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汉语总结(小编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5:35: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先秦总论:

先秦: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前221)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狭义的“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文学起源的多源性,不应是单一起源。

文学起源的多元性:占卜、装饰、娱乐、祭祀歌舞

中国最早成熟的是四言歌谣,之前有一些过渡性的歌谣,是三言到四言间的一种形态。原始咒语在四言诗的出现及成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商周文学萌芽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神话、散文(卜辞是我国最早的散文)、原始歌谣。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1、《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305篇,编订于春秋时代,作品大致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散文:

2、《尚书》为第一部古代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之前史官所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

3、《春秋》: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4、《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对话体散文。

战国社会变革与发展:

1、奴隶制的瓦解与经济的繁荣发展

2、社会阶层的分化

3、教育平民化

4、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战国十家:儒、道、名、法、墨、阴阳、纵横、杂、农、小说。

战国时期的诗歌:《楚辞》继《诗经》之后,以屈原为代表的新的诗歌高峰。

战国散文:

1、史家之文:《国语》、《左传》、《战国策》。

2、诸子之文:《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由简而繁,从片断的文辞到语录体、对话体,再到较为系统完整的长篇大论,至此,散文体已经成熟,进入黄金时代。

三个文明中心: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的列国纷争时期和古希腊的城邦林立时期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 发愤著书的传统

 忧国忧民的传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放言无惮的传统

另一面:曲笔隐讳的传统

 深于取象的传统

善用比喻、多用寓言、构思奇妙、取象生动

神话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去这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或者是远古时代的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类自身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创作,早期以集体口头创作方式流传,后来才用文字加以表达。)

神话的分类:广义----神话、仙话、传说。狭义的神话:是指纯粹形态的神话。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区别:

1、中国神话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古希腊神话则体系完整,篇章众多。

2、中国神话神灵谱系不明确、不完整;古希腊神话有着完整而明晰的神灵谱系。

3、中国神话中,将历史人物神灵化;古希腊神话中,神灵带有明显的人间世俗色彩。 自然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诗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是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诗经》的篇目问题:三百零五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6篇“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风”“雅”“颂”:

 风:各诸侯国所辖地域乐曲,共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曹风、豳风、桧风)共160篇 周南、召南:周公及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王风:指周王国境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

 雅:大雅的大部分篇章和小雅的少部分篇章,主要用于朝会宴飨,内容上以描写统治阶级的生活为主。小雅更近于国风,它的大部分篇章和大雅中的少部分篇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作品,都是东周时期的作品。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颂:《周颂》

31、《鲁颂》

4、《商颂》5,共40篇合称三颂,共四十篇。内容上以歌颂祖先功德为主,是西周和鲁国、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的乐歌。

题材的多样性:史诗、祭祀诗、农事诗、行役诗、战争诗、宴饮诗、婚恋诗、怨刺诗、颂 诗。

解读诗经的几个角度:

由农业文明而产生的安土重迁观念;由于血缘关系的强有力而生成的家庭观念; 由于宗法制而形成的群体观念; 由礼乐文明所培育的君子风度由于原始婚俗和文明社会婚俗错杂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由于部族的不同而出现的审美风尚的差异;由于去古未远而保留的人与自然的亲合关系。;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直抒胸臆的特色。

在“真”的统率下,达到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的统一,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还是写民间疾苦的征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二、赋、比、兴的手法。

三、语言的声律节奏。

单音词多被重叠使用,重言、叠韵、双声,层出不穷。

四、奠定了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自《诗经》之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五、“风雅”精神。

《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世家之文

史官传统:黄帝时:仓颉为史官。三代:夏代的太史令,殷商的贞人、作册、史、太史、内史,周代的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 春秋时,各诸侯国设有史官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作者:左丘明。成书时间:战国之初。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依据,修订编成。是我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公242年的史实。

《左传》的经学、史学双重属性

《春秋》三传之一。今文《春秋》经学:《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古文《春秋》经学:《春秋左氏传》

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左传》的文学价值

一、叙事

1、选择重大题材,史诗性的记述。 (1)诸侯的称雄争霸史。(2)朝廷的内乱史。(3)家族兴衰史。

叙事特点:

1、首尾完整,无玄案,系统而完备。

2、对因果的揭示。有一定的历史深度,不只停留在事件表面。

3、虚实互补。

4、顺叙为主,参之以倒叙、插叙、补叙等 多种叙事手法。

二、写人

1、注重描绘人物的多重性格。

2、保留原始遗风的武士风度。

3、驾驭时代风云的智士。(1)观念陈旧,但守正,不亏名节,有古遗风。保守型智士。(2)与时俱进的智士。 人物塑造方法:

