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7: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民歌运动,1958,是本时期出现的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这场运动始于群众自发,但后来转化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全民运动”。实际上配合与反映了当时忽略客观现实规律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绝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没有艺术感。在民歌运动的同时,理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作为前提和结论,提出要“开一代诗风”。

政治抒情诗: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诗歌的主题通常是普遍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大我”。贺敬之《骑在时代的马背上放身歌唱》;

2.高昂的格调和战斗的主旋律。重视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作品适合朗读,强调其斗争性和宣传鼓动。严阵《竹矛》、郭沫若《十年颂歌》;

3.热情奔放的语言。(重视情感效应。)

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对当代诗坛产生广泛影响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诗体。主要追求如何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抒情诗中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以闻捷、李瑛、李季为代表,如闻捷的《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面貌的激情赞歌。

长篇叙事诗: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得抒情诗便显得领域日渐狭隘,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的一批诗人的“史诗情节”将他们重新带入叙事诗创作。希望告别浮躁,写出内涵深广的诗歌。这些长篇叙事诗大多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不少具有史诗性特征的英雄形象。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新散曲体:句式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融合民歌和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有变化的韵律,从而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抒情性散文,也有称艺术性散文、美文。是一种注重抒情、突出作品艺术审美功能,追求诗意的散文。抒情性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深厚的传统,现代文学也有不少抒情散文大家,杨牧、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

“杨朔模式”,即(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不足在于表现宏大的政治主题,不可避免的被时代所限,而又因为刻意追求“诗意”,显得做作,遮蔽了生活的真实。“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志”的结构,遭人诟病,有人评价“杨朔模式”为“散文新八股”。叙事散文是一种侧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同抒情散文相比,1949—1962年的叙事散文创作数量相对较少。吴伯萧《北极星》曹靖华《望断南飞雁》菡子《乡村集》等比较有影响。叙事性散文主要是着重会议革命历史中的人和事。

“三家村”的杂文

60年代初政策调整的时期,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前线》杂志上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合写《三家村札记》,“三家村”因此得名。

作者都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针砭时弊的人,他们取材丰富,主题鲜明,感情炽烈、暴露“大

跃进”、“浮夸风”的危害或者答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笔锋尖锐,酣畅淋漓。有邓拓的《燕山夜话》等。 “干预生活”报告文学: 以主题的新颖和表现大胆著名,其报告文学中的议论性语言,深刻有力,具有激情和感染力。影响了问题报告文学的写作。如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人妖之间》,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和问题,喜欢以政论的语调来夹叙夹议。

新编历史剧指以历史时空为背景的创作,即古装戏,并非一定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表现的历史剧,这些戏因此也称为新编古代戏。

现代戏是指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为现代的剧作。新中国最初的现代戏是婚姻家庭领域歌唱新生活嘲笑旧俗的,而且全出现在比较年轻、形式相比之下较为灵活、容易表现现代生活的剧种,有评剧《小女婿》《刘巧儿》,沪剧《罗汉钱》等

革命历史题材剧: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题材的文学创作,是新中国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这种剧本创作于延安文学阶段,自然延伸到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可以说覆盖了整个革命斗争史,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艺的中国革命史。如陈其通《万水千山》,概括了历时两年跨越万水千山的长征,赞颂了毛泽东、党、红军指导员的崇高的精神、革命情操以及献身精神。

历史题材剧:新创编的历史剧包括写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以历史记载为故事依据的历史剧,也包括以历史为故事背景虚构的理事题材戏,而以前者为主,是历史剧的正宗,形式上,戏曲史表现这种题材的本行,歌剧和话剧也没有技术处理的障碍。以话剧最为突出,如老舍《茶馆》,描写近五十年的历史越来越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已经不可救药,一个新的社会正呼之欲出。

“第四种剧本”:是超越和突破了工人剧本、农民剧本、部队剧本这三种模式化剧本的另类剧本,出现在1956-1957年的短暂时间内,第四种剧本突破了此前为表现政治观念而形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和脱离生活的虚假描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的一次超越、批判和否定,标志着戏剧文学回到人性和现实主义的道路。如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地下诗歌:指在*中未公开发表(出版),与公开发表的主流诗歌相对峙的、共时存在并产生文学影响的“另类”文学创作。这些诗歌创作者迫于政治原因而转入“地下”、“潜在”写作,并在诗歌的创作观念、创作特征、审美旨趣、审美接受等方面表现出了与当时的主流诗歌迥异的艺术特色,在当时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被湮没、被遗忘的潜流状态但酝酿了 “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

“四五”**诗歌运动:1976爆发,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观,“童怀周”编辑的《**诗抄》,集中体现了**诗歌的创作成就,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四人帮的痛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意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启示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壮烈悲愤的风格,朴实生动的语言。

*20世纪70年代,在贵州高原的一个废弃天主教堂里,青年诗人和文艺爱

好者冒着生命危险,被劳改、监禁、处决的厄运讨论文学,写下叛逆者的心声。代表作有黄翔的《火神交响曲》、哑默的《海鸥》。

“白洋淀诗群”: 狭义:白洋淀插队的知青诗人

广义:外围的准白洋淀成员,包括同时期在其他地方插队的北京青年(山西的食指、黑龙江的马佳、内蒙的史铁生),留在城里的北京青年,后来聚集在民刊《今天》周围的成员(北岛、江河、杨炼等),新时期后的一部分诗人、作家、画家、电影导演(卢中南、陈凯歌、田壮壮), 以现代诗为其主要标志,抒发这个时代的理性精神。芒克《天空》、多多《致太阳》

