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同性恋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2: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同性恋研究综述

艾福娇 陈秀兰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

同性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要端正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同性恋。本文将综述各位学者的研究,向读者剖析同性恋的历史渊源、内涵和性质、同性恋的成因,并探讨对同性恋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同性恋,历史渊源,性质,成因, 态度

“同性恋”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像张国荣坠楼事件,曾经掀起一片对“同性恋”问题的激烈探讨。我国学者于1989-1990 年对两万名国人调查, 发现中国当代有7.6% 的大学生、2.54% 的已婚农民有同性恋行为(上海性社会学中心刘达临等)。1991 年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市成年男性中2% -4% 是同性恋者。据调查统计,素质型同性恋约占中国人口的2% ,约3 000 万;如果加上有同性恋感情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3% -3.5% ,约4 000 万人左右。同性恋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承认同性恋的存在,我们要端正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了解同性恋。本文将借花献佛,结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向读者们剖析一下同性恋的历史渊源、内涵和性质、同性恋的成因,并探讨对同性恋的正确态度。

一、同性恋的历史渊源

吴奇曾在《古希腊的同性恋》论述了古希腊的同性恋的奇异现象: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在古希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人们对婚姻中的性关系以及男女间的性爱关系并不表现出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热情,而处于理论和道德关注中心的是一个自由的成年男子和一个参与未来城邦管理的还未长胡子的男童之间的性爱关系[1]。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下史和野史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像脍炙人口的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下不忍惊醒共寝的董贤“断袖而起”的事实,实际上就是同性恋的现象。另据考证,自我国商代的“比顽童”到清朝的“象姑”,各朝各代都不乏同性爱者,尤以宋代为最盛。而且,像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金瓶梅》等名著中都有对同性恋现象的描写,更有《品花宝鉴》则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

在中世纪,出于《圣经》的训诫,同性恋行为被当作重罪受到严厉惩罚。但是,在教会独裁时代,不仅是同性性行为,即便是异性性行为也受到压抑,因为它们都是肮脏的肉体行为,都是人类堕落的体现。所以,同性恋并不比异性间的通奸更坏。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同性恋行为被病理化,同性恋者被当作性倒错者、越轨者。到19 世纪,这种观点占据了上风,并且“创造”出了“同性恋”这一专有名词。人们将“同性恋”与“正常”性行为区分开来,同性恋被视为反常的性取向,同性恋者被认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存在。

弗洛伊德1935 年就提出了同性恋并非疾病的论点, 但是到1973 年才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 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社会对同性恋的压制开始松动。

西方自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同性恋者权利运动”为理解同性恋增加了更多的变数。人们把歧视同性恋与政治压迫联系起来,在反抗“同性恋恐惧症”的同时,对同性恋作了全新解释。他们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对抗父权制的传统观念。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各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开始明显放宽。1992 年, 联合国卫生组织才做出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出去的决定。90 年代后出现的“酷儿理论”更是异军突起,既挑战对同性恋的污蔑,又反对肯定同性恋的主张,向一切“正常”、“常态”以及既成规定发起攻击;他们反对“存在”(being) 只强调“行动”(doing) ,主张“建构”而反对“本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个人,把同性恋看成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认为同性恋与道德无关。

二、同性恋的内涵和性质

“同性恋”概念最初是德国医生Benert 于1869 年提出,他认为,“同性恋是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的现象。”

人们根据对同性恋的研究,将同性恋分为:真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精神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也称素质性同性恋。真性同性恋者的身心素质上与普通人相比有极大的不同,他们大多具有较多的异性特征。他们的性活动不仅仅是感情之间的吸引和依恋,而且还包括肉体上的性行为。假性同性恋,也称为境遇性同性恋。通常指由于长期生活在与异性隔离的生活环境中,如军营、海轮、监狱等地方。由于没有合适的异性伙伴,而把同性作为满足自己性欲对象的同性恋者。这类同性恋者主要是由生活情境造成的,一旦生活情境改变,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情欲对象,与异性相恋。精神性同性恋,称为同性爱慕。这种同性恋只表现在个人精神上,把对同性恋的欲望存于心底或幻想、梦想之中。

二、同性恋的成因

同性恋, 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反常、病态、罪恶与犯罪,后来就同性恋是否属于心理障碍,很长时间国内外对此也有许多争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变态行为,社会应对同性恋采取宽容态度。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者生活的一种非健康状态。所以,了解同性恋的成因,对同性恋者本人,及关注他们人群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同性恋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机制说”和“社会心理机制说”。