1、用人物的言语、动作,很少用肖像、心理描写,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叙事文学的差异。

2、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3、累积型和闪现型。

三、语言

1、行人辞令,娓娓动听。

2、叙事描写的语言简洁,洗练传神。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分类:

一、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 语录体:《论语》、《墨子》。片断性、不连续,是议论文的初级形态。 对话体:《孟子》、《庄子》。主客对话,是过渡形态的议论文。 专论体:《荀子》、《韩非子》。高级的成熟的议论文形态。

二、哲理警句型--议论型--寓言型 哲理警句型:《老子》、《论语》,以浓缩形态出现,片断的说理,诗化的散文。 议论型:《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是一种展开型的连续的说理,语言上脱去了诗的形式,是比较规范的说理文。

寓言型:议论文的一种变化形态,蕴寓了后来的叙事型散文的萌芽。《庄子》、《韩非子》。

三、根据诸子的社会角色、作品风格进行分类 1、《论语》:大成宗师的启示录。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忠实的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仁、礼

礼: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其根本之点是尊卑、贵贱、长幼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

仁:不仅指主观的道德修养,也指客观的伦理教化。

论语的文学价值:记言的同时表达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的形象。如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辞约义丰,言近旨远。

《墨子》:爱心大使的宣教文

《墨子》的思想内容

尚贤:唯贤是尚,尊尚贤者。

尚同:即上同,也即以“尚贤”为前提,而求思想自上而下的统一。 节用:节俭财用。

节葬:丧葬有节,抑绝“厚葬久丧”之风。节用在丧葬之礼上的体现。 尊天:尊崇天之志趣。 右鬼:尊尚鬼神。 非乐:为乐非也。 非命:否弃命定之说。 兼爱:“兼”而“爱”之,即没有等差分别的爱。

非攻:以“攻”为非,反对诸侯国间的兼并侵伐战争。

文学性:语言恳切真诚,朴实无华 。讲求逻辑,明辨是非。

文体因革上,发了早期散文,呈现出由“对话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趋势。

《老子》:博大真人的奥义书

老子的思想核心:天道自然无为。

老子的辩证、无为思想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文学性:韵散结合的诗性语言。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语言凝精炼妙,多用格言警句。

庄子:逍遥哲人的狂想曲 思想:天道;无为;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

《庄子》的艺术成就

鲁迅说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实,即使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它那意出尘外的构思,超群绝俗的想象,美妙奇幻的意境,汪洋恣意的文风,不仅前所未见,而且后所难及。他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采用异乎寻常的艺术形式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内容,反映在题材的选择上,他更多的注目在寓言和神话上。特别是寓言,充溢全书,其中也偶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庄子一书擅长形象思维,其中觉少枯燥的说教。就一篇文章而言,往往是一个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个中心。

《庄子》散文的艺术魅力来自恢诡的艺术形象,诸如其大无比的鲲鹏、庄周梦化的蝴蝶等等、望洋兴叹的河伯等。其次,不管是虫鸟鱼兽还是山水云,在庄子一书中无一不写的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庄子》的文学特色

恢诡橘怪、奇幻异常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ta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 言

寓言:言在彼而意在此,通过生动的故事来阐明道理。“寓言十九”。狭义寓言:鸟木虫鱼。

广义寓言 :人间之事。

重言:引年高德昭人之言。追求权威性,但客观上造成一种重复性。 卮言:自然流转之言。

《孟子》:好辩之士的诘难辞

思想:继承、发展孔子思想,倡导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仁政。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文章以辩论为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 。

《孟子》为评价文章提供了一种标准:感情的审美标准。——李泽厚《美的历程》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滔滔雄辩“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先顺势推移,再逆向批判,先简后繁,先平和后激烈。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3、运用比喻与寓言,使文章说理生动形象。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汉乐府民歌和文人诗歌

汉乐府: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机构,后由乐府搜集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乐府遂转化为一种诗体名称,汉乐府指由汉代乐府搜集、整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

乐府民歌的分类: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中。 相和歌辞:流行在当时的南方俗乐。

鼓吹曲辞: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其中杂有不少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鲜明特色,是对《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

1、战争行役之苦。

《诗经》中的行役诗代表:《小雅·采薇》 汉乐府中的行役诗:《十五从军征》、《战城南》。

2、悲苦命运与抗争精神 社会现实的反映:《妇病行》、《艳歌行》、《孤儿行》。 人民的反抗情绪:《东门行》

3、爱情和婚姻

(1)真挚热烈的爱情诗 《上邪》

1)开篇指天盟誓,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热烈。

2)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列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

3) 抒情力度极强,所表达的内心情感读之令人动容。 (2)弃妇诗:《上山采蘼芜》、《有所思》、《白头吟》。 (3)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4、人生感悟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露》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蒿里》 故有二章。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

