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

发布时间:2020-03-04 01:52: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案例介绍与答案(本、专科共用)

一、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

在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大家就知道,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针对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时只有经常结合案例来学习,才能更好地抓住要领、把握实质。

(一)案例的概念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把它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

人们往往把案例归纳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要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案例用于教学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即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采用假名,但基本情节不得有虚假。有关数字可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 二是教学案例中要包含一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三是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具有一定目的性,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管理情景,使学生获得锻炼与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功能

案例具有提供知识功能,它能使读者了解到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某类组织的背景知识,这是很有用的。但案例的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为它的使用者(教师、学员、受训对象、考生、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与提高,案例不仅对人们个人学习有作用,而且对集体(小组或全班)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案例能为学习集体提供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的机会。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同一问题各抒己见,交流辩论,共同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集思广益,是案例极重要的一项功能。而案例的基本功能就是“迫使学员去思考”。

(三)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在法学院与管理学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院向学生介绍过去的案例,是作为一种可当作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学生自己去处理;管理学院则不然,提供案例是让学生去处理,以锻炼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四)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员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工作能力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员今后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包括: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原因、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各方面。 可以说,案例学习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着各自独特而又很明确的教学目的性。这种教学的目的性不但反映在单个案例的学习中,而且也反映在整个案例教学的全套设计上。在一门课程或整个学期、学年乃至管理教育与培训的整个阶段中,是通过一个个众多的表面看来互不相关、然而实际上却是 1

经过精心选择、用心安排的案例学习活动,在反复的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于自己特别适合和有效的思维与工作体系(包括程序、方法、手段、基本观点、价值观等)。这是个缓慢而艰巨的自我参悟过程,并将给学员带来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升华与质变,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宝贵的特点与最核心的目的。据统计,一个两年制的哈佛企业管理研究生,在校两年中可接触与分析600~700例大小不同的案例。经过这种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大大提高。美国大企业的高级经理中,哈佛硕士研究生占很大比重。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先进,到实践中去也会不足,也会过时;而自学中领悟出的有效工作体系却能使一个人受用无穷,终生受益。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

案例分析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阅读案例,个人分析

这是学生熟悉案例,进入角色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建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首先明确学生的角色,并要求学生根据角色,阅读熟悉案例提供的每一个情节和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2.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组内成员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说明自己的决策和方案,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这个阶段是集中集体智慧的阶段,必须充分展开,不能走过场。

3.课堂发言,全班讨论

这个阶段通常由教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首先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别人也可作补充。各组也可展开争论。全班交流是高潮,是全班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作好充分的准备。

4.总结归纳,内化提升

这个阶段通常由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估,对各组或全班形成的共识进行概括。

(六)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

管理案例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的自学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尽管教师能起很大的作用。管理案例学习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是渐进式的,是长期、缓慢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个人摸索、积累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它不存在任何捷径。但是,以自学为主,并不排除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引导有助于加速学生的体验过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是,引导不是越俎代庖,不能把案例课变成讲授课,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扮演评论员和仲裁人的角色,应该让学生充当主角。

分析案例首先要站好角度,案例分析应注意从两个基本角度出发:

1.当事者的角度。案例分析不能站在局外旁观者的角度,“纯客观”的学究式地去分析与讨论,必须进入角色,站到案例中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忧其所忧,急其所急,与主角同命运。这样才能有真实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才能真正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

2.全面综合的角度。这是对综合性案例而言的。为了培养学员掌握从专业(职能)工作者转变为高层管理干部所必需的能力,就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协调地去分析有关案例。

其次,要针对相关案例选用恰当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

(七)案例分析的具体技巧

案例分析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要对所指定的将供集体讨论的案例作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作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作为建议供集体讨论。

第二方面是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口述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技巧。 案例分析过程,包括五个主要步骤:

1.确定本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找出此案例中的关键问题。

最好是在初次浏览过案例,开始再次精读前,先向自己提几个基本问题,并反复地思索它们:

(1)本例的关键问题,亦即主要矛盾是什么?

