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前教育上岗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3 12:0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1. 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教师的角色定位)

2. 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语言(讲故事、谈话)、社会(家乡、祖国、情感)、健康(保健和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科学(自然和数学)。

3. 教育活动途径:(1)在园的日常生活 (2)教学活动 (3)学习环境 (4)家园合作 4. 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游戏性、整合性。

5. 教育活动内容主题的确定:预设性教育活动(老师预先设想好的问题)、生成性教育活动(由幼儿想出来的,现场出现的问题)。

6. 创设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材料和心理环境等要素。 7. 环境创设的要求:自然、朴素、美观、安全、亲切、适合。

音乐教育

1. 音乐是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2. 音乐的基本特征:材料的特殊性、流动性、情感性、表现性、不确定性。 3.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

4.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唱歌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5.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课程内容: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 6. 有关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音准、协调一致。 7. 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模仿动作、基本动作、舞蹈动作。 8. 邀请舞是儿童特别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9. 音乐从游戏的形式来分:歌舞游戏、表现游戏、听辩反应游戏。

10.“多通道参与”的基本形式:视觉辅助材料参与、动作辅助材料参与、言语辅助材料参与。

11.系列层次活动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12.韵律活动: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动作活动。

13.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

14.“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15.如何理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什么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答: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由老师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孩子的音乐能力和身心发展为目标的集体性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

科学教育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不背,看——每个阶段的特征。P16)

2—4岁: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的过度阶段。4—5岁: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5—6岁: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经验是基础、能力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是动力。 3.科学教育的内容:人体、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现象、现代科学技术。

4.科学教育的途径: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家庭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设施。 5.观察的类型: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间或性观察)、比较性观察。

6.小实验内容指引:物理实验(声、光、电、力等)、化学实验(让鱼刺变软)植物实验(控制与植物生长有关条件的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7.分类的类型: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

8.测量的类型:观察测量、非正式量具测量、正式量具测量。

9.信息的方式——语言的方式(描述;讨论)、非语言的方式(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

10.根据科学游戏利用的材料分,游戏可分为:利用实物进行的游戏、利用图片进行的游戏、利用科学玩具进行的游戏、口头游戏、情景游戏。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还可将游戏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

二、名词解释

1.“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2.技术是为某一日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三、简答题 1.科学技术的功能

答:(1)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科学技术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日益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理论对科学技术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面貌。

(2)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能力;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可以扩大劳动对象;可以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 2.科学的涵义

答:(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答:(1)对周围食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

(2)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知识经验)

(3)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技能方法) 4.预定性科学活动与选择性科学活动的比较?

答:目标——(预定)有需要全班儿童都要达到的课题目标;(选择)没有要求儿童一定要达到的课题目标,它服从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计划——(预定)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和计划;(选择)没有具体详细的活动计划或方案。 内容主题——(预定)有教师规定的活动内容和统一主题;(选择)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主题。 时间过程——(预定)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掌控;(选择)儿童参与的时间和探索过程由儿童自己决定。

材料——(预定)教师为全班儿童提供一样的材料;(选择)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儿童可自由选择材料。 空间——(预定)教师需要为全班儿童的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选择)教师为儿童提供空间,根据幼儿园的情况,可大可小。

指导方式——(预定)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儿童基本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活动;(选择)教师从间接指导为主,儿童在活动中自由度相对比较大。

组织形式——(预定)基本是从集体的组织形式为主;(选择)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从个别活动为主,或两三个儿童自愿组合,共同探索。

5.在进行观察活动的指导时,要注意:尽可能提供食物、实景;调动学前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学前儿童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学前儿童学习观察方法——顺序观察法和鼻尖观察法。

6.演示时,要注意:实验前要做预备性实验;要使每个儿童看清演示过程;演示实验要与讲解、提问紧密配合。 7.指导学前儿童操作实验时要做到什么?

答:(1)要为儿童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简单、方便、量足。

(2)应指导学前儿童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

(3)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实验时间。 (4)交代实验规则,保证学前儿童安全。

(5)引导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结果。

8.在指导儿童进行种植和饲养活动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活动过程应和儿童的认识活动相结合;以学前儿童的活动为主,教师重在帮助引导;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情感。

9.在指导儿童进行分类活动时,要注意:要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美术教育

一、选择题/填空题

1. 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涂鸦阶段(1.5—3.5岁)、象征阶段(3.5—5岁)、图式期(5—7岁)。

2. 涂鸦阶段:未分化的涂鸦(1.5—2)、有控制的涂鸦(2—2.5)、命名涂鸦(3—3.5)、圆形涂鸦(2.5—3)。 3. 儿童在绘画中,独特的表现形式:拟人化、透明化、夸张式、展开式。

4. 儿童手工发展的阶段: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 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制订的依据: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的性质、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

6. 知道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做什么?(看P30~P31) 7. 学前儿童手工教学的方法:感知、模仿、练习、创造。

8.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感知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启发创作。

二、简答题

1.儿童美术的本质特点

答:(1)儿童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美术是儿童身心活动的反映。

(2)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美术是儿童运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

(3)儿童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并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

(4)儿童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2.儿童绘画发展的象征阶段的特征

答:(1)造型: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来代替实物,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整体感。

(2)色彩:辨色能力有所提高,开始用喜欢的颜色来描绘物体,并注意按物择色,涂色时显得既无顺序,也不均匀。

(3)构图:用随机、偶然的方式吧物体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已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2.儿童绘画发展的图式期的特征

答:(1)造型:能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能用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

