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4: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社会化”转型发展

在社会发展转型之际,地方大学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实际需求,彰显“社会化”办学理念,凭借创新驱动凝智蓄势,依靠跨界合作多维发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社会化”师资建设、领域性学科发展以及“双学院”管理等体制机制的重构与改革,助推地方大学的“社会化”转型发展。即由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化转型发展,从而为地方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提供知识贡献和专业服务,实现办学的社会价值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运行机制,以“四化”为抓手,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产学研结合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一种办学模式[1]。地方大学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师资建设社会化、科学研究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和考核机制企业化。这种“协同”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作,其实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地方大学应以 “四化”为抓手,逐步构建产学研“协同”运行的机制,集聚社会资源,形成资源集约优势,提高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层社会的办学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分散重复,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结合度不高,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引擎的地方大学,必须增强自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多维发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深广度。在政府的协调下,面向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技攻关项目,主动与市场和企业对接,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单项与全面合作、短期与长期合作以及松散型与紧密型合作。在服务与互动中,对各自的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提高每个合作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教结合,使地方大学获得更多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促成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三螺旋结构”框架。地方大学要使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还必须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冲破传统的观念束缚,创建具有合作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加大项目申报数量,既要在纵向项目和成果上有新的突破,又要在横向经费、项目数量和成果质量上迈向高层次。打破部门、区域和体制的限制,以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发挥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资源配置优势,建立与基层社会及行业零距离对接的“平台+项目”的运行架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输出具有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产学研合作能够改变自我封闭的体制机制,改善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弊端,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碍融通,达成具有胜任力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地方大学仅靠传统的知识授受是无法培养创新人才的。应以“社会人”素质为目标,有效利用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在“多向参与”中达成素质的“整合生成”。这就需要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模式上地进行相应调整。基于产学研项目一体化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实践教学,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比重,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2]。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使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和渗透于学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之中[3],从而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路径,实现由专注知识授受的“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所谓“双师”,就个体而言,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化适应能力。从整体而论,高校师资在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术化”的校本师资和“社会化”的兼职师资。有什么质量和特色的教师,将决定办学的发展走向。地方大学应以“双师”培养为路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地方大学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与学生的思想成长、社会文化传播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应树立“社会化”师资建设观,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社会化”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路径,形成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整合和学术化与社会化教育能力一体化融通的师资培育思路。应采用“开放合作,多元建设”的方式,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承担现一些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在实践中把握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将自身的知识优势与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拓展学科视野,提高科技创新开发水平;积极鼓励各教学学院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部门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学生兼职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以各种形式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工作。鼓励教师主动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促成创业行为和成就,着力培育一种集体性的创业文化,把新的创业价值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融合起来[4]。还应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则退出教师岗位, 转入非教师岗位[5]。也可让不称职教师面向社会流动,以退出机制倒逼教师存量的结构优化,从而改变“书呆子”独霸课堂的状况。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包括攻读博上学位计划和出国留学计划),提升一批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还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介入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关系,内外兼修,掌握核心价值体系,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广泛与成熟的社会经验。不断依据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达成理论与实际结合和知识与能力转化,以及新知与旧知迁移的目标。从而能够点燃起学生为学成事的激情,承担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和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任,逐渐完成从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中,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促进在质量、特色和数量上的协调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兼备并适合“社会人”培养需要的高水平“社会化”师资队伍。

三、加强学科建设,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现实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学科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地方大学为基层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必须抓好学科的建设。但不能脱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去追逐“大而全”的学科建设目标。要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将“领域性学科”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所谓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6]。当代科技发展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的特点,单一学科研究己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大学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的重大战略领域,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机对接。特别是在绿色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起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条件下,一定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现状,“一体化”地整合学校内生性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先设置适应时代需求并具有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特质的“领域性学科”。把创新焦点会聚到学科之间的边缘上,不断生成学科新的增长点,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学科发展格局。

在发展“领域性学科”上,应设立学科特区,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这些复杂的领域性研究已呈现出多学科性、多领域性和深层次的活动特点,它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式”学术权威,更需要组建多学科参与的科研团队,集结一大批具有多领域知识的“杂家”式人才。“杂家”式的人才往往能从多个方向伸出知识的触角,敏锐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创造性地将各领域专门知识进行集成。当前,“领域性学科”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已渗透到基层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从平行和垂直的两个维度向前延伸扩展,因而,要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条件,做到举上下之力,集众人之智,打造其发展平台。只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知识、视角和技术手段都可以引进来,在多学科的链接、渗透与交叉中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营养通道,形成富有活力的、网络化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还应以“领域性学科”构建对接地方支柱行业和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与当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结合,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主多翼”的学科雁阵。在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螺旋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基层社会领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撑与服务。

