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4:1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心得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与朱元思书》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书信,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信……只是由于吴均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跃然纸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朗读、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一:文言文教学目标单一,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爱莲说》,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学习洁身自好、端庄正直、不攀富贵的君子品格。教《岳阳楼记》,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热爱祖国,报效人民。

误区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诵读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所以诵读法是教读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解决文字障碍,在诵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对话文本内容,在诵读中领略文章韵味,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怀……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这个特殊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推荐第2篇:古代汉语教学指南

《古代汉语》教学指南(专科)

课程介绍

古代汉语(课程代码为0113202)是三年制专科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具有语言课、工具课性质的基础课,主要内容由古汉语文选(重在秦汉典籍)、古汉语基础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工具书六部分)及与之相应的练习组成。文选教学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相配合进行。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外。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通过教学,使其获得一定的古代书面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知识,阅读一般的文言文,并能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主要有:(1)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2)宋学农主编《古代汉语》山东大学1997年版。(3)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易国杰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44学时,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具体分配已见各章安排。 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 三.古代汉语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讲授古代汉语的概念,明确本课程所谓“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文言。

2. 学生明确学习古汉语的目的在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古汉语的内容由文言文选、古汉语基础知识、语言实践(阅读、练习)三部分组成。

4. 学习方法上应使学生掌握三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意语言现象的综合比较;注意古今对比,防止以今律古。 第一章

文字(16学时)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 二.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三.汉字和词的关系。 第二节 汉字的演变 一.汉字的产生。 二.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演变的若干方面。 第三节 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构形的思维模式

二.“六书”的造字、用字及局限。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一.古今字。

(一)

古今字及其成因。

(二)

古今字的类型、特点及其与通假字的区别。 二.异体字。

(一)

什么是异体字

(二)

产生异体字的几种情况。 三.繁简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明确汉字的特点及产生演变的过程。

2. 掌握“六书”理论,正确分析汉字形体,理解字义。

3. 了解古书中的文字异形现象,正确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及假借字。 4. 能正确运用汉字构形理论,解决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与评估

1. 完成本章节课后练习题。 2. 价标准见上述教学要求。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

《中国语文》1978 年3期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

6.《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6期

黄孝德《汉字研究中“四体二用”的确立及其应用 7.《中国语文》1985年5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武汉大学《汉字结构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和统计》 8.《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期 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 第二章

词汇(20学时)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的特点

一.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

二.常用词和词的古今义、一词多义。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三.单音词和合成词的区别。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四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与方式。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 第五节 同义词辨析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型。

二.辨析同义词的意义和方法。 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一词多义、词的古今义变化大、活用性强这些基本特点。

2.

了解词义偏指现象、同源词现象,正确区别单音词连用与合成复音词。3.

认识词义的迥别、联系及微殊,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学会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4.

使学生掌握凭借字形、文献材料探求本义的方法,懂得如何分析引申义。 5.

应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的实际,明确词汇知识在其中的应用。 练习与评估: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洪诚《训诂学》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郭芹纳《训诂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陈守礼《古汉语词组》 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4.陆宗达《训诂简论》

5.阮元《经籍纂诂》 世界书局1937年版

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3年9月《语言文字学》转载杨明苏《容易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相混的古汉语词组一百例》 7..《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4月 黎运汉《汉语虚词演变的趋势初探》 8.《中国语文》1980 年4期 徐世荣《反训探源》

第三章

音韵 (10学时) 第一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音韵。

二.声、声母、字母、韵、韵部、韵母。 三.五音、七音、清音、浊音。 四.四声、平仄、双声、叠韵、反切。 第二节

中古音韵 一.《广韵》源流及体例。 二.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母体系。 三.《广韵》韵母系统、《平水韵》。 第三节

上古音韵 一.上古声母系统。 二.上古韵部系统。 第四节 诗律与词律

一.诗律:句数、用韵、平仄、对仗。

二.词律:词调、词牌、词谱、句式、平仄、用韵、对仗。 第五节

古书的注音与读音

一.古书的注音:譬况、直音、反切。 二.古书的读音:破读与变读。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汉语音韵的历史分期及常用概念。

2. 明确中古因的声韵系统及平水韵的由来,韵目及其运用。 3. 掌握诗、词、格律,明确其主要特点。

4. 应注意音韵学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练习与评估 : 完成本章课后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王力《汉语音韵学》

中华书局1982年版 2.王力《音韵学初步》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周祖谟《〈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四章

语法(30学时) 词法 第一节 名词

一.名词用为动词:

(一)

名词用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二)

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

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名词做状语;

三.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的用法。 第二节 动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第三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第四节 数词和量词

一.分数、倍数、零数、虚数、概数的表示法。 二.物量词及动量词的用法。 第五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一)

常用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形式。

(二)

人称代词的敬称和谦称。 二.指示代词:

(一)

近指代词:是、兹、之、此、斯。

(二)

远指代词:彼、夫、其。

(三)

无定指代词:莫、或。 三.疑问代词:

(一)

谁、孰。

(二)

何、胡、曷、奚、恶、安、焉、乌。 第六节

副词

一.表示程度的副词:

(一)

甚、殊、极、尤、良、至

(二)

略、少、稍、微、颇

(三)

愈、益、弥

二.表示范围的副词:

(一)

悉、尽、皆、咸、毕、俱、举、凡、率。

(二)独、特、但、直、徒、止 三.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

(一)

既、已、业、曾、尝

(二)

方、正、适、特、且、行

(三)

寻、旋、终、竟、数、亟 四.表示语气的副词:

(一)

固、必、诚

(二)

盖、殆、其、毋

(三)

岂、宁、独、庸 五.表示否定的副词:

(一)

不、弗

(二)

勿、无、莫

(三)

未、非 表示谦敬的副词:

敬、请、敢、窃、伏、幸、辱、惠 第七节

介词

介词于、以、为、乎、诸、焉的用法。

第八节 连词

与、而、以、且、则、如、抑、虽、然、即、使、故的作用和用法。 第九节 助词

之、者、所的作用和用法。 第十节 语气词

也、矣、乎、哉、耳、焉、耶、欤、盖、夫的作用和用法。 句法

第一节 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特点。 二.判断句的句式。

三.判断句中的非、为、即、则、乃。 第二节 被动句

一.被动句的特点。 二.被动句的几种句式。

(一)

意念被动

(二)

用“于”表示被动

(三)

用“见”和“见„„于”表被动

(四)

用“为”和“为„„所”表被动 第三节

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一.谓语前置的作用与形式。 二.宾语前置的作用与形式。

(一)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二)

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三)

以“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四)

宾语无条件前置。 三.介词宾语的前置。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一.句子成分的省略。

(一)

主语的省略

(二)

谓语的省略

(三)

宾语的省略

(四)

介词宾语的省略 二.句子成分省略的形式:

(一)

承前省略

(二)

蒙后省略

(三)

对话省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明确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既了解其继承性,又掌握其差异性。 2. 学生应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条件及判断方法、名词做状语的语法意义、宾语前置的条件,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之、其、者、所、于、以、而、则、虽、也、矣、乎、哉”的特殊用法。

3. 使学生明确判断句、被动句的界说及常用句式。

4. 应注意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语言现象的分析应用。 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课后所有的练习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一.王力《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二.杨伯峻《文言文法》

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三.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五章

修辞(6学时) 第一节 修辞的内容和意义 一.修辞的性质和内容。

二.修辞的意义。 第二节 修辞格的运用

一.用典、互文、变文、连文、合叙 二.共用、错位、委婉、借代、双关 三.重言、复重、顶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充分认识修辞知识对准确理解文言文、鉴赏文言文的重要性。 2. 掌握常用修辞格的定义、作用。

3. 应注意中学文言文修辞现象的分析。 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课后练习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

中华书局1980 年版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版。 3.唐钺《修辞格》

第六章工具书(6学时) 第一节 工具书的检查方法 一.工具书的性质。 二.形序查检法。 三.音序查检法。

第二节 工具书的类型、体例 一.文言语词工具书。

(一)

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

查检词语典故的工具书。 《辞源》、《辞海》、《辞通》、《联绵字典》、《汉语大词典》、《佩文韵府》

(三)

查检文言虚词的工具书。

《助字辩略》、《经传释词》、《古书虚字集释》、《文言常用虚词》

(四)

诗、词、曲及小说语词工具书。 《通俗编》、《恒言录》、《诗、词、曲语词汇释》 二.书目、索引工具书。

(一)

书目工具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目答问》、《简明中国古籍辞典》

(二)

索引工具书。 《十三经索引》、《十通索引》、《春秋经传引得》 三.

典章制度工具书。

(一)《十通》、《历代职官表》

(二)会要与会典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工具书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会查检工具书。 2. 明确不同类型的工具书的主要用途,加强工具书使用的针对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的必备工具书,应作重点了解。 练习与评估:

完成本章综合练习题。 参考书目及论文资料:

1.吴福熙《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

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袁学良《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检索及利用》

第十至十五章工具书部分

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地图出版社

4.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

《丛书集成初编》本 5.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联书店1957年版 6.《中国文化概论》

7.《中国文化史词典》

8.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1984年版 网友评论

回复1高洁2008-05-12 22:24 请哪位高师帮帮做《现代汉语》作业,我把作业题目传上来,请大师直接发到我的邮箱,多谢!!!号:1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1、下列各组汉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是(

)选项: a、A、本刃牧雨 b、B、犬末取旗 c、C、牛朱徒瓜 d、D、莫及贝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2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2、下列四组字中,两字关系属于古今字的有(

)选项: a、A、泪-涙 b、B、後-后 c、C、知-智 d、D、早-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3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3、根据字形分析,“行”字的本义应该是(

)选项: a、A、行走 b、B、道路 c、C、出行 d、D、行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4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4、下列词义变化的例子中,其变化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选项: a、A、爪牙:重臣→帮凶 b、B、江:长江→河流 c、C、涕:眼泪→鼻涕 d、D、子:男女→儿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5 题型:单选题 本题分数:1 内容:

5、在“踵门而告文公

推荐第3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

王丹彤

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册书有8篇文言文,加上10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推荐第4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 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

(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

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

1 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 (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 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

(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 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

(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 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欣 斯 析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 ) 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 ) 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2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

(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 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

(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 ) A、内纳

B、尉慰 C、然燃

D、泪淚

(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 )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

收获( ) 发射( )

经历( )

借贷( ) 辛丑( ) 猎获( ) 理发( )

历法( )

凭借( ) 丑恶( ) 台风( ) 出征( )

饥馑( )

回复( ) 干枯( ) 楼台( ) 征兆( )

饥饿( )

重复( ) 树干( )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 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

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 G.宣子田于首山。 H.惜也,越竟乃免。 I.请曲县、繁缨以朝。 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词汇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3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

4 (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饥:

5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 (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 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6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7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8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音韵练习第一套 解释: A.三十六字母 B.四声 C.清浊 D.五音、七音 E.韵、韵部 F.舒声、促声 G.开合 H.等

三声、阴阳对转 J.古无轻唇

K.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9 L.反切 2.简答:

A.平声有多少韵?都是哪些? B.什么叫“四声相配”? C.韵类与韵有什么不同? D.韵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音韵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是什么? B.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主要利用哪些材料? 思考:

A.学习古音知识对学习古代文献有哪些帮助?

B.古今语音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上古音演变为中古音,声母变化主要有哪些? 语法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 (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10 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 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11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 古书阅读

古书阅读练习第一套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

12 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黭然而雷击之……韩诗外传六作聚是矣 (《强国》,见教材P527~528,此处略) (1)“厌读为压”是什么意思? (2)根据注释翻译“黭然而雷击之”。

(3)“而”和“如”在古代文献中常通用,请根据古注写出三个例证。 (4)“百姓劫则致畏”这句话宋本写作什么? (5)“嬴则敖上执拘则最”俗本是怎样断句的?

