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重点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5: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选择题: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1.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中六届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经过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整段,超重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表述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5.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6.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0.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11.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3.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6.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7.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 18.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0.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22.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23.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24.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5.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 26.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2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0.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3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34.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 的要求。在同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9.“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0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4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3.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44.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45.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47.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9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50.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51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5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5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4.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5.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反帝反封建。党以主要精力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并且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56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57.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著名论断。 58.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P69——87第二节,第三节全部都是重点,详细参考课本P69——87

5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60.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6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62.“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63.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6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6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从1955年下半年起,由于错误地开展了对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步伐加快,进入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有些由互助组直接转为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66.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67.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6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70.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71.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7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概下重点 重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