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历史)

发布时间:2020-03-02 23:14: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

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老师们的教材观、学生观、素质观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历史教材精心选取学生应了解的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本史实,采用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理论与观点,所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可适当打破教材中单一目、课、单元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不是教学的“圣经”。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课程开发意识。应有意识、多方面地围绕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机整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如何利用教材是教师教学观的基本体现,今天的教师需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史论和史观

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很多,包括正文、图片、地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注释等(【历史纵横】是与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各类历史知识。【资料回放】是配合课文中某些主要内容而列出的文献资料。【学思之窗】 提供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属于插入性思考)。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素材和例子,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1:必修1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二子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教材在本子目用文字叙述了分封制出现的原因、目的、对象、内容、作用等,同时提供了“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以及“西周分封示意图”。如何利用?

教材文字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西周分封示意图”可以利用一下。

(1) 西周封国示意图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 封国分同姓国和异姓国

② 受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 封国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

④ 同姓国和异姓国交错在一起

⑤ 同姓国多于异姓国

(2)西周的同姓国和异姓国的分布特点反映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二者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对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类似的可供挖掘的素材还很多,如必修一P13页“元朝行省图”,P41页“美国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等等。

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依据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如:关于古代西方的民主与法制评价的问题。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再如: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既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对封建制度而言显现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局限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新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进行教材的编写,而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顾及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的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因而,教材的体例并非通史体例,相对破坏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同为高一的学生,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很大。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案例2:我们可以构建文明史观下的通史体例,打乱教材原有的顺序,把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整合起来,形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体例。即使对同一单元内部我们也可以打乱教材编排顺序,如第四单元我们可以把第10课“鸦片战争”、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整合在一起,突出“反侵略”的主题,把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整合在一起教学,突出“求民主”的主题。

(三)将教材主干知识“纲要”或“线索”化

本次课改中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一标多本。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四个版本。不管你选用什么版本的教材,各个版本之间的具体叙述是不可能一样的,各个版本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因为如此,“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在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共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究竟要教些什么?不言而喻,要“教”课标所规定的目标,要“教”课标所规定的理念,要“教”课标所贯穿的教育思想。但从具体的历史知识角度看,只能是将教材主干知识“纲要”或“线索”化,即根据课标的有关规定,结合自己所使用教材的叙述方式,将所叙述的主要历史“纲要”式或“线索”式地呈现给学生。换言之,具体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只要掌握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纲要或线索就行了。

案例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单元,人教版与岳麓版都编了4课(每课的课标题,两个版本都不同),人民版编了5课,另编了“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根据上述观点,从知识的层面,讲这三个版本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只要讲清如下过程及其原因──“部落联盟→禅让→王位世袭→分封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可以了。学生接受、理解、掌握了这一过程及其原因,就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1个‘知道’、1个‘列举’、1个‘说明’、2个‘认识’、3个‘了解’”,就达到了课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至于老师如何讲授这一过程及其原因,在讲授这一过程及其原因的过程之中,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等,这涉及到本次课改的思想、理念等问题,从学生角度而言,涉及到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

(四)补充鲜活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资源丰富多彩,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虽然很多,但我们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可能还需要补充一些鲜活的学习资源。

案例4: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宜昌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示范课,谭建平,宜昌市金东方学校)

以下是本课教学案例节选

新课导入 :

“上课之前我想先做个小调查,题目是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展示材料:

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这是中国古人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天下一家、亲善和谐的大同世界。

故自其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就成为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大同理想在中国上空一直徘徊了二千余年。它犹如理想灯塔之光,不仅给失望中的人们不断带来希望,而且更感召着人们为之去做不懈努力。实际上世界各国都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1516年)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

探究问题1:中外相继提出的“大同社会”、“乌托邦”为什么没有实现?