(6)“执拘则最”郝懿行认为“最”应该写成什么?这句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怎么写的? 3.参考古注翻译下面的文章,只译正文。

(1)故曰为高必因丘陵……自此所以责其君 (《离娄》,教材P526,此处略)

(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媚人国佐也甗玉甑皆灭纪所得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同叔萧君之字齐侯外祖父子女也难斥其母故远言之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使垄亩东西行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合命何言违王命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长赐其志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不以孝德赐同类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理正也是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或南或东从其土宜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阙失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树立也济成也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役事也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疆竟也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求诗颂殷汤布政优和故百禄来聚逑聚也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言不能为诸侯害

13 古书阅读练习第二套 古注术语解释: A.某音某;某,某某切 B.言、谓 C.犹

D.读如、读若 E.读为 F、曰、为、谓之 G.讹、夺、主、倒 讨论:

A.古书注释共有哪几中类型?每一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代,主要特点是什么? B.古书注释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注释哪些内容或对象? C.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思考:

A.《说文》、《广韵》、《尔雅》的体例、内容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三书对古书阅读的作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 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 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14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惨而退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荐第5篇:《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 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

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3、《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4、《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 ,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

5、《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

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百科性增强。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在体例和释义上,引书注明篇名。

6、《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1)《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

(2)《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古今的复音词语,是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余温辞典。

7、《新华字典》是由魏建功主持编纂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8、《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吕淑湘和丁声树先后担任其主编。

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收古代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两千六百多个,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语序排列的,前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10、《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出版于嘉庆三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540部。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唐宋以后,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非常多,最受推崇的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内容:确立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它保存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以和演变,阅读古籍有很大帮助。

(2)价值:这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理论基础。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集先秦两汉训诂经验之大成,为后世字典确立楷模。

12、《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

(1)《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乐前人的失误。

(2)《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所讲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3)其它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译》。

13、《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责-债,禽-擒,共-供,景-影,采-彩

(二)异体字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叫异体字。*例如:泪-涙,义同形不同。

◆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上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

2、举例说明造成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或叫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例如泪—淚:泪,从水从目;淚,从水戾声。

(2)都是形声字,采用的意符不同。例如敕—勒:敕,从攴束声;勒,从力束声。

(3)都是形声字,采用的声符不同。例如猿—猨:猿,从犬猿声;猨,从犬爰声。

(4)置换各成分的位置(都是形声字,交换声符意符)。例如,和—咊。

(5)*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如:喻与谕。

(三)举例说明简化字的来源。

1、古体字。如云—雲,舍—捨。

2、古代异体字。如无—無,赶—趕。

3、草体楷化。如车—車,门—門。

4、以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繁体字。如声—聲,虽—雖。

5、同音替代。如里—裏,谷—穀。

6、将繁笔换成简单的符号。如难—難,观—觀。

7、将复杂偏旁换成简单偏旁。如拥—擁,灯—燈。

8、用会意或形另造新字。如帘—簾,惊—驚。

三、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多少的不同。①年:“东土受年”,古指收成;现指记时的单位。②防:“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古指提防,阻塞;现指防止。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代交易成功为售,侧重于结果,买完为售;现侧重于交易的过程,

买为售。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①下流:古义指地位低贱,今义带贬义。②恨:古义指遗憾,

“子为父死,之无恨”;今指仇恨、憎恨等。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①坐:古代坐相当于现在的跪;②步:古代的两步相当于现在的

一步;③布,古指麻布。

2、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上的差别。

(1)词义的扩大: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在引申义之中。例如:江,原指长江;睡,原指坐着

打瞌睡;驰,指马奔跑;响,指回声。

(2)词义的缩小: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在本义之中。例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缩小为

专指难闻的臭味;宫,原指人居住的房子,后缩小为专指宫殿。

(3)词义的转移: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 。例如:脚,本指小腿,现指足;狱,

本指案件、现指监狱。

(二)古汉语复音词

1、复音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和合成词。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或词头: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3、汉字增多的原因:(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追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里;(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4、举例说明双音节单纯词的种类:

(1)叠音词(重言):例如,斤斤计较、信誓旦旦

(2)联绵词:

①双声连绵,例如 陆离、踌躇、参差、玲珑;

②叠韵连绵,例如 窈窕、从容、蹉跎、逍遥;

③双声兼叠韵,例如 辗转、缤纷、缱绻、燕婉;

④非双声非叠韵,例如 跋扈、扶摇、浩荡、芙蓉。

5、举例说明古今复音词中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形

(1)同义词连用。例如:介绍—绍介,险阻—阻险。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例如:虽然、知道、消息等。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举例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1)范围的广狭不同。例如:①人,人类社会成员的总称,与兽、鬼相对;民,往往指被

奴役、被统治者。③妇,已婚女性;女,女性的总称。

(2)性状和情态不同。例如:①睡,坐着打瞌睡;寝,躺在床上;卧,趴在桌上或靠在基上。②

有泪无声为泣,有泪且有声叫哭,哭而有言为号,痛哭谓之啼。

(3)程度和深浅不同。例如:①饥,一般的饿;饿,饿的程度严重可以饿死。②疾程度轻,病情

况严重。③知,程度浅一般性了解;识,深度了解。

(4)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备,侧重品种应有尽有;完,完好、完整。②恭,侧重外貌,敬

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例如:杀,诛,正义的上对下;弑,下犯上。

(6)语法功能不同。例如:耻,表意动,以之为耻;辱,使动用法,使之受辱。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含义

(1)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用字的解说。

3、举例说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①形貌性状相似。例如:斗,酌以大斗,维北有斗。

②功能作用相似。例如:A、关,本义为门上横木,引申为关卡;B、术,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

③方式、情态相似 断。例如:本义用斧子砍断,引申为果断、决断。

(2)相关

①甲对乙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例如:A、年,本义为收成,引申为一年、年岁;B、兵,本义兵器引申为士兵。

②借动作行为指代其主体或客体。例如:薪本义为砍柴,引申为木柴。

③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姝,本义指美貌,引申为美女;B、的,本义指明亮引申为靶的中心。

④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室,本义指房间,引申为家室、妻室;B、宫,本义为官府,引申为做官的人、官职。

(3)相因: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例如:A、危,本义陡峭高峻,引申为危险;B、爱,本义为喜爱,引申为吝啬。

(五)

1、偏义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并部都参与表义,而是其中的一个语素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副词。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无羽毛以御寒暑。(得失、缓急、寒暑、车马)

2、往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是及物动词带宾语

3、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实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使之惊)

4、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廷说诸侯之王,廷,在朝廷上。(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像对待倡优那样。(4)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方式赢粮景从,景-影,古今字,像影子一样。

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用于特指有些词用于泛指,意义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6、(1)通过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我国传统语言学管这种手段叫“四声别义”。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或主要体现为声调改变。(2)四声别义实质上就是音变构词。

推荐第6篇:古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论

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翻译: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推荐第7篇:古代汉语

第三单元语法(上)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服侍者简其业,而游学者众。(韩非子•五蠹)

5、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6、沛公旦日从百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7、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四、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号的词的词性和用法,并把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能。(荀子•非十二子)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3、萁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5、君子博学而日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7、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11、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1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小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五、说明下列各句中加“•”号饿词的词性和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原道)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4、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蹇叔哭师)

5、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6、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

8、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9、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10、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1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12、却克伤于矢,流血及履。(齐晋鞌之战)

1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4、既而命西鄙北鄙二于己。(郑伯克段于鄢)

1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孟子•劝学)

六、标点并翻译下文。

1、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2、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痣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痣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庄子•列御寇》)

第四单元语法(下)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哪几个类型?举例说明。

二、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三、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是被动句的,指出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被动句?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5、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6、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宾语前置的条件。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是继!(齐桓公伐楚)

3、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4、大宛闻漠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张骞传)

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6、子曰:“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

7、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8、吉孰凶?何去何从?(楚辞•卜居)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判断句并说明起其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记)

4、亲朋好友,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谏逐客书》

7、吾所欲者,土地也。(五蠹)

8、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六、说明下列各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书)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乏,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5、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6、何为久读此?(张中丞传后叙)

7、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客孟尝君)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七、说明下列各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行军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6、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

7、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8、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9、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齐晋鞌之战)

10、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食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11、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12、脭醲肥厚。(七发)

八、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曰使齐人传之曰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把可得矣引而置之荘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腾文公下》)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摄于饥寒富贵则流亡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论•论文》)

3、善食老者非家至户见衣而食之盖能为其立田里之制以安其业导树畜之产以厚其生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也近代之主以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而特颁其布帛肉粟之赐则为养老之道书于是矣臣以为此小惠也非大德也何则赐之以布帛仁则仁矣不若劝其桑麻之业使天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赐之以肉粟惠则惠矣不若教其鹅豚之畜使天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后牧以仁贤慎其刑罚虽不兴之年而老者得以寿矣不夺其力不扰其时难不兴之财而老者得以富矣使幼者事长少者敬老虽不兴之爵而老者得以贵矣(白居易《养老》)

第六单元音韵

一、填空:

1、在音韵学中,照传统说法,“古音”指的是()音,是()时期的语音,以()音作为代表。“今音”指的是()音,即(

)时期的语音,以()音系为代表。

2、古代有三十六字母,相传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大致反映了()之间的汉语语音系统。

3、叠韵指的是两个音节的()相同,双声指的是两个音节的()相同。

4、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国的()所作的(),现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编著的( ),现在只保存若干残卷。北宋时,()等人奉敕撰成(),通称(),这是最早、最完整,目前最通用的一部韵书。它分韵为()韵。

5、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第二联叫(),第三联叫(),第四联叫(),一般来说,()和()要用对仗。

二、名词解释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轻声韵重唇音舌头音舌上音广韵平水韵平声和仄声韵律诗绝句词词牌词谱

三、根据下面提供的首句平仄样式,写出律诗整个平仄格式,并用△号标出韵脚: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写出下面三首词的韵脚,简单说明其各自用韵的特点:

1、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关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园。

3、西江月苏轼

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俗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六、问答题:

1、上古的韵部是根据什么材料归纳出来的?是怎样归纳的?

2、举例说明双声、叠韵。

3、举例说明“阴阳对转”。

4、举例说明“古无轻唇音”。

5、举例说明“古无舌上音”。

6、通假字分别同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何区别?

7、词的平仄同近体诗的平仄有何不同?

8、举例说明“反切”的道理。今天解读古代“反切”有什么主要的困难?

八、标点翻译: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怀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汉之嗟汉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啃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

2、故正义之臣设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拂之人信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故明主好同而暗主好独明主尚贤使能而飨其盛暗主妒贤畏能而减其功罚其忠赏其贼夫是之谓至暗桀所以减也(《荀子•臣道》)

3、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言大讲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即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兴今殊别其问轻重清犹未可晓加以内言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而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边相非笑指为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古今为之折衷摧而量之独金陵兴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

推荐第8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 )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 )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孟子·滕文公下》) .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 )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

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推荐第9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2、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收9353字,重文收

4、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5、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6、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7、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8、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9、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

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诘诎:屈曲,曲折。

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

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

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

14、四体二用:六书中造字法,而“转注

二、简答

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表达汉语词义的。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3、象形造字法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六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象形造字法主要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达词义。在六书中,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构形的基础。

4、指事造字法与象形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的,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法。

5、说明异体字与古今自得主要区别: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古今字只是把所兼的某个意义交给了今字,相符。

《叙》一卷,正文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

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汉字是记录汉语、

以生动的图像表

摸得着的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今字意义与古字意义不完全1163”和“假借

6、什么是六书假借: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

7、什么是用字假借: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

8、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不同:①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 本有其字”;六书假借是为了全面记录汉语,对没有造字的词借用音同字来书写,是“本无其字”。②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很快恢复使用本字;六书假借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所谓“久假不归”。

9、秦汉时期用字通假现象为什么较为普遍?因为那个时期,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

10、汉字通假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一是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

1、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责,今作债,债务。

2、从台上弹起,而观其辟丸也。辟,今作避,躲避。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景,今作影,像影子。

4、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益,今作溢,溢出。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亡,今作忘,忘记。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内,今作纳,接纳。

7、初,宣子田于首山。田,今作畋,耕种。共,今作供,上供。

9、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见,今作现,出现。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坐,今作座,座位。今作悌,敬爱兄长。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奉,今作捧,捧起。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奉,今作俸,俸禄。今作娶,迎娶。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今作授,传授。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今作彩,彩色。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采,今作彩,彩饰。

18、失其所与,不知。知,今作智,智慧。舍,放置。

20一胫之大几如要。要,今作腰,腰部。今作坠,坠入。

2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今作暮,迟暮。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说明意义。

1、邹忌脩八尺有余。邹通修,修长

通背,违背。

3、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距通拒,抗拒。通措,废弃。

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8、11

19、公赐之食,食舍肉。舍,今作21其剑自舟中队于水,遽契其舟。队,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4、字词关系尚不稳定。

二是音同或音近

、吴起取齐女为妻。取,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14

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错

5、我之怀亦,自诒伊嘁。诒同贻,给。

6、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辨通变,变化。

7、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燕通宴,宴会

8、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惠,智慧。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通瓠,瓠瓜。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臧通藏,收藏。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2、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作业2

一、填空题

1、古今义异词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二是(词义范围)的差异 ;三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与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主要表现在:(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成新义)。

3、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褒贬的差异);二是(词义轻重的差异)。

4、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现代的意义)都是古义。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许多今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历史上便产生了。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6、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7、推断词的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前者必须有(文献)的参证,后者运用(词义演变规律)。

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古义,倒下去,今义,死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兵,古义是兵器,今义为士兵

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土丘,今义,墓

5、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出征,与今义同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古义供,今义,共同

8、师进,次于召陵

次,古义帐篷,这里引申为军队暂时驻扎义,今义,

1、量词,表次数,

2、形容词,表次一等。

9、不介马而驰之。

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1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13、厉王虐,国人谤之。谤,背后的批评议论,并不含贬义,今义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是个贬义词

1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15、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义:喜欢。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怨恨

18、太后之色少解。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0、穆公访诸蹇叔。

三、选择正确答案。(A)

8、(

15、(B)(A)2

3四、分析下列字在句中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戒:

1、引申为引以为戒莫:

1、暮,假借贱:

1、低贱,引申义责:

1、音发:

1、散发,引申义修:

1、假借。

五、说明下列词语的句中义和今义。

1、卑鄙,句中义:地位低微义:非常憎恨

3、身体,句中义:亲身体验上 今义:实际情况

5、通知,句中义:透彻了解

驰,驱马奔驰 今义,奔驰

病,伤势严重,今义,疾病

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今义是危

再,第二次,今义,再次

亲戚 ,古义: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

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

爱,古义:吝惜,今

怨,仇恨,今义,

色,古义神色,今义颜色

假,借用,今义虚假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今义为探访,访问

1、(C)

2、(C)

3、(B)

4、(B)

5、(A)

6、(A)

7、B)

9、(C)

10、(B)

11、(C)

12、(C)

13、(C)

14、(C)、(C)

17、(B)

18、(A)

19、(A)20、(C)

21、(C)

22、A)

24、(B)

25、(C)

26、(B)

2、本义,戒备、警惕

3、引申为节制

2、暮,假借

3、本义,相当于“不”

2、价格低,本义

3、引申为动词,轻贱(之) zhài,本义:债款,债务

2、本义,债务

3、责备,引申义

2、本义,放箭

3、引申义,捎带 脩 ,通“脩”。干肉

2、身高,引申义

3、dí音敌,洗涤之意 假借

今义:卑劣粗鄙

2、痛恨,句中义:痛心遗憾

今义:即指人的身体

4、其实,句中义:他实际

今义:通告他人知道

16、(

6、然而,句中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7、消息,句中义:消,消失;息,滋生 今义:信息

