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央银行复习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22:47: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个国家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出现在二战后,其组成国主要是地域相连的欠发达地区。准中央银行制度: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2、【中央银行的两大类业务】银行性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经理国库业务、会计业务、清算业务,具体的资产负债业务又包括货币发行业务、发行央行证券、黄金和外汇业务、准备金和存款业务、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管理性业务:存款准备金管理;货币流通管理;货币市场监管;黄金、外汇管理;征信管理;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反洗钱和金融安全管理;金融统计业务;国际金融活动和协调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稽核、检查、审计。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和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A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a.央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b.央行业务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c.央行与政府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都不同;d.央行与政府形成互补和制约的关系,增加决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e.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B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享有“政府范围内的独立”,而不能完全凌驾于政府之上。a.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b.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看,要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使用;c.从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关系看,个人理性行为往往导致社会理性结果失败,出现“囚徒困境”局面。

4、贴现: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交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收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后,将扣除后的净额交给汇票持有人。再贴现:商业银行为弥补营运资金不足,将由贴现取得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交给央行,请求央行以一定的贴现率对商业票据进行二次买进的经济行为。转贴现: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向同业机构进行贴现,不同于再贴现,可以在银行之间连续进行。结算:为实现由商品交易、劳动供给、金融活动、消费行为发生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发生的货币支付。清算: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

5、【衡量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内部指标包括反映货币供给数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和反映币值情况变动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贬值率。外部指标包括反映总体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GDP、GNP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和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GNP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6、货币政策时滞:任何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成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是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包括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7、【金融监管负面清单】金融法律、法规或金融监管当局部门规章明确禁止或限制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的清单。积极效应:1)金融体系自主发展带来金融深化和效率提高。2)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的边界。3)提高了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压缩了金融监管权力的寻租空间。负面效应:1)金融市场主体负面清单外事项的自主决定,实质是金融自由化,给金融稳定带来挑战。2)金融监管负面清单外金融创新的自主发展,使监管部门无法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并采取监管措施,无法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3)对于清单外事项监管部门限制市场准入,就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主体、业务、产品市场准入后的事中和事后监管,给金融法律适应性及金融监管能力带来新挑战。

8、对敲: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买入和卖出同一数量和价格的同种债券,成交后再以相同方式卖出和买入该债券;其结果并未发生资金的真正交割,而市场交易量大增,造成价量配合的虚假行情,伺机获取差价。洗空:大量买入,造成股票价格上升和短缺,操纵市场和价格,迫使市场购买者以操纵价格买入。抢帽子:反向操作,看多做空,属于高风险的股票操作行为。在期市上,投机者当天先低价购进预期期价上涨的期货合约开仓,等期价上涨到某一价位时,当天再卖出所买进的期货合约平仓,以获取差额利润;或进行相反操作获取差额利润。

9、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是生产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

生产能力标准是指拿出一部分国民收入偿还外债本息后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资源转换能力标准是指用于偿还外债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能否转换为外汇。

10、基本汇率种类:固定汇率:二战后较长时期所实行的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浮动汇率:各国对汇率波动不加限制,听任其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涨跌,各国央行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率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即期、远期汇率;基本、交叉汇率;买入、卖出、中间汇率;电汇、信汇、票汇;名义、实际汇率;开盘、收盘汇率;官方、市场汇率;同业、商人汇率。

11、【央行的三大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央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其发行的纸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同时央行必须维护本国货币正常流通和币值稳定。发行库:为国家保管待发行的货币的金库。其主要职能是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办理发行基金出入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存取业务,负责现金回笼的整理清点。业务库:商业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业务而建立的金库。发行基金:央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握。其来源是新人民币和回笼款。(通过央行发行库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流入商业银行的业务库。)(2)银行的银行:央行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存、放、汇”,主要表现为:a、集中存款准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必须向央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b、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陷入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央行融资是最后的办法。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扩大,并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负面作用表现为:一是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引起;二是惩罚性利率。c、组织全国的清算(3)国家的银行:央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12、【央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经济体系运转看,央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看,央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职能扩展】从发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货币稳定职能日益突出;从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宏观调控职能日益突出;从国家的银行这一职能看,国际代言职能日益突出。

