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0:0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契刻说、图画说。

重点掌握:

1、结绳说: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周易》《庄子》,结绳的具体方法:“事大,大结起绳;事小,小结其绳。”清末有学者认为结绳是一种“结形字母书”。结绳之法并没有与语言发生直接的联系,不能表现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不能起到记录、传播和保存语言的作用,所以他既不是文字符号,也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古人用来占断吉凶休咎用的八种符号,源于《周易》。其卦形与卦名为:乾、坤、震、巽、坎、離、艮、兑。这些卦形象征大自然的八种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也可用来象征人伦(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众女、少男、少女)、社会地位、各种禽兽、人体各种器官等多种意义。

3、仓颉造字说:战国时,有学者认为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韩非子》、《吕氏春秋》);汉代更将仓颉神化了。(《淮南子》: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荀子的说法较为实际:“好書者眾也,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章太炎也說“倉頡者,蓋始整齊劃一,下筆不容增減。”由此可得,倉頡不过是对文字进行过一番整理划一的工作罢了。

二、【六书】:是先秦至汉代学者对汉字的结构方式及造字方法所进行的分类,而不是造字之初就定下的六种条例。 始见于《周礼》,郑玄注引郑司晨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處事(指事)、假借、谐音也。”班固《汉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叙》,对“六书”作了具体说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金文】:指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青铜多为钟鼎彝器,所以又称作钟鼎或彝器铭文。金文因为铸在青铜器上的缘故,多圆润粗壮,气势雄浑。

四、【小篆】:小篆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演变而来,是秦代统一文字时使用的字体。小篆的风格圆转匀称,与籀文非常接近。小篆是进过整理的规范化字体,异体字大为减少,字形方正而略长,线条圆转匀称,字符的位置和笔画的多少也较为固定。

五、【八分】:又称分书,楷隶,是一种高度成熟的修饰成楷模的隶书。唐张怀瑾《书断》: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六、【古今字】:古今字是前代数词数意共用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另造的分化字组成的一组字。广义的古今字还包括古今异体字,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一术语的人是东汉经师郑玄。

七、【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这是一种在文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字多形的现象。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文字学家们还称这为或体、俗体。 (八种差异类型,见书P52)

八、单音字的特点:多义性、灵活性、能产性。

九、复合词的类型,举例说明。

①并列式复合词,是由两个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语素构成的。有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又叫同义复词。例:“寻常”原为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凝固成复音词后,则有普通、平常的意思。“消”指“减少”、“消失”;“息”指“增加”、“产生”。“消息”转化成复音词后,有“音讯”的意思。

②主从式复合词,根据词的结构方式,主从式复合词大致有: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等几类。例,偏正式复合词,如“中国、天子、布衣、行人”等;动宾式复合词,如“将军、执事、尽心、司马”;主谓式复合词,如“政治、自然、夏至、御用”等;动补式复合词如“摆脱、割裂、说合、织成”等。

③缀加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与主从式复合词,两个语素都是宾语素,而缀加式复合词则是宾语素缀加虚语素复合而成。例,《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是缀加式复合词,“于”为词头;《列子》:“杂然相许”中,杂然是缀加式复合词,“然”为词尾。

十、单纯词

A、什么叫重言词?其功能是什么?

重言词又称叠词、重语、叠音词,有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组成,但两个字仅代表两个音节,重言词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 重言词的功能是描绘状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摹拟声音(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B、什么叫联系词?其形式是什么?

联系词又称謰语,连语,联系字,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联系词中的每一个字,其原有的含义,都与联系词所表示的词义无关。 根据联系词两个音节在语音上的关系,可以有双声联系词,叠韵联系词,双声兼叠韵联系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系词四种形式。其中双声和叠韵联系词是主要形式。 十

一、新词产生的原因

“新词”指的是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而新造的那些词。

1、社会生活的前进与科技进步导致新词产生。

2、社会制度的变更与文化的发展也导致新词的产生。

3、人的观念有时也引起新词的产生。

二、什么是理性意义、附属意义。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大致就等于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义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在词典中给次所下的定义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附属意义:古代汉语中相当多的词语除了具有概念性的理性意义以外,还含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文化意义等,我们统称为附属意义。 十

三、義位、義素和語義場

义位: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义位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

义素:义素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将词的意义进一步分析而得出的区别性特征,是意义的最小单位。

语义场:义素的分析可以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 十

四、词义引申方式

1、连锁式引申:甲义位引申出乙义位,乙义位引申出丙义位,丙义位有引申出丁义位,一个接一个,形成一种连锁的关系,叫做连锁式引申。

2、辐射式引申:由本义直接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几个不同的义位,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式平列的,形如车幅。叫做辐射式引申。