8、感激,句中义:感动,激动 今义:感谢

9、知道,句中义:不知大道 今义:知晓

10、影响,句中义:影子 今义:指对人和事所起的作用

11、地方,句中义:地土方圆 今义:泛指空间的一部分 作业3

一、简答:

1、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是此类或用。主要可以分为名词、形容词、名词性词组等活用动词,名次或泳状语等情况。

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有什么不同?词类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原来属于什么词类,仍属于原有词类;身所固有的。

3、先秦汉语的词分为哪十类?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有何不同?先秦汉语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十种,都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划分的,词存在或用的现象。

4、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分为集中情况?举例说明。如“左右欲刃相如。词性词组用作动词,如

5、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词,如“皆共目之。有“我”、“之”等代词,如(4)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作状语或补语,如连接,组成并列结构,如偏正关系,如“衣褐,至良所

二、填空题

1、名词作状语,是指(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并不是包括名词同介词组成(节宾词组)作状语的情况。

2、古代汉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从其作用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型:表示(行为的状态)、表示(行为的处所)、表示(行为的依凭)、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3、表示行为的状态:用作状语的名词,所称谓的事物常有某种(行为)特征,以这种特征来(比喻描写)被修饰的动词的(行为状态)。

4、方位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行为的(处所),有的表示行为的(趋向)。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日、月、岁单用于动词前,表示行为的(经常性),含有(每日)、(每月)、(每年)的意思。

6、使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者音译,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如“欲其子之齐语也。2)名词与能源动词结合,如“履我”

“外户而不闭”

但是不同的是前秦汉语中的“日渐暮,遂前其足。”

“左右欲兵之。“师还,馆于虞。6)两个名词连用,既非并列关系也非(动词)在句子中充当其他各种用法是其自

1)普通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前面有副””(5

,有的是由”(3)名3)名词后“而”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词的兼类则不同,他的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名词用”(有的原来就是(形容词)

7、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或者(把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8、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一动作。

9、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10、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并与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多代表的(人或物)。

11、形容词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2、名词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易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13、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14、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三、说明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

1、贼作状语

7、客作状语

12、兄作状语

四、说明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3、从左右,皆肘之。词或用动词

5、所友者以百数。形容词活用动词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名词活用动词

10、逐之,三周华不注。名词活用动词

1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幼,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动词

15、[孟子]冠,名词活用动词词活用动词

五、说明下列各句词属于何种此类活用现象

1、甘,形容词易动用法,认为

3、生,名词活用动词,生出。

2、夜作状语

8、景作状语

13、父作状语

百,

“许子冠乎

3、人作状语

9、山和谷作状语

14、箕畚作状语

数量词活用动词

东,名词活动动词

仁,形容词活用动词

三周,数量词活涌动词

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陈相]曰:“履我!……甘美。

4、狼作状语

10、剑作状语1

54、今京不度,非制也。

6、越国以鄙远,冠。”曰:”良也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衣,名词活用动词,衣裹。

5、丹作状语

11、夜作状语16

君知其难也。

9、晋灵公不君。、孟尝君客我。

贾,名词活用动词”曰:“……“为……怎“对……怎

6、蚕作状语

制,名

难,

君,

客,

水,名词”

履,名

、船作状语、身作状语 衣冠,名词或用动词囊,名词活动动词 肘,名词或用动词

1

1曰:”?““奚冠?冠素。、父曰:

、饮,动词使动用法,让饮酒。

5、免,动词使动用法,使……免。

6、难,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难;免,使动用法,使……免

7、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8、客,名词作动词。

9、高,形容词作动词

10、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怪。

11、虚,使动用法,使……虚。

12、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13、合,离,然、可,使动用法,使……合,离,然,可。

14、贫,形容词作动词。

15、病,名词作动词

16、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侣,友。作业4

一、填空题

1、词序又称(语序),是指由(词)或(词组)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在句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可以分为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疑问代词作宾语的);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三是(宾语用代词

3、在上古汉语中,有疑问代词(何)、(谁)、(安)、(奚)等充当宾语,或者附有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宾语一般要置于(动词)之前。

4、在(否定句)中,由(代词)充当宾语的,宾语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5、为了(突出)而把宾语提前,然后再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代词(是)或(之)复指。

6、古代汉语除宾语前置外,兼语也常常前置。兼语提到(主语前)或提到兼语前的(谓语动词前),有(突出兼语)的效果。

二、说明下列宾语前置属于何种类型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作宾语

2、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宾语用代词“是”复指。

3、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4、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疑问代词作宾语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汗水以为池。

6、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

8、“我之怀亦,自贻伊戚!”其我之谓矣!

9、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疑问代词作宾语

10、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11、求!无乃尔是过与?

代词“词作宾语

13、之二虫又何如?

疑问代词作宾语

三、说明词的本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暴,本义是日晒,句中用本义。

2、集,本义是鸟栖息,句中用本义;木,本义是树,句中用本义。

3、集,本义是鸟栖息,句中用今义;从,本义跟从,句中用本义。

4、构,本义是架木造屋,句中用本义。本义。

6、节,本义是竹节,用引申义。

四、说明下列形容词此类活用现象,属何种用法,表示什么意义“是”、“之”复指的)。

宾语用代词“是”复指,唯……是结构。

代词“之”复指

7、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

代词“之”复指

疑问代词作宾语

”复指

12、夫晋何厌之有?

疑问代

5、牢,本义是养牛马的地方,句中用

1、广:使动用法,使……扩大;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2、昂:使动用法,使……高。

3、硕茂,使动用法,使……硕茂。

4、美,使动用法,使……美

5、老,幼,形容词作动词。

6、远,使动用法,使……远。

7、广,尊,使动用法,使……广,使……尊。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就学习先王大道,年长后通晓仁义的行为,能把相同相异的事物论证为无差别的同一,能把坚白等属性论证为与物体相分离;能在辩论中把别人认为不对的论说成对,把别人认为不可以的论说成可以;能困窘百家之见解,使众多善辩者理屈辞穷;我自以为已经是极力通达事理了。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深感迷惆不解;不知是我的辩才不及他高呢?还是知识不如他博呢?现在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请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2、鲁丹多次劝说中山国的国君,而中山君不接受,鲁丹于是分送五十金给中山君左右的人。他再拜见中山君时,还没说话,中山君就赐给他酒食。鲁丹出来,不返回住处,就离开了中山国。为他驾车的人问:“一见面,国君就开始欣赏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呢?”鲁丹说:“因为别人的话而对我好,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话而治我罪。”鲁丹还未走出国境,中山国的公子就中伤他说:“鲁丹是为赵国刺探中山国的情报的。”中山国国君就下令搜捕他,治他的罪。

3、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推荐第10篇: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 )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 )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 )、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2、去:(1 )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 )今义:往。(与古义相反)。

3、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 )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 )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 ,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4、读:(1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 )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

第六课 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

二、虚词: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1 )本义:到(某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2 )与“之”“如”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3 )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4 )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

2、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1 )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2 )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 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 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形)。

3、利:(1 )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2 )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形)。

4、谢:形声字,从言射声。(1 )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 )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第七课 祭十二郎文

一字:羞→馐,彊= 强,歛→殓,已—以。

二虚词:1、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其”,代词,它。“虽”,即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然而,(转折连词)。5、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用法同。6、虽然,吾自今年来:两个词,虽然如此。7、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有的、有些(肯定性无定代词)。8、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这里指多少时间。9、其无知:如果(假设连词)。

10、比得软脚病:最近、近来。

1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是、还是(选择连词)。

12、其然乎?其不然乎?:相当于“是…还是…”(用于并列的选择问句,表示推测语气)。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用法。

13、然后惟其所愿:他们(代词)。其又何尤:难道(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14、吾其无意于人世也:大概(表拟测语气副词)。

15、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译“和”“跟”。

三、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内心的感情。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孤”,幼年丧父。“及”,等到。“省”,明白。“怙”,依靠。“所怙”:依靠的人,指父亲。3、请归取其孥:妻室子女的统称。4、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痛、悲伤。5、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与上句“存”义近。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能。7、未可以为信也:诚信、真实。8、弔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向死者亲属致以慰问。8、窆不临其穴:“窆”把灵柩放入墓穴。“灵”,哭悼死者。9、曷其有极:穷尽。

10、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11、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孩提者”,本指婴儿和尚须牵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小孩。“冀”:希望、指望。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用的供品。2、就成家而致汝:使动,使…来到。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名→动,继承家业。

五、句:1、惟兄嫂是依。2、何为而在吾侧也?3、其又何尤?

六、常用字:1、信:会意字,从人从言,(1 )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2 )引申义:忠诚、诚实—真实、确凿可信,如本课:“信也,”—表确凿的情态语气,含有果真、的确之意。(副词)。——实践诺言、守信用—相信、信任、信奉,如《黎丘丈人》“其父信之”—信约、盟约—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是传送信讯书信的人—书信(名词)(这已是晚起的意思了)(3 )假借为“伸”。

2、实:(1 )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2 )引申义:财货、物资—实利- 充实、充满—果实及谷物—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实心实意、忠实—实在、确实(副)如本课“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诚:(1 )本义:心意诚挚由衷恳挚,如本课“乃能衔哀致诚”(2 )引申义:真实可信—实在、的确(副词)如本课“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保:象形字,象大人抱(背)孩子的形状。(1 )本义:护养幼儿(2 )引申义:保护、保全—恃、依靠—固守、防守—保有、据有—安、安定—保育幼儿的妇女,后来写作“媬”—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后来写作“褓”—护卫用的城堡,后写作“堡”。

5、旅:(1 )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2 )引申义:军队—同、俱—在外的人—野生的(这一意义的专用字是“穞”)。

第八课《送薛存义序》

一字:直→值,蚤—早

二虚词:1、若知其职乎:你,(第二人称代词)。2、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同上)3、盖民之役:大概,(语气副词)4、出其十一佣乎吏:“于”(介词)5、使司平于我也: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说话。6、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我们,此处是以“吏”的口气说话。7、如吾民何:对…怎么办8、得不恐而畏乎:能不…呢。9、吾贱且辱:又(连)

10、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以”介词,译为“用、拿”,介宾结构作补语。

11、向使佣夫于家:假使(假设连词)

三、实词:1 柳子载肉于俎:古代祭祀或设宴用的一种木制礼器。2、有达于理者:明白、通达。3、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为”,动词,做、干。“的”的确、真实。4、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前一“役”是名词,仆役;后“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四、词类活用:1、饮食之:使动用法“使…饮食”,即给(他)吃喝。2、凡吏于土者:名→动,为吏,做官。

五、常用字:1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1 )本义:治玉。(2 )引申义:对国家对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治理狱讼的法官——纹理—条理、情理、道理、规律—治理得好,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形),与“乱”对。

2、达:(1 )基本意义:到达、通达(2 )引申义:通达事理,如本课“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胸襟宽广、豁达—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通行的、共同的。与“通”意义相近。

3、直;(1 )基本意义:不弯曲,与“曲”“枉”相对。(2 )引申义: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径直、直接—简直(副词)——当着、迎对,此意后写为“值—价值、工值”。如本课“今受其直怠其事者”—仅仅、只不过(副)——特意、故意。

4、受:形声字,从舟省声。(1 )本义:给予、接纳。如本课“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2 )引申义:遭受(是接纳义的引申。)(3 )给予义后起分化了,写成“授”。

第九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字:隟= 隙,游—遊,谿= 溪,遯= 遁,志→誌.

二、虚词:1、居是州,恒惴慄:“是”,这(指示代词)。恒,常常、经常。2、其隙也:那(指示代词)3、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上。4、醉则更相枕以卧:又(副)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凡”,所有、全部(副)。“是”,这,指示代词。5、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6、莫得遯隐: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乎”形容词尾,相当于“然”。“俱”一起,(副)。“莫”,没有什么,无定代词。8、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

三、实词:1、恒惴慄:恐惧不安。2、施施而行:慢步缓行的样子。3、漫漫而游: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门徒。5、意有所极:至、向往。6、觉而起:睡醒。7、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异非常。8、箕踞而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清单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9、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土壤”土地、地域。“袵席”,坐垫、席子。

10、不与培塿为类:小土丘。

11、心凝形释:散。

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状,每日。2、入深林,穷回溪:形→动,走完。3、始指异之:形→意动,认为…奇异。4、外与天际:名→动,交接、相连。

五、句: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2、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3、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六、常用字:1、特:形声字,从牛寺声。(1 )本义:雄性的马。(2 )引申义:突出、特别如本文“然后知山之特立”—单独、单单—仅仅、只不过(副)。

2、徒:形声字,从辵土声,(1 )本义:徒步而行。(2 )引申义:步兵—同一学派同一主张的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门徒、弟子—同伴、手下人,如本课“日与其徒上高山”—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

3、趣:(1 )本义:疾迅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2 )引申义: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催促、督促,这种意义写作“促”—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本课“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坐:(1 )古义: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在的“坐”有所不同。引申为所坐的位置。此义后来写作“座”(2 )在古代还用作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3 )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

第十课 郑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牾,佗- 他,辟→避,厌→餍,暱= 昵,阙—掘,锡—赐,无—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你。“繄”,句首语气词,与“唯”相近。“独”,偏偏、唯独(副)。

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西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9、无庸,将自及:“庸”,用。“及”,到达,这里指招致。

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

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

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泛指军队。

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

14、食舍肉:放置、搁置在一边。

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到。

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四、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都:从邑者声,(1 )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 )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城市—建都(动)——聚集、汇总—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

2、所:(1 )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 )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3 )用于表示被动。

3、毙:(1 )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2 )引申义:死。也是今义。

4、羹:(1 )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 )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汤(后起义)。

5、舍:(1 )本义:放置、安放。(2 )引申义:放下—留置待用或弃置不用,如本课“食舍肉”表留置义—留着生命不杀—安身止息—特指军队住下来—住宿的处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