汉乐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于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蕴育了新的诗歌形式,直接影响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汉乐府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1、叙事诗情节的剪裁与安排有了很大发展,大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

2、人物刻画惟妙惟肖,通过人物的语言、细节、周围环境或景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4、形式的自由、多样。杂言、五言、七言。

文人五言诗: 班固:《咏史》,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 文人对民歌的自觉学习: 辛延年《羽林郎》 宋子侯《董娇娆》

文人对个人内心、情感的书写: 秦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展示了游子思妇的相思,热衷仕宦者的心声,以及对人生、世态的感叹。这些作品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

1、游子的思乡与思妇的愁怨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 遍性和典型意义。《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

2、积极进取的仕宦者心声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宵会》

3、深刻的人生感悟

《古诗十九首》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 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1)天地永恒与人生有限的感伤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宵会》 2)清醒的人生意识与及时行乐的心态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 3)世态炎凉与人间冷暖的感慨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 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千古五言之祖”、“五言之《诗经》”等。

1、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委婉低徊,抑扬有致。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2、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明月何皎皎》

3、语言平易,造语新警而用意曲尽, 形成了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惊心 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篡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东汉王逸继作《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作为这一诗歌总集的书名流传于世。

楚辞形成的原因

楚民歌决定了楚辞的体裁,是楚辞的基础;楚地巫风盛行,决定了楚辞的浪漫色彩;楚地音乐对楚辞的影响,决定了楚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楚地的方言,决定了楚地的语言特色,;中原文化的影响。

九歌(11):东皇太

一、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湘君、云中君

九章:怀沙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有君兴国”的美政思想、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直指现实的批判精神、独立不迁的皎洁人格

离骚的艺术造诣

《离骚》的艺术造诣极高,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诸多方面,都有 开拓创新。其艺术成就之辉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首先是“灵均”形象的塑造。屈原的出现,则意味着我国文坛第一个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产生。诗人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描叙了“灵均”高贵的身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的服饰,独特的爱好,凸现了“灵均”形象的超群拔俗。诗中还抒写了“灵均”的言行、境遇、情怀、抱负和追求,充分展现了他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创作方法的突破。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神话的优良传统,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而且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诗人以极富个性化的笔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战国后期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楚国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浑浊;通过“灵均”这以典型形象的塑造,真率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感情。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瑰丽的文采。

三,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艺术成果,在《离骚》的创作过程中,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开拓,诗人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和客观之物融二为一,创造出了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这就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诸如诗人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高冠奇服等等,都莫不如此。他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喻小人、或托君子....实开后世诗人以情寄物、托物以讽的先河,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四,形式、语言的创新。《离骚》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和先秦散文的语言表现力,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骚体,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离骚》在语言表现艺术上也有不少新的开拓,如双声、叠韵、重言的运用,较《诗经》都有发展。诸如“贪婪、追逐、陆离、逍遥、冉冉、呼呼、暧暧”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此外诗人还熟练地运用了对偶工巧的句法,表现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功力。“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们的巧妙运用,使诗歌的文采更盛,韵味更足。屈原大量吸收极富楚地方言口语入诗,展示了新的风采。诸如“若些、只、羌”

屈原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把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相沟通;把宫廷文学和民间文学相融汇;作家独立创作时代的到来; 贬谪文学、流放文学的奠基者;社会转型期和人生转折期交汇的作家。 秦汉文学

秦世不文原因:王朝时间短、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文化专制政策 秦代两种文化:刻石之文、诏令奏议 秦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家:李斯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恢宏气势与巨丽之美、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激扬高昂的格调、西汉时重视外在情势机遇,东汉时转到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强烈的历史,现实批判精神、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的兴盛

汉代的文学样式:赋、楚辞、史传文学、政论文、文人五言诗、汉乐府

司马迁和史记

史记: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本纪:按帝王时代顺序记叙各朝代兴衰始终 表:排列帝王候国大事

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额专门论述 世家: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不同阶级类型的人物传记

汉代赋体文学

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在古代的各类文体中,其体制最为特殊。赋既如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既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实为两者的综合性文体。

“汉赋”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有诗歌的因素,讲求押韵和形式的整饬,也有散文的因素,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宜于状物叙事、抒情说理,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实为两者的综合性文体。汉赋从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抒情小赋等多种类型。其中,散体赋是汉赋成熟的标志,也是汉赋的主流和代表。

骚体赋及其流变

一、对楚辞的继承

内容:怨刺;形式:整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代表作家

(一)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

(二)严忌:《哀时命》

三、骚赋变体

对楚辞句式的突破:

1、淮南小山《招隐士》。句式参差不齐而又不甚规则。

2、班婕妤《自悼赋》、《捣素赋》。句式上,取消“兮”字,换用其他虚字协调音节,抑扬声调。 骚体句式中杂糅四言、三言,表现出在散体赋的影响下,骚体赋的新变,更加具有表现力。

散体赋的奠基之作:《七发》

枚乘:枚乘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载其赋九篇,如《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然以《七发》最为著名。 《七发》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基本形成。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

大赋兴盛时期的经典:《子虚赋》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等。

《子虚上林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

《子虚上林赋》确立了汉赋的体式,是汉赋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

2、用虚构人物构成主客问答,进一步确立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体制;

3、描写事物铺张扬厉,词采富丽,确立了大赋的体制特征。

成哀之世的大赋作家:扬雄

作品:《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

东汉时期的都城赋:班固:《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二京赋》。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

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体制活泼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

汉书

班固:思想倾向:儒学正统,但对汉代今文经学有所排斥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历史。体例: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1、所记述的主要历史人物不同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2、《史记》多记个人,《汉书》多记家族历史。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 家族的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传》、《杜周传》、《韦贤传》、《 萧望之传》、《冯奉世传》、《翟方进传》等。

3、思想上的异同

共同:都在记录史实时对统治阶级的冷酷暴虐有所揭露,对高行义节之臣有所褒赞。 不同:《汉书》因其正统儒学思想,其深刻性及高度不及《史记》。

4、内蕴情感的不同

《史记》寄慨遥深,而《汉书》冷静客观,不甚动情。

《汉书》中,《李陵苏武传》这样的篇章很少。大多是纯史笔法,冷静而不动声色。

5、风格上的差异

《史记》笔法疏荡往复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 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对于那 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 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如对人物传闻类的事件,固定置于篇末。

汉书的独特价值

内容看,汉书不独在史记原有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诗赋、学术和经世的文章,更曾设纪传,特辟《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学和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是《汉书》的一大贡献。从语言上看,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较史记为便利,兼之受辞赋的影响,东汉文风已渐趋整丽,故汉书虽不如史记之文气富于神韵,但其叙事的详密谨严,语言的整饬富赡,颇多可观之辞。

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一批作家,因处于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刚健有力,后世将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文学贡献: 四言诗成就、乐府精神的沿续、创一代风气之先、文学倡导之功

曹丕:

一、宴游诗。如《芙蓉池作诗》等。

二、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等。

三、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

《燕歌行》及其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的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陶诗的艺术特色 总体艺术特色:自然

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日常生活诗化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饮酒其五》。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拟古》其三: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魏晋南北朝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 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现状与文学

1、乱世

2、文学的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3、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文 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 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新变

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 性化;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 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正始文学

阮籍

《咏怀诗》八十二首

一、孤独与苦闷 《咏怀诗》其一

1、抒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

2、由草木的变化写世事的反复,由鸟兽虫鱼写对自身命运之无奈

3、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

二、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与对现实的逃避

三、对现实的批判与自我志向的抒发

1、批评曹魏政权的荒淫腐朽。

2、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

3、抒发自我的壮志 《咏怀诗》的影响

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人物形象刻画的特征

1、人物形象众多,阶层各异

2、准确把握形象的基本特征,人物个性鲜明独特

3、人物真实可信,能展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史记所叙述的人物,自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医卜佞幸之类,其美恶、佞幸、喜怒、笑哭,跃跃楮墨之间,如化工因物付物,而无不曲巧。史记善于构造富有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加生动。如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灌夫使酒骂座一节。窦婴、灌夫与田蚡有矛盾,因沉浮异势,由来已久。田蚡想借机除掉二者的阴谋,田蚡奉诏举宴,灌夫不满,又身坐其中,大都趋炎附势,灌夫更怒而惹起事端,但毕竟是一个武夫,只能使酒骂座,以至由临汝侯而伤及程不识。田蚡却是得志的阴险小人,他不但有程不识推及李广,更借此孤立灌夫,更以大不敬罪名擅自扣留灌夫,冲突双方之外,作者又写了好事者从中周旋,胆小者更衣逃之。

史记人物塑造手法:合传、类传(游侠列传、循历列传)

为了弥补纪传体不能以事为纲、统辑人物的不足,司马迁又成功的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如鸿门宴一事,在高祖本纪中记载最为详尽,在高祖、张良诸事纪传中有略有提及。互见法的运用既使史记叙事首位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情感的倾向性。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阔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将人物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现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李广 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屈贾列传》写贤人矢志则周回叹惋,《留侯世家》写策士谋臣则诙诡绮丽,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课程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总结(小编推荐)
《古代汉语总结(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