(2)为什么老师在此时此刻布置这一案例?它是什么类型的案例?它在整个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它跟课程中已讲过的哪些内容有关?它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3)除了已布置的思考题外,此案例还有没有别的重要问题?若有,是哪些?

2.确定是否还有与已找出的关键问题有关,但却未给予布置的重要问题。

这是真正地把握住案例的实质与要点所必须做的一步。凭自己的常识去找就行,但要围绕本案例的主题联系着本课程的性质去发掘。

3.选定适合分析此案例所需采取的一般分析方法。

案例的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分析者个人的偏爱与案例的具体情况。一般可采用下面三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有时也可合并使用:

(1)系统法

就是把所分析的组织看成是处于不断地把各种投入因素转化成产出因素的一个系统,了解该系统各组成部分和它们在转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行动和更清楚地看出问题。有时可用图表来表明整个系统的关系。

(2)行为法

这种方法,在分析时着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着眼于人的行为,是因为组织本身的存在,组织的“思考”与“行 动”,都离不开具体的人,都要由其成员们的行为来体现;把投入变为产出,也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的感知、认识、信念、态度、个性等各种心理因素,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冲突与协调,组织中的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他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社交结构,有关的组织因素与技术因素,都是行为法所关注的。行为法较易于与系统法结合使用。

(3)决策法

就是要使用各种规范化、程式化的模型和工具,来评价并确定各种备选方案。

4.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

所谓“明系统,分主次”,就是通常说的“梳辫子”。即把案例所提供的大量而杂乱的信息,归纳出条理与顺序,搞清它们的关系是主从还是并列,迭加还是平行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清轻重缓急。

5.将分析转化为口头发言的有效形式。

就是把你的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这是一种专门技巧,即演讲与说服他人的能力。关于这方面的要求,如必须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不得要领等等。

(八)在分析案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案例学习中还要做好学习记录。

在学习和讨论中要学会把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这对积累知识有重要的作用。记录时要精确、简明,对素材要有取舍、选择。在课堂上,主要注意力要放在听和看上,确有重要新发现、新体会,提纲挈领、只记要点。下课后,还要进行一下小结,把还能记得的要点记下来。

2.对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的看法与要求。

做好案例学习的记录是案例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案例问题的理解,而且也为撰写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打下了基础。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案例分析都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不是所有的案例作业都必须撰写书面报告,有些案例老师可能要求只作口头分析就够了。案例的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结束课堂讨论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分析以简明的书面形式呈交上来供批阅的一份文字材料。有些报告可能完全布置给个人去单独完成;有些则可能允许或要求部分依靠小组集体完成。

报告要简明扼要。写案例报告不是文学创作,不需要任何修饰堆砌,要做到一针见血、开门见山。一般不超过2500字。报告不是从分析的起点,而是从分析的终点入手,要用一句话把案例分析的主要成果和精华概括出来,并成为报告的主题。报告的其余部分则可用来说明三个内容:

(1)为什么选中这一点来作为主要信息;

(2)没选中的其他方案是什么及其未能入选的理由;

(3)支持自己的发现及所建议方案的证据。

报告定稿后,正式誊清或打印前最好请人读一遍,至少要自己读一遍,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二、案例分析举例

(一)张林这个人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问题:(1)他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2)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提示:

(1)从文中看,张林是一位工作稳定、从事推销行业的中年男性。他虽然几次调换岗位并小有成就,但他并不得志。他对目前的推销工作是基本适应的,但与他的某些个性倾向是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职业对他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他的个性按照麦迪的个性性格类型属外向、高忧虑型,具有多血质气质。他的外向、独立理智的个性使他对当前的工作是能胜任的,但他多年形成的正直、善良的价值观与他所在的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不择手段的做法发生矛盾,而且他自己对单位给的报酬也不甚满足,所以产生苦恼。