6、完:(1 )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 )引申义:使之完整(动)——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是用“毕”“竟”“尽”来表示。)

第十一课 公孙无知之乱

一字:期= 期,適→嫡,绌—黜,女→汝,队→坠,御→籞,见→现,反→返,辟→避,税—脱。

二虚词:1、二人因之以作乱:“因”,依、靠。“以”连词,而。2、吾以女为夫人:介词。3、我奚御哉:何,(疑代)。4、师及齐师战于乾时:与(介)。5、管夷吾治于高傒:比(介)

三、实词:1、期戍,公问不至:“期”,一周年。“问”,音讯。2、衣服礼秩如适:“衣”,衣冠礼服。“服”,服饰,如佩玉之类。“礼秩”,礼遇级别。3、使间公:伺其间隙探听消息。4、捷,吾以女为夫人:“捷”,事成。“夫人”,诸侯正妻。5、遂田于贝丘:田猎。6、伤足,丧屦:鞋子。7、诛屦于徒人费:责求。8、君使民慢:“使”,役使。“慢”,轻忽,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9、乱将作矣:起,发生。

10、是以皆止:住、走不脱,指被俘。

11、管夷吾治于高傒:治国的才干。

12、召忽死之:为之而死。

四、活用:1、豕人立而啼:名→状,像人一样。

五、常用字:

1、问:从口门声。(1 )本义:询问。如“敢问何为谓也?”(2 )访问—责问—慰问、问候—问讯、音讯,如本课“公问不至”。

2、田:象形字,(1 )本义:农田。(2 )又表示打猎,如本课“宣子田于首山”。(3 )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

3、队:(1 )本义:坠落。如本课“公惧,队于车。”(2 )又表示队列—军队编制单位。

4、慢:(1 )本义:轻慢。如本课“君使民慢”—怠慢(3 )不及时、迟了—缓慢。

5、示;象形字,象神主牌位。(1 )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2 )引申义:让人看、显示。如“袒而示之背”。与“视”音同意近。

6、故:(1 )古义:事、事情。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2 )引申义:A 旧的、原来的—旧的、原有的事物—旧交、老朋友。B 原因、缘故—因此、所以(3 )副词:常用义有原先、从前—本来—故意。

第十二课 鞍之战

一字:道→導,无—毋,禽→擒,桀—揭,陈→阵,介→,俛= 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来。

10、射其左,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其御者:那个(代词)。

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驱马奔驰。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

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

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到达。

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

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

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

17、有一于此,将为戮乎:被杀。

四、活用:1、皆主卻献子:名→动,以()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形→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六、常用字:

1、险:从阜声。(1 )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 )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抽象道路—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防御工事—险恶。

2、识:(1 )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 )引申义:用心记住—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

3、败:(1 )本义:毁坏。(2 )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使动,摧毁敌军—事情没办成—鱼肉腐坏。

4、如:从口女声,(1 )本义:随从、顺从。(2 )引申义:A 照…办理—像…一样—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取饮”。(3 )如果,连词,表假设。(4 )或者,选择连词。

5、病:(1 )本义:重病。(2 )引申义:动词,有重病—毛病、弊端—困难、不利(形)——忧虑、担心。

6、陈:(1 )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 )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久、陈旧。

7、定:(1 )本义:安定。(2 )引申义:A 固定,如“韩厥伏,定其右”—平定—确定、决定。B 止息、停止。

第十三课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一字:说→悦,

二虚词:1、侨也惑之:句中语气词。2、夫令名,德之舆也;发语词。3、无亦是务乎:为什么不…呢。4、有令德也夫:“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5、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毋宁”常用于反问句首,对后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否定。“实”,副词,确实。“而”,连词,表转折。

三、实词:1、诸侯之币重:此处指礼物。2、且晋国贰:怀有二心。3、诸侯贰,则晋国坏:“贰”同上,“坏”,此处指国或家的损害。3、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与晋国相对,指范氏私家。春秋时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指宗族而言,与今义很不相同。4、夫令名,德之舆也:好的(形)。5、德,国家之基也:根基。6、无亦是务乎:致力(动)。7、恕思以明德: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表示“以心揆心”,“恕思”,用“恕”的思想。

四、活用:1、郑人病之:名→意动,把…当作忧患。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形→动,作…长,即掌管3、恕思以明德:使动,使…显明昭彰。4、宣子说,乃轻币:形→使动,使(币)轻。5、无令名之难:形→动,忧虑、畏惧。6、是以远至迩安:“远”,形→名,远方的诸侯。“迩”,形→名,近邻的诸侯。

五、句: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2、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3、有令德也夫:判断句。4、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六、常用词:

1、币:(1 )本义: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2 )上申义: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为“币”—礼物—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币,如”诸侯以币轻“—泛指财物—汉代后,才主要用于指钱币。

2、贿(1 )本义:财物。如本课“夫讲侯之贿,聚于公室。”(2 )引申义:赠送财物—贿赂(后起义)。“贿”、“赂”义近,但通常“贿”为动词,“赂”为名词。

3、贰:(1 )本义:一分为二。如“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2 )常用义:分开、离心离德。如本课“诸侯贰”—原物的仿制品、复制品也叫贰—事物不统一。

4、坏:(1 )本义:建筑物之类毁坏。(2 )引申义:使动,破坏,如本课“有基无坏”—事物的毁坏败坏,如本课“诸侯贰则晋国坏”—生物受到损伤—军队溃败。(注意:古代汉语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

5、务:(1 )本义:致力从事。(2 )引申义:所致力的事情,事务—一定、务必(副)

6、临:(1 )本义:俯视。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 )引申义:从上往下,如本课“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贱的—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遇到、碰见(3 )哭,多指哭悼死者,读。如“窆不临其穴”。

第十四课 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字:尽—进

二虚词:1、以告:介词,把。宾语省略。2、道路以目:介词“用”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乃不敢言:就。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6、防民之口:助词,连定中词组。7、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三、实词:1、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内的人。“谤”,公开批评指责。2、民不堪命矣:经得起,受得住。3、吾能弥谤:消除,制止。4、是障之也:阻挡,堵塞。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增多。6、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四、活用: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义堤坝,名→动,堵塞意。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五、常用字:

1、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1 )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如本课“国人谤王”。(2 )引申义:毁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言:(1 )本义:说、说话。本课“国人莫敢言。”(2 )引申义:谈论、议论—说出的话,即言语如本课“口之宣言也”—一句话或一个字也称为一言。

3、听:(1 )本义:用耳听取声音(2 )引申义:听从,如本课“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听凭、任凭—治理、处理,如君王听政。

4、成:(1 )本义:完成、成就。如本课“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 )引申义:成功—成为—特指成盟、讲和。

第十五课 苏秦连横约从

一字:肴—殽,庭—廷,禽→擒,伯→霸,從→緃,餝= 饰,章→彰,——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受→授,溢—鎰,熿==煌,掘—窟,伉—抗,虵==蛇,盖—盍。

二、虚词:1、以大王之贤:凭借(介)。2、愿大王少留意:稍稍(副)。3、愿以异日:在(介)。4、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固”本来。“之”,取独用法。5、昔者:从前。6、恶有不战者乎:哪里(疑代)。7、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即使。8、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定,必。9、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哪里(疑代)。

10、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且夫”,再说。“特”,只是,不过是。“耳”,罢了(语气词)。

11、天下莫之能伉: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12、盍可忽乎哉:怎么(疑代)。

三实词:1、战车万乘: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2、臣请奏其效:“请”,请求(动),奏,下对上的陈述、说明。3、田肥美,民殷富:富足。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庄严郑重的样子。5、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惩罚。6、科条既备:法律。7、民无所聊:赖,依靠。8、舌弊耳聋:坏。9、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主张、言论(名)。前一“说”是动词。

10、去秦而归:离开。

11、羸縢履蹻:羸,缠绕。縢:绑腿布。履,踩,穿着。蹻,草鞋。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坐着打瞌睡,用的是本义。“引”拿起。“股”,大腿。

13、期年:一周年。

14、式于政,不式于勇:用。(动)

15、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宫”,房屋。“除”修整。

16、张乐设饮:陈设,设置。

17、四拜自跪而谢:道歉。

18、子元元:百姓。

四活用: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形→意动,以…为远。“庭”,名→状,在朝廷上。2、辩言伟服:形→使动:使…雄辩,使…华美。3、繁称文辞:名→使动,使用权华丽。4、安坐而广地:形→使动,使…广(扩大)。5、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诎”,使动,使…屈服。“子”,名→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使动,使…成为臣子。6、约从散横:使动,使…离散。7、嫂蛇行匍匐:名→状,象蛇一样。8、贫穷则父母不子:名→意动,以…为子。

五句: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

1、禽:象形字,象捕捉鸟兽的狩猎工具。(1 )本义:捕获鸟兽。(2 )引申义:捕获别的也叫“禽”。后来写成“擒”。如本课“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词义转移为:鸟兽。

2、履:(1 )本义:踩,践踏。如本课“羸縢履蹻”(2 )引申义:鞋子。

3、张:(1 )本义:给弓安上弦。(2 )引申义:开弓,拉弓—A 紧张—把网、纬帐展开挂起来也叫“张”。——设置,陈放,如本课“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B 扩展、张大、振奋。C 帏帐,后来写成“帐”。

4、建:会意,从聿从廴。(1 )本义:建立朝廷的制度。(2 )引申义:建立、设置,如本课“然后可以建大功”—设置职官—树立、设立—建造、建设。

5、数:(1 )本义:计算(动)读shu ,(2 )引申义:A 列举—责备,B 算术(名)读shu ,——技艺,多指博奕之类—术数、占卜—命运。C 数目、数量(名)——不确定的数目,几—时间上不确定的次数,多次,读shuo.——密,与“疏”相对,读cu.

6、资:从贝次声。(1 )本义钱财。(2 )引申义:积蓄—依靠、凭借—资历、资格—条件—资助—资质、天资。

第11篇: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1.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至清末,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2.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说,韵即韵部。如《广韵》二百零六韵,就是二百零六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叫做韵目。如《广韵》中的一东,二冬,三钟,四江等。

3.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4.偏义复词:有一种复音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是“园”起作用,“圃”字无义。

5.音韵学术语,音韵学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称为五音。宋元等韵学家于这五音外又半舌音、半齿音,定位七音。

6.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的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是指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入声。 7.(1)本字是表示本义的字。同借字相对。如信与伸通假,信是借字,伸是本字。

(2)本字指初文,指同一个字的初期写法。如網本做网,像网形,后加声符亡作罔,后又加义符糸作網,网是罔、網的初文。

简答题(共10分)

1.意符和部首

(1)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2)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道理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如贝部的负赘等,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因为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如部首冓放雠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是形声字。;

(3)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2)桂

馥 《说文解字义证(疏)》; (3)王

筠 《说文句读》; (4)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3.辨析畏和惧 (1)“畏”字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字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2)“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 (3)“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 (4)“畏”“ 惧”都有害怕的意思。

4.为什么说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举例说明。

(1)象形字以象形为主。包括两种:单体象形和合体象形。如:木,石

(2)指事字本身很少,分为三种:独体指事,加体指事和变体指事。独体指事和变体指事数量极少,而加体指事是占指事字的绝大部分。它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在单体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构成。如:寸。所以指事字是以象形为主。

(3)会意字是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来表达新的意思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体象形字为基础的。所以会意字以象形为基础。如:牧

(4)形声字有了表音成分,但是声符虽然在该形声字当中起一个揭示读音的作用,但是在另外的场合下就是一个表意符号,仍是一个单体的象形字。所以形声也是以象形为主。如:和,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页

在该字中“禾”是声符,但在“秋”当中就是形符,“禾”本身也是一个象形字。 5.叠音词与词的重叠使用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叠音词,也叫骈词,是重叠两个音节连缀表意的单纯词。词的重叠使用是一种修辞法。 (1)相同点:

二者都是音节的重叠。 (2)区别:

A.叠音词是单纯词,两个音节放到一起才有意义,只有一个语素,比如:坎坎伐檀兮,放在一起才表示伐木的声音;词的重叠使用是两个词的使用,常常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家家习为俗,“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

B.叠音词的词义和单个字的意义无关,而词的重叠使用离不开单个字的意义。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是刮风的声音,而单个“萧”的意思是“艾蒿”,意义无关。“家家”是“每一家”的意思,离不开单个字“家”的词义。

C.叠音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以是不同的意思。比如:“风萧萧”和“马萧萧”的意思就不同,前者是“刮风”的声音,而后者是“马嘶鸣”的声音。而词的重叠使用没有这种变化。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切。

反切,又叫切语。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做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做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如:都困切,取“都”的声母d,取“困”的韵母和声调ùn,合成被注字“顿”的读音。 7.举例说明通假与假借有何异同。

(1)通假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临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其中被替代的书写原词的字叫本字或者正字,代替本字的叫借字或者通假字。例如:蚤——早

假借是口语中有这个词,但是书面上没有记录该词的字,于是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书写该词的意义。 例如:其,本是“箕”假借给代词“其”。 (2)相同点:二者都是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3)不同点: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是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假借是久借不还,甚至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

8.举例说明什么是合音词。

(1)提取两个字的声韵拼合成一个音节,并兼有两个字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叫合音词。古代汉语指“诸”。诸,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词。

(2)当“诸”是“之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公伐诸鄢。 (3)当“诸”是“之乎”的合音词时,提取“之”的声母zh,“乎”的韵母和声调ū拼合成zhū这个音节,并兼有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如:闻斯行诸? 9.举例说明什么被动句及其类型。

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是主动关系,而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恰恰相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目的物和受事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5种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如:蔓草犹不可除。 (2)介词“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卻克伤于矢。 (3)介词“为”或“为„所„”表被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卒为天下笑;为人所制。

(4)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盆成括见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用“被”表被动:如:国一日被攻。 10.辨析不和弗. (1)“不”和“弗”在词汇意义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2页

