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50:4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探究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和推广,使很多教师和学校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符合自己新课改和教学实际的模式。对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已初露良

好的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在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放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但是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片面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投入量;同时教师的点拨,补充,拓展的机会过少,对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不过“杜郎口”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模式还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校应该吸收和发扬的的,这是杜郎口模式的精华所在。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具有实际的教学可操作性。但是他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还是不能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相对解放出来,不能很好展示自我,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效性,这是它对当前教学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被教育界认同的灵魂所在。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练习融合问题,似乎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劳动量,有效解决了教与学通过书面的衔接。但它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争议:隐性地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对于预习和复习巩固,教师不好掌控(学生容易出现抄袭);还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东庐“讲学稿”本身在东庐中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有明显建树的成效。不能让教师运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不过,它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主动站在学生的学这一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那一种才是符合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呢?生搬硬套,全盘吸收,是绝对错误的。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借鉴,要边实践边思考学习的实效,要时刻反省和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良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才会探索出具有自我价值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经过很长一阶段的实践,不断分析对比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初

步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把每班学生分成四组,由两名组长负责,每组负责一块小黑板(小黑板式以前学校学习“杜郎口”遗留下来的,现在又在学习“东庐讲学稿”)。组长召集全组完成预习,展示,出题。

2 .预习。教师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帮助划板块,分知识点做好学前预习讨论;从基本知识(识记,理解),重点知识(参阅教辅资料出题多的分析),难点知识(收集,发问老师)展开;适当准备基础题。

3.课后。各组出5道题左右。出题原则:基础性(大家能做,易做,强调复习巩固),典型性(把握知识点,学会筛选习题),变异性(题型变化,难度的梯度变化,陷阱的设置)

4 .课堂。

(1)课后练习的处理。四块黑板由每组一至两名同学发问,讲解上一堂课课后练习,教师然后点拨

思路,突破难点,总结变化,拓展补充。

(2)预习与新课教学。学生预习理解的由学生展示;教师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完成难点的解答和突破,问题的总结拓展,知识的衔接过渡,组织和指导,评价学生的展示过程(如果时间宽裕,指导学

生选题,出题)等。

(3)在展示环节上,教师要把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分组展示,分组比赛,分组互助等。 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如作业抄袭,上课不举手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齐声回答不响亮等等。但是学生的准备时间可能过长,所以两个组长轮流负责统筹安排,出题,

抄题也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轮流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但已改变教师一味的教,学生被动的学;避免了作业抄袭;改变了课堂互动少,学生发言少,课堂气氛沉闷;减少了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时间;能从把握整体的共性融合和个体的个性张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从这些作用和意义上来看,新模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评价和检验,还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推荐第2篇:三公问题探究

三公消费问题探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和稳步发展,国家的钱越来越多,人民的民主意识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国家的钱究竟被派到了什么用场,然而却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肮脏的现像反映出当代中国消极的一面。其实三公消费本没有问题,只不过有一些人损公肥私却让其成了问题。并且长期以来,我国“三公消费”一直是本糊涂账,公务消费的不规范带来的巨大财政挥霍和国库虚耗令人触目惊心,上至中央,下至普通百姓,对“三公消费”挥霍国家公款、浪费腐化现象深恶痛绝。尽管近年来中央在治理“三公消费”上下了一些工夫,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老百姓没有看到情况好转,甚至在某些地方,“三公消费”有增无减。“三公消费”挥霍公款,从表面上似乎不如贪污受贿、贪赃枉法那么危害深重,但是,“三公消费”却更普遍,无论是对干部,还是对社会、对人民所造成的影响都很坏,并且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符合“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代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不得不让人警惕,人们必须拿出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因为在全中国这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个问题可以如此的广泛存在,必然会对中国造成广泛的影响,以致毁坏。

三公消费的问题确确实实很多,并且往往让人感到一种自私的龌龊感。其实三公消费本只是一个中性词,因为三公消费是合理合法的,但何以近来三公消费成为众矢之的。一组数字会让我们明白何以其会受到众人的攻击,中国“三公”消费数字惊人,仅公车消费一项,根

据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说,2004年全国有公车400万辆,支出4000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在中国每年花在公车上的费用保守说法3000亿元。在这3000个亿中,人们认为是公事用1/3,私事用1/3,司机用1/3。很明显,3000个亿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合理的,2000个亿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仅公车私用一年就要花掉2000亿,几乎等于国防开支。同时,公务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是50361元,高出私人轿车每万公里运行成本8215.4元的5倍多。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高达500亿元,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 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 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返观其他国家,如韩国首尔市人口1027.7万,拥有277.7万辆车,而市政府的“官车”仅4辆。这4辆“官车”的分配情况是,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在“透明国际”公布的廉洁榜上排名第一的芬兰,全国只有5个人公务专车: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由于制度执行到位,5辆专车一直未有膨胀的迹象。中国“三公” 消费惊人,浪费惊人,还是腐败产生的一个温床。这不能不成为社会质疑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必须要进行相关制度改革,以遏制严重的炫耀性、奢糜性的“职务消费”,坚决刹住挥霍

公款的腐败现象。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按照有关规定:只有部长级和省长级以上干部才能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 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包括离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长级待遇的干部都不允许配备专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 或有关职能部门都自行给党政领导配备了专车,有些领导用车虽然不称为专车,但却专用。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的漏洞可想而知。另据国家有关部委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公车问题相当严重。其实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从这些数字中,也可略见一斑,中国三公消费的现实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担忧。

中国三公消费的现状如此,其原因如何呢?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一直以来相当薄弱,并且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三公消费”的主体拥有对财政收入几乎不受监督和惩罚的支配权力;而财政收入的主人——人民,对财政收入的支配几乎没有权利,从而致使三公消费的主体过分的挥霍手中的金钱,白白的浪费社会资源,不能物尽其用,从而也阻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我认为那些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人无异于背叛人民的罪人,简直可以说是社会的蛀虫,人民身上的寄生虫,浪费了人民血汗,毁害了社会和谐,破坏了党的形象,实乃罪人也。再者,公务人员坚定优秀思想素质的定力以及学习优秀思

想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自觉比他觉更能解决问题。

面对愈演愈烈的三公消费问题,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何以才能找到问题的出路呢。我终结了三个方面。其一,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制定一个刚性的预算。遏制三公消费,给百姓一个交代,就应限制并逐步取消政府不必要甚至是几乎近同于浪费的开支。作为一个现代政府,预算没有审核,没有限制,显然是荒唐的,没有一个刚性的预算开支,再有道德的政府也会乱花钱的。例如,去年全国两会后,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12张中央财政预算表,74个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预算公开。然而在所有公开的预算中,笼统的分类使人们看财政账单如“雾里看花”,“三公消费”更是难觅踪影。如此的预算,只会助长三公消费糜烂之风。如果政府预算大家都能看明白,官员就不敢随便花老百姓的钱。这样便能起到一个好的作用,真正发挥政府预算它真正的作用。预算账单”要明白易懂,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推进预算精细化和科学化,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的绝不支出,减少花钱的随意性;三是加强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其二,公开“三公消费”支出,让老百姓心中有“数”,钱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一目了然,否者,一笔糊涂账,难免“三公”出现问题,,浪费不说,还降低办事效率。有的部门或政府已经公开了三公消费的某些消费数值,也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改革的决心,中国财政信息公开正在加速,据报道:3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的公车数量;4月1日,财政部成为首个公开2011年部门账本的

中央部委;紧随财政部,4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部门账本;从今年起,陕西省在10个省级部门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并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公开所有省级部门预算,并逐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严厉遏制“三公消费”;成都市财政局日前承诺,今年不仅将公开政府总预算表,还将首次公开部门预算表;陕西省、成都市、北京市的做法,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缩影。我们还是应当对政府的改革充满信心的。其三,反对浪费,勤俭奉公,同时加强监督等遏制措施的改进。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管束公款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两条,第一是透明公开,第二是民主监督。公开数据与监管必须同时进行,对违规者必须严厉处罚,违反财务规定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否则“公开”就毫无意义,遏制“三公消费”核心在于加强监督,“三公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合规行为与违规行为混杂在一起,例如借考察、开会之际公款旅游。同时,应该严格政策规定,健全法律法规,把监督落在实处,加强监督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厘定“三公消费”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对不合理的坚决予以取消压缩。经过批准的财政预算,凡是不涉密的都应当公开,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要做到加强监督,就要做到一是健全制度从制度的层面杜绝“打擦边球”现象,二是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审计、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多管齐下,揪住畸形“三公消费”的尾巴,依规严查严处一切超预算、不合理、挥霍性的“三公消费”,不仅要给予相关人员行政、纪律处分,还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将治理“三公消费”落到实处,展现阳光、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三公问题虽是一个顽症,但只要对症下药,我相信定可以药到病

除,去掉这块社会的毒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当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应该增强主人公意识,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再者,我们现在就应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年轻(未来的公务员)的这一代拿掉这块毒瘤,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推荐第3篇:[城市化问题探究]

一、城市规划如何控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无序蔓延或扩张?