引出“生产力”或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工业革命后人们继续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新课展开: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觉醒(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首先看看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3: 19世纪50年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时,英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铁产量等于其他国家的总和,棉布也占到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有人统计,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能力每1000年才增长1倍;而英国在19世纪的100年中,GDP增长了约4倍。而当时的英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仅相当于同期中国人口的约1/20。因此,无论从财富总值还是从平均每人可以占有的财富量衡量,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探究问题2: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这样的经济水平可以建立大同世界吗?

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展示材料:

材料4: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1/5,1867年则是2/5;1803年,收入最多的10%的人占有国家财富的2/5,1867年则超过50%。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约占总数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其中,不到家庭总数的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

材料5:在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能够购买的食品则从每星期116磅下降到45磅。按照这个标准,一个织工如果是5口之家,那么,每人每天可吃的事物大约是1磅多一点点(一磅约相当于市斤9两)。

──以上材料均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探究问题3:如果你是当时的纺织工人,你的理想生活是怎么样的?你想如何达到目的。(让学生来回答)

我们来看看卢德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材料6: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在历史上把破坏机器运动叫做“卢德运动”。19世纪初年,卢德运动蔓延到全国各个工业区,中心在诺丁翰。资产阶级开动国家机器,除严酷镇压外,1813年又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凡破坏机器者一律处死。

探究问题4:卢德没有成功,为什么?后来的工人又采取了哪些行动,结果如何?

我们再来看看托马斯·莫尔的继承者又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材料7:这次变革(工业革命)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一些思想家认识到:资本主义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东西,存在巨大的弊端,有很多丑陋现象。正如法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医生希望病人增多;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别人的楼起大火;玻璃匠梦想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皮匠希望大家的衣服和皮鞋快坏掉„„如果再往下演绎:棺材店老板希望天天死人„„

资本主义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那么理想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在思考、在探寻„„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主张并付之实践,比如课本P84页对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做出建立“新和谐公社”的努力。

材料8:这些改革者肯定没有考虑过革命或阶级斗争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被付诸实践。而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才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P532

探究问题5: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弊端在哪里?

政府和社会又在做什么?

材料9: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只崇尚利润,把其他一切都置于度外。雇主眼中只有利润,工人只是活的工具。社会的人文纽带完全被拧断了,社会强势群体对人的价值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利润。更有甚者,在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即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在最低水平上,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就这样,貌似科学、理性的“生产合理化”主导了一切,为取得最大的利润值,可以完全不顾劳动者的生存。

──摘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探究问题4: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是怎么样的态度?

为了说明设计意图,我原文摘录谭老师的“教学反思”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节内容放在必修一,也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放在这儿的,单独或从传统的观念和角度去把握,对于学生而言有点枯燥、有点突兀,现在的学生属于90后,有自己的观点,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社会的改变的巨大作用,不一定奏效。同时现在很多同学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好像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觉得马克思的理论太久远,太深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试图突破原来的框架,最后决定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属于人类自身不断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一个中点,强调人类不会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会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吸收营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创新,终究会迎来我们的理想社会。

因此我首先用几则材料分别说明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英国莫尔的“乌托邦”、傅里叶、欧文等的“空想社会主义”,让学生自觉得出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的结论。接着展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展示材料说明广大人民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再此情况下诞生马克思主义就顺理成章了。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条件,才导致了马克思特别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尽管今天来看阶级斗争我们不在特别强调,但不得不承认它有特定阶段的作用。

从上可效果来看,我用传统的教法和这种上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后面结合现实说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有广大的市场,但现在流行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也不是照搬,而是根据形势不同的发展变化,就像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

无独有偶,嘉兴教育学院的史平老师在回答某校两位90后高三文科班女生的问题“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马克思主义?”后曾撰文指出“具体到本案例,要释“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马克思主义”之疑,教师至少必须搞清楚以下几点:19世纪上半期的欧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19世纪上半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思想成果?当时的无产阶级需要怎样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已成为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大的力量之一”[2](p.366)的学说?实际上,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马克思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平心而论,翻开学生手中的教科书就不难发现,浙江省普通高中使用的人民版必修第一册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部分和人教版选修4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部分,对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都只是概述,以论为主,几乎没有具体的史实,更缺乏典型的细节,这当然不利于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血腥与罪恶的一面,因而也就难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说了。同样是概述,如采用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的以下表述,学生的疑惑或许不至于产生: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4](p.103~104)

