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夜书所见

发布时间:2020-03-03 02:24: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团圆的季节,也是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在秋天里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赠刘景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秋天的诗作——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可好了,他的诗有的描写田家生活片段,有的描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是美极了。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2、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明月下,他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我们一起读一读诗题——《夜书所见》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1 (2)“所见”是什么意思?

联系学过的古诗袁枚《所见》理解 (3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仔细看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过渡:诗人又是如何描写自己看到的景物呢?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战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挑水,挑担,挑夫)

(3)要想将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你们试试看。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二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2)学生自由读诗。

3、三读

2 (1)孩子们,请再次默读古诗,然后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现在请孩子们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师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4)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3 指名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过渡: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教师: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补充叶绍翁资料: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候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人家做儿子。他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个大官,因为政变受到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收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齐读——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旅馆,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单、寂寞、伤感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4

(三)学习

三、四两句

1、指示挂图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呢! 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3)齐读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来读一读。

6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 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在古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不便,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请孩子们课后去找找这些古诗,读读这些古诗。 板书:

景物

心情

梧叶

秋风

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挂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对古诗的理解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但并不局限于一字一词刻板的解释,而是注重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 7 会诗情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背诵古诗。“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拓展的环节,让学生理解同样包含秋思的古诗——唐代诗人李继的《枫桥夜泊》,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遗憾的是时间把握不够,拓展环节显得仓促,没有很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宽度。但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想我已经开启了孩子们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说课稿

舟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夜书所见免费 所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