;

4、社会中有比较健全的生存和生产的职能和分工,具有对环境的适存度。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参与爱心活动、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等方面,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正确引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确定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概率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直接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间接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显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隐性价值;利他行为往往具有较小的眼前性价值,而具有较大的长远性价值,我们大学生要有利他的品质,去服务社会。

一: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

认知。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情绪。人处于愉快的境况下,或感到内疚时,容易做出助人行为其他个人因素。即身份特点。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女性不如男性容易助人,年龄大的比年轻的要少助人的行为。

二: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利他性由四个层面构成,即利他的自主意愿(道德责任感、爱心等)、利他的主观能力(知识、智慧、经验、业务素质等)、利他的具体行为和利他的客观效果。利他性的强弱是衡量人格健康程度的标准。而个体的交往能力是其健康人格的核心,交往能力并不仅限于交往的技巧,往往要看其利他的客观效果,这些行为特征,使利他者比一般

人更容易达到健康人格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然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利他行为只拥有这三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因为无论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只有在与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有机结合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完善大学生利他行为养成的条件。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来促进个人利他行为的养成。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必然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信用体系建设中包含着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利他行为的客观要求。在北美,人们喜欢说: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就像检查汽车有没有油那样重要,没有人想在急需赶到某个地方时因为没有油而困于路边,同样,也没有大学生想在自己最需要助学贷款时遭到拒绝。我们要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一种类似的局面,每个人时常检查自己的诚信行为,就像检查自己的车有没有油那样。在当前时期,我们在社会公德建设中不仅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还应该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诚信档案体系,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有关诚信记录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或体现在身份证上,以此来减少或杜绝诚信的缺失。

二、建立导向性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更偏重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政府应针对利他行为的具体情况,建立最优的奖励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利他行为。同时,也不

能忽视精神激励作用。对利他行为给予公正合理的奖励、表彰和肯定,不仅使利他行为者得到心理满足、精神愉悦,更激发利他行为,对他人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还要以法促德,也就是说要利用法律手段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的养成和对社会公德的遵守。良好的社会公德迫切需要严格的法制来保障。对破坏社会公德给于一定的惩罚,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

2:《中国青少年心理问卷》、《中国青少年研究报告》、

第20篇:社会心理之亲密关系

Plan A

1.话题一:说实话,我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起了我一个高中的女同学A。要是没有那件事的发生,我们应该现在还是很好很好的朋友。我们是高一过渡到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分在了一个班认识的,起初的时候也不见得关系很好,只是普通的朋友。后来又住在了同个寝室,然后慢慢接触就多了,有时还一起回家。最开始我们的交流是从她觉得我长得很舒服,就像课上谈到的说赞美会使相互间的交流变得更简单,从此我也很愿意跟她在一起,然后她也长得很小巧玲珑的,虽然说不上漂亮,不过给人的感觉不错的,而且性格也很大大咧咧的,是我喜欢的类型。经过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真的是到了可以交心的地步了。那时,我也自认为我们是好朋友了。但是,后来有次寒假,我跟她一个初中同学B,现在也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旅行。后来慢慢地谈到她,从她口中得知原来一直以来她都在这个同学面前说我的坏话,虽然在我面前还是对我很好。其实她在我面前时不时也会在我面前讲B的坏话,我当然不是很了解也就听过就算了。虽然B向我摊牌了,可我还是没说出A也在我面前讲B的坏话,我觉得也没那个必要了,只是觉得很心寒。就这样,新学期开学后,我对着A就有很不一样的感觉了,当然我也是不会去问她为什么要说我坏话,只是真切地觉得交错了朋友的感觉。慢慢的,高三又分班了也不和A一个班了,感觉从很好的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当初决定交这个朋友是因为性格蛮合的,而后来却因为这样而变成普通朋友了。我是觉得,真正的朋友之间不该是这样的,这次有种被人背叛了的感觉。现在想想,到底答案是怎么样的,我也没兴趣知道了,都那么久了也没必要了。虽然现在她还是会找我聊天,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可是我真的只有把她当普通朋友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在我看来,吸引对方的有性格,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同时有时外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2.话题二:目前我能想起来的我对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不喜欢计较金钱上的事具有着强烈的态度,就是说我并不在乎跟好朋友交往中所谓的收支平衡,特指金钱方面的。我是杭州的,可能是地区差异什么的,到了上海后,总感觉上海的同学把金钱往来算的好清楚的,就算几块几毛也算清楚的,一开始非常不喜欢这个样子,或许说是不习惯吧。然后我跟寝室关系最好的一个同学讲了我的困扰,然后她跟我讲说,上海人都这个样子的啊,很精明的,叫我慢慢习惯好了啊。然后我说,关系很好的话还这样的话我觉得很见外的。虽然我讲出了我的困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一直会跟我在金钱上算的挺清楚的,不过没有跟其他一般的同学算的清楚,然后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达不成共识了。我也就慢慢习惯然后就把这个理解为地区差异了。生长环境以及接受的家庭教育的不同都会导致这个吧。在这里一年多了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虽然我跟她在这个问题不能达成共识,但我觉得完全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就算是,每个人也可以保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就算是双胞胎总会有很多的不同的吧,更别说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两个人了。我想,只要不涉及到影响我们交往的因素,其他的应该都不是什么问题吧。