3、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和辐射式是古汉语词义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引申方式,往往在一个词的意义里同时出现,而且有的出现多个层次,表现了相当复杂的词义引申关系。

五、词义引申的规律

1、从具体到抽象。如“道”,本义是道路。《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

2、从个别到一般。如“江”,本义为长江,《尚书》:“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引申为凡大河多可称江。

3、从实词到虚词。如“把”,本义为握持。《说文》:“把,握也。”中晚唐,“把”虚化为介词。寒山诗《有人把椿树》“有人把椿树,换做白 ?檀” 十

六、【叶音】也叫“协句”“协韵”。就是说某个不押韵的韵字,要临时改换成他的读音来与上下韵字相和谐。 十

七、【字母】简称“母”。又称“声”,“纽”、“声纽”、“音纽”。指一个汉字音节卡头的辅音,相当于声母。由于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古代有没有记录语音的专门符号---音标,要表示一个常用字作为标目字,应以代表该声母,这个标目字就叫字母。 十

八、【等呼】等呼是唐末宋元时期的音韵学家用来分析汉语韵母结构的术语,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发音情况的差别而划分的类别。“等”和“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期的等韵图将《广韵》那个的韵分为两呼四等。两呼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呼又分为一二三四共四等。 十

九、【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主要的注音方法。反切产生于汉魏期间,唐以前一般称“反”或“翻”,唐以后称“切”,合称“反切”。它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其形式是在被注音字下面标注“某某反”或“某某翻”或“某某切”。 二

十、【读若】如若也叫读如,是反切出现以前的一种拟音方法。它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其基本形式是“某读若某”。读若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

二十一【声训】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其形式为“某,某也。”是研究两汉语音的重要资料。 二十

二、“娘日二母归泥”是什么意思?

“娘日二母归泥”这是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一文中得到的结论。这是说上古没有中古的娘母、日母,这两母在上古归于泥母。章氏所列论据,如“涅”从“日”声,“汝”从“女”声、“诺”从“若”声,“仍”从“乃”声等等。据此,章氏得出结论:“古音有舌头泥,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与古皆泥纽也。” 二十

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什么意思?

这是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和《切韵五声五十一声类考》中提出的观点。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依《切韵》反切的结果。实际也分为两类:一类只出现在三等韵前,可称为喻三(或称于母、云母);一类只出现在四等韵前,可称为喻四(或称喻母、余母、馀母) 二十

四、诗律的八种格式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二十

五、粘對與拗救 粘对:“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粘”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粘对规则,就是失对或者失粘。 拗救:律诗中如果诗句违背了平仄的规则,是格律不顺,这叫“拗”;如果“拗”了,就得在本句或者对句适当位置予以补救,这叫“救”。 如何“拗救”?

1、在A句型“仄仄平平仄”中,拗救有三种情况。其一,第三字一般要“论”。如果拗了,一般要在对句“平平仄仄平”中将第三字由仄改平来救;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拗)兹去,萧萧班(救)马鸣。”但因第三字可不论,故此种拗救只能是“半拗”,也可补救。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拗)为别,孤蓬万(不救)里征。”其二,如果第四个字拗了,则必须在对句第三字救。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其三,如果第

三、四字同时拗。也只能在对句第三字救。如杜甫《远送》:“草木岁(拗)月(拗)晚,关河霜(救)雪清,”

2、在B型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否则整句诗中除末尾一字为平处,就只剩第二字为平,这叫“犯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如果第一字不得已而拗了,就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

3、在C型句“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三字拗了,就造成句末三个仄音连用,不合律。得用本句第四字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字必须为平。

4、在D型句“仄仄仄平平”中,不能为第三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否则句末三字平声连用,这叫“三平调”。

二十六、从对仗的内容来看,有出句与对句意义相近,叫“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有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反,叫“反对”。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有对句与出句意义相承,叫“流水对”。流水对的两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表达各种意义关系的复句。有表因果的,假设的,连贯的。

从对仗的形式来看,除了出句与对句相对以外,还有同一句中前后两半相对,叫“当句对”或“句中对”。如“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白居易《代春赠》);有两联中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叫“隔句对”或“扇面对”。如“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如何?”(郑谷《寄裴晤员外》);有上下两句相对的字词不在相应的位置而是颠倒错综,叫“错综对”或“交股对”;有借用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对仗,叫“借对”。

重点翻译题

P165---《尧典》 P522---《日喻》

P753---《满井游记》

古代汉语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材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上册重点文选翻译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课程总结

古代汉语大二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古代汉语总结 重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