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网络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9: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调查报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生活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人们充分享受到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的方便和快捷。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其内在特点恰恰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新颖、快捷,以及它所带来的互动、平等、自由相契合。因此,青年学生既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最普遍的人群。然而,虚拟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诸方面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根据同学们的调查,我们可以把网络不良文化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由于互联网开始于美国,英语又称为电子文本的主要语言,因而使其打上了希望语言色彩和西方文化的烙印。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信息的绝对垄断权,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船舶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如长期沉浸于互联网,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影响,不同程度的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互联网的异质性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第二,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互联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大大超越了简单的文字。然而互联网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不敢对问题做认真的思考,见见忽略了实践出真知的本质,它的形象化倾向会邮到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认知世界,使其四边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依赖网上现存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而迟钝,造成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的不通程度的下降,引起大学生思维水平整体下滑。再就是,由于进入互联网络空间就像是进入了一片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从而导致大学生完全沉浸在网洛中,长此下去,便患了网瘾,表现在只要上网就兴奋,上不了网就难耐,对现实生活、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于耽误了学习。

第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互联网的开放新和难以监控的特点,使网上信息人人都可以获得,但并非所以的网络信息都是先进的,未经过过滤、选择的信息、思想、观点难免鱼龙混杂。大学生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各国各媒体的“原汁”信息,其中不少是关于淫秽、黄色、暴力、凶杀等内容,这些不良的信息严重危害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在互联网繁荣的背后,出现了黑客攻击与金融偷盗、贸易诈骗、侵犯隐私、散步虚假广告和有害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而耽误学习,弱化了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最后不如歧途。

以上是根据调查所归纳的不良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那么我们又如何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呢?

1.调整学校德育战略,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更新德育观念。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也没有必要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了。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们

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道德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是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其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其次,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各高校要及时修订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增加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作为学生最为集中并接受教育的场所,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人情、人理的德育绩效。

第四,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此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人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信息的能力。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提高网络主体素质

首先,德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积极能动地去开创高校网络德育新阵地。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渐多元化,传统思想教育的封闭性受到网络社会开放性的极大挑战和冲击。由于受到网络技术水平或英语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形成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过教育者。面对网络德育这一时代新课题,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既要接受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认清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又要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开创网络德育的新阵地。

其次,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作为网络德育的受教育主体—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是高科技网络技术的拥有者。如果他们违背道德准则,其危害性往往更大。一方面,应不断充实德育的内容,除了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不断提升其品德修养水平。

3.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加强网络立法。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够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却不能惩罚超越道德界限的不良行为,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行为应当由法律来规范。但就目前来看,针对网络违法犯

罪的处罚条款,主要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法律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实际需要,无法体现法律对网络犯罪的威慑力。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的做法,以“防止青少年信息污染,维护青少年网上安全”为原则,制定涉及信息发布、审查、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处理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特别法律文本,因此要尽快修订、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内容,以便于青少年网络权益的保护和使用的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建议出台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

其次,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相对于网络立法、道德自律而言,技术控制是最客观的手段。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人口,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再次,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根据2002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上对提供互联网接人服务的有关电信运营商严格要求,按照国家规定对无证经营、超时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一律不许提供接人服务,并于每天限定时间对所有网吧停止网络接入服务。同时要在所有网吧装上网络安全监控软件,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吧、甚至家庭电脑上有害使用网络。另外,要加强对网吧政策的引导,科学合理地确立各地网吧发展的规模数量,防止无序发展和不良竞争,引导网吧向信息服务方向发展。

第四,尽快建设和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使之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出现的间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高质量的专业网站。教育、文化、工商、公安等管理部门应尽快扶持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中文网站。让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网络交流,利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才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有害使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办法。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很多都能意识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危害和自身抵制它们的方法,但是这需要我们自身高度的自制能力和文化素养,希望大学生们能做到“独善其身”

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问卷

问卷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网络文化问卷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