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06:54: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爱国主义 永驻我心

学院名称: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数学2班

姓名:詹小青

学号:031201206

201

3年7月31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培育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为祖国的尊严、独立、统

一、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因此,这一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再创辉煌的精神支柱,是奋起抗击外来入侵之敌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在当前学习、宣传、贯彻《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同时,对爱国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些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但由于爱国主义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伦理学,亦是政治学范畴的问题,对其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是颇有难度的,因此,以示探索性和求教于方家的意思。

一、关于爱国者与民族英雄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指出:“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根据笔者学习体会,似可概括为三点:

(一)热爱祖国,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祖国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诸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语言文字、风土民情,文化传统,进步的社会制度等等。其中亦涵盖热爱自己的民族——中华民族,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邓小平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热爱祖国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炽热之爱,成为千古之绝唱。苏东坡被贬到一个“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荒凉的海南岛,可是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一块令人神往的宝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将奇绝冠平生”,“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甚至表示“余生欲老海南村”。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深的同情。所以我们称颂这些诗人为“爱国”诗人。

(二)保卫祖国,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独立自主而奋斗不懈。一旦遇到外来入侵之敌,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其中杰出者,就是民族英雄。就近代而言,鸦片战争时期有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太平天国时期有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中法战争时期有冯子材、刘永福;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而斗争的还有左宗棠、曾纪泽;中日战争时期有邓世昌、林永升;戊戌变法时期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时期有孙中山、黄兴、邹容、陈天华、秋瑾、徐锡麟、陆皓东、禹之谟等等。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慷慨悲歌,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为归”,吕坤的“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近代革命家秋瑾女士,在甲午战争之后,痛感国土沦丧,写下“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表达了女革命家为收复失土而献身的崇高的爱国情操。

(三)建设祖国,海外赤子回乡兴办教育、实业、社会福利事业,或在科技上有重大发明创造,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显著贡献者,或在国际体育等竞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者,或学成归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贡献聪明才智者,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奉公守法,起了一个镙丝钉的作用者,都是爱国主义者。当一个社会制度已经衰朽,阻碍祖国的繁荣、富强,革命的志士仁人率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代表腐朽制度的旧政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者,则既是革命家,又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就是这样一批革命家,兼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二、爱国主义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异,但又有着世代相继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即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在古代,由于中华民族组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的一面,又有相互征伐的一面;既有在统一政权下共同生息的时期,又有几个政机并存,各自称雄于一方面的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都相继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建立元朝和满洲族建立的清朝,都曾经是全国性政权。似乎不能因为当今这些少数民族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就否定曾经有内外之分,亦有是非曲直之别,从而抹煞岳飞和秦桧、史可法与吴三桂的原则区别;亦不因为需辨明内外、分清是非,就纠缠历史老帐,甚至与近代列强入侵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史上的爱国主义——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通常是以“忠君爱国”与“夷夏之防”的形式出现的。

关于“忠君爱国”,有人认为,忠君是忠于一姓一氏,这是愚忠,既然是愚忠,即是一种奴才思想。在笔者看来,此乃脱离历史背景的偏颇之见。古代君国一体,“君”往往是一个国的象征,号召群众的一面旗帜,忠君与爱国通常是一致的。作为封建伦理观念,其时代局限与阶级局限毋庸置疑;但民族英雄的“忠”是否皆为愚忠,则要作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棍子打死。生当战国末年的屈原,他希望自己的祖国(楚)通过改革弊政、联齐抗秦,走向强盛,但其言不用,终于国破而家亡,诗人则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挽歌中投汩罗江自尽。面对背弃盟约,大举南侵,攻燕京,俘虏宋徽宗、钦宗二帝的金兵,岳飞为了雪耻复仇,收复失地,与金兵搏斗,累建奇功。这种气吞山河的正义之举,决不是什么愚忠。有人认为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如若给岳飞以“民族英雄”的桂冠,会影响民族团结。笔者以为,这是岳飞对女真奴隶主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愤激之情,又是对被欺凌的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保卫之情。史可法在清兵压境的危难时刻,坚守孤城,与扬州城共存亡,克尽作为封疆大吏的职守,这又是什么愚忠呢?按儒家的“忠”,也非臣对君的绝对服从的愚忠,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显然这是以礼为“忠”的前提的。孟子进一步发挥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在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爱国主义放在首位。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内容、重点、基本建设、途径与方法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强调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上述重要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4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他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性、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6新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成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同时,该课程的设置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乎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提高实效的重要环节。

