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燕》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2: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贺文常知识。

2.在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的基础上,朗读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并学习象征(难点)、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们被称为“胜利的预言者”。今天我们学习散文诗《海燕》,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生命之音。

二、作家及有关背景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列宁语)。他的著名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以及剧本《小市民》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扫除文字障碍: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脉络。范读课文,抽生朗读,学生点评。 3.感知文意,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6)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7-11)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5)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四、探究课文:

1.找出有关大海的描写语句,用笔勾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①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

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 ②大海上起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象征意义)?

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2.找出有关其它海鸟的描写语句,用笔勾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①为什么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些海鸟有怎样的共性? 明确: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3.找出有关海燕的描写语句,用笔勾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1)在暴风雨到来前,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有什么表现?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和坚定乐观。 (2)“碰”字与“冲”字,还有“叫喊”写出怎样的情态?

“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写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4)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五、探究象征和烘托: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理解下列事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大海的波涛:

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

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太阳象征:

光明的未来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2.第三层中大海与乌云、雷电搏斗的情景象征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 3.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4.讲解:“象征与比喻”

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

①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

②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5.除了象征,课文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力的对比和烘托。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

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

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 6.课文语言特色:强烈抒情性

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qing,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7.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六、总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qing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一种豪情油然而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燕 环

境: 苍茫大海、狂风卷集乌云

“将来”

――“迫近”

――“即临” 海

燕:

渴望暴风雨

迎接暴风雨

呼唤暴风雨 其它海鸟: 恐惧的海鸥、吓坏的海鸭、胆怯的企鹅 象征: 环境: 狂风、闪电、乌云、巨浪

――复杂多变 凶恶危险 革命形势的严峻 (烘托) 海

燕: “将来” ――“迫近” ――“即临” 勇敢 高傲 充满斗志 革命先驱

渴望暴风雨

迎接暴风雨

呼唤暴风雨 自信 顽强 坚定乐观 其它海鸟:恐惧的海鸥、吓坏的海鸭、胆怯的企鹅 胆小退缩 意志动摇 机会主义者(对比)

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九、附录: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 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 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 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qing;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 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 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 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 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