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09:1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2年“国培计划”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1.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理解?

答:通俗的讲,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和精神疾病,也就是没有精神障碍和变态心理等。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以下就是几种关于心理健康含义不同的表述: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英格里斯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第三届)

由此可见,关于心理健康的表述很多,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

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因此,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就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而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心理健康的实质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情绪有关,联系实际,谈谈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学生属于青春期时期,意识开始参与调节和控制情绪。青春期的情绪虽较成人易消易生,但比起少年时代,则能主动地用意识控制情绪.如欲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多发怒、啼哭,而青春期的孩子则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控制情绪,或怒不形于色,或怒而不争。这时会有内心情绪和表情以及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为了需要,能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自己的情绪。中学生时期,非常敏感、好胜,易狂喜、狂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急,去得快,于是、遇事好激动,忽冷忽热,往往顺境时得意忘形,逆境时则垂头丧气。中学生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情绪起伏较大,在情绪不稳定时,更要自己能够控制和调节。 要想拥有良好的情绪首先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其次,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被不良情绪困扰时,不妨通过改变生理状态来调节情绪。第三,如果感到心情苦闷、烦恼时,不妨与父母、老师或好朋友倾诉一下。倾诉是很好的方法!俗话说,快乐友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友人分担,就可以减轻痛苦 ,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理,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找人倾吐烦恼心情就会顿感舒畅。还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咨询,让他们帮助消解烦恼。第四,要学会自我调节。常见的方法有理性情绪法:事实上并不是事件直接引起了人们的不良情绪,是事件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产生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是认识导致了不良情绪。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情感反映。看来认知对于人的情绪产生有巨大的作用。改变认知可以改变心情。在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静下来问自己到底这件事让我产生了什么想法并让我如此不开心,找到这个想法并理智的分析看看有没有偏颇的地方,可能就在改变对事件想法的同时人的情绪也已经改变了。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很多实用有效的方法。例如:

(1)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对人的心理行为有奇妙的作用,人们往往忽视他的潜在作用。当烦恼袭来时,与其说:“烦死了!”或“这回我死定了”等等消极的暗示语,这样不但不利于缓解情绪,而且会加重自己的烦恼。不如换一种暗示方法如“别急,相信一定有办法解决”来鼓励和安慰自己。这种语言看似简单但对情绪好转有明显作用。

(2)目标转移法:当学生一旦陷入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不能自拔时,就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目标,使引起消极情绪的兴奋点暂时被压抑,从而及时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具体做法就是,把不愉快的事先放下,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如打球,游泳,看电影,听音乐等,以渡过情绪低落区。

(3)环境调节法:客观环境对人的情绪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改变环境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就像把吵架的人拉开一样换一种环境情绪也相对稳定了。就像一句俗话说的:眼不见心不烦。

(4)自我宣泄法:记日记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通过记日记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怨气,最终求得平衡。

3.案例分析:

小明今年16岁,16岁本是花样年华,可小明经常苦闷,原因是无论他做什么、如何做,父母都看不顺眼。后来父母越不让他做,他偏要做;父母让他做,他偏不做。为此,他与父母经常发生矛盾。

(1) 你认为,小明的心理健康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由

(2) 请根据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谈谈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1)小明的心理是典型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的是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客观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与童年期相比,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学生感到自己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家庭原因,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4、社会原因,一些网络或媒体的误导。

对于本案例中的小明同学主要是由于小明自身以及家庭原因造成他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小明这种心理不能武断地就认为他不健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片面的就判定小名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当然,小明这种逆反心理也是不好的,要正确对待,及早的消除他这种心理,不能让他这样持续发展下去。这就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青春期的这一心理变化,不应该视之为大逆,这样反而会促其更加逆反。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干错了,那也没有必要责怪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大人的话大多数是有道理的,而且许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仅凭大人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长大、成熟的。

(2)对于逆反心理的形成,概括起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要想防止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解决。

一、学生主观上自己要努力

1、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二、客观上要起到保障作用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家长或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家长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一般来说,家长和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要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对孩子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施以正强化。

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和家长们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顶牛\"时,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焉,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和家长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的发展,会导致学生固执与偏见的做法,会妨碍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体分析。而且,一旦逆反心理形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就会显得固执、怪僻,凡不合自己心意的,明明是对的,硬说是错的,明明是好的,硬说是坏的,丧失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丢掉了实事求是的应有态度。所以,及时纠正逆反心理是很必要的。

由于中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

“国培计划”作业

国培计划作业

国培计划(作业1)

国培计划体育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作业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