(一)生理机制说

生理机制说认为,同性恋是由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决定的。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谁是同性恋,谁不是同性恋。克尔曼的研究发现, 对单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为100%, 而对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同病率不足15%。对此结果,有人提出质疑。 美国的海莫等人发现, 异性恋兄弟在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 同性恋兄弟的基因共有率则高于。这一研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染色体。对此进一步的研究是以对同性恋兄弟为对象的分析, 表明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而研究小组对女性同性恋者的研究还初步显示, 女性的性取向也是受基因影响的。目前, 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证明, 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 即性取向的全部遗传力对于男子来说大约是, 对于妇女来说约为。川性激素因素方面。维兰尼等人发现, 男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比异性恋对照组少, 而女同性恋者尿中的翠丸酮则比异性恋对照组多, 对此有的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川等人于、年发现, 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期, 雄性激素的过多或过少, 对性别的分化大有影响。「司但也有实验表明, 给男同性恋者补用肇丸激素的结果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 只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川另外, 有人指出, 每个人都有男女两性的性激素存在, 当这两种性激素的分泌失调时, 则可产生性取向的变态。阁可以说, 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 但仍难以确定, 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另外, 酗酒、糖尿病也足以使翠丸酮素降低, 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造成混淆。除了遗传基因和激素水平之外, 还有人研究了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少数研究者宣称, 已在下丘脑中发现了控制男女两性性反应类型的脑中枢, 其中最著名的是列维关于影响男子同性恋的生物学证据的发现。

(二)社会心理机制说

社会心理机制说,则否认器质性原因,认为同性恋是成长环境和心理冲突造成的分支学说比较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是“性倒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能解决的后效”[2 ]; 而女同性恋则是由“阴茎嫉妒”造成的[3 ]。行为主义特别重视偶然事件和特殊经历的影响,他们认为,青春期发育开始以后,青少年在性生理上开始成熟并产生性冲动,可是在现实条件下无法通过正常的两性活动获得满足,如果在此期间偶然通过同性的性行为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同性性行为产生强化,在反复强化之下就会形成同性恋。

另外,我国学者李银河提出的“空白占据理论”和行为主义的思想较一致,认为认为是非常态下的同性性行为占据了性取向上的空白。而“特殊经历说”则认为,当个体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一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异性交往得不到正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诱发同性性行为,进而发展为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这些理论的探讨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同性恋的本质,消除了一些人们对同性恋的误解。

三、结束语

同性恋的发生,并非社会开放的结果,它是在历史长河中早就存在的。从中外的文化长河中,我们找到同性恋的许多星星点点。所以,同性恋的发生是必然存在其客观原因的,对同性恋者采取歧视、排斥、压制态度是不对,而宽容、理解和帮助对同性恋者来说,是非常必需的。明确这一点,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是极为重要的。另外,我们也发现很多同性恋者自己其实也是情非得已,多少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这种爱恋,只得通过手术将自己变性,多少人因为同性恋而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自杀,还有多少人因为同性恋而犯罪。所以,宽容又不等于不管不顾。综合各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特别是心理机制学说,我们发现,儿童的成长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同性恋的成因研究,也提示了性教育的必要性。性教育,在我国大陆还只是被大家提及,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是值得大家,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件事情。 参考资料:

[1]吴奇,古希腊的同性恋,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 卷第3 期2007 年8 月;

[2]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EBöOL ].h t tp: www.daodoc.com;

[3]汪新建, 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 ].医学与哲学, 2002, 23 (4) : 1- 4.;

[4]余放争、杨国纲、余翔,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医学信息2005 年12 月第18 卷第12 期;

[5]周荣祥,揭秘同性恋,《性·健康》,人民卫生出版社;

[6]饶夏,同性恋的社会心理诱因及其健康状况,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7]李阳、张延华、张海霞,《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年6 月第28 卷第6 期总第334 期;

[8]王乃信.当前国内对同性恋问题的不同观点[J].医学与哲学,1998,19; [9]倪晓日方,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红河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03。

年12月。

作者简介:艾福娇(1983-),女,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陈秀兰(1984-),女,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咨询。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同性恋论文

护理研究综述

钢铁企业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2

新药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示例

如何写研究综述

同性恋研究综述
《同性恋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