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

发布时间:2020-03-03 21:07: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

李静 10080170157 如果伟大的人物总是孤独的,那么孔子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孔子自认为是自周公以来,礼乐崩坏之后,一切文化的传承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这样一位圣人的自信,和对于自我崇高使命感的认同。

孔子是否是伟大而孤独的探索者,也许不能草率的下结论。但是仅就《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好像缺少朋友,几乎没有记载。我只找到了两处,一处是“原壤夷矣。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不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朋友死,无所归,曰:与我殡”。这两条是《论语》仅有的可能是孔子的朋友的人,但是后者,由于初次一句话之外,比我无其他记录,所以难以考证。前者,能和孔子走的这么近,既然不是弟子,可能就是朋友了。但是这位似乎和孔子追求“典章/礼仪”的思想不大相符。这可能就是夫子所言的“和而不同”的境界。

孔子有没有单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呢?从论语之中来看,似乎没有。

但是,这并不代表孔子不懂得交友之道,从论语中的一些言论来看,孔子的交友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毕竟,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孔子的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方面:“君臣也,夫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知,孔子对于朋友之道也是十分看重的。

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以血缘为基础而建立的,孔子的儒家文化更是十分的看重血亲关系。五伦之中,只有“朋友之道”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人伦关系。《论语》之中不仅强调了朋友关系的重要性。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还对交友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者;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论语》当中还有大量的言论都涉及到了交友这个问题,有些是孔子在讨论其他问题带出的观点,有些是回答学生问题是的直接表达,有些是对别人的时间的评价。孔子是不是伟大的孤独者,暂且不论。孔子对于交友之道可谓是充满了智慧和见解。孔子关于朋友的许多观点时至今日都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首先:朋友的意义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这也许是论语之中最广为人熟知的一句话,这样直白的表达,阙是最永恒的名言。它喊出了每个人的心声,也许谁也说不清理由。但谁都会无条件的接受这句话。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孔子将结交到贤能的朋友,看作是“益者三乐”之一,可见孔子对于交友的看重。《论语》之中关于交友之乐,有着大量直白表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相想必孔子曾经结交过一些让他受益终生的朋友,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快乐记忆,要不然孔子怎么会这么多次忍不住的高呼“不亦乐乎”呢!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为政)。这句话很明了的解释了,朋友的意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之中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认识一个人,就先去了解他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就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大概。喷油反映着自己的内心。从个人的内心角度来理解就是:朋友之间没有亲人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作为联系,维系友情的是共同的价值取向,与朋友交往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找到一种社会意义的自我归属感。所以说“朋友是镜子”。

其次:怎样交友 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孔子认为,交友必须结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在孔子的交友思想里,朋友是个人学习的榜样,只有结交优秀的人才,才可以“见贤思齐”。当然,孔子这样讲是有一定的前提的,那就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孔子是十分看重个人的修身问题的。并且孔子认为,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德行,就会招来志同道合的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有人会觉得孔子的观点有些瞧不起普通人和比自己弱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无友不如己者”讲的是德行问题,不是狭隘的知识/技能问题。更何况孔夫子不是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我们要同正直的人、宽容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性情暴躁的人、优柔寡断的人和心怀鬼胎的人交朋友。具有正直特性的人可以焕发出我们的人格,可以在我们怯懦的时候给予力量。宽容作为一种深沉的美德,可以容纳海洋可以容纳天空,他比天空和海洋更宽广。见多识广也是孔子人为好朋友的一个标准,这同上一点所讲的是相通的。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夫子在给学生们讲述,左丘明耻于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结交,而不忘记在最后加上一句“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在想,此时夫子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还是一样的面带微笑吗,或者是表现出了对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的痛恨呢!夫子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也受到过小人背后的诋毁和诽谤,他一定对这类人又不一般的感受。

第三,孔子的哲学理论就是”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孔子的哲学理想几乎全部包含在其中,这也是孔子毕生的自我追求。所以孔子认为,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但是,中庸毕竟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孔子自己本人也承认这一点。这句话可贵之处,不是表明了孔子一贯的中庸追求,重要的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不得中行而与之”无法与言行合一中庸之人相交往。就“必也狂狷乎”一定要交到“狂”和“狷”这两种人。

这也体现了孔子一贯的现实主义精神。 最后:交友的原则

第一,朋友之间最重要的相处原则是“诚信”,虽然在《论语》孔子没有直接说过交友与诚信的关系,没有【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这样的表述,但是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我们知道曾子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深受其影响。

诚信不仅是朋友之间的第一原则,更是人际关系的基石,他是最低的要求但也是最高的境界。

第二,朋友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不是只有今人才知道的道理。孔子在几千年以前也注意到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这句话讲的是,与朋友交往要注意把握分寸,即使是对朋友的忠告,如果朋友不愿意听,就要立即打住。有时候“过犹不及”和啥都没做是一样的。形容朋友之间感情好会说“形影不离”,但是过分亲密就难免会发生摩擦。个人的私密空间有基本的保障,美好的友谊才会有生长的空间。

几千年前,社会没有今天这样复杂,少了现代社会的纷繁干扰,人际之间的感情也就更加的朴质一点。孔子对于友情的观点,也许还保留有人类最原始的一份真情。正是因为原始质朴,所以才会更加的贴近人性。

生活在当下,生活的步伐加快了,人们时刻处在一种追赶的状态之中,也许更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安静的思考这些充满了血肉的古老的话题。

我们每天不断的在各地穿梭,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可是当自己回头看看自己走过人生轨迹,却发现昨天刚留下的脚印,今天就已经模糊不堪了。反而是那些曾经的单纯的友谊,历久弥新。

作者的角度非常新颖,以前还真是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呢:)对于《论语》中跟“交友”有关的资料进行了专题性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归纳还是比较到位的。孔子有多少朋友未见统计,但是如果看看《史记〃孔子世家》还是应该有一些线索。另外,孔子与他的学生,应该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看看曾点、子路等人在他面前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了。你认为呢?

黄爱梅7-2

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论语交友心得

论语交友心得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从《论语》中感悟成长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

《论语》交友四则教学反思

于丹 论语 交友之道

看《论语》悟交友心得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