3.话题三:其实从军训开始,我就一直很关注一个女生。她个子蛮小的,不过喜欢化妆,就算军训那段时间这么热的天气也会化妆。虽然说我不喜欢化妆的女的,不过这个女生给我的感觉还是蛮舒服的。从她的打扮,衣着方面,我觉得她应该

是个很爱美,爱打扮,很时尚并且很活泼开朗的女生吧。说实话,每次在食堂还是在去上课的路上看到她总喜欢多看几眼的,应该是她整个人的感觉吸引了我吧。但是,可能因为我性格的原因,我在陌生人面前是蛮内向的,甚至有人说我蛮冷的,因此就算这个女生吸引到我了,我也不会主动去跟她说话的,更何况根本就找不到讲话的点,再说,我总觉得突然跟陌生人搭讪什么的很奇怪的,更何况是女生跟女生呢。后来,慢慢知道了她也是我们英语专业的,对她的了解也是仅此而已。当然也没听到谁提到过他,只是后来看到她和一个感觉不错的比我们大一届的男生在一起了,说实话两个人都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挺看好这一对的呢。不过这个学期就看到两人分掉了,还觉得有点小可惜呢。真的是个不怎么熟悉的,不过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的人,所以对她的了解也就如此了。

4.话题五: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是我高一的同学,后来因为学校的2次分班,我们只做了一年的同班同学,但是没有因为不在一个班关系变淡了。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一起吃饭一起回寝室一起出去玩。跟她在一起,我觉得我完全是我自己,不需要任何的拘束。她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对朋友十分仗义,有时有着跟男生一样的胸襟和无比的宽容人。在这几个方面,我真的觉得应该像她学习。在跟她在一起的三年中,我也宽容忍耐了好多。现在,我在上海读书,她依旧在杭州,不过我回家还是会时常跟她见面联络联络感情。本以为很久不见会增加我和她之间的疏远感,可是不然,见到她还是依旧的亲切,我们俩很快的又像以前那样打成一片了,这样的感觉真的让我非常开心的。现在在大学里了,还是要结交新朋友的,我想相似性和邻近性还是会有些影响的,但是应该不近相同的。我只要觉得对方跟我性格合得来,考虑问题的想法相似,我相信我就可以跟对方交朋友了,至于交往到哪个地步,深交还是普通朋友。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5.话题六:我的初恋时在初二,那个时候很青涩,跟他只不过是放学一起回家然后偶尔一起吃饭的,初恋么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纯洁的,所以那个时候也很怕老师和家长知道的。我本来就是蛮胆小的,再者说到时在老师眼中一直是个乖学生,就怕被知道了这个事情他们会失望的。而且那时,我也不懂得怎么谈恋爱的,从来是不主动的。但是到了高中偶尔会对对方主动一下的,可是总觉得自己还是不怎么会谈恋爱的,可能是跟自己的性格以及星座有关系的,而且我一直是个慢热的人。现在,随着人慢慢长大了,感觉在情感方面的也多懂了一些。我知道,谈恋爱是需要两个人的,老是是一方主动的话时间久了,对方也会觉得非常累的。将来,我想谈恋爱的对象应该就是结婚的对象了吧,那到时,我应该只会对我爱的人好。其实,我一直对自己不够自信,内心的自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去不掉。我是个很在乎自己外表的人,然后我的小雀斑一直困扰着我,虽然都说是我太介意了,可我总觉得它严重影响了我的自信心,其实是我太介意,而我会觉得别人会介意。我是相信日久生情的人,因为我总觉得所谓的一见钟情还不是只看到了个外表,就这样的爱上一个人会不会太草率了点。虽然外表会是影响我选择男朋友的因素之一,我觉得人品是最最重要的。因此,我心目中的他首先应该是对我好,然后是有责任心,顾家,有孝心,有事业心的同时也会搞浪漫的人,毕竟身为摩羯座的我并不怎么会搞浪漫的,然后我总希望对方能给我带来惊喜。我觉得那些童年听到的爱情都是有些不切实际的,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吧,还是那些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符合大众的爱情,切合实际的爱情吧。

PS:老师,上述所讲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因此都是我的secrets噢,希望老师保密噢。希望老师能认真地看噢,如果老师有时间的话最好能给我些回应噢。这是我的邮箱,麻烦老师了呢。先谢谢了喽。

09英语A2

史嘉仪

09487121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