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冰点》《十年》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19:52: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冰点》+《十年》读书笔记

凤凰传媒学院10新闻研李爽

毋庸置疑,《冰点》和《十年》是两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书,两本书一个通过记录一家国家大报的一个专刊从诞生到壮大的曲折过程,为我们较为具体的展示了包括报纸所树立的新闻理念、内容定位、选题取舍以及作为报社的记者和编辑是如何做好采集和把关工作,顺利生产新闻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另一个是通过详细记录一个国家最大电视台中名牌栏目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包括作者孙玉胜结合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对电视的认识的从浅薄到逐渐深刻的理论化过程。两者都可谓是过程艰辛但又趣味和收获良多。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看这两本书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虽然有些内容,比如说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了解,其实早已不是作为一个新的知识来接触,但是站在历史的维度,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角度来看,所以对于冰点和东方时空的实践都可谓是创新和突破。可以说我是连哭带笑看完《冰点》的,看《十年》的时候则更多了一份理论的思考。《冰点》的写作因其较多的运用了报纸刊登的报道而更加易读,《十年》的很多内容则更多的体现为孙玉胜对于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思考。

应该说通过阅读这两本书,让我对报纸新闻的生产制作以及报社的经营方面都有了认识上的进步,在新闻生产上,《冰点》从创办初就面临着办刊方向的选择,如何找到适合的内容,既要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要有所创新,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最终冰点把方向确定在普通人所作出的不普通的事情上来,以一篇《北京最后的粪桶》打响,在随后的很多选题中,《冰点》也主要把目光集中在普通人的不普通事上面,这在当时的报纸当中,尤其是国家大报中,视角是很独特的,正是因为在当时所有的报纸中,这一块领地的空白,才使得《冰点》得以迅速占领阵地。当然从《冰点》所选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受众喜欢阅读这样的报纸表明了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冰点》的一系列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颠覆了当时媒体所持有的对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它独辟蹊径,直击受众需求,所以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相类似的是《十年》当中,孙玉胜在面临开办什么样的早间节目,要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所面临的抉择是一样的,两者都是一个在总结现有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空白和突破的过程,《东方时空》等一系列节目在90年代初期的电视屏幕上也可谓是绝对的创新之作。我想说,这种对于角色定位的选择和决定是相当具有难度,也相当考验媒体领导者的能力的,包括判断力,决策力,新闻敏感度,媒体市场的把握等等。

另外对于这两本书中所论述的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其理论性的内容我在这篇读书笔记中不想过多的赘述,因为这并不是这两本书给我感受最多的地方,关于理论上的收获我就采用摘抄的方式把我认为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留备日后参考。这个笔记我想着重从“人”的角度去谈,去谈谈不论在报纸还是电视中,不同角色的人对媒体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 首先,两本书印象最深的当然首当其冲的是作者本人,《冰点》是李大同的力作,《十年》是孙玉胜的力作,两个人都是各自栏目的主要负责人,一个资深编辑,一个新闻评论部主任,虽然职位不同,但却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两位在接手《冰点》和《东方时空》时都还是零的状态,只知道要做点东西但却不知道做什么,为了确定到底要做什么,两个人可谓都煞费苦心,几经寻找和衡量,才决定了各自的方向。这种寻找和决定的过程是真正考验领导者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思维的,在这点上我真的很佩服李大同和孙玉胜,他们能打破惯有的思维方式,跳出牢笼寻找新的角度和发现新的问题,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基本上和做论文时确定选题是一个道理。正是因为他们二个人都具备这种新闻敏感度和判断力,才一次次的找到合适的新的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闻素材。孙玉胜在书中相关的论述稍少一些,但李大同在书中却把这种思考的过程包括心理上的波动过程写的稍多一些,让读者能比较真切的

体会到他找到合适选题时的兴奋,没有选题时的焦灼,但我们发现,一个好的选题的确定却往往不是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偶然的碰巧的就遇到这个事情了,而一旦触碰到李大同那根敏感的神经,他便能很快的确定这个素材到底有没有深入的必要。这是一种功夫,需要慢慢学习。第二呢,就是我很佩服李大同和孙玉胜的那种在实践中,即便是取得成功和好评的情况下也不停止思考,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说到底还是创新与突破,但两个人的实践一方面让我看到了创新带来的巨大的利处,也让我看到作为一个栏目或节目的负责人,他们所要承担的思考上的任务是很重的。只要不断地思考实践才会取得进步。第三,我认为应该是中国独有或者说比较严重和明显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报纸或电视的负责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政治风险,这在新闻自由度更高的国家是很少出现的。作为主编和主任,决定是否刊发和播出的权力很大一部分掌握在她们手里,所以必须要承担发表一篇不合时宜的文章或者不合适的电视内容所引起的责任。稍不留神就极容易对媒体甚至个人造成伤害。我们的媒体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是令我钦佩的是,尤其是李大同,在面对一些敏感但关系公共利益的敏感问题时,他们能够顶住压力,常常是最后一搏的姿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所刊登的新闻是真实的,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顶住政策上的压制,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到后来《冰点》因为一篇文章被中宣部叫停,李大同和卢跃刚被调职,即便在那个时候他们仍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种胆识和勇气太值得中国的媒体去学习了。相比之下孙玉胜对节目内容的把关似乎更严格一些,毕竟是中国的第一大电视台,但他也在尽力的去揭露社会上的不公,同时他也强调在电视节目的选题上要保持一种结构的动态的平衡。