1.正确处理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从现状可以看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迫在眉睫,但保护耕地同样不容忽视。然而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有共同的本质倾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必须走出城市化的误区----盲目扩张和开采。有些地区乡镇工业园区遍地开花,“豪华工业园区”也有出现。要认识到城市化并不仅是要减少农村土地面积,也不是一下子将农村彻底变成城市。城市化首先是为了淡化城乡界限,解决城乡分割的问题;其次保护耕地,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保证。集约用地,科学用地,规划用地,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城市化和保护耕地两者关系的正确思路应注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不能不顾当前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单纯地为了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用地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坚持“一在吃饭,二要建设发展”,保护耕地和城市化并重,缺一不可。从世界各国先进发达国家来看,以城市化发展迅速的美国为例,很早就重视了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也应当行动起来解决难题。

2.搞好各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科学合理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搞好两个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结合交通水利规划进行山、水、土、路综合治理,提高用地效力,特别强调山林的治理。众所周知,山有林才有水,田和地依水而存,有田和地才能种粮,有粮才能保障吃饭。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城市化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首先加强规划法律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从这一条款可以看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从量上(或从供给上)约束了城市总体规划,而体现土地需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从规划建设上与土地利用总体上相互制约。这样看来,二者应当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总体规划是当地政府通过立法来执行的,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业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执行的。是否可以考虑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升到与城市规划并列的地位。这就需要改革规划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当多个规划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城建、交通、水利、林业、土地管理部门应改变规划思想、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不能各自为阵,坚持切合实际,土地集约使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规划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保,测算出土地最大的承载能力。

3.实行规划图的“多图合一”

“多图合一”能确保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各乡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体系,包括交通、水利、绿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衔接。要落实“多图合一”,即城市、城镇配置规划建设城区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田保护区、建设留用或待转换地和弹性控制区等共同要素,在多个规划图上位置一致,相互套合,提高和确保各个规划的合理和可操作性,防止重复投资建设,比如现在的土地整理成了工业园区的“三通一平”的前期工作,大量重复投入,浪费国家财产。

“多图合一”必须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土地、城市、交通、林业、水利规划部门统一。省、市、县政府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成立规划委员会,负责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协调,规划委员会主任由规划专家担任,而不是行政官员担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规划建设中,缺少公众参与,很少群众来监督,为谋取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和目光短浅的长官意识提供了发生条件,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在发达国家,规划建设体系中的公众参与是一个不可缺的重要步骤。规划委员会规划某一工程可举办多次公众调查、公众听证会或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改方案。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团体、私人企业和个人,凡愿意参加规划的都有机会对规划提出评论性意见,公众的评论意见是行政官员批准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弥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不足,以使我们机制更健全,规划更合理。

同时能控制城市的合理推进及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结构人口发展资源的开发,自然环境持续利用,合理控制城市发展,科学发展小城镇。我们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其具体规定是:在城市边缘地增设城市绿化带之外,与中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地区建设新镇,新镇强调自给自足,自我平衡,保持15Km以上距离,以防止城市继续蔓延。如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能精心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城市化的整理,则一定可以大大节省土地资源,并从客观上促进城市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完善城内机制。再建设距城外一定距离卫星城镇,缓解城市无限扩大,并解决就业,发展经济。同时,若在城市边缘规划成面积相当的高大经济林带,河流水系和宽阔的田野,形成城市的绿环,以农业种园区的“生态长廊”,作为城市的隔离带或城市边界,都不失为控制富阳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的有效手段。先从控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控制城乡用地总规模,否则城市的吃水排污都无法解决净化,很大程度度上降低了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水准要求。其实城市化水平与速度问题直接涉及占用耕地补给的因素。

4.城市化推进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并且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必须落实,是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与保护耕地关系的重要保证。当前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明确三个主要指标,即规划期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国土资源部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监测结果对各省、市年度耕地保有量进行考核公布。强化各地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基本农田保护是法律规定的,对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制度。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保住基本农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耕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我国基本农田要达到16.28亿亩的目标,这是立足十几亿人吃饭的问题制定的硬杠杆,不容小觑。实现占补平衡措施,要坚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同时整理面积的新增耕地要让质量也可换算成用地指标,防止开发整理后无人无耕种,造成增加面积不增加粮食,更谈不上增收。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农民种粮亏本,成本太高,就不愿意种地,导致大量耕地抛荒。政府应该引导农户加基地工业加工产品。种1斤粮只有1元钱,加工成方便面和饼干可有每斤10元,加工成高档饮料能达到20-30元/斤的价值,这样农户才能增收,加工需要原料,农民才愿意种粮,土地才会有人爱惜,耕地才能安全保护。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化与保护耕地并举,应摸清存量土地,积极盘活用地。要求市政府制定规定乡镇企事业单位,在尚存土地未利用的情况下,不得使用增量土地,利用存量土地开发建设可优先办理审批手续,否则是助长了在“工业立市”的口号下,大量圈地的出现。目前有一种怪现象,业务部门听政府,而政府听企业家的,结果导致个别企业想要什么地方,要多少,都由那些“圈地家们”说了算,一路开绿灯,导致“规划”成了“鬼话”。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法行政成了一句空话。

5.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的观念

用规划引导高效用地,提高企业的用地效率,关键是政府更新用地观念。上世纪末一些外资和民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民营企业主前来投资开发,以比较多的土地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引进项目,加快发展。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还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只会引起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这种方法民间总结的顺口词:“发了老板,亏了百姓”;“多了数字,少了财政”;“个别升官,大部背债”;“用了今后的钱,断了子孙的路”。政府必须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谋得投资效益。政府树立用地的质量和效率意识,要克服“保护耕地是阻碍经济发展”、“节约用地就会影响引进项目”等错误认识。企业集约用地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投资者超前用地,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范围,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

完善规划体系,在新的一轮城镇建设规划修编中,不少地方规划超前,规划偏大,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不上,对此要探索集约合理用地和土地经营新机制,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对城镇建设用地要在科学测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确定基数,并允许在采用强制性指标的同时,增加一定幅度的调节指标,规划一经批准后,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变动,防止“圈地”重演。

二、城市规划防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空心化问题?

1.城市空心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由于考虑到开发成本和避免拆迁带来的麻烦,现在一般的开发商都不愿意在旧城区搞房地产开发,而热衷于在城郊结合部开发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这样虽然降低了开发成本,降低了房价,给低收入者早圆住宅梦提供了廉价房,但另一方面,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房地产开发郊区化,将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占用大量耕地,而且也破坏城市总体规划。而中心旧城区却得不到改造,出现周边新中间旧的不协调景观,同时使城市空心化,严重影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2.走出城市空心化误区,投身旧城改造和环境创新

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凡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建设范围外以及不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强度要求的建设项目均不得提供土地。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带来的弊端。

例如,政府的土地规划部门可以对房地产开发商作出硬性规定:在郊区开发一定数量的住宅小区同时必须在旧城区开发改造多少数量的住宅小区,如果开发商改造旧城区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比例,还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再者,政府规划部门可以对旧城改造作出分块成片改造的统一规划,把土地逐块批租,逐块开发,使旧城改造有序进行。如果一幅土地一个开发商拿不下来,可以几个开发商一起开发,避免出现现在的零星开发、无序开发、遍地开花给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上海市等城市建设走在前列的大城市已经有一些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可以借鉴。

城乡结合部是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为规避法律法规,获取临时和短期的土地收益,农民集体和个人大多兴建的是可用于出租的平房和集贸市场,楼房很少。尽管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而言,这些房屋的土地用途并未违反规划,但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远远低于规划的要求。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偏低。这不仅占用了大量建设用地甚至耕地,而且由于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与城市化进程明显不相协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发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按照新《土地管理法》用途管制制度的原则,研究和农民打交道的新路子。加强规划引导,以新的利益关系,激励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推荐第4篇:单亲家庭问题探究

单亲家庭问题探究及解决

姓名:潘玉茹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调查题目:单亲家庭问题调查

(二)参加时间:2015年2月1日

(三)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约场村

(四)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

(五)内容:调查的具体内容具体包括单亲家庭的人数、家庭收入和家庭收入情况、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及状态等等。

(六)过程:进行调查的对象共有1000人,首先在小楼镇约场村派了980份问卷,随机进入了一些家庭进行入户访问。共收回975份有效调查问卷,共进入30个家庭进行入户访问。

二、发现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及入户访问收集的信息得知,在接受调查的1000人中共有50个单亲家庭。该镇的单亲家庭有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单亲家庭的类型主要有:

1、母亲去世或父母离异,父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2、父亲去世或父母离异,母亲与子女共同生活;

3、父母双亡,子女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经调查发现,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比较富裕,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较疏远,平时交流很少;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子女在经济方面较贫穷,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较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子女经济方面普遍较贫穷,且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很少。

(二)单亲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普遍沉默寡言,存在自卑心理:平时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也不会把自己感受说出来,单亲家庭中父母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存在的通病,在单亲家庭中的家长表现的更加严重,他们总觉得给不了孩子幸福美满的家庭很对不起孩子,所以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无条件满足,以为这样就能弥补家庭的残缺,由此造成孩子自傲、任性、自私、孤僻等性格的缺点。

2、过分冷漠,对孩子不闻不问。

3、一味排斥对方。这是离异家庭而言的,很多夫妻离婚后,一方带着孩子生活,就不愿意让对方接触孩子,有意识的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由此造成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抑郁,有的孩子对痛失父或母十分痛苦,久久不能从伤心中走出来,心理非常压抑。

