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2: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一元式中央银行: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特点:权力集中,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货币政策传导较为迅速。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体制,如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我国在1984年以后也实行这种体制。

1、二元式中央银行:即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机构为最高权利和管理机构,地方机构在权力和管理上以及本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其较大的独立性。地方机构与中央机构并非总分行关系。这种体制结构的特征一般与国家联邦制政治体制相联系,如美国、德国等都实行此种体制。

2、贴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转贴现:商业银行向同业融资,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

再贴现业务又称“重贴现”、“终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其所持有的未到期的已贴现过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融通资金,中央银行在办理该项业务时,要扣除自申请日期到票据到期日至这一段时间的利息,然后再将票面余额支付给再贴现申请人(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

3、法定存款准备金;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4、超额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6、货币发行;

1、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

2、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负债在一般情况下,就是中央银行无限期的、无需清偿的债务,从而实际上成为中央银行的一种净收益。货币发行越多,中央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7、发行库;人民银行为保管货币发行基金而设置的金库,是办理货币发行的具体机构。 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 发行库的主要职能是: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办理人民币发行基金出入库和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现金存取业务;办理人民银行业务库现金收付业务;负责回笼现金的整理清点等。

8、业务库;业务库是各银行为了办理日常现金收付而设置的金库。

业务库保管的货币是流通中的货币,处于周转状态。为节约现金使用和减少现金调拨,控制货币发行的额度,在保证业务现金需要的前提下,人民银行对各银行业务库保留的现金,均确定一个库存限额。业务库库存限额确定后,不能任意突破。库存现金超出限额时,超出部分要缴回发行库;不足限额时,发行库就发行一部分货币补充业务库,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区别 :机构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9、发行基金;发行基金的调拨是组织货币投放的准备工作,是发行库与发行库之间发行基金的转移。

10、特种存款;指的是金融机构将资金存放在央行,由央行支付利息,在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方式。特点:非常规性,特定业务对象,期限较短,有一定强制性

11、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

二、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1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2 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5、政府融资问题

2、简述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强化期的具体表现。

1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17世纪中叶至第一次大战,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阶段。2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时期:一战至二战结束期间为中央银行制度的扩展时期,这一时期改组或设立的大约43家,中央银行制度得到普遍推行,中央银行职能逐步得到完善。 3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时期:二战后至今属于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时期。特征:⑴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⑵中央银行成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工具;⑶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定;⑷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套运用;⑸中央银行监管的手段不断完善;⑹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金融合作加强。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1、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基础。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现代中央银行则通过掌握货币发行,并以此为契机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对国民经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2、银行的银行: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①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

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②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③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3、政府的银行: ①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③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

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如何?涵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与大多数转型国家一样,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规范中,放在首位的就是要与中央或政府的意志保持一致。这种安排优越之处在于政府意志能够得到迅速地贯彻,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机构的中央银行,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持币值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操作来看,货币政策作为整个政府宏观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允许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5、了解中央银行业务的分类。

1、银行性业务:①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资产负债业务;②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

2、管理性业务:与货币资金运动没有直接联系,不引起货币资金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但需要运用中央银行的法定特权开展业务。

6、结合资产负债表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特点。从对货币供应影响的角度分析,资产方的主要项目和负债方的主要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 1.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 2.对政府债权和政府存款的关系。 3.国外资产和其他存款及自有资本的关系。 这三种对应关系的分析也是相对而言的,在现实的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中,中央银行可以在各有关项目之间通过冲销操作来减轻对货币供应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强化操作来加大对货币供应的作用。负债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储备货币中货币发行占比削弱,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比重稳步上升 发行债券比重大幅上升。资产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是否具有效率和可持续性2外汇储备扩张导致本币被动超发,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3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能力问题。