“第三代诗”:1980年代中后期,概念源于《第三代诗会》漠视秩序和规范的流派,是对朦胧诗派的反叛,以韩东为代表的“他们”、“海上诗群”、“非非主义”、女性诗歌、撒娇派,“反崇高”和平民意识和世俗化倾向;语言上的“非意象化”(反优雅)与消解深度的口语化倾向;“反文化”与文化重构意识;生命体验与“内审视”的创作倾向;“认识自我”的焦灼与困惑;对性意识与原始生命力的正面表现。推进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变革的进程,开辟了一个更具艺术活力的诗歌时代。

“归来者”的诗:20世纪50年代因政治、艺术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处置,新时期重返诗坛进行创作的一批诗人。有“反右”扩大化中被错划右派的诗人,如艾青、公刘、流沙河等;因胡风事件罹难的“七月诗人”;由于艺术与政治原因在“*”之前就相继从诗坛消失的诗人,如蔡其矫和郑敏。特征:沧桑感的“归来”主题;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感伤诗情,悲怆主题;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

朦胧诗:1980年前后诗坛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和探索意识的诗歌,由于人们意识的不理解或难以接受,便称之“新诗潮”、“朦胧诗”,它是新诗坛现代主义思潮的先驱,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代表作家有 北岛、顾城、舒婷。

女性诗歌:(第三代诗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出现,代表诗人有瞿永明、伊蕾等。它不再是“女性写的诗”,而是“写女性的诗”。抒写女性自身丰富而隐秘的内在世界,主题是女性的精神性别,“黑夜意识”的阐述:女性躯体的书写: 自白叙说的方式。

潜流散文: 指“*”期间与按照文学规范创作的显流散文相对应的一种散文,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它们一般以隐藏的方式进行创作且不能公开。特点是情真,是一种个体性话语。代表这个时期散文的创作水平,丰子恺《缘缘堂续笔》、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陈白尘《牛棚日记》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19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宏观全景手法来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它突破了以往报告文学写一人一事的单元思维框架,反映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时代精神风貌,发展了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具有篇幅长、信息量大、气势恢弘以及浓厚的调研性、学术性、思辨性等特点。 徐达《哥德巴赫猜想》

社会主义教育剧: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意图教育青年,灌输革命思想的戏剧。代表作:样板戏《红灯记》、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

革命现代京剧:是“*”中的艺术宠儿,是标准的革命艺术、无产阶级艺术,他们无不阐发阶级斗争、武装夺权的主题。风格钢筋挺拔、高亢明亮。正面人物“高大全”,舍身忘我地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献身。主要人物多是无产阶级英雄,一般是党和军队的基层干部。故事叙述往往紧张惊险,富于悬念,穿插得当,少有散软无用的场面。

样板戏:得名于1967年《红旗》1967年第六期的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如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宣传毛泽东思想,为工农兵服务。

史传性散文:作为一种具有纪实性和史料性的散文,是以人物的生平事迹作为写作题材的散文文学作品,它包括自传性回忆录和他传文学作品等。一般记录传主亲身经历、回忆旧人旧事,表达对“*”和极“左”政治的反思和批判。代表作:郭沫若《晚年岁月》、季羡林《留德十年》、韦君宜《思痛录》。

史志性报告文学:指那些有意立足于历史文化,试图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来重新审视历史的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代表作:钱钢《海葬》、《唐山大地震》等。

知识分子报告文学: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以徐迟为科学家立传的《哥德巴赫猜想》;随后出现为普通知识分子立传的作品,代表有黄钢《亚洲新大陆的崛起》、霍达《国殇》、黄宗英《大雁情》等。探索戏剧:20世纪80年代,一些剧作家不满旧戏剧单调、枯燥的形式,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思维和技巧进行戏剧革新实验,确立舞台假定性,剧本非理性的结构,夸张荒诞的叙事手法,人物心理可以直接呈现,采用舞蹈、音乐、诗歌、雕刻等多种形式,综合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代表作:高行健《野人》、《车站》、《绝对信号》、李云龙《洒满月光的荒原》。

现实主义话剧

指按照传统戏剧手法,着重关注现实生活内容,采用理性的结构,通过对社会人生的外部真实来描写它的本质,叙事真实符合逻辑,能呈现对社会的新鲜感受和深刻发现。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

话剧双峰:指“现实主义话剧和探索话剧合流”的两部代表作:刘锦云《狗儿爷涅槃》、杨健、陈子度、朱晓平的《桑树坪纪事》。

“个人化”诗歌:诗人从个体身份和立场出发,独立接入文化处境、处理时代生存生命问题的一种话语姿态和写作方式。它常常以个人方式承担人类的命运和文学的诉求,弘扬个人话语的权利,源自个人话语又超越个人话语。

艺术特色:1注重叙事性,感觉化细节,想象更加丰富。2 语言修辞意识的高扬。反讽、隐喻、引文镶嵌、戏剧化、跨文体、散文化,灵活复杂又具有广融性。“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如欧阳江河的《时装店》。

文化散文: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

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艺术特点:在艺术上,创作主题博大沉雄的气度与表现对象的融会贯通,显现出“大散文“的气象,从而在当代散文中独树一帜。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三话”。

先锋戏剧:是80年代探索戏剧的延续,受欧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反叛和解构传统的倾向,有些作品在怪诞形式下透出深刻的人生感悟。如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林兆华《三姐妹.等待戈多》。

70后诗歌:专指生于70年代的中国诗人概念,最早来自1996年民刊《黑蓝》,代表诗人有蒋浩、姜涛、胡续东等人,有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化气息,写作题材日常化,审美趣味个人化、细节化,道德现实化、底线化。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定稿)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