四、创新体制,以“双学院”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式”组织向注重有效分工与协作的“矩阵式”结构转型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要求,地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必须与功能发挥程度相匹配。因而应在常规教学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研究型特色学院,以“双学院制”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组织向既有效分工又协同合作的“矩阵”组织转型。

“双学院制”是一种柔性无边界组织,其运行特征表现在协同创新上。一般为常规教学型学院主内,主体功能是保障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序运转,工作重心是教学建设;而特色学院主外,主体功能是开发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负责特色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组建“领域性学科”平台。工作重心放在创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开发地方课程之上。特色学院属于跨学科研究单位。它注重学科交叉集成,汇聚各学科优势,能够在横向上建设学科群,在纵向上形成学科链,促进学科资源功能匹配、优势互补,引领常规教学型学院专业学科的特色发展。作为校级常设科研机构,一般采用动态的“过程管理”,由固定成员与流动成员结合组成。相关人员实行“双聘制”,以科研工作为主,同时在常规教学型学院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将有限资源依据科研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在院校内部无障碍流动。

特色学院牢固树立为基层社会服务的意识,注重以领域性学科建设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凝练科学方向,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合理设计“社会人”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研究的结合点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领域性地方课程,并将一些领域性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地方大学开发的校本地方课程强调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操作性和素质的综合性,尤为擅长以“领域性”的知识体系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7]

作为一种“矩阵式”组织,特色学院的结构设计能够进行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分工,使其运作有序高效。它把分散在各个学科或专业的信息、数据、工具、技能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使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有利于协同攻关,形成联动整体,消除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性壁垒。它重视研究方向与所在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有利于形成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理论借鉴、模式藕合,驱动领域性学科与传统单一学科有机融合,达成学科与专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上所述,涉及到地方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也是其由单一的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融通的“社会化”转型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维度。这种转型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外在

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主要趋势下,我们应解放思想,珍惜机遇,以宽广的视野和先行先试的勇气充当创新驱动的战略棋子和战术主角,科学谋划地方大学的社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学术导向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在转型驱动的拐点上多维发力,增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敏感性和整合力,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同现代化生产与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

父母进校做义工--美国社会化办学一瞥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这件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它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了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

教室中的义工父母

在我们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教师的助手,细谈之下,才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家长在教室中帮忙,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

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中,经常可以看见家长在教室中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完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中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家校合作”

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订了历史性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在美国,学校的家长会组织称为“教师家长协会”,简称PTA,这个组织成立于1897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正像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我们参观一所建立于1898年的老学校圣安娜高中的时候,在刚进校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用金色的大字写着:“父母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学校的经费紧张,因此,学校都善于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以我们参观的一所小学为例。在这所有6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的教室门上就写着:家长如果愿意做义工,请在这里签名。老师事先会根据家长的意愿安排一个日常表,然后通知家长,有时,一个教室同时有好几个家长在帮忙,家长随时有时间随时可以来帮忙。这个学校的秘书也是家长。在这个学校里,有40多个义工家长。他们大多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的各种活动等。每当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例如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老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多美国家庭都把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视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

做义工是一种骄傲

很巧,与美国家庭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发现这家的女主人也是一个热心学校教育的义工家长。她每星期二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学校做义工,据她说,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很需要家长的帮助,并把做义工家长视为一种骄傲。除了做义工,她还有许多机会与老师交流女儿的教育问题,比如学校组织的家长日,学校的学生音乐会,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一定会参加并且热心帮忙。我问她上高三的女儿,怎么看待妈妈去做义工家长,这个18岁的女孩一脸骄傲,她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对她的关心,对学校的关心,她非常骄傲有这样的一个妈妈。

美国家庭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由此可见一斑。家长热心参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目前在美国,有超过90%的学校提供父母在课堂内外担任义工、协助募款及参加老师组织的会议。

事实上,由于已经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中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群众路线应该以发动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为重点,没有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仅仅是在演戏而已。

校党委组织班子及中层干部学省委和省局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工作畅谈思想体会,开展了“四查四看”:即查思想认识,看是否树牢了群众观点、站稳了群众立场;查工作作风,看是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工作扎实有效;查方式方法,看是否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真正受师生欢迎;查具体举措,看是否真正符合师生的需求、惠及广大师生。一致认为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优异的成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学校形成改进作风、服务师生员工的浓厚氛围,转化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良好的业绩,在建设海洋特色职教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宣传发力,助推和谐社区建设

水运物流发力助推战略支点建设

抚州公安宣传发力助推“飓风”专项行动

某街道“党建发力” 助推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

人大常委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通讯

借力足球运动,助推学校发展

“三心三力”助推群众自治

借力资本市场助推企业腾飞

多维小结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助推地方大学 大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