7、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是什么?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何不同? 1.不以盈利为目标2.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3.保持业务的公开性4.主动性。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而经营的,一般有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不同与中央银行是为国家政策服务。 定向票据:央行根据调控需要,针对特定银行发行的票据,其利率比正常票据要低。因此,对谁发行定向票据,就意味着收谁的资金,或者说对谁进行小小的处罚。其效果,与提高银行存款预备金率类似,但是更具有精准性。

支付清算服务: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净额结算: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全额结算: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

实时全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对参加者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净额结算。分两种模式一是定时(延迟)结算,即结算集中在营业日内系统运行期间的指定时刻;二是连续(实时)结算,即资金转账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连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

大额支付系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主干线。主要处理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

委托国库制: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在确保中央财政国库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

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将国库现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为。

金融统计: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货币政策:广义--泛指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8、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渠道:渠道--1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2接受金融机构的商业票据的再贴现3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4通过收兑金银、外汇等方式,使货币投入市场,从而形成流通中的货币,并通过同样的渠道反向组织货币的回笼。

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即货币发行权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由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保证国内统一的通货形式,以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原则--指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外汇、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发行准备制度来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发行。货币的发行量仍然需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客观的货币需求量之间必须保持平衡关系,否则将引起货币币值不稳定,扰乱经济秩序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指货币发行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使货币发行动态地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9、发行库与业务库的区别:机构的设置不同、保管的货币性质不同、业务对象不同、收付款项的起点不同

10、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有哪些类型:1弹性比例制度--指增发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例时,此超额部分要交一定的超额发行税2保证准备制--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准备。这种方法解决了弹性问题,却增加了控制货币发行的难度3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指在规定的发行限额内,可以全部用政府证券作为发行准备,超额部分必须用十足的现金作准备。这种制度有利于限制货币的财政发行,但缺乏弹性4现金准备发行制--指货币的发行必须以100%的现金作为准备。虽然可以防止滥发货币,但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5比例准备制--指规定货币发行准备中,现金与其他有价证券所占的比例,但各种准备资产的比例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意义及特点:意义--1有利于调控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2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3有利于资金的支付清算4有利于政府资金融通并保持货币稳定。特点--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强制性)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12、准备金存款业务的基本内容:1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规定可充当存款准备金的内容3确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1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贷款业务有何意义,两者有何异同:意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

异同-- 1利息支付时间不同:再贴现是预先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贷款在资金使用之后才支付利息2本质和范围不同:再贴现-抵押贷款;再贷款-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再贴现-经济发行;信用放款则不一定。

14、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相同--1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2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3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1资金的流动性不同2业务收益方式不同3对中央银行而言,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则没有利息收入,只有买进或卖出证券的价差收益4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内部时滞:从经济金融形式的变化需要货币政策做某种变更到货币当局采取现实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 外部时滞:从货币管理当局采取现实行动到有关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时间,外部时滞又称效应时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

金融监管:1)狭义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2)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集中监管体制 :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 功能型监管:将各专业监管机构的职责由原来以机构为界线转变为以金融活动为界线。金融监管部门所关注的重点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够发挥的基本功能,而不再是金融机构本身。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是指由存款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机构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投保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支付存款。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普遍推行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 正回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支小再贷款:央行通过部分商业银行,以信用再贷款方式投向小微企业的再贷款。 22.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局限性。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1.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2.局限性: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中央银行一般不车额调整缺芝弹性了,有固定化的倾向,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二)再贴现政策1.作用: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2.局限性: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2)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3)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三)公开市场业务1.作用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许多优点,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经常性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5.中央银行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1.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它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在美国货币政策史上最早出现,目前仍继续使用。3.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娜翔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4.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行优惠利率的两种方式:1)中央银行对这些需要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企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执行。2)中央银行对这些行业和企业的票据规定较低的再贴现率,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投量。

26.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别说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观点: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其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逐次传递过程。2.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把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纳入到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框架中,形成了关于货币活动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途径,即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方程式如下:

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NX表示净出口。1)一项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货币供给量变动影响到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到上述各个因素,最终对总需求发生影响2)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并因货币供应的变动而相应移动3)凯恩斯学派还认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以及人们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3.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M→ E → Y 如:M↑→ E ↑→Y ↑观点:货币对总需求的变动是至关重要的。