因此,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通过课堂讲授、师生对话研讨、研究性论文、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建立课外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深入社会,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增强对国史、国情的感性认识,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90年5月,江泽民在纪念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换,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意义

爱国先进典型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

爱国先进典型,通俗地讲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人物或事件。树立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爱国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示范引导作用。我们所宣传的爱国典型的内在精神往往与我们的爱国教育目标和方向具有一致性,典型的行为正是这一目标和方向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爱国典型示范引导了人们,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感化激励作用。现在应当大讲杰出人物、英雄模范的奋斗史、贡献史。因为,这样的史料最真切、最实际,也最感人,同时又包含着这些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转变与发展,它最富于感染力,也最容易引人效法、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自我评价作用。人们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对自我的正确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典型榜样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强化鼓舞作用。人们的爱国思想不可能生而有之,典型教育可以使人们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接受榜样的特征,逐步地培养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定势,最终成为爱国者。

由于爱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感化激励、自我评价、强化鼓舞等作用是巨大的,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好爱国先进典型的作用。

实践证明,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引导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用先进典型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培养人,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大力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我们发现,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力度往往与其所发挥的作用成正比。我们可以雷锋为例。几十年来,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雷锋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先进典型,他的精神已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雷锋只是千百个爱国先进典型中的一个。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爱国先进典型需要宣传和推广,爱国先进典型也只有通过宣传和推广才能为广大人民所了解、认同及效仿,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的基本原则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尊重历史客观性。因此,在选择和宣传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其一尊重历史与兼顾现实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爱国先进典型都是“历史”的,“现实”之所以需要“历史”的爱国典范,是因为历史割不断,今日中国是昨日中国的延续,这种历史承传性为爱国典范对后世的影响留下了广阔的时空。另一方面,任何特定时代的爱国典范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此,在选择和宣传爱国典范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既不能篡改历史,杜撰现实和未来所需要的爱国先进典型,也不能无视现实和未来的时代特点,不加取舍地照搬历史上的爱国典范。在评价历史上的爱国典范时,要做到尊重历史,同时又要兼顾现实,划清爱国主义与民族沙文主义、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的界限。

其二真实性与可比性的关系。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榜样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为众多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能够产生巨大的共鸣。爱国先进典型所以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不仅因为他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崇高品格,而且因为他符合普通人的平凡情感。典型人物形象贵在真实。我们在树立典型的过程中,不能人为地对典型进行拔高。在突出典型主流的同时,也应不回避其不足之处,让人们感到榜样是真实可信的,同自己一样,是人不是神。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典型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可学。

(三)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突出时代特征性。在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立足于当代,突出时代特征。

其一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突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深厚而广泛的基础,社会主义则赋予爱国主义崇高理想和崭新时代内容。对每一个中国公民来说,讲爱国主义其实质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是当今爱国的核心。说到底,当代爱国者,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支持者。

其二新时期选择、树立和宣传爱国先进典型必须要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宣传爱国先进典型时,要注意宣传港澳台同胞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贡献,宣传国外侨胞和海外归来人员爱国、爱乡的事迹。

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多样性。当今人们的多向性选择,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也给爱国先进典型的选择和树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层次性。人民群众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群体,有先进、后进、中间状态之分。同样,爱国先进典型也是有层次的,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也有作为车间榜样、班组标兵的普通劳动者。爱国典型的这种层次性符合人们思想觉悟多层次的客观实际,能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要求。

(二)树立爱国先进典型要体现多样性。从客观上讲,每个典型人物的精神激励作用都具有相对的指向性和局限性,事实上,一个所谓的“万能”典型是不存在的。典型的树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选择需求。我们应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树立各种先进典型,要善于发挥多种类型爱国典范的作用,以适应人们的多维追求。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对不同爱国先进典型的需要,要形成国家、行业、地方、部门、军队、机关、企业、学校、街道、乡村等都有其爱国典型,形成层层有样板、行行有标兵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能够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榜样,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得到榜样的激励,也才能使典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国防意识作为国防教育产物,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以国防教育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分析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头会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四、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择善而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意识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防精神教育承载一定的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是对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及技能教育、国防精神教育[1]。国防理论教育中,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律知识等等国防知识的普及,则可以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正确有效的方法,抵御敌对势力对中国崛起的破坏,从根本上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之树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万古长青,这是其他任何知识体系都无法取代的。国防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原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和精神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将大大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一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2]。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也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

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国防教育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组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集中训练、分散教学、课内外结合、教养一致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理论教学的落实,又提供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为巩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最崇高的使命。每个学生都应该具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志向;竖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精通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读后感 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心得

原著导读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