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12:56: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不仅要解决全国13亿人吃饭问题,还直接关系着9亿人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农业也为新型工业化源源不断的供应原材料,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和空间,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用占世界22%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70%的人口,而且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都大大改善,可以说农业发展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业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以资源和生态换取增长的模式是难以持久的,完全不具备可持续性。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即将消耗殆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而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模式创新。科技进步主要是自然科学范畴,而生产模式创新,当前主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很大程度上依托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采集、输送和处理,农业信息化可以带动或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化、科技化、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以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信息化在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军事领域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各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各国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在各个产业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农业也已经成为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农业信息化的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不完整的,缺少稳定发展基础的。因而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强调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前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2010年国家农业部与中国联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大领域开展信息化深层合作,把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沈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其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仍是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

础,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9年末,沈阳仍有252.3万农业人口和141万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37%和20%。而沈阳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或闲置同时并存,农业科技落后、成果转化率低,生产分散而市场信息不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这些深层次矛盾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农业信息化,而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保障。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沈阳市已开始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之路,着手组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并且与农业信息化先进的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1.2.2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于发展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综合竞争力及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够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通过信息网络的应用,引导农民及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逐步实现分散的家庭小生产与国际、国内两个农产品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减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而真实地市场信息,可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市场流通效率;第二,能够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能够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需要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和信息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对于快速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长期持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辽宁省的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面讲,完备而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保障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有效地进行;将会促进辽宁省农业从高耗、低效型传统农业向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力和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并为WTO背景下辽宁省农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最强有力的保障。从微观方面讲,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对于增加辽宁省农民收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当前辽宁省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卖难”问题,有时并不

是农产品绝对过剩,而是信息服务不及时导致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而导致,农业信息服务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将能保证农产品购销方面的两畅,从而使农民增加收入;另外,农业信息服务能提供适合辽宁省农民的农业新技术、农业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优良农业信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对农民增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沈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实践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全方位、多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目前,沈阳市共有1451个村,已有1243个村建立了农村信息站,占全市的86%左右。另外,沈阳市率先发布了农业信息化体系地方标准五个,包括信息化体系建设标准20余项。同时,沈阳市又开展了全市农村信息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调动了他们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信息人才的素质。

尽管如此,沈阳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成本较高、利用效率低,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部门联动不畅,信息时效性不足等等。因此,必须及时、充分地消化利用信息化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加快沈阳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述,在农业信息化取得初步进展的背景下,调查研究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深入探讨提升沈阳市农业信息化的途径就成为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内外信息化研究动态

信息是反应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特征和变化的知识,是数据加工的结果,信息是有用的数据。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克劳德.香农(C.E.Shannon,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孙小礼等-2000)。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维纳(N.Wiener,美国,1948)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所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我国学者黄学忠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事物和特征的反映” (乌家培-1993)。忠义信认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它的状态改变的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者主体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忠义信-1995)。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个日本学者提出来的,之后传到西方,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信息化的概念在西方开始普遍使用。信息化是指发展和培育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过程。信息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示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利用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是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系统过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内部建设,而是信息产业与其它众多产业结合,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不断加以应用,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信息化几乎与所有行业都密切相关,农业领域有农业信息化,工业进步需

要工业信息化,国防也要实现国防信息化。1994年美国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思想,同年欧盟也正式公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实现欧洲“信息社会”的长远发展计划。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石丽琴-2004)。自90年代中期因特网普及以来,信息化发展极为迅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达国家移动互联网普及又迎来,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我国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3.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计算机农业科学计算、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这三个时期,各国介入发展的时间并不相同,各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实际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信息化特点。美国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庞大、完整、规范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和信息制度(范凤翠-2006)。在法国表现为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利用方式共同发展,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局面(崔国胜等-2004)。而在德国,信息技术一直是德国政府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领域,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农业新技术、德国农业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并向农业全面信息化迈进。

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亚洲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但近些年发展迅速。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经营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效益大幅提升。日本非常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应用,发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日本的农业获得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杨艺-2005)。印度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实现广大农民真正享受信息服务,而且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互补,保证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印度很重视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合作建立印度亚洲多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探索低成本易推广的信息系统、农村软件、实现数字农村等。韩国农业信息化施行了一种被称为“追赶型”的模式,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的农业领域应用,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在农业部门的应用实效。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农业信息资源现状、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李应博-2006)。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视不够,口头上和文件里重视,但真正的投入有限,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人才很少(董国英-2008)。从信息传输渠道方面看,乡镇这一级是阻碍农业信息传输的瓶颈,构建基于基层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乡(镇)信息中心、村信息站、上级主管部门、涉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若干个信息员,组成以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和数据采集为核心,以信息采集、综合上传和服务农户为目标的有效信息管理系统;从信息服务组织机构看,造成农户获取信息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机构建设滞后,信息资源缺乏、可靠性差,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刘韬-2006);从农业信息供需方面看,我国农业信息供需不平衡,其主要矛盾为农业信息类别、农业信息流通渠道、农业信息市场化运作要求和用户市场意识淡薄(卓文飞-2007)。

1.3.3国内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研究动态

在发达国家,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农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撑系统。普遍采取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农业信息立法,加大国际合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力的措施建设(郭作玉-2006)。美国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的市场信息网络,还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农业信息化服务,还健全了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发展的政策法规(胡笑梅-2007),使农业信息化有了政策保障。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并重视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与应用(庄传礼-2006)。法国形成政府、民间、大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门、农业商会、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及各种农业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和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以及互助社等。虽然欧盟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智盛-2006)。此外,韩国作为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的国家,采取了农业信息化的“追赶型”模式,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电子商务也极为发达。利用多媒体远程咨询系统培训农民,进行田间演示教学,由专家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易法敏-2008)。

国内有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和地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李应博-2005),例如中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张玉香-2005),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选择,网络环境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赵永胜-2004),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张俊峰-2003),广州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韩方珍等-2005)等。孙素芬(2006)从信息服务资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传输系统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对北京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进行了阐述。李晓(2007)在分析四川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重视建立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加工与处理系统、信息发布与应用系统。

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信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沈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沈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分析法:通过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对区域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其问题所在。

(2)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基于发展现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Key words: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Service system, Shenyang city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沈阳市开展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

农业信息化建设大事记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县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思考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第一章
《沈阳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启示第一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