(2)“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即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如《论语·宪问》:“不问马。”《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 (3)“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4)“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用在“不”后面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用在“弗”后面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辨析能和得 (1)“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义,都用作助动词。 (2)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3)“能”字用于表示能力所及。“得”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

标点

1.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2.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 王 使 無 譬 ,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 ,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 ,無 譬 也 。”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 ,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 ,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 ,而 使 人 知 之。 今 王 曰:‘ 無 譬 。’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3.曰:“ 德 何 如, 則 可 以 王 矣?” 曰:“ 保 民 而 王, 莫 之 能 禦 也。” 曰:“若 寡 人 者, 可 以 保 民 乎 哉?” 曰:“ 可。” 曰:“ 何 由 知 吾 可 也?” 曰:“ 臣 闻 之 胡 齕 曰:‘ 王 坐 於 堂 上, 有 牽 牛 而 過 堂 下 者 。王 見 之,曰:“ 牛 何 之?” 對 曰:“ 将 以 釁 鐘 。”王 曰:“ 舍 之 !吾 不 忍 其 觳 觫, 若 無 罪 而 就 死 地。”对 曰:“ 然 則 廢 釁 鐘 與?”曰:“ 何 可 廢 也, 以 羊 易 之。”’ 不 識 有 諸?” 曰:“ 有 之。” 曰:“ 是 心足 以 王 矣 。百 姓 皆 以 王 爲 愛 也, 臣 固 知 王 之 不 忍 也。”

4.景 公 有 馬, 其 圉 人 殺 之。 公 怒, 援 戈 將 自 擊 之。 晏 子 曰:“ 此 不 知 其 罪 而 死。 臣 請 爲 君 數 之, 令 知 其 罪 而 殺 之。” 公 曰:“ 諾。” 晏 子 舉 戈 而 臨 之 曰:“ 汝 爲 吾 君 養 馬 而 殺 之, 而 罪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之 故 殺 圉 人 ,而 罪 又 當 死; 汝 使 吾 君 以 馬 故 殺 人, 聞 于 四 鄰 諸 侯, 汝 罪 又 當 死。” 公 曰:“ 夫 子 釋 之!夫 子 釋 之!勿 傷 吾 仁 也 。”

5.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於君而曲於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6.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地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3页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7.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似重有忧者?”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9.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10.客 謂 梁 王 曰:“惠 子 之 言 也,善 譬。 王 使 無 譬 ,則 不 能 言 也。” 王 曰:“ 諾。” 明 日 見 ,謂 惠 子 曰:“ 願 先 生 言 事 則 直 言 耳 ,無 譬 也 。”惠 子 曰:“ 今 有 人 於 此 而 不 知 彈 者 ,曰:‘ 彈 之 狀 何 若?’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彈。’ 則 諭 乎?” 王 曰 :“未 諭也。”“ 於 是 更 應 曰:‘ 彈 之 狀 如 弓 ,而 以 竹 爲 弦。’ 則 知 乎?” 王 曰:“ 可 知 矣。” 惠 子 曰 :“ 夫 說 者 固 以 其 所 知諭 其 所 不 知 ,而 使 人 知 之。 今 王 曰:‘ 無 譬 。’ 則 不 可 矣。” 王 曰:“ 善!” 11.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12.晉 文 公 秦 穆 公 共 圍 鄭, 以 其 無 禮 而 附 於 楚。 鄭 大 夫 佚 之 狐 言 於 鄭 君 曰:“ 若 使 燭 之 武 見 秦 君, 圍 必 解。” 鄭 君 從 之。 召 燭 之 武 ,使 之。 辭 曰:“ 臣 之 壯 也, 猶 不 如 人 ;今 老 矣 ,無 能 爲 也 。”鄭 君 曰:“ 吾 不 能 蚤 用 子, 今 急 而 求 子 ,是 寡 人 之 過 也。 然 鄭 亡 ,子 亦 有 不 利 焉。” 燭 之 武 許 諾。 夜 出,見 秦 君 曰:“ 秦 晉 圍 鄭, 鄭 知 亡 矣。 若 亡 而 有 益 於 君, 敢 以 煩 執 事。 鄭 在 晉 之 東 ,秦 在 晉 之 西 。越 晉 而 取 鄭, 君 知 其 難 也。 焉 用 亡 鄭 以 陪 晉? 晉 ,秦 之 鄰 也。 鄰 之 強, 君 之 憂 也。 若 舍 鄭 以 爲 東 道 主, 行 李 之 往 來, 共 其 資 糧, 亦 無 所 害 。且 君 立 晉 君, 晉 君 許 君 焦、瑕,朝 得 入 而 夕 設 版 而 畫 界 焉, 君 之 所 知 也。 夫 晉, 何 厭 之 有? 既 東 取 鄭, 又 欲 廣 其 西 境 ;不 闕 秦, 將 焉 取 之? 闕 秦 而 利 晉, 願 君 圖 之。” 秦 兵 説, 引 兵 而 還。 晉 咎 犯 請 擊 之。 文 公 曰:“ 不 可。 微 夫 人 之 力, 不 能 弊 鄭。 因 人 之 力 以 弊 之, 不 仁; 失 其 所 與, 不 知; 以 亂 易 整, 不 武。 吾 其 還 矣 。”亦 去 鄭, 圍 遂 解。 燭 之 武 可 謂 善 謀, 一 言 存 鄭 而 安 秦。 鄭 君 不 蚤 用 善 謀, 所 以 削 國 也; 困 而 覺 焉 ,所 以 得 存。

13.謝 公 與 人 圍 棋。 俄 而 謝 玄 淮 上 信 至, 看 書 竟, 默 默 無 言, 徐 向 局。 客 問 淮 上 利 害。 答 曰:“ 小 兒 輩 大 破 賊 。”意 色 舉 止, 不 異 于 常。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14.王 聖 美 治 字 學, 演 其 義 以 為 “右 文”。 古 之 字 書 皆 從 左 文。 凡 字 其 類 在 左, 其 義 在 右。 如 木 類,其 左 皆 從 木。 所 謂 右 文 者, 如: 戔, 小 也。 水 之 小 者 曰淺; 金 之 小 者 曰 錢; 歹 而 小 者 曰 殘; 貝 之 小 者 曰 賤。 如 此 之 類, 皆 以 戔 為 義 也。

翻译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4页

1.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宝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 数也数不清。但五座山的根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

2.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

3.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主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单是赵国,当时其他诸侯的子孙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后嗣)现在还有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样看来,祸患来得快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慢的就落到子孙的身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厚而没有劳绩,又拥有很多的贵重的宝物。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高,分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的宝物,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立功。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的打算不够长远,所以认为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对燕后的疼爱。”太后说:“好,任凭你怎样支使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当人质,齐国也就出兵了。 4.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武姜难产,让武姜受到惊吓,所以取名寤生,并且因而讨厌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地势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我)都听从您的命令。”武姜又请求京地,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的长度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等都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合法度,不合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满足?不如早点安排他各地方,不要使他发展。一旦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铲除干净,何况您的地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一定会垮台的,您就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共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城市两属于自已。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承受两属的情况,您将怎么办?如果想把郑国给予共叔段,我请求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么请求您除去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莊公说:“不用,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共叔段又将两属的地方收归作为自己的城邑,领土到达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占领的土地广大,将会得到很多百姓。”莊公说:“多做不义的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广大也会垮台的。” 5.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全国上下都穿紫色衣服。在那个时期,五匹白绢换不了一匹紫布。齐桓公犯愁了,对管仲说:“我喜好穿紫色,紫布贵得厉害,全国百姓都好穿紫色(这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5页

一现象)制止不住,我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大王如想制止这一现象,何不(从你开始)试试不穿紫色衣服呢?(请你)对手下人说:‘我非常讨厌(闻)紫色的气味。’这时(如果再)遇到手下人穿着紫色而进见的,你一定要说:‘退后一点儿,我讨厌(闻)紫色的气味。’”桓公说:“好吧。”(于是桓公就照管仲说的办了)当天,宫中就没有谁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国都中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没过几天,全国就无人穿紫色衣服了。

6.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7.逢丑父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将到华泉的时候,骖马被树挂住,车停了下来。(前天夜里)丑父在轏车中睡觉,有一条蛇从车下钻出,(丑父)用胳膊打蛇,伤了胳膊,丑父将受伤的胳膊隐藏起来,他也因此无法下车推车,所以被赶上了。韩厥拿着绊马索走到齐顷公的车前,拜了两拜,行稽首礼。手捧觞和玉璧进献给齐顷公,说:“我们的国君派我们这些臣子替鲁和卫向您请求,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国家。’下臣我很不幸,恰巧遇到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可以逃避躲藏,而且害怕(因为)逃跑躲避而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因为我在军队里,)使戎士受辱,我冒昧地向您告禀,我是不会办事的;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

丑父让顷公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驶副车,宛茷做车右,拉载齐侯逃走,免于被俘。 8.译文:孟子拜见齐宣公说:“人们所说的‘故国’(年代悠久的古国),不是指的有高高的树木,而是指的有累世修德的贤臣。国王您没有可以亲信的臣,从前所提拔的贤臣,现在不知逃亡(到哪里去了)。”

齐王说:“我怎样才能知道那些不贤无才的臣子而罢黜他们哪?” (孟子)说:“国君提拔贤臣,如果不能不进贤,将会使地位卑贱的超过地位尊贵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能不慎重吗?国君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还不可以提拔他;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贤德,也不可以提拔他;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贤德,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贤德,然后再重用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也不要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可以任用,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可以任用,然后再罢黜他。身边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不要听信他们;各位大夫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也不可以听信他们;全国的人都说这个人应该被杀掉,这样之后再去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该杀,然后再杀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了他,这样之后,就可以成为保护抚养人民的君主了。”

9.过了不久,大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城邑在从属于庄公的同时也从属于自己。公子 吕说:“国家不堪忍受两属,您将怎么办呢?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如果不给的话,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公叔段又收两属的西面边城何北面边城并且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土地扩大将获得(那里)的百姓。”郑庄公说:“(他)对国君不讲究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大将垮台。”公叔段修葺好城墙,聚集百姓,修理好铠甲和兵器,准备好步兵和战车,将要偷偷攻打郑国。武姜将要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郑庄公听说了那个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地。京地的百姓背叛了公叔段。段进入到鄢地。五月辛丑这一天,公叔段出京奔向共国。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6页

10.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11.颍考叔是颍谷的管理疆界的官,听到了这件事,就以进献贡物为由去见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食物吃。(颖考叔)吃饭的时候将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问他,他回答说:“小人家有母亲,尝过小人所有的食物,就是没有尝过您所赐的肉羹,请让小人带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偏偏我却没有。”颖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公就把缘故告诉他,并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他。(颖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达地下水,在地道中相见,有谁敢说您不对?”庄公就照他的话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中,这种情形真是快乐呀!”武姜走出地道,赋诗说:“大大的地道之外,这样的心情也是快乐无比呀!”(此句按互文见义的方式翻译也可。)于是恢复了母子的亲情。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大孝呀!他爱自己的母亲,又影响到了庄公。《诗》说:“孝子的心没有穷尽,永久把它给与你(指孝子)的同类。”

12.因此明智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遇到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以后督促他们行善,那么百姓听从行善也会感到轻松。现在,规定百姓的产业,向上不足以侍奉父母,向下不能养育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遇到丰年也是生活困苦,荒年就不能免除死亡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下,只是救助死亡、维持生计都难以做到,哪里还有时间去休习礼仪文明呢?大王您想要这样做,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呢?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帛衣了,鸡、猪、狗等家畜的豢养,不要错失繁殖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错失耕种的时机,那么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谨慎的从事学校的教化,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帛衣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以后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

13.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侯凭借诸侯的军队侵犯蔡国。蔡国军队溃败,齐侯于是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使者对诸侯的军队说:“您居住在北方的渤海,我居住在南方,这是放牛马也不能达到的地方。没有料想到您进入到我们的领地,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召康公命令我们已故国君姜太公说:‘五等侯爵,九州之长,你可以征讨他们,来辅佐周王朝。’赐给我们已故国君可以践踏的地方:向东到黄海渤海,向西到黄河,向南到穆棱,向北到无棣。你进贡的捆好的茅草没有进贡上来,周王的祭品没有供给上,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滤酒的,我来索取它;昭王向南出征没有返回来,我责问这件事。”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供给上,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昭王没有返回来,您还是到水边问问这件事吧!” 诸侯的军队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

论述题:

1.举例论述“六书”。( 15分) 答:“六书”为传统汉字结构理论。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在汉代有班固《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叙》对六书的细目做了说明。其中以许慎的解释最为详尽专业。 1.象形,《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就是描摹事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7页

物的形状,把事物的轮廓或特征描绘出来。象形一般分为:1)独体象形,指字形中的全部线条笔画都是描绘所值事物本体形状的,如日、月、水、火;2)衬体象形,指字体中的线条笔画一部分是描绘所指事物本体形状的,另一部分是用来描绘相关事物形状的。如眉、果、瓜州等。象形字是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基础 。 2.指事,《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指事,看了可以大体了解,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意义所在。指事一般分为:1)独体指事,由纯粹的符号组成,如

一、

二、上、下;2)衬体指事,以象形字为基础,加上指示性符号,如本、末、刃、甘等。 3.会意,《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是把表示事类意义的字放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意义会合在一起,从而看出一个新的意义。分为两类:1)以形会意,是用意符的形象会合成意的,如及、戒、兵;2)以意会意,是用意符的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歪、孬、卡等。 4.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做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做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如梧、鸽、草、案、圃、闻、修、旗等。 5.转注,《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来对转注的认识分歧较大,其中以戴震的“互训说”及汪荣宝的“改字造字说”影响较大,但至今没有定论。 6.假借, 《说文解字·叙》:“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来记录他们的字,就根据这个词的声音找个音同音近的字来寄托它的意义。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代词之、其等;“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如以“信”代“伸”等。 对“六书”的认识,人们现在一般采用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即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法。 2.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及其类型。

古代汉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的现象叫宾语前置。 有四种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牛何之?