28.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体制因素: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手段,其作用机制以利益诱导为基本特征。货币政策效应的有效传递是以具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配合为基础的,而这又是有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的.1)体制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只有当企业是一个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的情况下,即企业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愿望及实现其愿望的经营自主权和平衡收支预算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利益诱导为基本特征的货币政策才能通过企业行为顺利传递政策效应。企业的市场行为机制是货币政策顺利传递的前提之一2)体制因素对金融部门的影响:以利益诱导为特征的货币政策的顺利传递需要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经营自主权和自我约束能力的银行的存在为前提3)体制因素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居民经济行为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包括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储蓄投资利润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是居民行为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4)居民追求利益的愿望及实现这种愿望的自主决策权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其对货币政策变化作出反应的前提,也是货币政策有效传递的重要条件之一.2、市场因素:货币政策顺利传递的条件是1)充分发育的市场,特别是充分发育的金融市场2)完备的市场体系3)规范的市场操作

3、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迅速、及时、准确而完备的信息是各经济主体准确决策的基础。信息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央银行和公众之间的信息非对称2)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3)信息披露准确度对货币政策有效传递的影响。

4、经济周期因素对货币政策传递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会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预期,也会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还会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传递效应是不同的。1)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传递效应较差;2)经济复苏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好;3)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差;4)经济衰退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较好。

31.结合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谈谈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认识:1.1)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 2)强制投保3)限额赔付: 制定赔付限额,超过限额以上的存款不予保护。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以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为目的存款保险机构功能多元化: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负责存款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运用和赔付,而且还负责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重组、甚至清算。在有些国家,上述职能还衍生出对投保金融机构的查和监管功能。这样,多种职能集于一身,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2.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普遍推行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角度来看,它能起着以下三方面的效果:1)存款保险制度为整个金融体系又设置了一道安全防线,从而提高了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2)存款保险制度对稳定市场,避免金融风潮起着积极作用3)存款保险制度是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辅助和补充。

2.分析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和效果。原因:流动性过剩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操作工具冲销有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调整流动性的一剂猛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特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就会带来货币供给量的极大变动,这跟我国面临的需要大量回收流动性的现实正好吻合,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正好派上用场;另外,跟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比起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到期的问题,不会每隔一段时间重新释放流动性,所以中央银行更青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 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回收流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认识。 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它是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水平,将原本由商业银行持有、可以自由用于发放贷款的超额准备金存款,转变为仍由商业银行持有、但却不能自由用于发放贷款的央行票据,即吸收商业银行过多的可贷资金,以便进一步控制其信贷扩张能力。在2010年前,央票发行逐年增加,是由于对冲外汇占款、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防范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但2011——2012年央票减少发行,并最后暂停发行,主要由于央票冲销效果呈下降趋势、存在利差倒挂、资金面持续紧张。2013年5月央票重启,是为了应对热钱流入、对冲流动性、扩大工具箱。整体来看,我国央票较灵活、流动性强,但目前其对冲效果递减、央行成本逐渐增加,若长期来看不具持续性。

1、社会融资规模;: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

2、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比如,年通货膨胀率为1%—3%),以此加强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和目标的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政策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通货膨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2)通货膨胀应该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的混乱;3)通货膨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阻碍经济增长;4)通货膨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这样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的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

3、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也被称为“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充分显示了其在货币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基础货币是由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组成,二者均是货币创造的基础。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来看,基础货币是“源”,货币供应量是“流”,货币供应量最初都是从基础货币通过银行体系而形成的。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也不是完全的。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取决于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基础货币也是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4、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5、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6、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7、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分期购买或贷款的管理措施。目的在于影响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8、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9、货币中性:货币供应量只会影响价格等名义变量,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

10、适应性预期: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11、货币政策时滞:指从需要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最终影响各经济部门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15、你认为应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答: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从总体上讲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二是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