张林的需求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努力寻找独立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希望有较高报酬的并且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工作。

(2)张林开始做成本会计工作虽然是专业对口,但与他外向、独立的个性是不适应的;他做基层管理工作虽然可使他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得一定的满足,但与他正直、善良的价值观是有冲突的;他在推销员的岗位上是胜任的,但也要谋求更大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承认。同时推销员的工作与他处世态度亦有矛盾。

他是个外向、独立、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也许更适合做教师或社会工作者。

(3)张林的早期职业生涯设计是不甚合理的,关键是他对自己个性特点和各种职业特点缺乏深入分析和了解,如果满足于现状,不利于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也不利于自我的发展。但张林是个愿意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人,虽已年过50,他还是可以在对自己和职业有较深了解的情况下,做出适当调整,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实验室里的小陈

前进研究所的实验室,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个是30岁的小陈,另一个是45岁的女工程师。这个岗位技术性强,工作环境幽雅。一般人认为,年轻人能到这里工作该心满意足了。但是,小陈对这里的工作兴趣不大,工作几年没有什么进步。

小陈这个人精力旺盛,善交际、善言谈,好动不好静。他走进安静的实验室就坐不住。特别是在工作量不大的时候,那位女工程师利用时间看书学习,他却安不下心,有机会就出去转。因而他给人留下了工作散漫的印象。

有一次,一种新研制出来的防腐涂料急需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因为有些设备供应不上,眼看影响到工作。这时,小陈主动提出筹办此事。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终于在短期内完成了任务,保证了试验

工作按计划进行。这种事使人们认识到小陈是有事业心的,而且颇有“外交”才能,肯吃苦,办事效率也高。于是,后来进行机构改革时,领导上把小陈调到供应科,专搞科研项目的设备材料供应工作。小陈到那里后如鱼得水,工作相当出色。

问题:(1)从个性心理特征分析小陈做不好试验室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小陈调到供应科后工作出色,说明领导在用人问题上应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提示:

(1)实验室工作的性质不适合小陈的个性性格,小陈的性格属于外向型,气质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如好动、善言谈、好交际。因此做需要持久、耐心、细致的实验室工作,不感兴趣,不愿意去钻研,所以做不好。

(2)小陈调供应科工作,这工作的性质正适应了小陈性格气质能力的特点,所以工作出色。由此可知,领导在用人问题上一定要知人善用。首先要知人,了解掌握每个人的特点,然后针对他们的特点而安排相适应的工作,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

(三)小李的个性

文静、心细的小李从财会学校毕业后,被厂长安排到供应科当材料采购员。一连两个月下来他只觉得浑身疲倦,累得发慌。他总觉得自己对搞好采购工作没有把握。买回来的材料不是价钱偏高,就是质量差了些,给厂领导和同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他自己则更难受,于是整天沉默寡言,与同事之间自觉难处。不久,厂领导班子进行改选,新上任的领导将小李调到财务处工作,这下子小李可高兴啦,可以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说,还可以借此机会改头换面,重新给领导和同事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果然,到财务处后,小李工作认真、心情舒畅。在清理“三角债”的活动中,他为厂里追回了160万元的欠款,为此厂领导还嘉奖了他。

问题:(1)小李是一个什么性格、气质特征的人?

(2)厂领导应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案例分析提示:

(1)从实例可看出小李是属于内向性性格和粘液质、抑郁质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因为文静、心细、沉默寡言,是内向性格和粘液质的特征,而他不善于外交,累得发慌,自己觉得难与同事相处,缺乏自信心等特征又说明具有抑郁质。

(2)根据个性理论,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其成就和生产效率是不一样的。从实例中小李的一段生活历程可以看出,由于他这种内向性格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来说,安排他去做会计工作是对的,而派他去搞采购,则是学非所用、人非善用。因此厂领导应该像新选的那位厂长一样,根据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来恰当地安排职工的工作岗位,这样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

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