如果疑问句中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一般是不能前置的。 如:欺天乎?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规则是比较严格的,极少例外。这是当时汉语语序的常态。

(2)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莫”“未”“毋”等,代词做宾语前置。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有“是”或“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如:姜氏何厌之有?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4)没有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而前置的。 3.词的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方式。 主要有三种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有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包括: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8页

1)形貌形状相似。如:斗的本义是盛酒器,根据形貌,引申为斗星。

2)功能作用相似。如:牧的本义是放养牲畜,根据功能作用,引申为统治。 3)方式情态相似。如:断的本义为砍断,根据方式情态,引申为判断、果断。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以通过借此代彼的方式实现引申。

1)甲事物对乙事物有标志作用,可以借甲代乙。如:齿的本义是牙齿,根据标志作用,引申为年龄。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如:刍的本义是割草,引申为动作的主体——割草的人。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和人。如:姝的本义是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人或事物。如:官的本义是官府,引申为官职。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理可以引申。如:虚的本义是大山,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

4.论述偏旁和部首 答案要点:(应举例,否则视情况扣分)

1.汉字有独体,有合体。独体不能拆分,如果拆分开来就没有意义,所以独体字是无所谓偏旁的。合体字可以拆分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这些独立又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对于形声字来说,偏旁分两种:形旁(又叫形符、意符)和声旁(又叫声符)。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按照形体和意义的联系归为一类,称为一部,共分为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称为部首,而这个字一般是该部中所有字共同拥有的部分(偏旁)。如水部,把凡与水有关的字放在水部,而“水”字又排在一部之首,所以后人称之为部首。

3.在《说文》中,凡作为部首的都是偏旁,但不少偏旁却不能作为部首。偏旁的含义广,部首的含义窄。在《说文》中,部首的标志为“凡某之属皆从某。” 4.偏旁是就合体字来说的;部首是就其所统属的字来说的。 5.首先对《说文》540部首做出重大变革的是辽代僧人行均。《说文》中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是根据汉字结构,按照六书原则加以分析归纳以义定部的。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将《说文》中“以义定部”的文字学原则部首,改为以形定部的检字法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二百四十二个。

6.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对传统部首做了进一步改革:

1)在建部原则方面,以形定部和以义定部相结合。在二者不能兼顾时,就按照楷书,“论其形,不论其义”,按照以形定部的原则。改革目的在于对楷书字形进行检索。部首改为二百一十四。

2)调整了部首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排列顺序,没有便于掌握的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3)调整了每部属字的顺序。传统部首的所属字的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字汇》改为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的排在前面。

《字汇》的改革为后世所接受,部首检字法趋于定型。后世的《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都采用《字汇》的方法。

5.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及其类型。答:

使动用法是主语不实施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完成该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翻译的动宾关系。分为三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而主语并不发出这个动作, 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带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但当它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就能带宾语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9页

即:动词,走向

(7)右援枹而鼓。 .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的意思看,是使动用法。 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带宾语。

如:晋侯饮赵盾酒。) 2)不带宾语。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二、形容词的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叫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带宾语。

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不带宾语。

如:既富矣,又何加焉。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称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叫做名词的使动用法。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七:阅读题

(一)(鞌之战)

3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义。(8分)

(1)師陳於鞌。 (2)余病矣! .. 陳:摆开阵势 病:指重病,这里指受伤很重。

(3)苟有險。 (4)此車一人殿之。 .. 險:这里指难走的路 殿:镇守

(5)固即死也。 (6)吾子勉之。 ..

勉:努力

(8)三周華不注。 . 鼓:动词,打鼓 周:动词,绕

32.写出文中的被动句。(2分)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不介馬而馳之。

译文: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击。 (2)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译文:全军都注意着我们车上的旗鼓,前进和后退都听从旗鼓的指挥。 (3)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译文: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二)(诚意·大学)

34.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意义。(12分)

(1)如惡惡臭。

惡(第一个)

惡(第二个)

注音:wù

注音:â

注音:xiù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0页

直译:

问题:(18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4分) (1)初: 当初 (1分) (2)亟: 屡次 (1分) (3)城: 城墙 (1分) (4)國:诸侯的封地(1分) 2.按要求写出文中的句子:(6分)

释义:厌恶,动词

释义:不好的,难闻的

释义:气味

(2)如好好色。

好(第一个)

好(第二个)

注音:hào

注音:hǎo

释义:爱好,喜欢 。动词

释义:美丽的,美好的 (3)心廣體胖。

注音:pán

释义:安泰舒适

35.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语法现象:诚,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诚实”。

译文:所说的使意念诚实的方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语法现象:润,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润”,这里指“使„„光彩”。

译文:富足了就能使屋子光彩,有德行就能使身体焕发光彩,心胸宽广身体就会安泰舒适。

(三)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下郑庄公和共叔段。庄公逆生,使武姜受到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讨厌他。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武姜替他请求制这个地方。郑庄公说:“制,是险峻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旁的城邑我惟命是听。”请求京地,让他在那里居住,称他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的,是国家的祸害。已故国君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无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地不符合法度,不是已故国君的制度。您将不能忍受。”郑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做,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安排他个地方,不要让他滋长蔓延了,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被除掉,更何况您的尊贵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一定自己倒台。您暂且等待这件事情的到来吧。”

(1)使动句: 惊姜氏。(1分)

(2)宾语前置句: 姜氏何厌之有。 (1分) (3)双宾语句(两句): 不如早爲之所。(1分) 謂之京城大叔。(1分) (5)被动句:蔓草猶不可除。(1分)

(6)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今京不度。(1分)

3.请按“大都不過叁國之一”的形式将下列两句补充完整:(2分)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1页

问题:(18分) 缓慢。(1分)

(2)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1)中五之一 :中都不過五國之一 (1分)

(2)小九之一 :小都不過九國之一 (1分) 4.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6分)(每组各一分)

(1)大——太 ( 古今字 )(2)寤——牾 (通假字 )(3)巗——岩 (异体字 ) (4)厭——饜 ( 古今字 )(5)辟——避 (古今字

)(6)無——毋

(通假字

(四)直译下面一文字,并回答文后问题:(晋灵公不君)

直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收取重税来雕饰宫墙。从台子上用弹丸射人,并且观看这些人躲避弹丸的情形。厨师煮熊掌而没有煮熟,杀了他,把他放在土筐里,使妇人用车装着经过朝廷。赵盾、士季看见他的手,问事情的原因并且担心这件事。将要劝谏,士季说:“劝谏不被采纳,那么没有谁接替您了。我请求先去,不被采纳,那么你来接替我。”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一直到屋檐下,灵公才看到他,说:“我知道我所犯的过错了,正要改正它。”士季行了稽首礼回答说:“人谁能没有过错呢?犯了过错能够改正,好事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 做好事没有不有开始的,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假如像这样,那么能补救过失的人就少了。您能坚持到底,那么国家也就稳固了。这怎么不是我们群臣所依赖的事情呢。又说:‘天子有缺失,只有仲山甫能补救他。’这是能补救过失呢。您能补救过失,天子之位不被废除了。”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并标明词性,解释字义:(7分) (1) 宰夫胹熊蹯不孰。 ãr 动词 煮 (1分) ...(2)趙盾、士季見其手。 qí 代词 他的(1分) .(3)稽首而對曰。 qǐshǒu 名词 古代的一种最恭敬的礼节,先拜,然后叩头,动作..(4)善莫大焉。 mò 否定性无定代词 没有什么,称代事物。(1分) .(5)鲜克有終。 xiǎn 副词 很少 (1分) .(6)袞職有闕。 gǔn 名词 天子之服,这里指代天子之位。(1分) .(7)殺之,寘諸畚。zhū 合音词 “之于”的合音(1分) .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5分)(每组各一分)

孰——熟 ( 古今字 ) 辟——避 (古今字 )

溜——霤 ( 通假字 ) 後——后 (繁简字 ) 闕——缺(通假字 ) 3. 指出下列各句的特殊用法并翻译该句:(6分) (1)晉靈公不君。

君:名词活用为动词 行君道。(1分) 晋灵公不行君道。(1分)

则莫之繼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那么没有谁接替您(1分) (3)袞不廢矣。

不废:意念上的被动句 (1分) 天子之位不被废除(1分)

(五)阅读题(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10分)

(1)为

(2)分

(3)恶

意义:成为

意义:职分、职务

意义:出嫁

意义:恨、厌恶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2页

(4)为

(5)是

(6)贼

意义:为了

意义:这

意义:伤害

意义:兴起 (7)獨

(8)能

意义:惟独、只是

意义:有才能的人 2.指出下列各组字之间的关系:(2分) (1) 通假字 (2) 通假字

3.指出下面句子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并翻译该句:(4分)

(1) 特殊语法现象:第一个“亲”和第一个“子”都是名词用如动词。(回答意动或处动均可)。意思是:“以„„为亲”、“以„„为子”。

译文:所以(当时的)人不是惟独将自己的父母双亲当成是双亲,不是惟独将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

(2)

特殊语法现象:“外”,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从外边合上”。

译文:从外面将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

(六)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上》)

1.(1)辟:开辟(1分)

(2)殆:恐怕(1分)

(3)藏:囤积。(1分) (4)固:当然,本来。(1分) 2.(1)朝: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朝见(1分) (2)服:动词使动用法,(1分)使……归服(1分) 3.(1)暖,异体字,(1分)正体为“暖” (1分)

(2)采,古字,(1分)今字为“彩” (1分)

(3)辟,古字,(1分)今字为“闢” (1分)

(4)已,通假,(1分)本字为“矣” (1分)

(七)阅读题(《列子•天瑞》)

1.(1)喻:知晓,明白 (1分)

(2)探:探取,盗窃(1分)

(3)怨:怨恨,埋怨(1分)

(4)若:你(1分)

(5)若何:怎么样(1分) 2.

(1)使动句: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1分) (2)有疑问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句子: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分) (3)名词做状语而表示处所的句子: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1分) (4)“之”字用在主谓而使其充当宾语的句子: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1分) 3.翻译

(1)没过多久,就因为偷窃的赃物而受到惩处,没收他的所有财产。(1分) (2)你竟然没有明白(我的)“为盗”的道理达到这样的地步吗?(1分)

(3)庄稼、土地和树木、飞禽和走兽、鱼鳖之类,都是自然界所产育的,难道是我所拥有的东西吗?然而我从自然界那里获取却没有什么祸患。(1分)

(4)金属和美玉,珍稀宝物、粮食和布帛、财产和货物,是别人通过劳动而获得的,难道是自然界白白地送给他们的吗?你偷盗别人的财物而受到惩罚,又埋怨谁呢?(1分)

(八)阅读题(冯谖客孟尝君)

1.(1)“之”和“其”同属第三人称,“之”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其”略等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3页

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1分) (2)“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字只能用作定语。(1分) (3)作为指示代词,“之”是近指代词,相当于“这”;“其”是远指代词,相当于“那”。(1分)

2.A.孟尝君怪其疾也:快

B.狗马实外厩:充实 C.以何市而反:买

D.孟尝君就国于薛:前往自己的封邑 E.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 F.来何疾也:快

3.按要求找出下列类型的句子,并翻译。(10分)

A.名词做状语的句子(两句): a.晨而求见。

翻译:早晨时请求拜见。 b.因而贾利之。

翻译: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B.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两句) a.一般动宾关系:衣冠而见之。

翻译: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接见冯谖。 b.特殊动宾关系:不拊愛子其民

翻译:不抚爱薛地的百姓,不把薛地的百姓看成自己的子女。 C.宾语前置句(一句) 以何市而反?