其次是作为报纸媒体和电视媒体工作者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记者队伍,从两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冰点》和《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等的记者都具有极其优秀的业务能力和道德品质,在业务上,新闻记者通过踏实深入的采访,获得大量的事实资料,然后运用良好的写作功底,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写成真正老百姓爱看的东西,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锻炼,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另外,记者在工作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也很值得我去学习和敬佩。一个女记者独自跑到深山老村进行采访,或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受伤生病等等,在记者看来似乎都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因为内心所持有的良知和对真相挖掘的执着,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情况下,保守了良好的职业操守。

最后是作为媒体的最高负责人——报社的总编、社长以及电视台的台长,他们在新闻传播中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但看了《冰点》和《十年》,总会在我的脑子中出现一个这样的景象,尤其是《冰点》中的老徐,当面对一篇很棘手的文章时,到底要不要发,发了可能意味着报社和自己都要承担责任,因为内容太敏感或不适宜,但不发一来是媒体觉得可惜,二来公众有权知道这样的事件,正在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老板发话的时候,总编或社长就一咬牙一拍大腿——发!不管怎么发完了再说,这种大义凛然的风采让我不禁暗暗佩服他们的勇气。这是为了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所做的可能的牺牲,但似乎大家都没有怨言。而在中央电视台中,台长所面临的情况和压力同一家报纸显然是不同的,但是从《十年》中我可以感受到台领导一方面对下级工作人员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也充当着同报纸媒体社长一样的角色。我认为这都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以下是我对书中我认为比较重要或者对我有启发的内容的摘抄:

1、“前喻文化”模式:即后代人的知识,全部或主要的通过继承来获得,因为社会变化甚小,这些知识足够用了。“同喻文化”模式:指老一代的知识和观念已经过时,一代人必须向同代人学习新的东西。“后喻文化”模式:新的知识只能从下一代人那里获得了。

2、马克思关于“人民新闻”论述的含义:“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

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公开的报道出来。”

3、在讨论严肃的问题时,我确信正确的方式是:理性地、宏观的、归纳个案而不是诉诸个案的。排除情绪干扰和个人成见的;以及只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前提下,有限使用个人经历和体验。毫无疑问,只有在承认一个共同的规则和遵循同一种逻辑、使用同等内涵的术语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讨论”。P133

4、当你身处一架巨大的新闻机器之中——每一个齿轮的运转都必须服从于一个规定的速率时,单个零件的质地如何就变得次要了——如果不合适,可能导致整部机器停转的话,那么,除了换掉它,别无他途。P137

5、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完全是由新闻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特征是——“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p156

6、运作一个选题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它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很少会把它提高到一个“历史性”或“突破性”的维度去判断。P158

7、人群对媒介大体有两种需求:一种是认知型需求,满足于理性,创见。另一种是感受型的需求,表现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8、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在理念上是从实验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开始的。《十年》p4

9、理念和激情是一切电视栏目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P4

10、1997年底,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位编导曾经在内部的一次业务研讨会上呼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你拍到的现场,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你发现的细节——这是一种‘电视文明’,是对观众真正的尊重。”p7

11、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说: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力量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在的渊源。P12

12、创新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思维习惯。P22

13、在我们追求的叙述性的语言中,哪怕是评论性的段落,也要格外注重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细节,注重矛盾的冲突和悬念,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真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这就是新闻的人格化。P50

14、《东方时空》在表达和叙述上的突破在于,表达与叙述的态度变得真诚,平和。表达与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与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规律。这就是《东方时空》十年不变的理念。P52

15、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P100

16、深度究竟从哪里来?我想,第一来源于事实,第二来源于事实表述过程中的真实感,第三来源于事实背景的建立,或者叫做“对事实关系的建立”。P101

17、传统的方式经常把典型类型化,典型应该是有个性的,是具体而生动的,而一旦将其类型化,就会使报道限于概念,流于套路和口号。这是一些典型报道不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P101