作为历史教师,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应当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史料,以弥补教材之缺憾。家中正好有一些书可以查阅,于是“英国棉纺织厂的工人构成”[5](p.27)、“英国布拉克波恩居民的情况”[6](p.189)、“德国纺织业区工人的贫困状况”[6](p.202~203)、居斯塔夫·多雷所画的(伦敦)《韦特华斯大街》[4](p.110)、布朗版画《破坏机器者》[7](p.467)、英国漫画:《曼彻斯特的英雄们》[7](p.469)等包含统计数字、文字描述、绘画作品的多种史料就呈现在了两位女生面前。这些典型史料对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工人政治权利的有限性及其斗争等方面有着极为准确和直观形象的反映。有此铺垫,再结合教材进行思考,沿着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路径,她们自然就易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什么会趋向尖锐,马克思主义何以诞生并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详见《帮助学生抵达“历史现场”的路径──以释“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马克思主义”之疑为例》,《历史教学》,2009年第1期)

案例5: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宜昌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示范课)

以下是本课教学案例节选

逐步突破:

1、寻找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设问: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顾《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并阅读补充资料后得出答案: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后应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应属于全体劳动人民

2、放眼西方──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经学过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情况,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设问:回顾前面学过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们以什么思想为指导?采取的是什么做法?有何进步之处?又存在着什么局限?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得出结论:以启蒙思想为指导,否定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广泛采用代议制的形式和三权分立的分则,实行政党竞争。但总地来说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是少数人的民主。

3、审视苏联──对无产阶级专政与一党制的思考

通过教师补充介绍苏联高中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利与弊,引发学生对苏联经验的理性思考。

4、前车之鉴──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

引导学生回顾旧民主主义失败的教训,让学生明确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回望神州──中国的国情

引导学生阅读学案上提供的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确中国的国情,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A、中国共产党虽然最初定位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在其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28年(1921-1949)革命历程中,并不是孤军奋战,从大革命时期开始,中共就联合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斗争,可以说,后三者都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同盟军,在各个不同的革命时期都曾经给过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B、在民主革命的过程当中中国曾经诞生了一系列的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大多代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曾经给予过中国共产党以同情和支持,且他们追求民主独立自由的政治诉求与中共是一致的。

C、蒋介石政府正是因为实行事实上的***和独裁统治,使民主党派纷纷与之决裂,从而在政治上极大地孤立并最终走向了失败,前车之鉴,殷鉴不远。

D、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权实践来看,无论是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都是联合各革命阶级的专政。

综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一个初步讨论:

1、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专政?

2、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让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力?

为了说明设计意图,我原文摘录毕老师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节探究课,怎样讲好这节课,可以说还是费了不少周章。讲好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制度的创新;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观念去审视这些制度,从而加强对我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这节课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但又最忌讲成一节政治课,这就需要紧紧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牢牢记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综合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包括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再结合中国的国情,让学生自己明白----选择这些政治制度原来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借鉴和吸取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之后的产物。这就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自己去推断出这个结论。”

(五)比较化地处理教材上的相关历史知识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也就无法认识。所以,比较,实际上是进行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也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上述的“基本方法”中,“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其操作层面讲,就是比较的方法。

案例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呈现的具体内容,“比较”一些什么?还要进一步增减什么之后进行“比较”?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价值判断”:你认为只有对这一历史作如此比较,学习这一历史才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学习这一单元时,进行下列比较最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比较古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部落联盟→禅让→王位世袭→分封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变化的不同原因,(1)认识、理解、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势造英雄,英雄造历史;(2)认识、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3)认识、理解、把握“权力”的自然属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2、通过比较古代中国的宗法政治和官僚政治的异同,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认识、理解、把握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现象,如世界史上少有的、周期性的改朝换代现象,或“王朝兴衰周期率”现象等;(2)认识、理解、把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忠孝与逆反等;(3)与贵族政治相比,认识、理解、把握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等。