翻译:用收取的债款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试卷代号:(文学院—031—A)第14页

第12篇: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兴趣是做学问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习古汉语课的过程中,虽然学的不深,但的确很受用,就像老师给了你一把钥匙,然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去探索了。

第13篇:文言文教学

披文入言,因言品文

──对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分校 李姣姣

一、有关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的思考 1.相关概念的厘清。

张中行先生在《文言与白话》一文中指出,文言是只见于文而不说出口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现代汉语解释:文言是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文”中的“言”应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如实词、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各种文言句式的辨析和用法等。而“文”则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涵养也应该是有益于学生当下的生活的。

2.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由此可见,“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经典的文言篇目能够千百年来世代流传,不仅在于它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其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思想、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既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还在于其厚实古朴的文风,更在于其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言文的学习,有着厚重的文化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文言文教学,虽然与白话文以及古诗词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内在本质却是相近的。

二、文言文学与教的现状

对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时出现困难与障碍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时候,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扫清语言的障碍。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三个现实:第一,学生对于文言词句并非完全空白,因为文言词句中有很多因子存续到现在。第二,暂时留存一些语言障碍有时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第三,有些词句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该有的内涵和本身的教学规律,仍在于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关系。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以及阅读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还应“注重积累”。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翻译。如此重“言”轻“文”“言”“文”割裂的教学模式,其弊端不仅在于人文内涵的失落,单就“言”的积累也是不实的。然而矫枉过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开课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不太看得到,文言文被当作现代文来读,学习内容重“文”轻“言”,“言”“文”分离,言不实,文亦虚。

钱梦龙老师认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能力。这个语言环境,首先是指文章的整体,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前提是对整个文本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理解词句含义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具体到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成语、歇后语等都能成为理解文言字词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落脚在“文”,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性体现在它首先是“文”,应该遵循从“文”的整体感知入手;它的特殊性在于这个“文”有更多“言”的障碍或教学点。

三、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比喻为“一根筋”和“一锅出”。“一根筋”指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或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尤其是关键词句。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一锅出”指把教学的多项任务巧妙地统一在一个环节里。钱梦龙也曾言:“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使各个环节不再支离破碎,均围绕核心。”文言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还要关注到对重点文言字词的涵盖。在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尝试从总体入手,通过主问题和板块式教学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再因言解文,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一)从标题中找到切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本的灵魂。凡成功之作必有贴切、精要、吸引眼球的标题。标题隐含着文章的脉络、行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标题中内含的大量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师备课和教学效率的抓手。对于简洁的文言文,标题的解读价值更高。如《伤仲永》中一个“伤”字足以领起全文,《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奇巧”都是小而利的“切口”。

还有的标题每一个字都对应了一定的内容,每一个字都能生成教学内容,值得仔细研磨。以《小石潭记》为例,可以尝试从“小”“石”“潭”“记”四个字出发分别话说课文。

我在实际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从“记”到“记”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补充“记”的文体知识。对于“记”,学生并不陌生,游记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一类文章。但此“记”非彼“记”,先补充一些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别和联系,读得更有章法。“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如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等等。所以这里的“记”不等同于游记。但是阅读这类问题都有一定的方法,第一,看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第二,揣摩作者抒了什么情。

第二步,话说“小”“石”“潭”。 1.话说“小”。起于小丘、喜见小潭、详写小鱼,略写小溪。在发现“小”的过程中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景物如盆景般的精致美。

2.话说“石”。总体来看,“石”的特点在“奇”“怪”二字。“奇”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怪”在“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其岸势犬牙差互”。简洁地表现出潭边石头的千姿百态,而且以大喻小,充满想象力。在梳理“石”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致。

3.话说“潭”。关于潭,文章主要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发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看见潭中景(重点是由鱼、石、影侧面体现水清);追溯小潭源;感受潭边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全篇的重点,也是由景体情,触摸作者内心的入口。在学生用原文“话说”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聚焦到重要词句。例如精读两段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以引导学生品一品语段的妙处:光影交错、动静结合;游鱼逗乐、心境物化;骈散结合、句式灵动;无一字说水,无一字言清,却字字句句描写潭水清澈。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两句话都描写树,写小石潭的环境。“青”“翠”二词明艳而充满生命气息;“摇缀”“披拂”极尽曼妙之美。第二句则“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道尽作者心中的凄凉。

第三步,再回到“记”。引导学生小结:作为古代文体“记”,写了什么物(景、事)?言了什么情?明确:柳宗元通过山水游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遭弃于荒远偏僻地区的美好景物,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从标题的每一字出发,囊括了文体特点、文章脉络的把握,涉及重要语段的赏析以及相应语段内重要文言字词的积累,深入主题与情感的理解,简洁清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章可循。

(二)对文学文化价值的挖掘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读出短文的丰韵,感受文化意蕴的同时积累文言字词。

笔者在指教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咏雪》一篇时,正式由“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提领全篇的。

第一步,成语典故激趣导入。

以《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导入,告诉学生“柳絮才高、咏雪之才”等典故正是出自本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学文化知识。

第二步,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主问题设计:文中谁具有“咏絮才”,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才女正是谢道韫,但很多学生也可能回答“兄女”或“无奕女”。这样就可以顺势追问,这个“兄女”或“无奕女”是谁,她与文中出现的人物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中,细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适时引入刘禹锡的《乌衣巷》,帮助学生了解辉煌的谢安家族。这个环节在整理梳理文中内容的同时涵盖了“儿女”“兄女”“兄子”“无奕女”“即”等字词的词义积累。

第三步,细读文章,揣摩人物情态。

对于“咏絮才”的评价主要涉及“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对比。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抛开传统的就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和文中的关键细节来品读作者的态度。例如对“公大笑乐”的理解,以及对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否必要的分析。

引入资料: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鼓励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有更多创造性的评价和想法。通过资料中雪下得“紧”一词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雪骤”的“骤”字的理解。

最后,通过这样的练习“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感受人物的情态,同时也梳理了“大笑乐”“差可拟”“未若”等字词的含义。

第四步,拓展阅读,感受魏晋风度。 最后引入拓展阅读资料: 1.言传身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2.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谢夫人大薄凝之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对于短小的文言文,能够争取到更多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文言助读资料深入故事的文化背景中,将文言文的文学文化价值最大化,同时积累字词,培养语感一举两得。

(三)在整合中优化课堂

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诗文都是山水题材的优秀篇章。其中《三峡》《观潮》着笔在景,《答谢中书书》景语中饱含赞美与自豪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的两轴精品。这个单元的教学除了继续完成文言字词积累、梳理文意的知识目标,还应该以此为学生开一扇窗──看见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品味景语中所涵的情语。

以《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例,两篇精致小文,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叙事写景,情景交融,意蕴无穷,耐人寻味。写秋月冬雪之景,语言精练,且只字未提“月”与“雪”,手法高妙,值得字斟句酌。文中的情思,深藏不露,需结合背景资料咀嚼品味。两篇文章有诸多相似之处,可做比读,并在知识能力的训练上体现延续与层次。

2015-04-07 人教网

第14篇: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 “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15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1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3 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4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13308723249

邮编:671600

第16篇: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与语言训练点的挖掘

都江堰市奎光小学 童玲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纵观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以白话文为主渗透文言文的《井底之蛙》开始到高段以学文言文为主的本期的《东施效颦》、《学弈》以及下期的《吾腰千钱》,这一系列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把握这一教学内容的。要么领着学生逐字逐句译成白话文。要么只满足学生囫囵吞枣似地诵读,却很少在意文言文在小学课文中的出现究竟承载了什么用意与任务,对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是很苍白的。其实,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明确课标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形成阅读文言文的模式,挖掘文言文中的语言训练,就可以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我们学校也一直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接下来我就《学弈》这篇课文谈谈我对构建文言文教学模式与在文言文中如何挖掘语言练点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谈谈教学模式。我的文言文教学大体有四个步骤:品读文言之韵味,理解文言之含义,感悟文言之蕴意,积累文言之知识。

一、品读文言之韵味

对高段学生业说,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不仅要看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要看能否把文章读出韵味。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朗读便是教学的重点。

1、师备读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备朗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再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这样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才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

2、导生读

新课标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在指导学生读文言文时,也要有层次。

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我总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让学生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在五年级的《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两课中,我都把重点放在指导怎么读上。

进入高段后学生对文言文的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必逐字逐句的指导读,完全可以以提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读,老师只需要评价式的语言去鼓励、纠正。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在《学弈》一课的教学中,先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最初步的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最直观的提示,让学生根据注音、节奏划分自由练读课文。最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在一次次的评价中来促进学生读出和品味文言之韵味。

二、理解文言之含义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明白文言文中每句话,每个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照译文”。

1、通读译文。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大多不长,译文也简单易读,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先读译文,也更容易读懂文言文讲的内容,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通读译文。对我们所要学习的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习的过程就成为由整到零的过程。

2、理解句意

在教学《学弈》时,由于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了,学生对文言文也比较熟悉了,所以在课堂上并没有逐句教学生读文言文,逐句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白话文。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作检查点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效率,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理解词义

先结合教参把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进行梳理归纳,并在课堂教学中以单独的醒目的方式出示。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理解的句意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以提示学生引起重视。学生对句意理解非常透彻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字词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了。比如《学弈》一课,先出示“通国、使、诲、惟、鸿鹄、思、援弓缴、俱、弗若、然”等字词,明确学生这次的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对句意的理解一次性说出了它们的意思。这一环节既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记住重点字词的意思,也是对刚才自主学习句意的一个检验,还能让学生对先学句意再学词义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理解。

4、理解文意

对文言文真正的理解,不应该是只读译文理解就行的,而应该是借助重点字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完整。只要能抓住核心,把故事讲清楚,就说明学生已经内化了知识。这比死记硬背来得更真切,更有意义。

三、感悟文言之蕴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小学阶段几则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故事都蕴含深刻的哲理。

1、抓住课文中的矛盾之处

矛盾之处便是突破之处,有矛盾就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学弈》就有矛盾之处——同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却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值得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会这样。通过这样的矛盾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找到答案:“其一人”与“一人”的态度不同。那么《学弈》这篇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也就能顺理成章地揭示了。

2、抓住课文中的可笑之处

很多文言文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如《刻舟求剑》,其原因就是在他们觉得此楚人很笨很愚蠢很可笑。那我们就抓住孩子的这一感受,追问:为什么可笑?愚蠢的表现在哪儿?在不断的追问中,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不懂变通。

四、积累文学之知识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积累文言文中一些常用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古汉语的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今后文言文阅读水平。对这些文言知识我个人喜欢放在学完课文后,我感觉这样不用打乱我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避免给学生造成东拉西扯的感受。同时,也能起到醒目的作用,让学生对这一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学弈》一课中,我就“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进行了积累。全文一共六个“之”,其意义有三种“指代、助词“的”、不解释。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积累。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积累:

1、“通假字”的积累

在教学《郑人买履》后,我重点对古文中的“通假字”进行总结。首先总结本课的“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 “坐”通“座”,座位。“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然后告诉学生有关“通假字”的知识: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最后,出示几句没学过的句子进行一个拓展积累。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知”通“智”,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2、“古今异义”的积累

在教学《叶公好龙》后,又对“古今异义”进行简单的了解。学习“叶公见之,弃而还走”的“走”今义为“行走”,古义为“跑”的意思。然后补充了句子:“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加深印象。拓展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中的“池”,今义为“水池”,古义为“护城河” 。以及《东施效颦》中的“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的“妻子”和“走”尤其是“妻子”理解。古义为“妻子,儿女”的意思,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3、文言文中个别字用法的积累

“之”的用法——指代;助词“的”;作动词用,相当于“到”、不解释 “其”的用法——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而”的用法——用作连词;用作代词;虚词\"而已\",放在句末 当然有关文言文知识还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去发现,给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系统性。

以上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模式的一点认识,接下来说说在文言文中语言训练点的挖掘。

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就是读好,理解好就行了,但是随着对现在语文课堂要教出语文味,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要求的提出,我们必须在课文中下功夫去挖掘语文味、工具性。在经过几篇文言文的教学后,我发现其实有些地方是可以被我们挖掘出来,作为语文训练的。

1、读中训练点的挖掘。

读文言文是以读准字音为前提的,那么在读中我们就可以挖掘一些字音上的训练。如在《郑人买履》一课中,“度”出现了两次,且两次读音不一:“自度(duó)其足”与“吾忘持度(dù)”。在教学中就可以从意思上对多音字进行区分,“duó”为动词,有“测量”之意;“dù”为名词,还可以进行组词训练强化知识,积累新词成语“度长絜大”、“度德量力”等,补充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2、理解中训练点的挖掘

对一篇教材的理解,我们提倡从文章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更渴望具备一种聪慧的眼光,善于抓住文本的特点,切中要害。

如《东施效颦》一课,在理解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时,抓住“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两句来理解后,揭示这种侧面描写方法的好处。并创设各种情境:此人很讨厌,某某技艺高超等让学生仿写,个别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文言文进行仿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也让学生知道文言文中也会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在今后学习文言文中,他们也会有意识的去关注所学文言文的写作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揭示蕴意后训练点的挖掘

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求同存异,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在教学《楚王好士细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一味地投其所好,盲目地追求时尚,只会让人变得更丑陋这一道理,就采用续写故事,长此以往楚国的人会怎样,楚国会怎样来体会。还列举现实生活中“整容”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如何看待日益跟风整容现象。在讨论中让学生加深对蕴意的理解。

第17篇:文言文教学

浅谈文言文教学重点及教学规律

新《课标》注重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过去那种注入式“串讲”的教学方式。相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扫清文字障碍问题。同时,由于文言文教学须做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因此,既不能一味地抠住词语解释,也不能抛开词汇靠分析译文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攥住学生一只手,放开他们另一只手的办法——攥住一只手,须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放开另一只手,为的是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即: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有效训练的过程和一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并强调两点: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彻底改变对着《参考》组织学生翻译,把嚼得无味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去背的现象。

一、注重实词积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对一个学科了解了,才能够产生兴趣、去抓住其特点获得学习成果、在感悟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出更大的兴趣。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探究学习铺设好道路。

由于古代文字发展水平与书写工具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等特点,加之文言文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等,因此有人把文言文教学内容大致归纳为古实词、古虚词、古词序、古文化常识、古生活常识、古文的写法和正确评价古文的思想性七项内容。而其中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问题——学生读不懂文章。古汉语泰斗王力先生指出:“语言有三个要素,就是语音、语法、词汇。那么,我们学习古汉语,这三个方面,哪方面最重要呢?应该说是词汇最重要”,因为,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

实践中,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文言句子,多是卡在个别词上。拔掉这几个“钉子”,文言文的语言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这里必须强调,有限的几个常用虚词比较好掌握;而实词数量多、用法活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对教材中出现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要像学习英语单词那样一个一个地背下来,并能够灵活运用,才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就完成了文言文学习中有效训练的任务。

二、抓住常用词教学,留给学生学习空间。

这里牵扯一个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针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串讲,就是一场革命。过去,教师可以凭借一本参考,随你读、念、讲;如今是教学参考上

的材料比教师占有的相关材料丰富得多,而网络中的材料比参考中的材料还要丰富。这就断了教师照本宣科的道路,必须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知道哪些应知、哪些应会、哪些不用管它。也就是说,尽管是探究式学习,决不是从钻木取火开始,而要站到前人肩膀上去主动学习。否则,就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也就不成其为课堂了。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积累常用词。这里的“词”应该有两个定语:第一是“教材”,也就是限制在教材所选取的几十篇课文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第二是“常用”,也就是经常出现的,而不是所有的词。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词汇,也就完成文言文学习中积累的主要任务。