13、【资产负债业务概念及组成】资产类业务:央行的资产是指央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资产类业务包括再贴现和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储备资产业务、其他资产业务。负债类业务:央行的负债是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所拥有的对央行的债权。负债类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货币发行业务、资本业务、其他负债业务。【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基础货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体系外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C);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即MB=C+R。资产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基础货币减少。负债项目增加,基础货币减少,反之基础货币增加。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两者变动关系:1)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将直接增加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基础货币增加。商业银行再贴现时,央行按贴现率扣除利息后其余部分贷记银行的准备金帐户,基础货币增加。2)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基础货币增加。3)央行黄金、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基础货币增加。央行能通过决定其资产业务影响基础货币,但不能完全控制基础货币。

14、【支付清算业务】支付是付款人对收款人进行的当事人可接受的货币债权转让;清算是以央行为中心完成的央行商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和资金转移。【支付系统风险类型】1)信用风险:一方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另一方或其他当事人受损。2)流动性风险: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而造成不能按期履约支付给对方带来的损失。3)系统风险:某一用户无法履行债务义务而造成系统陷入困境。4)法律风险:支付系统统一的法律规范与各国支付系统运行冲突带来的风险。5)其他风险: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支付系统非正常运行带来的损失【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1)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2)央行监管大额支付系统(3)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4)发展RTGS系统(5)发展完善CLS,即持续联结清算(6)加强法规和现代化建设

15、【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货币政策时滞,合理预期因素,其他因素(外汇储备) 【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央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措施。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直接信用控制:央行从质和量两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管理和直接干预等。间接信用指导: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央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央行政策。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我国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央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政策和常备信贷便利。1)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常备信贷便利SLF。SLF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级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2)2014年9月央行又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LF.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从直接走向间接。

16、【金融监管理论依据】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物品”,这成为政府监管的依据;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完善起来的。1)金融监管理论与政府管制理论包括公共利益论、管制的俘获论、管制的供求论、管制的寻租论。2)金融监管其他理论依据包括金融风险理论、投资者利益保护论。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国际经济组织、金融组织和各国及各国之间,在金融政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达到协同干预、管理与调节金融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益的目的。总的形式分为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

【国际银行监管面临的难题】(1)银行的管理者没有知识和能力密切监督在其他国家的银行业务活动(2)哪一个国家的管理当局应该对防止这家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活动负责任没有统一的标准。

【解决办法】

1、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国际协作

2、首先,奉行标准化的监管标准和原则。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联合监管最重要的形式,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3、其次,加强BIS、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协作与共享

4、最后,坚持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的原则

5、同时构建全球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联合管理机制和最终救助机制。

17、【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① 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维系宏观金融稳定和增强对本国货币的信心,一些亚洲国家纷纷增加了外汇储备持有。

②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双顺差。 ③ 强制性的结售汇制度,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限制企业和银行自行持有外汇。 ④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了一些国际游资的流入。

⑤ 政府对外资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外企出口产品成本较低。 ⑥ 政策导向误区,并不是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与我国货币发行】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最终反映,外汇储备的增长会对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迅速上升,改变我国货币供给结构;(2)外汇储备增长会引起外汇占款增加,使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3)外汇储备增长会导致央行持汇风险和持币成本不断上升,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是否超额】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截至2014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分析:1)外汇储备/进口比例法,通常应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2)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外会储备规模大约等于全部外债的30%-50%。3)货币需求分析法,外汇储备/M2,国外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比率处在10%-20%之间比较合理4)综上,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合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维护本国金融稳定;避免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条件。5)但储备过多,容易产生以下负面影响:储备货币贬值带来损失;储备保值增值带来一定难度;通货膨胀;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如何管理我国外汇储备】(1)管理必训遵循“三性”原则,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先保值后增值。(2)以外汇储备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及其关系协调为主线,以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为补充,使储备供给向储备需求调整,实现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3)存量管理上,管理好现有外汇储备;用好现有外汇储备:充实社会保障金;建立重要战略性物资储备。(4)增量管理上,减顺差;实现制度“松绑”;增加汇率弹性。(5)综上,资产结构管理上,储备资产的高流动性置于优先地位,营利性则摆到比较次要地位。币种结构管理上,储备货币应与贸易支付和金融支付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与干预市场所需货币保持一致;应选择多种储备货币。

