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徐斌老师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24: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向徐斌老师学习的感悟

葛沟小学李成香

今年春季去临沂二小学习,我有幸认识了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我听了他一节课,一节讲座。徐斌老师的《追寻无痕教育》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我。正如徐斌老师所言:“理想的教育是不知不觉的教育、是无痕教育、像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就连我也被无痕了一回,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心灵深处的感悟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又从网上搜集资源,认真地学习了徐老师的无痕教育理论和课堂实录、教学视频,让我们来追寻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课堂艺术。

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我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

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 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

9、

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 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教师通过逐步出示五角星图片,让学生在了解几个9的得数特征的同时,通过9与10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加法得到得数,再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思路得到得数。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对例题五角星图的丰富的感性积累,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编制口诀,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接着教师设计了几层记忆:看口诀边读边记、看加的得数记口诀、看减的得数记口诀、对口令、找规律记、手指记忆。尤其是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学习资源,运用每一个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在这每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中初步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

徐斌老师安排了设计了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一说口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目的不是计算,而是通过口诀指导方法。最后学生就在这练习题如春风化雨般中提升了。

纵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他善于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精彩的童话故事,亲切的师生对话,充满挑战的游戏活动??他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有效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巧妙链接旧知与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进发,不知不觉中开启学生愉快的数学思维之旅。徐斌老师站在学科教学的新高度,让数学变得“好玩”“好看”“有趣”起来。引导学生在无痕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智体验,追寻教育的“真、善、美”。而非常惭愧的是,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建立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引导新课,而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这次自学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走近徐斌》读后感

绿色青岛,徐斌

徐斌工作会议讲话

徐斌的故事

记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学习心得

师德先进典型材料(徐斌)

听徐斌教师心得体会

徐斌课心得体会(优秀)

徐崇斌作文成长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学习徐斌老师感悟
《学习徐斌老师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