教学中,对于人名、地名、官名、时间、年号、称呼、数量词等只要知道读音即可;成语、典故,以及“眼”、“笑”、“高”等基本词汇,学生自己可以直接译成现代汉语。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少数几个词和常见虚词,必须由教师讲解学生才能学会。这关键的一两个词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整段内容。剩下学习任务和学习实践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完成。何必一篇文章教师组织学生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串讲”费时、费力又让学生厌倦呢?如果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就是一句空话。

三、提高翻译水平,学生应对考试训练。

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素质的具体体现,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里我们强调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学习文言文,在模仿中学会文言文,也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模仿中学会”应该成为落实新《课标》学科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且必须做出示范。具体操作须强调五点:

(一)教会学生参考书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特别是把书下注释倒到重点词语旁的习惯,这是给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根有力的拐杖。

(二)翻译可以分为两步进行,在扫清重点词之后,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然后教师再订正重点段落和句子。

(三)掌握文章大意不要一味追求“信、达、雅”。只要学生能够把大概意思讲出来即可。

(四)翻译重点内容整篇文章不必从头到尾翻译出来,而应是有目的地翻译重点内容。

(五)着重理解重点内容和词语可以领着学生进行口头翻译,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词语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审美,或说,或读,或论,或评,真正地让学生能动起来。引导他们通过使用书下注释和

工具书,学会“拔钉子”来解决文字障碍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增长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

第18篇:古代汉语 翻译与加标点

1、《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的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的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2、《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 1 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 2 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

5、标点并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续几年丰收,谷价低,农民获利少。按以往惯例,每年从函谷关以东地区运输粮食四百万斛以供应京师,需用运粮卒六万人。应从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以供应京师,可以节省函谷关以东运粮卒一半以上。”汉宣帝接受了耿寿昌的建议。耿寿昌又禀告说:“命令沿边各郡一律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减价售出,名为‘常平仓’。”百姓因此受益。汉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

第19篇: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1.《尔雅》13年

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尔雅》。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3.《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

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 序》的名称,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隋)陆法言《切韵》(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分193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

8.《中原音韵》元泰定元年周德清编纂,是供北曲创作的韵书。他突破了旧韵书的束缚,根据当时北曲押韵的实际,将本书分为19韵,韵目用两个字表示。本书四声不分立,入派三声(阳平、上声、去声),是研究近代普通话的重要材料。 9.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辞骈语、自然知识等,按类或按韵编排的工具书。从总体上说,类书的内容方面是包罗万象的,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从编排形式上说,它是各种材料的分类汇编,“只有搜集、选择和剪裁、排比之功,而无解说和考辨之责”。

10.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读音。上古运部转化有对转、旁转、旁对转三种。古音中的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的相互转化叫旁转。如裘,从求声,在古韵母里属幽部。阴阳对转:戴震发现,孔广森提出,章太炎发展。 11.中古音:之魏晋唐宋语音,以隋代陆法言的《切韵》,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韵书》、《韵图》,清代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 12.近古音:元明清时期语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材料、13.守温三十字母:唐代末年的守温和尚发明,他根据梵文字母体系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三十字母,分别是,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徹澄日,见溪群来疑,精清从,照穿审禅,心邪晓,匣喻影。 14.三十六字母:表示唐宋间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发展了守温三十字母,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分为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喻晓匣,来日。

15.五音,七音:音韵学术语。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宋时期的汉语语言系统。音韵学家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即为五音。后来又有音韵学家把三十六字母分为七类,即在五音的基础上,把“来”母立为半舌音,“日”母立为半齿音,即所谓的七音。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

16.清浊:音韵学术语。汉语辅音发音 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颤动的叫浊。这两个术语是从古音乐术语中借来的。古人按发音方法的不同将声母分为四类:清、浊,次清、次浊。等韵学以“见溪群疑”四个牙音来作为此四类的代表。后来等韵家又在“清”“浊”前加“全”字的,也有将清浊称为次浊的。清音根据气流强弱分为全清和次清,浊音根据浊化的程度分为全浊和次浊。 17.平仄(05年):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是四声二元化的代表。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古代格律诗要求遵循一定的平仄要求。

18.叶韵:也叫叶音,协音。古人以当时语言朗读上古韵文,为求相协,强行、随意、临时改读韵脚的一种音韵方法。

19.摄:等韵学术语,宋元等韵图的作者根据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原则,将《广韵》的韵母系统归纳为若干类,一般为16个,称为16摄。20.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11年)

21.联绵词:即双声单纯词。在词义上,只有一个语素,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不分别表示意义。不能拆开来讲。在语音上,两个音节大都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在形体上,往往有多钟书写形式,而且有的可以颠倒。专门收录联绵词的工具书有《联绵字典》和《词通》 22.偏义复词(11年):并列结构的复音词,若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是显性的,另一个语素的意义是隐形的,则称作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的“作息”。

23.同源字、同源词(高本上有)

24.省声、省形(14年)省声:声符省略了笔画的形声字,如《说文》珊,从玉,删省声。省形:形符省略了部分笔画的形声字,如《说文》考,从老省, 声。 25.亦声字:指的是汉字构造中某个偏旁既有表意功能又具有表音功能的合体字,《说文》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说解体例,如《说文》诏,从严从召,召亦声,召既表读音,又表意义。

26.通假字:本有其字,古人临文时却用了同音或音近的字,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这种“本有其字”的通假,属于训诂学上的问题,与文字学上的“本无其字”的假借不是一回事。通假分为三种:双声通假,叠韵通假,同音通假。如《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 27.破通假字:必须根据语音条件和文献条件。语音条件: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文献条件:在那个时代也有类似的用例,而非孤例。 28.古今字: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两种不同字形,先出现的是“古字”,后起的是“今字”。如县——悬:《汉书 高帝纪》:“县隔千里。”县,远,悬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悬”。

29.请举例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1)从历史观察上,古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纵”的方面。如县——悬:《汉书 高帝纪》:“县隔千里。”县,远,悬殊。通假字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汉字在某时期可以通用,属“横”的方面。如倍德——背德 2)从意义联系上,古今字在未有今字之前,就是由古字兼职。在某种意义上,古今字其实是同一个字先后不同的写法。如说——悦。

30.通假字是本有其字,临时借用他字表音。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因而通用的关系,没有什么直接引申关系,如《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蚤与早完全没有联系。

3)古今字有字形结构的联系,古今字中,古字是本字,而加偏旁或换偏旁的今字倒是后起的,如亦——腋;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

31.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语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涙和泪就是如此。(狭义:我们一般把同字异形中最通行的一种写法叫做正体字,把其余的叫做异体字或俗体字。)

32.破读字: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如果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就叫“如字”,如“美好”的“好”读上声;如果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叫“破读”,如喜好中的好读去声。凡在上下文中破读的那些字叫做“破读字”。

33.词类活用:指汉语中某些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情况。如星罗棋布,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就是名词作状语。

3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形式。一般是把名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使宾语做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名词或形容词所代表的某种性质、状态。如丰衣足食、无生民心。 35.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10年)(高本有) 36.双宾语(高本P159) 37.非支式(P162)

38.小篆:汉字史上第一次规范的字体,是秦统一推行政令“书同文”后的产物。39.隶书:今文字的开端,汉字史上一次质的变革,名为“隶变”,是由形象的音节表义文字阶段发展到符号的音节表义文字阶段,分为古隶和今隶。 40.金文(13年) 41.文言(05年):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加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省略,另一种是美化。经过省略和美化的书面语,跟口语就有距离了。文言是相对于白话的概念,两者都是书面语。相对而言,白话因口语而变化,所以变化较快。文言也因时代而变化,但变化慢得多。

42.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军长和尊亲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或者写出。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改音等。这种礼俗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混乱。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母亲名字是“敏”,所以她每次提到“敏”都以“米”字代替。 4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词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它源自原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构成六十花甲子,古代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44.借代: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有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骚”代《诗经》《楚辞》;特征、标记代,如“晋代衣冠成古丘”,以衣冠带达官贵人等。

45.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句中表达。如《水经注 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6.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古文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相互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对句互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单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47.黏:格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48.对:格律诗中对平仄的要求,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49.流水对(98年)格律诗中描述的一种对仗类型。对句与出句意思相连贯,一气而下,其实是一个非对等关系的复句。黄遵宪说“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尾联用之最适宜,因为它神完气足,煞得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0.反切法:反切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原理是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牢,力刀反”。魏晋南北朝时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发发明了反切,补救了直音、读若法的不足,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康熙字典》就用此法。

51.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52.字典的释义: 1)本义

根据字形结构和古代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文献所能证明的词的本来意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如《说文解字》“从,相听也,从二人”。“相听”就是“从”的本义,前面一个人,后面一个人,两人相随。 2)基本义

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果一个字的本义也是最常用,那么这个字的本义也就是基本义。如“而”,《说文解字》解释其本义是“颊毛”,这个本义已经消失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一个义项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这是“而”在古汉语中的基本义。而《新华字典》中是“连接同类的词或句子”。 3)引申义

由字的本义或基本义推演而形成的意义。如“裁”的本义是裁衣,“裁决、裁剪”就是引申义。 4)比喻义 字或词由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如“锄”字的基本义是松土或除草用的农具。它又作“铲除”讲,如锄奸,这就是从前一义项产生的比喻义。一般来说,比喻义所指的对象要比原义所指的对象抽象一些。

53.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例如:《公羊传 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意义和特点,就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54.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55.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本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幕,略述各文体的特点及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56.叶音(读“协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古人以当时语言,强行、随意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 57.孤平拗救(高本) 58.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或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等双调词中。 59.系联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照声母、韵母、声调归成若干类,每一类同声母/韵母和声调。陈澧写了一本《切韵考》就是利用系联法来分析《切韵》的语音体系。 60.古汉语凝固结构 61.广韵

62.同形词:两个意义并无关联的词,记录时用了相同的字(形、音)。一是由于字的通假而造成的同形词,如花朵的花与花钱的花。二是由于思路不同而含义不同。如人流: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的人群;人工流产的简称。

63.同本词:是由词义引申造成的,它们除了书写形式相同以外,还出自一个相同的本义,而且读音也是相同相近的。如不可胜数的数是动词,心中有数的数是名词,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是副词,数罟不入”的数是形容词。

64.同形字:它们不是一个字的音义转变,而是两个不同的字形体相同。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两者之间的音义无联系,没有假借继承的因素。其中时代在前的已经不通行,新造的同形字,一般不受它的干扰而误读误解。(高本)

第20篇:电大古代汉语

四部分 语音

练习题

(三) 一.填空:

1.韵图大约产生于 时期,盛行于 ; 的韵图属于前期,的韵图属于后期。

2. 有三十字母系统, 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 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 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到了 , 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 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 韵系统。

6.年, 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公元1252年,又有 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7.从 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 代 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 定上古韵为30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诗歌押韵以及谐声字等都不能反映出介音的差别,音韵学家就凭借《切韵》音系的韵、开合、四等条件,给各韵部分出不同的韵类,再为各韵类拟测出韵母。 10. 所著的 是近代音的代表作。

二、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

职吏切 先机切 彼役切 力至切 博怪切 之芮切 苦到切 五劳切 奴教切 敕九切 胡南切 乌感切

既剪切 卢困切 乌浪切 乌光切 于惊切 赤之切 居吏切 宜寄切 乌各切 于希切 武夫切 莫故切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 解题示例:

〖 〗表示韵脚。(韵部用“冬”或冬韵均可)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冬)。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钟)。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钟)。 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 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

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 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部分 语音

一.填空:

1.唐末五代;宋元明清;宋元时代的;明清时代的。P364

2.唐代;宋代;三十六字母。P370 3.南北朝;自然;唐朝;《切韵》;P410 4.《广韵》《集韵》;《礼部韵略》。P410 5.106韵的平水;P411 6.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刘渊。P411 7.唐代。P411 8.宋朝;清;顾炎武;王力。P434 9.韵腹、韵尾相同。P434 10.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P451 二.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普通话读音:P361 职吏切:zhi+li=zhi 先机切:xian+ji=xi 彼役切:bi+yi=bi 力至切:li+zhi=li博怪切:bo+guai=bai 之芮切:zhi+rui=zhui 苦到切:ku+dao=kao 五劳切:wu+lao=ao奴教切:nu+jiao=niao 敕九切:chi+jiu=chou 胡南切:hu+nan=han 乌感切:wu+gan=an 既剪切:ji+jian=jian 卢困切:lu+kun=lun 乌浪切:wu+lang=ang 乌光切:wu+guang=wang 于惊切:yu+jin=yin 赤之切:chi+zhi=chi 居吏切:ju+li=ji 宜寄切:yi+ji=yi 乌各切:wu+ge=e 于希切:yu+xi=yi 武夫切:wu+fu=wu 莫故切:mo+gu=mu 三.说明下列诗词的韵脚和韵部P416- P418 1. 送友人东归戴叔伦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真)。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真)。 积梦江湖远,忆家兄弟〖贫〗(真)。 徘徊灞亭上,不语自伤〖春〗(谆)。 2.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真)。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真)。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欣)。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真)。 3.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元)。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元)。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魂)。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痕)。 4. 使青夷军入居庸(之一)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寒)。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寒)。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寒)。 莫言关塞极,雨雪尚漫〖漫〗(桓)。

5. 草阁杜甫

草阁临无地,柴扉永不〖关〗(删)。 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山)。 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删)。 泛舟惭小妇,漂泊损红〖颜〗(删)。 6.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史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仙)。 云边雁断胡天月,垅上羊归塞草〖烟〗(先)。 迴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先)。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仙)。 7. 玉台观杜甫

中天积翠玉台〖遥〗(宵), 上帝高居绛节〖朝〗(宵)。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萧)。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宵)。 更有红颜生羽翰,便应黄发老渔〖樵〗(宵)。 8. 和乐天早春见寄元稹 雨香云深觉微〖和〗(戈), 谁送春声入棹〖Z歌〗(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歌)。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戈)。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歌)。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先韵)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先韵)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寒韵)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删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先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先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先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先韵)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代汉语与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