2、憎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进而扩展到对社会和学校的生活不感兴趣。

3、易怒,家庭的缺陷会使他们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4、自卑,这是他们最大的心理特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家庭有缺陷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变得很自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特别容易走上歪路,染上社会恶习,如网瘾、吸毒等,由此可见,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三)放羊式教育:“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了单亲家庭存在教育现象,父或母忙于生计便很少与孩子们沟通,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不得不实行“放羊”,对孩子的一切采取不关心的态度,给孩子犯罪创造了条件。在这50个单亲家庭中,其中有35个家庭的孩子中学未读完就辍学了,学历低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防患于未然:在该镇开展了主题为“大手牵小手,共创造美满家庭”的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来宣传美满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村民们一起来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本次活动设有有奖抢答、家庭成员互动、知识竞赛等环节。为了本次活动能够顺利如期的进行,事先招募了20个志愿来共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次活动共开展了三个小时,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该镇村民的参与度很高,很多村民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会更加努力的创造美满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坏境,也会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此次活动获得比较高的评价,且预期效果也得到了很好实现。

(二)亡羊补牢:共开展了三次活动。

1、“释放自己的压力,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关爱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这次活动的主要采取座谈的方式进行,把家长们集合起来,在室内围成一圈坐着,轮流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一开始家长们有点抗拒,随后有第一位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接着气氛慢慢的活跃起来。大部分家长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

2、“我们都一样”,这个活动针对的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活动采取座谈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释放心理压力,并告诉了他们单亲家。庭的孩子与所有的孩子一样,并通过案例来说服他们。

3、“我们在一起”,这次活动的主角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们和孩子们,活动采用户外活动的形式进行。组织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开展亲子活动,给他们一次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此次活动包括家长和孩子共有80人参加,事先招募了10个志愿者参加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的内容包括玩游戏、亲情表白等节目。通过亲子体育游戏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亲情表白是让孩子和家长跟彼此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了自己心理最真实的感情,加深他们对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这次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家长对孩子多了关爱,孩子对家长多了理解,家庭关系变得和谐。一个月后回访该镇,该镇的村民们表示自活动开展以来,家庭矛盾减少了不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推荐第5篇:教学模式探究听课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探究听课心得体会

我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尚浅的教师,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受到了许多启发 。我校的各位老师在课堂上优雅的教姿、和蔼的教态、严谨的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语言生动有趣,更让我看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良好结果。 因此,我联系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每一分辛苦都是让学生生动起来,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思维见解,真正的让学生成为课文的主人,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内心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妙语连珠,不仅参与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效率很高!

第二,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带给我思维的愉悦,精美的课件让我享受的美的视听体验,这些纯熟的手段让我对每一篇听过的课文都难以忘怀,更让我明白一切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于语文的教学。

第三, 注重范读,在优美的朗读中体会文意。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 老师们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借助优美的语言深入文心,感受主人公的心声,更有甚者能让自己完全变成主人公。试问,这样的学生,能不懂得作者的心吗?在范读、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老师所特有的魅力——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各位老师在课堂中的语言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课堂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新模式改革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课堂中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这些评价,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让我们每一个身处课堂的老师,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这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经过这些听课活动,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推荐第6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刘建星 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 404528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真正落实国家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是根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因而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构建知识,在问题探究中发展,在问题探究中创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那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内容让学生自己感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呢?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钻研,自觉树立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融入到实验中。所以教师必须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过程上;从注重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引导、促进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完整个性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合一》一文中说:“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因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无法教会的。而只有让学生多接触课文,真正做到内容让学生自己感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现在备课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规划好教学流程,只能是设计教师的行为,也就是如何不断激励指导学生质疑、思考、解疑、活用,预设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如何适时地点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二、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如果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就能展开思维的翅膀,情不自禁地主动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一般有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体验角色情境、借助媒体情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注意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那如何找准兴趣点,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呢?一是在教学中要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劲来了,个个都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探究性阅读。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设计一些举纲张目,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带有一定争议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

这样引起了学生认识的冲突、求知的欲望,都会自觉地研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同时在讨论中要求人人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标新立异,从争辩中寻求答案。老师只在“导”字上下功夫,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鼓励质疑,精心设疑

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因而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还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生认知规律和教学重难点,把握时机,在关键之处设疑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

四、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变传统的“给知识”为“给方法”,一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年段特征,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得到一点收获,使读书方法得到积累。并力求让学生融会贯通,能将课内外获得的知识、技能、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二是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主要“就课题、重点词句、感兴趣内容、标点符号、插图、课中空白、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三是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五、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特别是教师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同时,还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以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从根本上做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为核心”观念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教师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讲授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探究式教学”的观念。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推荐第7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烦琐或没有多少价值,学生回答常常不加思考,关键性问题议的也少。去年,笔者曾经参加了聊城市新课标教材备课会,听了两节省级优质课获奖者的语文课。我有幸听了与会的江苏省两位专家的点评,其中一位的讲话我仍记忆犹新,他是这样说的:“我在下面数了一下,这位老师这节课一共提问了32位同学,从时间上看,三分之二的时间属于学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节课学生只是疲于完成老师提的每个问题,现在课堂上虽然没有了老师的满堂灌,但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形式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完成了教师的满堂灌!教师就像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地雷让学生挖,挖出来一个继续挖下一个,挖不出来大家继续挖!”回来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面对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我大胆的设想既然教师能设计问题让学生答,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回答呢?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们共同交流。

关于合作探究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概括起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具体说来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幽径悲剧》一课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了“本文作者用„幽径悲剧‟做题目有何用意?”“文章第五自然段能否去掉?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写藤萝毁与愚氓之手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等问题,然后通过各小组间交叉回答其他小组的问题,用合作探究的形式由记录员记下大家的答案,小组中心发言人公布答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课文内容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思拓展,让他们依托文本内容,“由内及外”的展开讨论,通过每个小组发言人的发言,最终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例如:我在执教八年级上册《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时,一个小组代表作了这样发言:“保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可以用布条帮鸽子做窝,但是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还可以用布条包扎一下就行的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也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把最后一棵树砍掉,当我们把最后一条鱼吃掉,当我们把最后一只藏羚羊的皮剥掉时,人类还剩下什么?醒悟吧,人类!”像这样学生抑或振臂高呼抑或黯然泪下的场面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由此可见,学生作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人,学生身心得到足够的放松,责任心得到增强,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置框框,先把学生的手脚绑起来,而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入理想的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模式

这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已在教学中应用并初见成效,尽管语文教学应该有模式,但是又不能止于模式,限于模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由于它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特别是相对教学论中有关过程或“本质”的一般阐释而言,教学模式更易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像练习武术,首先得熟悉武术的套路,从一招一式开始,当对这些招式掌握得十分娴熟以后,才会有个性化的东西,渐渐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因此,开发和推广各种各样的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仍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所依存的条件是十分多样和微妙的,因而具体的教学情境千差万别。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尽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模式”只能是“模式”,它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教学模式的天然的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我们的答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凝聚、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和教师中心,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就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教师教学艺术创造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和精神修养。让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将模式和艺术两重属性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开辟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推荐第8篇: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相关理论阐述 1.理论背景

传统英语教学一般采用“教单词——教语法——做练习”的模式,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提不出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其创造潜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一些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问题解决法”教改试验陆续开展,形成了若干常规教学模式,如布鲁贝克倡导的“问题”课程,奥斯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等。 2.概念阐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新目标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问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围绕目标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主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二、模式构成

题化教学模式的重点在“问题”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三个步骤不可或缺: 1.课前准备问题

预习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行学习,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一篇英语课文之前,我们可以首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先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得到的知识和问题都记录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听课更有针对性,教师讲解也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创设问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2.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先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教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该环节是“阅读教学问题化”的主体,设置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精心设计既有“坡度”又有深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优秀学生,既培养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的问题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先设计出本课的一道两个主导问题,即本课要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例如在Starter Unit1中,“How to greet people?”即可作为主导问题,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怎样问候他人。然后在依据主导问题分层次设计下行问题,从简单的下行问题上升到主导问题。下行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坚持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持久保持。

问题的设置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在Section B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与是非判断型等。向导性问题以培养学生速读能力为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实施浏览性阅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主要事实,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貌,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图像,使学生形成从文到句、从句到词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统。细节性问题是在完成对向导性问题的讨论之后,要求学生用一段时间再去“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教师展示系列细节性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题型设计可多种多样,如是非判断型,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只要求学生回答“Yes”或“No”,“True”或“False”。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教师科学艺术地组织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教师,学生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提问;可以用一般疑问句提问,也可以用特殊疑问句提问;可以用所学句型提问书上的问题,也可以用所学句型提问书外的问题,而所给的答案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简约的。不同能力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每个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学会用知识。

3.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创造性地解决之后,启发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就本节课的知识提出拓展型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去思考联想,培养学生更深人地发现问题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提出有关于下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给学生设个悬念,给他们一些诱惑,诱惑他们去看书,去寻求答案,引导他们做好预习工作,也为下节课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三、现存问题探析

首先,原有中学英语教材、大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 或多或少地束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抑止了教师思维发展的进程。