18、【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指标】静态指标包括负债率=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外债规模是否合理】1)根据国际通行外债监控系统,即以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等指标衡量我国外债偿还能力,可以发现我国外债规模始终控制在经济发展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外债结构也较为合理。2)但是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尤其是短期外债飞速增长;同时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外债风险管理中存在着潜在危险。3)今后对外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引导间接利用外资投向,提高外资使用效率,加强对外债的监控,确保不发生外债偿还危机。

【如何管理我国外债】外债管理主要包括借入外债和使用外债两方面:对于“借”,关键是将规模控制在本国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持外债结构合理;对于“用”,关键是保证借入外债投向合理和避免外债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1) 外债规模管理是确定一国中长期和年度合理负债水平。受三个因素影响:经济建设对外债需求量;国际资本市场可供量;本国对外债承受能力。 2) 外债结构管理是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进行最优组合。融资结构上根据引进设备和技术特点采用不同融资方式;利率结构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期限结构上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比例在25%以下,防止还债过于集中,防止债务短期化;币种结构上,外债币种要与出口收汇、外汇储备一致,注意软硬货币搭配,具体项目上保持借用收还四个环节一致;市场与国别结构上,主要在于多元化。

3) 外债投向管理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相一致。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基础产业和优化国民经济的行业;商业贷款主要投向创汇能力强、回收期短的项目;短期贷款主要投向流动资金、临时周转;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确定不同形式的外债投入;创汇项目、非创汇项目和社会效益项目要保持适度比例和梯形格局。

4) 外债风险管理要增强应变能力。社会效益项目年还本付息总额

 补充:

1、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一般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体的银行体制。

2、清算与结算的区别:a.概念不同b.主体不同c.服务目的不同

3、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包含M0、M

1、M2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结构比率主要指M1占M2的比重。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单位货币的币值。货币贬值率是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变化情况的相对数指标。GD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NP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城镇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愿意就业的总人数之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GNP减值指数表明以现价计值的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基期年份的价格变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费用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化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

4、洗售:利用所拥有的资金等优势人为地制造交易价格的虚假上升或下降,从中获取差价。信息杠杆:利用虚假信息获利。联合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通过达成协议操纵市场的行为。

5、业务库与发行库的区别:机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6、直接信用控制规定存贷款利率或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信用配额管理是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和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信用规模的控制。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率。直接干预是指央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7、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8、金融监管国际协作必要性:1)金融全球化加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表现出全新特点。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面临的挑战:监管独立性有所削弱;监管目标和职责不够清晰;监管激励机制缺乏针对性;监管专业化水平不足;监管信息披露不够到位;监管协调机制还需做实。面临的新环境:利率市场化速度加快;金融脱媒现象明显;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社会压力加大。 提高银行业监管治理的思路和措施:

① 完善银行监管的理念和方式。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离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监管的目标一定要引导银行服务实体;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理念应转变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供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提高服务社会公众水平、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规制性监管与原则监管的配合使用;明晰监管职责;完善监管目标和定位。

② 提高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成立银行监管公众委员会;给予银监会在预算编制和人员编制上更大的自主权;扩大“立即干预措施”(PCA);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如建立现场检查结果和处罚情况的披露制度。

③ 完善银行监管的协调机制

长期来看,可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由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各监管机构的人员组成

④ 完善银行监管的组织架构 ⑤ 增强监管考核和激励的针对性 ⑥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银行业监管治理问题:金融监管无效和缺位除了市场因素外,还有监管机构自身的问题;金

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银行监管治理缺陷:1功能监管部门监管目标不一致导致监管真空2美联储的协同监管权力收到限制3消费者保护监管缺位

银行监管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结构设计、行为准则、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日常监督、司法监督、监管透明度)、协调机制(市场约束、政府协调、国际协调) 银行监管治理工具: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标杆管理、文化战略。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总结

中央银行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总结

中央银行考试总结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

中央银行教案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材料]

中央银行复习总结
《中央银行复习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