(1)对外汇储备规模的管理。国际储备过多是对资源的浪费,过少则将面临丧失国际支付能力的可能,因此,确定合理持有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保有多少国际储备,并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需要根据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的政策确定。一般来说,首先,要从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方面考虑,满足其周转需要,防止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债务偿还问题。长期债务构成比重大,外汇储备可偏低一些;如果短期债务多,则需保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其次,还要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国际储备在许多国家也是货币发行准备金,它对于调节货币发行、稳定对内对外币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来说,外汇储备显然足以满足支付和应对风险的需要,并且,持有这样一笔巨额的外汇储备,其成本也是巨大的。首先是会有利差的损失,其次是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因此应当注意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尽可能减少持有成本。

(2)对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国家都是从安全性、收益性、可兑现性这三个方面考虑其构成比例。在贸易伙伴多元化、汇率风险巨大的今天,应当进一步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适当减少美元资产的比例,增加其他币种的规模,特别是应当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

17、了解支付系统的分类和我国支付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答:

(一)分类:

一、中央银行和其他机构运营的支付系统,按所有者/运行者划分:

1、由中央银行所有并运行;

2、由私营清算机构所有并运行;

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有并运行的系统内支付系统;

二、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按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及单笔业务支付金额划分:

1、大额支付(资金转帐)系统:支付清算体系的主干线。主要处理行间往来、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货币市场交易及跨国交易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

2、小额支付(零售支付)系统:服务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个人消费者、其他小型经济交易的参与者。业务量大,每笔金额小,支付分散。

三、净额结算系统和全额结算系统,根据对转帐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种形式:

1、净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2、全额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一笔转帐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结算。分为定时(延时)结算和实时(连续)结算。定时(延时)结算:支付结算集中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一个指定时刻,如这一时刻为日终,则称为日终结算。实时(连续)结算:支付结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以进行,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属于资金转帐指令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持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可有效防范与控制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其特点在于“实时”和“全额”,同时该系统处理的所有支付结清算都是不可变更和无条件的终局性结算。

18、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答: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以保持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或政策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该目标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权),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1)事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数量化目标(2) 物价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3)货币政策有较高的前瞻性(对通货膨 胀进行预测)(4)货币政策有较高的透明度(5)中央银行的责任

(三)、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值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通货膨胀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否则达不到有效增长;2)通货膨胀应该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引起经济的混乱;3)通货膨胀率应低于存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否则会减少储蓄,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阻碍经济增长;4)通货膨胀率的设置应是一个稳定的区间,这样既能稳定人们的预期,又为货币政策的灵活操作留下一定的余地

19、试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认识。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从长期和理论上来看,货币政策的上述目标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然而从短期看,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上述目标之间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1)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在劳动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2)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就业人数增加→ 收入水平提高→ 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充分就业→工资水平提高→产品成本提高→出口减少→贸易收支出现逆差;3)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份“政策选择的菜单”含义: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社会临界点: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社会可以接受程度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稳定物价需要抑制总需求,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总需求;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这种政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胀”6)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7)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导致进口增加,资金外流,国际储备减少,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反,则会引起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我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目前,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质上面临多重目标约束,如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20、什么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如何选择中介指标?答: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通常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条件下,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 ① 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② 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③ 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祝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21、试分析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答:

(一) 货币供给量:优点:①相关性密切,货币供应量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②可控性强;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较强;③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密切;④可测性强;货币供应量的各个层次都很直观地反映在各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方便测量和计算。缺点:央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

(二) 利率:优点:①利率能够反映货币和信用的供求状况,并能表现出货币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②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应用货币政策工具较有效控制③可测性:利率数据可以及时获得④相关性:与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高。缺点: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利率的变动是顺循环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信贷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停滞时,利率随信贷需求减少而下降。然而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

中央银行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中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教案

第五章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总结

中央银行[材料]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央银行选择题

欧洲中央银行(推荐)

中央银行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