其次,以考试为目的、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特点的旧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形成已有学习经验,很难彻底改变。

另外,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限,不足以充分理解相关问题。特别是初一英语以知识的呈现为主要内容,且学生口语能力有限,很难自主提出并解决问题。

四、问题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认知活动中,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焦虑与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倾向。例如, 在“sports”教学中, 可预先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 basketball、table- tennis、badminton、volleyball 等球类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 introduce 他了解的知识, 其他同学用英语向他提问,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提问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 2.教师精心组织设问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积极超前准备与目标提问相关的设问因素, 注意提问的策略: 第一, 根据不同层次与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第三, 注意提问的程序性。例如, 英语议论文的讲解可采用 what、why、how的思路。第四, 注意问题的可思想性。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实际和学生主体的现状引导设计出循序渐进而学生又能站着采摘或跳一下就可摘到的问题的果子。 3.提供充足时间空间解决问题,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保障。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积极鼓励学生锻炼提问的胆量。首先,必须保证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提问, 不能一灌到底。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认真品尝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教学实践, 向实践学习, 在实践中提问。例如,在Unit4“Where is my bag?”中可创设寻找东西等生活情景, 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推荐第9篇:《双星、三星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

双星、三星问题探究

史亚东

教学分析:

天体物理中的双星,三星,四星,多星系统是自然的天文现象,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万有引力的规律,他们的运动规律也同样遵循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条基本规律。双星、三星系统的等效质量的计算,运行周期的计算等都是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为出发点的。双星系统的引力作用遵循牛顿第三定律:FF,作用力的方向在双星间的连线上,角速度相等,1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双星、三星模型。

2、理解双星、三星模型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及相关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双星、三星动画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对双星、三星模型有直观的认识。

2、通过对双星三星问题的处理,加强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双星、三星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双星、三星模型的基本特点。

2、双星、三星模型的分析与求解。

教学难点:

双星、三星模型的分析与求解。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处理天体问题的两天思路。

第一条:忽略天体自转的前提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第二条:环绕天体或者卫星绕中心天体公转的向心力来源于中心天体对环绕天体的万有引力。

宇宙中有这样质量相当的两个恒星,地位相同,两颗恒星相互绕着两者连线上某固定点旋转的现象,叫双星。 推进新课:

展示双星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两恒星的角速度、周期有什么关系?

(2)两恒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谁提供?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两恒星间的距离和二者的轨道半径是否相同?尝试找出对应的轨道半径与两者间距离的关系? 讨论回答:

(1)两星具有相同的旋转周期T, 相同的角速度;

(2)靠它们间的相互吸引力作为向心力,所以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相等; (3)两星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r1+r2=L。

(同学们学习过传动装置和万有引力定律,应该不难回答出以上问题,两个半径则需要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完成,以习题的形式开展)

两个恒星的转动半径并不相等,貌似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关系,具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进行下面的例题处理。

例: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1)求A、B两星球受到的万有引力分别为多少。 (2)求星球A和B各自的转动半径r1和r2。 (3)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4)若只能观测到A、B两星球中心的距离为L,其运动周期为T,求两星球的质量之和。 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A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BAB受到的万有引力为FABm1 r1 ● r2 m2 Gm1m2 2LGm1m2

L2Gm1m2Gm1m2F= ABL2L2可发现A、B受到的万有引力相等,即F=FBA(2)A、B绕着中间一点O转动时需要的向心力分别由二者受到的万有引力来提供,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Gm1m242r1对A列方程

m12① 2LTGm1m242r2对B列方程

② m2L2T2且

r1r2L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

A的转动半径为r1m2L

m1m2m1L

m1m2B的转动半径为r2L3(3)两星球的运动周期为

T2 G(m1m2)经过处理可知,

m1r2v2 m2r1v1可见,双星的转动半径和自身的质量成反比,运行速率和质量成反比。 (4)联立①②③解得

42L

3 m1m2

GT2

例: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星球A和B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点做匀速周运动,星球A和B两者中心之间距离为L。已知A、B的中心和O三点始终共线,A和B分别在O的两侧。引力常数为G。

⑴ 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⑵ 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它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和B,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为的周期记为T1。但在近似处理问题时,常常认为月球是绕地心做圆周运动的,这样算得的运行周期T2。已知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5.98×1024kg 和 7.35 ×1022kg 。求T2与T1两者平方之比。

(结果保留3位小数)

【解析】 ⑴A和B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A和B的向心力相等。且A和B和O始终共线,说明A和B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因此有

mML,rL

mMmMGMm22Mm()L 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TMmL2m2rM2R,rRL,连立解得RL3化简得

T2

G(Mm)L3⑵将地月看成双星,由⑴得T12

G(Mm)将月球看作绕地心做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GMm22m()L

TL2L3化简得

T22

GMT22mM5.9810247.351022所以两种周期的平方比值为()1.01

T1M5.981024所以这样的近似是合理的。

例:宇宙中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一种是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行;另一种形式是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的圆形轨道运行.设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1)试求第一种形式下,星体运动的线速度和周期.

(2)假设两种形式下星体的运动周期相同,第二种形式下星体之间的距离应为多少?

解析 (1)对于第一种运动情况,以某个运动星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有:

Gm2F1=2RF1+F2=mv/R

2Gm2 F2(2R)24

运动星体的线速度:v =

5GmR 2R周期为T,则有T=2πR vT=4πR3 5Gm(2)设第二种形式星体之间的距离为r,则三个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r/2

cos30由于星体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靠其它两个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由力的合成和牛顿运动定律有:

Gm2F合=22cos30°

r4π2F合=m2R′

T12所以r=()3R

5课堂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可以发现天体物理中的双星,三星的相互作用同样遵循万有引力的规律,他们的运动规律也同样遵循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条基本规律。双星、三星系统的等效质量的计算,运行周期的计算等都是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为出发点的,抓住这条思路就可以解决双星、三星问题。 (1)两星都绕它们连线上的一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故两星的角速度、周期相等;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它们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3)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之间的距离,即r1+r2=L. 1 5

推荐第10篇: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设计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是高中政治课的常用教学方法。本文旨在探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教学有效性与课堂高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问题探究式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政治课堂最关键的是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好学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入问题,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保证,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合理应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构建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一、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精心设计提问,就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设问点。这些设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或者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也是问点所在。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我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还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课时,我故意这样设问:“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说明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你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吗?”这样一问,学生开始大谈这个命题的道理所在。而我话锋一转,说这个命题根本就是错的。然后引导他们,事物在某个阶段也会出现停滞或倒退。

二、创设于深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和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善于提出深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分析,引导其知识学习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层次地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如: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那么西方实行哪种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不能在我国实行?这些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在深化其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知过程之中,有效提高其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探究过程,逐步探究问题本身的真谛与本质。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

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和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例如: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炎热的夏季,如果让你为家里购买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电风扇还是空调?在选择时,又是哪些因素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考虑这些因素的原因又有哪些?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这种消费行为?这些问题类似家常话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兴趣,同时津津有味地进行回答,而在回答中,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明白怎样的消费行为才是理智的,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并引发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真正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想”问

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热点”上。政治学科理论性强,从情境的素材角度出发,启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方法有:一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创设情境找问题,如歌曲、成语、寓言、典故、名言警句等。哲学常识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一些成语、典故等,让学生提出包含哪些哲学道理。二是结合国内国际热点创设情境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像有关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低碳经济等包含哪些经济学问题。三是结合社会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找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节能减排,新医改、房价、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等。四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创设情境找问题。如学生普遍关心的学习方法问题、高考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利用。

五、提问设计要分层次,树立学生的信心

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有层次地进行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等生能理解得深一些,学困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否则,问题太难会让学生茫然不解,白白浪费时间;简单了优等生认为无意义,起不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错,教师不可以见错就纠,否则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不全面或有错误的回答可让其他学生纠正、补充,必要时应给予启发帮助。对于回答基本正确的则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总之,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对其答案有所反馈,作出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兴趣,为实现提问的有效性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新课改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11篇:1、探究型教学案例《相遇问题》

探究型教学案例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彭阳二小 张相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2.学生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角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4.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运用数学知识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设计思想:(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5.教学策略分析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建构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2)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6.教学媒体分析

结合学生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力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本课采用网络教学,网站的制作采用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使用了Flash,Photoshop等工具作为辅助工具。网站使用Internet搜索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优势。网站设计了论坛,操作简洁明了,学生可及时、高效的反馈信息。

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反馈信息,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教学中生动有趣的Flash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建构了知识的生长点,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扩展了知识的延伸点。从而,达到本课的设计主旨:为自主探究提供平台,为走出课堂创设空间。 7.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遇问题网站(自制网站),提供学生使用的局域网,Internet。

(2)学生准备:学会使用Internet网络,具备电脑初步知识。 8.教学过程

1、复习地图引入(3分)

【教师活动】出示祖国地图和四种交通方式

【教师提问】网页给了一些信息,你能通过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自编应用题

【学生回答1】北京到新疆的距离是3200km,飞机每小时飞行80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2】北京到海南的距离是2400km,飞机每小时飞行80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3】北京到大连的距离是400km,汽车每小时行80km,问几小时到达?

