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概重点

发布时间:2020-03-01 17:12: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马泽东思

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

成的实践基础。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新明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名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1)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

景。 (2)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现实根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

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7、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批评“两个凡是”,领导和推动了关于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并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精髓,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

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4、解放思想的含义及包含的两种情况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

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

这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

级的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中国革命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

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的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

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

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他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意义。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

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过度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

部分利润。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

4、“四马分肥”的含义

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

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

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

实践意义。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

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

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

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长期性的意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

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到199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翻一番,

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

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1.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

社会主义社会向前方展。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量、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

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谈们都是经济手段。两者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他与社会主义结合而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老动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

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

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

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

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按劳分配与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区别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

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

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

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依法治国的主体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当领导人民

实现依法治国。

6、评价政治体制是否正确的标准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

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7、民主的含义和人权的基础

民主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权是指人身自由

和其他民主权利。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

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

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

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

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文化的基本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体制改革,大力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自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

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台湾问题的实质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

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长期不变。

3、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

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

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名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改善党的领导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切实实施这一方略,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 要改善、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

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历史依据是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科学总结,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主题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毛概下重点 重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