3、通过比较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与周朝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异同和影响,认识、理解、把握世界史上“唯一未中断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的文明古国得以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4、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帝王,认识历史人物,镜鉴历史人物,“资政”当代社会。

又如,我们可以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后,在学习第二单元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古希腊民主政治进行对比。为什么将二者对比?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二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古代大河流域文明(东方文明)和古代海洋文明(古代西方文明),没有好坏之分,高低优劣之别,都对各自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案例7:专制集权与民主政治──古代中国、希腊政治制度之比较(宜昌市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会示范课,李文安,夷陵中学,现工作于陕西省西安中学)

以下是教学设计节选

学习环节一:了解不同

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有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专制集权与民主政治

中国:皇位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希腊:公民大会、民主、法律、平等„„

学习环节二:探源不同

为什么古代中国和希腊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

学生讨论(相互协作:交流思想,汇总答案,代表发言)

提示:分别通过有关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以比较的东西还很多。对于这些可以比较的历史,不一定都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完成,这要根据你的学生情况,根据当下社会的时政情况,根据高考的情况决定。

(六)关键点上尽可能“细节化”

历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创造的,历史是一个“过程”,所以,讲历史不可能没有细节,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所在。但中学历史课不是说评书、讲故事,不能完全由细节构成;课改后的中学历史课,“一标多本”,更不能陷于某一本教材所举的历史细节之中。笔者认为,应该在上述举“纲要”或拉“线索”的关键之处,在上述“比较”的关键之处,尽可能找到、找准历史的细节,使学生看到历史之“龙”的“眼睛”,使学生感受到活灵活现的历史。

案例8:如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由“天下为公”转变为“天下为家”进行设计时,针对人教版、人民版教材结论式叙述和岳麓版没有叙述的“叙述”(人教版:“禹年老时沿用禅让的贯例,选举继位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人民版:“禹的儿子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转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而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岳麓版:“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大象版笔者未见过,故而未录,下同),我认为增加如下细节和说明是必要的:

《史记·夏本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诸候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孟子·美章》载:“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阳,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启贤,能敬承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

据战国时的《竹书纪年》载:“益于启位,启杀之”。

上述记载有差异,前者是用“和平”方式完成了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后者是用“武力”的方式完成了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是对传统的公众“先贤与能”权力的否定,或对“禅让制”的否定,而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权力──王权,并被固定下来而成为新的传统,古代中国因此也就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了“国家”的时代。

从上述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或者产生更多的历史疑问,如为什么恰恰在启之时“禅让”不下去了?启若“不贤”,我国会在什么时候“建国”呢?为什么上述书载会有差异,到底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等等。

案例9:对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时时,其中关于秦始皇“专制”的问题,我认为增加如下一些“细节”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一是增加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之间的不同叙述(人教版:“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人教版在本课的“学思之窗”栏目中译编了《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岳麓版:“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中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人民版:“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李斯所说的‘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就是说,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人民版本课的标题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使学生知道关于“专制主义”问题在学术教育界的不同观点,同时,也能让学生知道同一历史问题,教科书之间的表述,竟有如此之大的差别;二是增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秦始皇的一段话:“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用具体史料帮助学生认识秦始皇不准他人议己,死后也不准他人议己的“专制”态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从《史记》中看,确实是自秦始皇就开始了的。

通过上述细节的展示和相关说明,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唯物史观”等,会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的能力等,一句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关键点”上的“细节化”,会更好地实现本次课改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机械使用教材,按照单一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合理调整、充实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

(七)重视历史概念的阐释

教科书出现了许多概念,如宗法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民主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概念,有的属一般常识、有的属比较专深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提炼精髓,详略得当,深入浅出。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挖掘小学品德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历史)
《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因素(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