【学生回答4】北京到大连的距离是400km,火车每小时行100km,问几小时到达? „„„„

【教师小结】同学们编题都编得很不错。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内的图片信息,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活动目的】①复习了时间、速度、路程的旧知。②激发兴趣的作用,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

2、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什么是相遇问题? 【教师活动】Flash演示(30秒)

【学生活动】看flash动画演示

【信息技术作用】感性认识相遇问题Flash动画的应用,形象,直观,建构了知识的生长点。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②揭示课题

3、新课例题

【教师活动】利用flash演示讲解(20分)

出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教师提问】在这句话中运动的物体有几个?他们是怎样运行的? 【学生回答】两个,是“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板书:相对而行、相向而行] 【学生演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学生思考】他们两个在走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两人怎样了?

【教师讲解】为了让同学们把“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理解的更透彻,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演示,填写表格。

①(电脑演示)1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

②(电脑演示)2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米?

③(电脑演示)3分内,两人各走了多少米?两人共同走了这段路的多少米?走了几个130米?也就是两人的路程和是多少米?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

米?

④距离为0,说明两人怎样了?(相遇了)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几 个130米?也就是共走了几个(60+70)米?共走多少米? ⑤那么,这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板书: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和就是这两地之间的路程] 【教师活动】讲解相遇问题的知识要点: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

【学生活动】观看flash演示,突破相遇问题的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的flash,提供平台,突破了重难点,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

【活动目的】①掌握相遇问题的四要素②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4、强化练习【教师活动】利用网页巩固所学(3分)

【学生活动】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作网页上提供的练习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上的练习题,及时评价所学知识。体现人机互动。 【活动目的】

为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方式。

5、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利用网页让学生自主学习(8分) 【学生活动】参与、指导、评价学生编写应用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网页素材,编写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互相评价,相互解答,互相置疑。利用网页素材,通过留言薄,及时、高效的反馈信息,提供交流平台。 【活动目的】

① 运用所学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②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6、生活中的相遇问题

【教师活动】利用网页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遇问题(4分)

【学生活动】介绍生活中的相遇问题,如CBD写字楼盘的“相遇问题”,逆行超车请心算“相遇问题”„„

【信息技术作用】利用internet查询更多的相遇问题,课后做。 利用internet查询相关知识,扩展了知识范围。 【活动目的】

①扩展了知识范围。②了解更多的相遇问题。

7、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制定五一旅游计划课后

【教师活动】介绍任务: 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制订出自己的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课后制定旅游计划。 【信息技术作用】

通过internet查询、筛选、加工信息,利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利用论坛及时交流旅行计划。 扩展了知识的延伸点 【活动目的】

①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②培养查询、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12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 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四、运用深化

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一题一得,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把现代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

加与减

(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⑶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

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

二、组织探究

(一)师生共同探究“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

⑴500+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8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13张一百元的人民币,13个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师生共同探究“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

„„

三、作出解释

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

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3、质疑

四、运用深化

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

2、书上P51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鼓励与肯定。

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⑴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⑵非整

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案例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发现—概括—应用”的学习方法。

3、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直观、初步认识长方体:

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

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

二、组织探究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高

⑴(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

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棱的长度叫做宽。

⑷以学具任一顶点为例,指出长、宽、高。

⑸(示一斜放着的教具)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可以有不同说法)

5、看书质疑

四、运用深化

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量出它的长、宽、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习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发现-概括-应用”学习方法。

3、鼓励与评价。

4、你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特征吗?

第13篇: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

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人情可以实现权力再生产

2014年05月21日10:11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1,178人参与) 收藏本文

翟学伟著作《中国人的脸面观:形式主义的心理动因与社会表征》封面

江南贡院

翟学伟在自己收藏的清代红木太师椅前。他认为,太师椅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用官职命名的坐具,象征权力、

地位和尊严,有“面子”的意味。

中国人的脸面四分图

冰点特稿第923期

面子问题

南京大学一间教室里,某金融机构办的“中高层干部卓越领导力提升特训班”正在上课。初夏午后,社会学教授翟学伟站在讲台前,台下学员有的趴在桌上,有的低头看手机。

“我先提醒你们,我要讲的内容,你们平时上课听不到,但天天都得打交道。大家都知道,如果想在中国过得好,你必须会搞关系,而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人的关系。”只这一句话,所有人齐刷刷抬起头。穿着白衬衣、戴浅色边眼镜的翟学伟,用掺杂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继续慢条斯理地说:“我今天这堂课,主要讲讲关系里的面子问题。”

专业地说,翟学伟进行的是“中国本土化社会科学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系”——一个被他称为“中国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的术语——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和权力运作。

在这个领域,54岁的翟学伟已经研究了20多年。他写论文探讨“中国官僚作风背后的面子运作问题”,带着博士生做“关系运作模式”的课题,还参加学术研讨会,跟来自台湾、香港乃至美国、日本的学者一起讨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作为南京大学教授,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关系不是哪个社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而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知肚明的行事规则。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很多事可以让位给关系来运作。如何将这种现象理论性地建构与叙述,以便有效地解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至关重要。”翟学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不过,在中国,关系研究得好不好,不是由几个相关领域的社会学家来判断的,而该由每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评说。”

“从书本里得到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搞得学者对明摆着的事情说不清楚,说清楚的事情又很少与中国现象沾边”

在翟学伟的研究里,他访问跟着亲戚出门打工的农民工,研究想找老师说情修改成绩的学生,就连陪家人住院做手术,都成了他收集素材的好机会。

他把相关的人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编号,医生、护士、病人形成关系网,连来看望病人的访客都一一编码成ABCDE,画出关系图,分析相互之间的人情关系,以推导出为什么A要给B送红包,C要来看望D。

他甚至还在手术之后,对病人进行郑重其事的访谈,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向其提问:“你当时已经开过刀了,为什么还想补送红包?”

在研究大量关系案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西方人的人际交换往往具有等值倾向,以清算、等价、不欠和公平为原则,具有理性的特点;中国人的人情交换与之相反,安土重迁和血缘关系导致了人际交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算账、清账都是不通人情的表现。人情应该是算不清、欠不完的,这样才能旷日持久地延续下去。所以,中国人的人情策略是在关系网络中维持动态平衡,否则就要“丢了脸”,或者“没给面子”。

求学期间,翟学伟并不像现在这么热衷本土化研究。那时候,像许多人一样,他热衷使用西方社会学范式,读西方社会学经典论述,“如果说话的时候不提到西方理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生”。

临近研究生毕业时,他偶然读到了一份台湾学者杨国枢的演讲稿,印在类似超市导购小册子的油墨纸上。那是上世纪80年代,这位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研究对象虽然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可是我们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而在从事研究工作中,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

“这样一来,从书本里得到的研究成果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搞得学者对明摆着的事情说不清楚,说清楚的事情又很少与中国现象沾边。”翟学伟说,看完那篇演讲稿,他就下定决心,找一个最本土的中国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最合适的主题,莫过于“关系”。

那时候,台湾学者黄光国已经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研究,出版了一本叫做《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的书。但由于这本书是台湾人写的,标题里又有“权力游戏”这样的字眼,翟学伟一直跑到出版社仅对内部人员开放的“港台禁书”书架才找到它。托了朋友的朋友的关系,他才买到了这本研究“中国人的关系”的书。

有了本土化这个崭新的研究视角,翟学伟发现,中国何止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简直举手投足间都是能拿来做社会学分析的案例。他站在马路上听人吵架,坐在公交车上听人聊天,就连坐在书房看武侠小说,读出来的都是面子问题——但凡江湖有危难,面子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金庸笔下的大侠,总会败给小混混说的一句“你杀了我如何在江湖上立足”,因为大侠们似乎都很顾忌面子。

翟学伟的办公室里塞满了被他拿来做案例的书,从钱钟书的《围城》到官场小说《二号首长》,还有《丑陋的中国人》、《丑陋的韩国人》以及《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每一本书都让他读出了“关系”。

比如他读项羽败北临江自刎,临死之前留下传世名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句话启发了这位研究面子的教授:原来项羽是因为觉得没面子才自杀的,不成功就不能回家。

在“领导力特训班”的课堂上讲到这些“读书心得”,翟学伟半开玩笑地总结道:“所以啊,中国从古至今死了那么多仁人志士,十有八九都是没有搞好面子问题。”

“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你这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虽然一天到晚研究中国人的关系,可翟学伟却评价自己是个“搞关系的失败者”。在讲台上的他谈笑风生,但走下讲台却显得沉默,不爱主动跟人热络。考研究生那会儿,家里来了客人,想邀请他出去玩,他还满心地不情愿:“我不想玩,我想看书。”

不过最后,他还是不得不跟着家人陪客人游玩,“这件事情充分说明,关系比个人意志更重要,我们长久地处在无选择的关系里面”。

这种“关系研究”对他自己是个新鲜领域,对于他的学生更是稀罕。南京大学有个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办学的中美中心,翟学伟在那里授过5年课,教学生观察中国人的关系。有次,一个美国学生问他:“中国人为什么要搞捐款晚会,弄得跟春晚似的?”

翟学伟纳闷了:“没有晚会,怎么公布哪个机构捐了多少钱啊?难道你们不搞吗?”

美国学生听了更纳闷了:“当然不啊!捐款不是自愿的吗,捐就捐了,干吗还要宣布一下?”

