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逍遥游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3 03:40: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逍遥游研究综述

【摘要】: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从庄子及其文本诞生的那一天起,庄学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这与“《庄子》是一个常解常新的文本,建基于否定—超越的本体论、建基于怀疑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及其哲学视野的开放性、语言方式的暗示性”有关【1】:也与其人文精神藉慰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的心灵,被一部分人当做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有关。这些特点,注定了庄学不可能“一语道尽”,而只可能是“一言难尽”。

【关键词】:逍遥主题 特征

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庄学研究

庄学在先秦算不上“显学”,但是一出现就被人们所关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第一研究学者是惠施,他对庄子做过评论,在《庄子》文本就有多出记载:如“人而无情,何以谓人”【2】批评庄子把人看做“无情’的,与其他动物并无区别。魏晋时代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废除,思想文化领域空前解放,出现了庄学研究第一个高潮。“竹林七贤”中多数是庄子的信徒,对庄学研究贡献较大。嵇康在《山与巨源绝交书》中声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都“好老庄”。郭象的《庄子注》成为《庄子》定本和现存最早饿注木,对庄学研究的贡献卓越。《庄子》研究的第二个高潮时宋明两代。“著作达二百三十多种。这时期虽然还是以注释音义为主,但论说的成分大量增加”【3】,以儒论庄、以理论庄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当时的许多政治、思想、文学家都参与过《庄子》的评论,如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二程、朱熹,明代王世贞、李卓吾等人。宋代理学盛行,这一时期对庄学以批评为主;明代也盛行理学,但这时的儒生不在想宋儒那样拘谨,对庄子的批评少了。清代《庄子》研究著作丰硕,以儒注庄和考据成为这时期主要成果。其代表作有王夫之《庄子解》、宜颖《南华真经》、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从清末到建国初期,以校勘注释取得成绩最大。其代表作有马叙伦《庄子义证》、王叔岷《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为现代庄学研究发展期,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干扰,成绩不大。十年*期间庄学研究更是停止不缺钱。这一时期,学者们力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围绕庄子的阶级属性及其庄子评价进行争论。其代表作是《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哲学》编辑部编辑的《庄子哲学讨论集》。

二、《逍遥游》的主题研究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第一篇,所谓“逍遥游”,意思是放浪不羁、怡然自得、遨游于天地之间,也就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

(一)“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

的精神追求。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二)而“逍遥”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三)“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4】《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5】《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6】“夫子与之游”【7】,“吾王不游,吾和以休。”【8】“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9】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作劳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

(四)至于文中何为”逍遥”,大致有一下几种理解:

1无论大小,任其性则逍遥。

(1)郭象《庄子注》曰:“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2)成玄英《庄子序》引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3)郭庆藩疏:刘孝标《注》云: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 “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鴳 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 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 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 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支氏《逍遥论》曰: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 大道,而寄指鹏、鴳。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 游无穷于放浪。 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遥然不我得; 玄感不为, 不疾而速, 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 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2“无恃”才是逍遥。

(1)成玄英《庄子序》引支道林(遁)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2)孙其敏《中国学术思想》:“《逍遥游》开宗明义极大破时空。以见相待为现象界。绝对界既离一切差别对待,自绝名相而超然物外也。”

3逍遥就是“无为”。

(1)成玄英《庄子序》引顾柏彤:“消着,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2)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证》:“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自树一义则可,若以之释本篇,则失其旨矣。本篇之旨在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人之不能逍遥者,有为也。其所为者,名也,功也,己也。此外则有有用之材也。故篇中揭其纲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大樗无用。夫至于无名、无功、无己、无用,斯无为矣,斯逍遥矣。”

4大而能化为逍遥。

(1)浦江清《逍遥游之话》:“庄子在别篇里有齐大小的意思,在这一篇里没有。不仅没有,而且说小不如大。所以庄子的原意,有郭象的解说,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

(2)“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

三《逍遥游》的特征研究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体道”、“闻道”、“与天为徒”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具体说来,“逍遥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骈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人间世》)“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心乎德之和。”(《德充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世俗社会之间,整个世界幻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游心”集中体现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其次,“逍遥游”是飘渺之游。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飘渺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玄妙的特征。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以游无极之野”(《在宥》),“游乎万物之所始终”(《达生》),“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马蹄》中提到的“至德之世”,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从学理的角度来讲只能算是一种理论构想,是人为设想的理想社会。在西方也有不少理论家和实践家构想过雷同的理想社会。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幻化虚无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故而,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幻境、理想的殿堂。

然后,“逍遥游”是自然之游。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如“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9]庄子使用“自然”来反衬“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综上所述,对《逍遥游》的复杂思想和历史上产生的复杂作用,不应给以笼统的、武断的肯定或否定。科学的态度应是具体的分析,应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长河中去品评。

【1】刘成纪:《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9)

【2】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4

【3】曹础基:《庄子浅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56

【4】郭庆藩著 .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1.

【5】郭庆藩著 .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1

【6】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里仁【M】.中 华书局出版社, 1983.

【7】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离娄下【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

【8】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梁惠王下【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

【9】王先谦 著 .诸子集成·荀子·王霸【M】.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6.

【10】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述而【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先秦散文研究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研究综述
《逍遥游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