18、深度不是说出来的,深度是从让人信服的事实中来的,深度还是从事实关系的梳理中结构出来的。P103

19、舆论的力量只是一种间接力量,它能否作用于被监督人,能否影响被监督事件的发展,那得看整个社会是否有一个良好的“信息采集”系统和“舆论征用”环境。P112

20、监督类的节目的作用在于它通过对事实的深度关注,能够及时向社会提出一个强烈的,有效地警示信号,形成舆论的力量,而后舆论的力量与行政、法律相结合,良好的作用于社会。P114

21、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为了曝光而曝光”。P11

522、一个制约机制完善的社会,法律、道德、制度和舆论之间既分别承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职责,又共同完成着社会约束的神圣职责:社会中那些存有恶念的人会因为法律的惩戒而不敢为恶,因为道德素养的自觉而不愿为恶,因为制度的健全周密而不能为恶,那些人还因为无处不在的舆论监督的眼睛会将自己的社会行为置于阳光之下而为恶不长。P116

23、话语霸权的“临床症状”大致有三:一是话语权垄断——盛气凌人,断章取义,强加于人的同期声剪辑;二是结构垄断——按照单方面的需要结构双方谈话内容和通过调整谈话篇幅表达主观判断;三是背景信息垄断——将某些已知的背景信息故意隐瞒,只说其然,不说其所以然,而交代事情来龙去脉的背景信息有可能影响观众对事物的判断。记者必须引以为戒,这既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职业品质,更是电视台的纪律要求。P118

24、我认为舆论生态平衡至少应该包括三层含义,这就是:“结构中的平衡”、“动态中的平衡”、“选择中的平衡”。结构中的平衡指的是一种总量平衡——不同选题内容在播出总量上既无“不及”也无“过”,它是一种在调度中实现的控制艺术。动态中的平衡指的是我们的舆论监督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急躁的。选择中的平衡,指的是节目对事实的选择,以及这些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述”与“评”的平衡关系。它还包括选择事实的态度和目的应该是善意的。

25、对“同步”“现场”“过程”“真实”这四个电视最本质的元素如何开发,是电视从业者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P160

26、第一时间接近新闻现场是记者的天职,但在新闻现场需要有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包括发现新的线索、新的事实、新的角度、新的背景、新的分析和评论。P304

27、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功能应当尽量的前置,不仅要从结果上去“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而且在舆论形成之前的初始阶段就应该介入,去引导和影响“意见酝酿”与“意见表达”。因为对“意见”的引导要比对已经形成的“舆论“的引导更省力气,做功更大,效果更好。P322

28、马克思认为,媒体活动的目的就是“经常而深刻的影响舆论”。P323

29、在舆论形成的阶段划分中,我最看重的是“获得多数”之前的“意见表达”阶段。我认为这其中还包含着一层“意见交换”的内涵,因为没有什么个体意见是一经表达就能够马上获得多数的,意见表达之后,还有一个说服、争议、判断、接纳的过程,“意见表达”其实就是一个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是一个吸纳与放弃的过程,是有理战胜无理的过程,是作出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见实现了相互交换和相互影响,在交换中参与表达与交流的“个体们”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最后是被淘洗过的某一些意见获得多数形成舆论——这个过程是媒体进行舆论引导时最应予以重视的环节。P324

30、公众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经历了知晓、说服、决策、确定行为等多个环节,先参与舆论的形成过程,继而选择舆论,接受舆论,支持舆论,直至形成舆论行为的庞大主体,而正是这样的群体在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舆论是在扩散的过程中干预社会行为的,这也就是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早期”舆论引导价值最大,效果最好的道理所在。P325

31、“引导”不是“领导”,舆论引导是要参与舆论过程的,它应该是平等的,亲和的,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带队”和“领路”——至少引导者的态度不应以领导者自居。P327

32、舆论的引导应当是一种“开放的引导”而不是一种不能吸纳新的信息,不能实现自我完善的“封闭的引导”。所谓开放式的引导是指媒体通过不断提供信息与事实,提供判断依据,提供对事实的各种分析来影响公众,其开放性还体现在舆论梯次上行的过程中,媒体能够通过新的动态事实参与到更大范围的舆论形成过程中,而封闭式的引导是指媒体只能提供观点和结论,只是直接地支持或批驳某些已经形成的舆论。P327

33、电视节目辛迪加:是指制片商联盟组织,它是介于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播出机构之间的一个节目分销系统,而且其销售的主要是播映权而不是版权,版权仍由各节目制作公司所有。

P418

34、电视节目的制播交换方式大致有三:一是现金交换,即现金购买节目:二是广告时段交换,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贴片广告”;三是分期付款,也就是先用极低的费用取得播映权,节目播出后再用广告收入补齐其余部分。P419

冰点故事 读书笔记(推荐)

冰点检测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十年光阴》

一粒沙里见世界——《冰点故事》读书笔记

《冰点故事》读后感

心中的冰点

化解心中的冰点

故事:心中的冰点

无声的世界杯冰点特稿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

《冰点》《十年》读书笔记
《《冰点》《十年》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