听了美国学生的反驳,翟学伟发现,对中国人来说,面子最重要,“不搞晚会鬼知道你捐了钱啊,做了事还没买到面子!”

按照这个思路,翟学伟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分成四类,叫做“脸面四分图”:

第一类人,叫“有脸有面子”。这类人是中国古代最受推崇的“君子”,个人自身形象好,即“有脸”,在社会互动上也受到认可,即“有面子”。

第二类人,叫“有脸没面子”。这类人讲骨气,笃信好学,可是太正经,自己“有脸”,可别人不给他“面子”,“不会做人”。

第三类人,叫“没脸没面子”。这类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无所顾忌,既不给自己争脸,也不在乎别人给不给面子,撒泼打滚无所不作,大抵可以称为“小人”。

第四类人,叫“没脸有面子”。这类人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但是懂得面子的金贵,为人圆滑,见风使舵,尽管没什么突出的个人品格来“争脸”,可是善奉承会巴结,在社会上颇有“面子”,即“伪君子”。

翟学伟管这套理论叫做“中国人的脸面观”。他认为,儒家希望把人塑造成第一类,可这更大程度上只能成为一种人格理想,在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变成第二类人,并强烈排斥第

三、四类人。但是,在人情社会里,没人想做第一类人,因为“太难了”,也没有人想做第二类人,因为“出力不讨好太吃亏”。越来越多人会在行为上向第四类集中,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

让这位社会学教授担忧的是,第四类人占主流的社会将出现令人堪忧的发展停滞,因为在那类人的世界里,只要打点好关系,你做不做事,人们不在乎,即便毫无建树,大家也会“给面子”,一片赞许,没人戳穿。可是,“这样的社会怎么进步呢?”

翟学伟把他的这些研究写成了论文。但这样的研究最初却并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刚开始给学术期刊投稿时,他的“面子问题”论文常常很快就被毫不留情面地退回来:“人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你这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你在学校,你很年轻,你想说什么都行。等你进了社会,工作了些日子,再来告诉我,今天的中国人讲不讲关系”

翟学伟的研究遭到一些人反对,其中包括他的女儿。女儿是个90后,做事干脆,不爱谈关系,走大街上迷了路宁可查地图,也不喜欢问人。有时候跟同学聚餐回家,她会得意地跟爸爸强调,现在的年轻人出去都不搞请客吃饭那一套了,我们今天聚会就是AA制。

在网络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为人情关系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由于流动性大,外企多,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来打拼,所以评价标准主要是能力,而非关系。在“知乎”网站的一则热门答案里,有人甚至直接写道:“上海是个神奇的城市,她不问你的出身、学历,不鄙视你的家庭条件,她只看你是否努力,真的。”

除此之外,探讨的声音也来自学界。翟学伟将论文投给台湾学术期刊《本土心理学研究》,作为“靶子论文”供大家探讨。来自台湾的5位教授各抒己见,翟学伟也被邀请参与回应,进行学术争锋。

学界的争论之一,是翟学伟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比如,他的研究总是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发,要么是送红包啦,要么是请客摆酒啦,都是对微妙的生活细节进行平铺直叙的记录,只是“现象描述”,而没有更进一步,进行“哲学分析”,以及“方法论建设”。

“翟教授的研究路线是实证主义的研究,着重于生活现象的描述。以大陆社会科学界目前的水平看,已经相当不错,但是要进入国际学术社群,还有许多尚待努力的空间。”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黄光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如果一味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将无法解决“中国与西方”两种研究传统分裂的难题,唯有在“哲学反思”和“理论建设”上加大力度,才可能有所突破。

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反问,翟学伟最常回应的是学术批评。“我常想,既然经济学可以讲寓言,社会学为什么不能讲故事?为什么不能从故事中挖掘出社会机制运行的特征?”他甚至直接在论文里写道,“如果有学者对我采取的研究方法持有异议,完全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从事研究,用不着指责我的不是。”

而对于像女儿一样的年轻人对于当下社会的乐观态度,他却并不直接作出回应。他只是默默在他们所说的这个“只看你是否努力”的社会中继续收集“关系研究”的素材——跨国公司为官员子女留出岗位,这是他们的“本土化策略”;而应聘者填写的个人信息表里还有一个空,需要填写“是否有公司领导介绍,请写下领导姓名和职位”„„

在翟学伟看来,“今天的中国,人情和关系要比任何一个年代更厉害”,因为在古代中国,还有不看人情的案例,比如人们会纯粹基于地缘关系提供帮助,“因为我们是老乡”,而现在,只有“对我有用的老乡”才能得到帮助。

“你在学校,你很年轻,你想说什么都行。等你进了社会,工作了些日子,再来告诉我,今天的中国人讲不讲关系。”他说。

在这个“人情超级大国”,制度管得住人情吗?

尽管翟学伟说自己的关系研究“不提供方法论”,但事实上,他还是在研究应对关系的对策。他最近正准备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做《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这个“人情超级大国”,制度管得住人情吗?

“按照制度规定,博士生毕业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可就算他真的没达标,你能毙掉他的论文吗?他毕不了业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哭了怎么办?”在博士生的讨论课上,翟学伟跟围坐在会议室的学生们严肃地讨论着,“这时候,中国人就会把门关起来商量对策了——制度是制度,制度说得一点儿也没错,可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他哭了,这怎么解决?”

于是,他推论出“人情与制度”在社会运行中的基本法则:

前提一:人情是每个人做事的最终依据。

推论:没有什么事不能商量,对人的判定可视人情亲密程度变通。

前提二:制度对人情的约束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它的作用是局部的、具体的;而人情是整体的、全局的,人们总要顾全大局,照顾整体。

推论:是非、真伪、诚实与否不是唯一重要的,合适、恰当、识相很重要。

前提三:制度与人情不是矛盾体,而是一种融合。

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统一不变的规则。感情用事或者一味坚持原则都是对平衡与和谐的破坏。任何固守制度办事的人被看成是没有人情味的人。

„„

在历数了6条前提和由此得到的23条推论后,他得出结论:在中国,人情和制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可以彼此相安无事的动态平衡。

“原本传统中国社会运行就有很明显的情、理、法三位一体的倾向。人情是中国社会的底色,说中国社会因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所以不讲人情了,那显然不符合事实,是乐观主义者的自娱自乐;说中国人因为讲人情,所以恣意妄为、无法无天,那也不真实,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在不懈地建立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翟学伟说,“就真实层面来讲,如何平衡人情和制度,对中国人是一场智力挑战。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都在力图从中寻求一条出路,既不伤面子,又不毁制度,进入一种高超境界。”

更有趣的是,翟学伟发现,在“人情超级大国”,人情可以实现“权力的再生产”——利用人情攀上权威就可能借助他们的力量,获得权力的转让,成为“日常权威”,享有等同于“权威”的权力。

他听说过一个案例:有学生急着毕业发论文,托了一圈儿关系,找了主编找总编辑,可谁也没能说服期刊编辑给他发稿,最后有人指点,去找那栋大楼里的一个后勤人员,果然立马发了稿。“最有面子的人,未见得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人。不管他多普通,大家都要给他面子,他的心理地位高,这就是日常权威。”翟学伟说。

不过,当人情泛滥到制度无法抵制时,制衡人情的活动就会登场。讲理性的人们会执行检查、整顿活动,力图让人情和制度回到平衡点上。不过,翟学伟也发现,这种活动有时会呈现出“轰轰烈烈走过场”的特点,“轰轰烈烈”是对制度的期待,而“走过场”则是人情使然。

“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就得讲关系!”和“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老讲关系怎么行!”

每到学期结束,翟学伟的课程都会收到学生写来的“课堂反馈”。帮着批改作业的助教跑来找他,哭笑不得地报告:大家明明上的是同一堂课,感受却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要怎么批改打分呢?

比如,有的学生是这么写的:“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就得讲关系!前几天我家管道坏了,我本想按流程找相关部门解决,结果拖拖拉拉好久都没人来,还说通一次管道至少得要2000块。我一生气,直接找了认识的主管领导,结果不但立马来修好了,还客气地跟我寒暄了半天,临走也没要钱。所以想办事,走程序是没用的,还得靠关系!”

但是,也有学生的体会是这样的:“老师你说的太对了!在中国老讲关系怎么行!这个问题太严重了,现在处处看人情、看关系,这样的不正之风盛行,怎么能继续推进社会建设呢?我们必须大力打击这种讲人情、走关系的社会弊病,根除这个社会毒瘤!”

面对学生们截然相反的体会,翟学伟倒是很平静。尽管在这堂研究“关系和面子”的课上,有不少学生连他的名字都写错,一会儿“霍老师”,一会儿“瞿老师”,但他的评分标准很统一——60分到95分之间,最低至少及格,最高也不能太完美。他说,就算写得很烂,也最少给个及格,“人情社会嘛,总得给学生留条后路,不能一棍子打死”。

“上完我的课,你可以觉得关系特重要,事事走关系;也可以觉得关系很可恶,想办法与其抗争。这都是你自己的价值选择。我的目标是,我只对中国人的人情关系作出客观描述,不做价值判断,不提供应对关系的方法论。”翟学伟说,“事实上,即便我不提供方法,中国人每天忙忙碌碌,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幕其实就发生在他身边。在他没进教室前,一个学生指着坐在窗边的同学说:“你看看你,老师马上就要来了,屋里这么闷,你连个窗户都不开吗?你们啊,都只听上课的知识,可像我啊,就喜欢关注这些边边角角。”

接着,该生得意地跟屋子里的同学畅谈起自己下周安排如何紧凑,要出差参加一场青年干部论坛,“给领导讲课去”。说着说着他突然停下来,环顾四周:“不要用那么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嘛!别看我这样,我也是能上大场面的!”