(2)色彩:对颜色的认识日趋精细,注意按物择色,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涂色较为均匀。 (3)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握不住分寸,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应主体。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方法? 答:(1)创造性动作(创造性戏剧)——根据绘画主题,让幼儿做即兴式演出,然后再进行创作。

(2)音乐与意象衍生——在创作前,就主题内容,运用背景音乐及口述指导语,让儿童在聆听音乐之际同时做意象的衍生,然后再进行创作。

(3)再定义——在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一个基本形状,阻抑儿童对此形状的习惯性反应,并思考利用次形状来完成作品。

(4)合成——在创作之前,教师提出两个或两个能上能下的基本造型,让儿童思考利用这些基本造型做有意义的的连结,来完成完整的作品。

学前儿童身体运动的价值

一、选择题/填空题

1.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它是融幼儿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特殊的教育领域,需把“体育”放在首位。

2.体质的范畴:1)体格 2)体能 3)人体的适应能力 4)心理状态 3.幼儿的身体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和调整素质。

4.对幼儿来说,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实现的,强调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多种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为主要的指导思想。

5.适合于学前儿童的动作练习主要包括:1)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练习;2)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的练习;3)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4)学前儿童运动器械的活动。

6.幼儿基本体操是由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两个部分组成。 7.幼儿体操动作的类型主要包括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

8.幼儿徒手体操主要包括徒手操、模仿操、拍手操、韵律操、武术操等。

9.编排幼儿体操动作的程序师:由上肢或四肢伸展的动作——扩胸、转体的动作——腹背的动作——下肢及全身的动作——放松、整理的动作。其动作的速度应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整套动作的活动量也应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10.组织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1)日常性原则 2)适量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11.影响幼儿活动量大小的因素:运动的数量、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和活动项目的特点。 12.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体育游戏的特点:

小班——内容、动作简单,活动量小;多是有情节和角色的游戏,主角由教师担任;常常是全体幼儿做同一种动作或完成一两项任务;游戏规则简单,幼儿对游戏的结果不太注意,没有较强的胜负意识。

中班——内容开始复杂,幼儿喜欢情节较复杂的活动量较大的追赶性游戏;角色增多,都由幼儿来担任;游戏的规则较严格;出现了两人或小组的合作性游戏;幼儿对游戏的结果开始有所注意,喜欢自己能获胜。

大班——动作难度增大,活动量也增大,喜欢竞赛性游戏或智力相结合的游戏;游戏的角色和情节更加复杂;游戏规则较杂;合作性的游戏增多;幼儿对游戏的结果较注意,喜欢有胜负的结果。

13.幼儿体育课游戏性的体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另一种是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各种身体动作的练习和活动。

14.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最后再由大逐渐减小。

课前心率与课后心率之差:40次--50次

课的平均心率:130次--150次/分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课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体育课的总时间:小班15分钟--20分钟,中班20分钟--25分钟,大班30分钟左右。

二、概念题

1.学校体育指学校系统的体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照年轻一代生长发育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以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2.日常性原则的含义: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时间应该合理地安排在幼儿每日的生活之中。1)每日都应该让幼 儿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2)注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动静交替安排。 3.适量性原则的含义: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应该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

4.运动的密度有时也称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 练习密度=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之活动的总时间和*100%,

5.多样性原则的含义: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6.早操是在早晨进行身体锻炼的活动总称,幼儿早操活动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

三、简答题

1.身体运动对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的作用:

答:身体运动对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幼儿的身体施加一定的刺激来实现的。一定的运动刺激作用于幼儿的机体,便使幼儿的机体承受着相应的生理负荷,这种刺激的经常化,促使着幼儿机构内部不断地进行调整而逐渐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得到一定的完善和提高。 2.学前儿童跳跃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答:在指导幼儿进行双脚连续向前跳时,重点应轻轻落地;在指导幼儿进行立定跳远时,重点应放在摆臂与蹬地动作方面;在指导幼儿进行侧跳练习时,要点应放在如何在跳跃的过程中变换身体的方向,以利于下一个动作的需要。 3.学前儿童投掷练习指导的基本要点:

1)在投掷时,应让幼儿左手和右手都有机会参与练习,利于促进两侧肌肉的协调发展。 2)在掷准的练习中,掷准的距离应由近到远,目标应由大到小、由静到动。

3)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应经常变化目标,投掷物的选择要适合于幼儿,注意其重量大小以及安全性。 4.学前儿童钻的练习的指导基本要点:

答:用于正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应在幼儿的胸部以上、耳部以下,宽度要大于幼儿的体宽;用于侧面钻的器械的空隙则应该在幼儿的胸部以下。 5.适合于幼儿的活动量的特点:

答:1)活动量应由小到较大,然后再由较大到小,活动前的心率与活动后的心率之差不应超过50次; 2)心率的恢复时间应在5分钟以内,如果是早操活动,心率恢复时间最好是在3分钟以内。 3)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而练习密度则应该稍大一些;

4)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率最好是在130次/分以上,但最高心率最好不超过180次/分。 5)注意活动的动静交替、急缓交替,使运动具有节奏性。 6.早操活动的内容:

答:1)慢跑或走路交替的活动;

2)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又简单的舞蹈; 3)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

4)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5)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 7.幼儿教师的任务:

1)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和环境。 2)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3)注意幼儿活动时的安全,并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与安全教育。 4)控制和调节幼儿的活动量。

设计题 16% 格式:

一、活动名称(注明学科和小中大班)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2)基本: 分布来进行 3)结束:教师小结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上岗证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与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05)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复习题

学前教育上岗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学前教育上岗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