“说到底,一切又都是个面子问题”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翟学伟写的论文连个发表的地方都找不着,但现在,他所研究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课题。从北京的EMBA培训班到上海的高级媒体从业者训练营,许多地方都邀请翟学伟去讲课,谈“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尽管不再愁发论文,他却有了别的苦恼。比如,他从女儿小时候就天天跟她唠叨自己的研究,跟她大讲“中国人情关系模式”,但女儿却一直对“搞好人情关系”不感兴趣。即将读人类学博士的女儿喜欢看百科全书,胜过跟陌生人寒暄唠嗑,她甚至想要通过研究影视剧来做田野调查,“这样就不用跟人打交道了”。

“这就是一个研究‘关系’的学者养女儿,和一个研究‘关系’的人养女儿的区别。”说起这个,翟学伟的女儿无奈地摊了摊手,“我只听到了‘关系’是个什么概念。”

他还要愁学生。这位博士生导师发现,学生里真在安心研究“关系”这门学问的越来越少。相比于如何做好学术课题,他们每天心心念念的是另外一件事——如何尽快到学校规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

出于好奇,翟学伟还把这个学术困境推导了一下:

为什么学生不能好好做学问呢?因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发论文,学校规定,只有发了论文才能毕业。

为什么他们发不了论文呢?因为许多社会学类的学术期刊规定,不刊发博士生的论文,所以写得好不好还是其次,光是“博士生”这个身份就卡掉了发表机会。

那么,为什么学术期刊不接受学生的论文呢?原来,学术期刊都有排名,如果刊登太多学生而非教授的论文,会拉低这份期刊的影响力排名,显得不够上档次,没面子。

好吧,那为什么学生一定要发论文呢?因为大学也有排行榜,衡量一个大学学术能力高低的量化因素可不就是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么?学生发的论文多,学校的排名就靠前,家长报考院校的时候就会说,你看这学校排第一,上这个大学有面子。

推理结束,答案再一次命中这位教授的研究核心——说到底,一切又都是个面子问题。

可是身为“面子问题”研究专家,翟学伟却对此无能为力。在和学生聚餐的时候,他默默坐在一旁,听着学生们热烈地讨论哪些刊物的版面费贵,看着学生相互出主意,“其实可以跟编辑哭穷,让他看在学生的份上,给个折扣价”„„

这种沉默在他的生活里时常出现:EMBA班的学生请他参加业界大佬的聚会,他去了坐一旁一言不发,默默观察着觥筹交错的生意人;多年不见的学生情侣突然说要请他吃饭,他到了现场才恍然大悟,这是人家的婚礼,他又只能默默坐着,因为忘了给人家包红包。

不过这些沉默的观察,扭头都会被他写进自己的论文里,成为他的研究案例。“别人遇到没面子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我遇到没面子的事情,还得记录下来,回来反复想,留着做研究。”他说。

其实即使不去刻意收集,想在中国研究面子,真是满大街都是案例,每个人都是行家。听完翟学伟的“面子课”,“卓越领导力提升特训班”的学员们下一站是去夜游秦淮河。在那里,人们纷纷买票参观江南贡院,其中一大原因是门匾上用烫金字写着“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人们凑在“清代各省夺魁人数表”前叽叽喳喳。在这份各省状元排行榜上,江苏出了49个,比第二名浙江多两倍,是第三名的5倍。一个游客指着成倍数递减的数字,问同伴:“怎么江苏的状元比其他省多那么多啊?”

“出了这么多状元都当官了,这以后批卷子的人还不得给他们的老乡一点面子吗?”同伴毫不迟疑地答道。

第14篇:集团公司财务问题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集团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阻碍越趋严重,如果其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并在所处的行业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作为集团公司管理的核心环节,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应对外来的各种压力。然而现阶段,我国集团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我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问题;财务管理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概述

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行动一致的团体。它是由多个在生产、流通、运作等各方而联系紧密的企业,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集团;此外有的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在许多领域成立了相应的子公司,这样,母公司与子公司结合也就组成一个企业集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集团公司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越来越普遍。而财务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涉及许多方而,其目标是实现资产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涉及的方而较多,其主要内容有:资金管理、全而预算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质量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财务制度管理、信息管理。具体来看,财务管理的目标指的是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决策所依据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活动即资金运筹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利润最大化;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目前来看,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都存在不足。如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时间与风险因素;股盈余最大化虽然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股东投入的资本,仍不够全而;股东财富最大化不仅适用范围有限,而且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加剧股东与债权人、职工及社会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和风险,而且注重在企业发展中考虑各方利益,可以有效地防止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调动各利益主体共同关注企业的发展。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计量的准确性较差。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由于财务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采用哪种财务管理模式,来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是作为企业集团管理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特性

本质上财务管理的运做过程在集团层而与单个企业并无差别,但集团作为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它在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理财环境等诸多方而都有养与单体企业不同的复杂特点,这些决定了其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更为复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更为复杂

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分层,以母公司为龙头划分为四个层次:母公司层、子公司层、关联公司层和协作公司层。其中以母、子公司为主体,母公司具有对集团发展的决策规划权,这些复杂组织结构使得集团财务管理在内容上表现出相应的复杂特性。

(二)财务管理职能更加延伸与拓展

例如筹资职能,企业集团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如集团内可集中再分配资金,若为跨国集团,母公司可通过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筹资,发行债券股票等,向国际国内金融机构融资等等

(三)财务管理及控制的难度加大

企业集团的多层次、成员企业跨行业分布等不可避免的造成管理权力的分散,财务环境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多重计量基础,多种计量货币,调整后还需编制合并财务报告等等,这些都会增加集团财务管理难度,而高精尖财会人才的相对缺乏更进一步的加大了控制管理难度。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A公司为例

(一)财务制度管理模式缺乏科学合理性

制度与文化是最基本的两种管理手段。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文化共享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是集团公司总部为界定各方面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具备: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规范性、程序性等特点。

A集团公司财务中心人员中层财务管理人员(集团财务经理或财务副总监)长期空缺,没有对集团财务会计制度和流程体系、财务汇报体系形成统一规范,即使有些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制度(大都从网上下载,流于形式,没有从A集团公司实际出发制定),执行也不到位。又由于各下属公司业务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各财务部在财务制度制定上各自为政。

1、各公司制度有差异

各公司在支付审批、财务报销、流动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管控制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给集团整体财务管控增加难度,大量决策性的事项,由于没有制度统一规定和参照标准,财务出于谨慎性原则,尽数报到总部审批,效率低下,影响经营。

2、会计核算不规范,缺少统一标准。

A集团公司下属各公司财务部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由于各公司业务内容不同,对财务软件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没有成文的会计政策和账务处理规范,会计核算较为随意,会计科目的设置五花八门,造成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不同,在编制分录、内部往来记账、工程台账的设置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合并报表难度很大,即使合并,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值得怀疑、准确性不高。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2004年9月,美国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该框架是对COSO委员会1992年的《内部控制一一整合框架》的补充,ERM提到了八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这些要素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结合A集团现状,运用ERM要素分析得出:

1,A集团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在经济业务的执行分工、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财产清查盘点等方面控制与相互制约还存在纸漏,内部审计还有待加强。比如,交社医保,合理程序应该是行政部、财务部共同完成核算、审核与申报,但有的分支机构全部由财务包办,导致出现主办会计(经办人)擅自加大自己的社医保额度,几个月后才发现。又如,应收账款的控制总是向滚雪球似的超出此客户原本规定的赊销金额。一个行政主管,打着办理车险理赔先垫资借款的幌子,逐笔借出备用金,长时间大额个人借款,最后金额高达十几万,人跑了。

2、没有风险预警与危机处理机制。对于上述案例,如果设有风险预警机制,当应收账款大于可赊销额度就会预警;行政主管的个人借款也早就预警,不会演变成后来的损失。

(三)财务组织管理体制松散

上世纪80年代,威廉·大内提出的“Z型组织”的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美国心理学家赫茨博格(FrederickHerzberg)提出的激励一保健理论,则认为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必须重视激励因素。

A集团公司属于民营企业,近两年经过快速发展,成长为拥有领先规模和市场地位的大型专业石材产业集团。然而,老板的管理理念并未迅速转变,尤其是对财务的理解尚未到位,他认为,财务是管钱的,一定的找自己信得过的人,于是,所有成员公司财务人员(含出纳),大多都是通过关系(亲戚、朋友)进公司,缺乏“企业文化认同感”与“激励因素”,由此产生很大的弊端:

1、用人唯亲,成本偏高。除了财务中心财务总监这种高端人才在关系网中实难物色,只能对外公开招聘,其他财务人员一律通过关系介绍。其结果是财务专业人才尤其是中层财务管理人才很难引进,导致财务战略执行力差。大量的财务人员外派,导致用人成本偏高;

2,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据2012年度统计,A集团各地财务人员流失近50%,因为属于外派,财务人员向心力一直是家乡,短时间在外地还可以接受,时间一长,等到积累一定的经验,就会产生跳槽回家乡的想法。实际上把A集团财务部当成了培训学校。

3、钦差心理,配合性差。由于关系介绍进来,还是总部派驻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很容易产生钦差心理,造成与分支机构领导分庭抗礼,不予配合,甚至还有不听命集团财务总监的。关系人员一旦闹矛盾离职,更逆反,完全不予配合交接,人员变动会产生工作断层,带来很大麻烦。

4、没有考核,工作拖沓。平时不对财务人员考核,工资是定额,工作失误会有处罚,但属于临时性处罚,没有系统考核,年底酌情(基本按资格、工作时间长短,与工作质量无关)发奖金。

(四)资金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A集团公司财务中心以往对资金的管控,侧重控制下属公司资金的流出端口,主要支付审批权限(非日常支付)集中在总部,只是在集团总部资金紧缺,需要筹集之时,才对下属公司账户余额进行关注。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资金分散,形成时间价值浪费,资源浪费。大量资金零星分部于各公司各地账户上,没有有效汇合,存在有的下属公司资金紧缺之时,而有的下属公司账上有余,整体资金运用不充分,形成资金时间价值的浪费;资金分散,额度会偏小,也不便于利用时间缝隙理财;集团公司没有形成资金集中的优势,与银行谈判的祛码相应减弱,形成资源浪费。

2、分支机构资金支付上脱离预算,总部管控脱节。由于资金预算缺乏准确性,操作上带有局限性,总部管控思想是抓住主要支付审批权限,但这只是点的控制而非面的控制,而且,审批事项太多太杂,距离太远,支付额度权限定位又模糊,分不清哪些事项该到总部审批,根本难以控制到位,难免形成超预算支出,总部管控脱节的局面。

3、公私易混淆的费用(如:招待费、出租车、佣金等)失控。对于这种个人消费票据与替公司办事开支的票据容易混淆的费用,没有明确严格制度上的管控,导致大量招待费、出租车费等依附于公司业务报销,公司营运成本增大,根据A集团近几年财务数据,变动费用率(变动费用/主营业务收入)每年以15%左右速度递增。

(五)预算制度不健全

A集团公司在三年前就己经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控、财务规划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战略层面与内部控制层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与A集团公司经营战略脱钩

年度预算应基于集团发展规划与战略目标,进行时空维度分解。但是,A集团公司实际编制时,主要参考上年的经济指标,经过选择性调整,确定预算目标。这样制定的预算目标脱离了集团的发展战略,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指导性,相反,.丁集团发展战略无法通过预算来具体落实,战略变成口号而己。

2、与绩效考核脱钩

对下属公司经营者的管理离不开科学、系统的评价和激励。A集团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对标管理,没有差异化分析并及时调整,最终导致了与绩效考核挂钩的预算指标,偏离实际经营结果很远(有正负差距),譬如,2012年度,外贸业绩完成不到年度预算的50%,而工程业务完成率超过150%,这样的指标,对下属公司经营者起不到激励作用,预算失去了对绩效指标的导向作用。

3、费用预算准确性不高,不够细化

在具体预算过程中,更侧重形式,很多事项都是总体估算,没有具体数据推算与说明。在费用预算上,既担心费用不够用,又缺乏超前思考,看不长远,在费用“其他类”明细下,挂大额资金预算。在业绩上,下属公司的经营者为了业绩完成率,存在人为操纵预算目标。

四、集团公司新财务管理体系设计构想

(一)建立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一种财务体制。其中,集权是指母公司集中了绝大多数的权利,严格管制各所属子公司的财务问题,分权是指各子公司掌握很大程度上的经营权、财务决策权和管理权,母公司只参与子公司的重要决策性项目并具有审批权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集权和分权模式的所有优点,即对于比较重要的事项(项目)集团母公司必须参与,因为这些事项(项目)关系到集团未来的发展和生存。主要包括:制定预算、投融资计划、考核企业绩效等,并严格遵守内部审批政策实施层层审批;对于子公司生产经营性事项,集团公司可以允许各子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经营手段,只要能获得收益就给予鼓励和奖励;为了调动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集团公司可以授权各所属子公司采取不同的薪酬政策和奖励政策。集团公司对于前面所述的各项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采用集权形式还是分权形式。通过将集权与分权相融合,集团公司可以实现重大决策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各所属子公司的积极性,不仅可以获得局部利益,还可以产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二)持续完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与集团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密切相关联。集团管理制度的完善,会推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同时,业务流程的改造也是内部控制改进的推手,所以,内部控制设计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地改进过程。从A集团实际出发,具体侧重以下几点改进:

1、各项经济业务的执行分工。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按照分权牵制原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分别掌管,防止舞弊。

2、帐实保管的分工。遵循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原则,并实行回避,规定钱、物、账管理分开,相互制约。譬如:现金收付、物资收发的复核等。

3、财务软件的操作权限和控制。对会计工作电算化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各级账务处理设置多级安全保密,在操作权限(密级)上,分级、分工、分职位设置密码。

4、找准控制点。A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应严防三点:a、监控权力。加强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权力的监控,防止权力滥用;b、监控资金。加强集团资金体内循环、高效运用的监控,谨防资金体外循环与时间价值的流失;c、监控成本。严格监控集团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防止贪腐。

(三)基础财务管控制度的建立

财务管理制度目的是将程序化的事项进行流程管理。集团公司财务中心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办法、财务会计制度,并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及时变化与修订。针对集团公司出现的问题,需完善、规范、落地执行如下基础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借支及请款的管理》、《资金支付的审批规定》、《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分支机构财务管理》等,这些基础制度的合理制定,再加强执行力度,可以对集团公司的有序财务管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四)回流资金的归集管理,对下属公司资金实现双向管控

集团公司可以与银行洽谈,借助银行的银企互联平台,(国内很多银行具备“分流资金自动归集”系统)结合相关资金集中管理软件,实现集团回流资金的统一归集,集中使用。这样归集管理的优点:

1、做到资源整合,调剂资金余缺,

2、做到宏观调配,减少对外融资成本;

3、做到资金汇少成多,可用做短期理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增强资金实力,提高集团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分支机构账户,统一划分为A(收入)、B(支出)两类,B类账户只设一个对公账户,因为要用于支付,需要取现功能,所以B账户通常亦即基本户,其余一律划为A类,作为资金回款用。 每月初,根据预算的支付金额,扣除现金余额及B账户余额,一次性将剩余预算金额从A账户帐划入B账户,《预算表》、《追加申请表》作为转账原始依据,不得随意划拨。

A账户不能对外直接划出经营性支出资金,其资金流出向只有两种:①通过银行归集系统自动流向集团总部账户;②凭总部审批的资金预算表或追加预算表流向B账户。同样,客户回款也不得进入B账户。

将资金进出双向扳开,加上有预算控制支出,收入账户禁止随意(需审批的预算)触摸,这样处理资金管控,思路显得清晰,也易操作。但要特别强调,关于A, B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应作为“雷区”禁踏,在财务管控上需对财务人员提出严格执行的要求,并成为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手段之一,它融合了战略思想、人本思想以及系统思想等,还是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发挥着作用。为了解决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将企业的财务预算与战略规划统一起来,预算不再只是一个财务数字。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先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转化为可以执行的经营目标。也就是说,首先以战略目标为指导设计出详细的经营计划;然后以经营计划为指导做出合理的预算。

在编制预算时,本文建议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如滚动预算。滚动预算使预算的期限始终保持在12个月,管理者就可以对未来一定时期或者更长时期的经营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计划,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持续地进行下去,也有助于外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个很清晰地了解。滚动预算能够缩小预算与实际的差距,在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1(11)

[2] 朱赛儿.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改进研究[J].财会通讯.2011(08)

[3] 赵雅玲.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2010(18) [4] 郭玉德.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0(18) [5] 杨荣彦,卢爽.基于金融工具准则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新途径[J].财会月刊.2010(14)

[6] 严士锋,沈一勉,李云燕.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师.2010(05)

[7] 谭爱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0(04) [8] 常清.如何搭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J].上海国资.2010(03)

第15篇:四点共面问题探究

空间四点共面充要条件的应用与探究 河北唐山一中姚洪琪063000

平面上的三点共线与空间的四点共面,是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问题中的一类重要题型。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教材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中,给出了四点共面的一个判定方法,在配套的教参中更明确为充要条件。因此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就给出了如下的空间P、A、B、C、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存在实数x、y、z,使得OPxOAyOBzOC且x+y+z=1。这个结论对于解决空间四点共面问题提供了很便捷的方法,例如:

问题1:对于空间任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有6OPOA2OB3OC,则()

(A)O、A、B、C 四点共面(B) P、A、B、C 四点共面 (C) O、P、B、C 四点共面(D) O、P、A、B、C五点共面 分析:由条件可以得到OP显然答案为(B)

问题2:已知点M在平面ABC内,并且对空间任意一点O,OMxOA分析:由上面的充要条件很容易得到x1

121316

12OB

1

3OC,则

16OA

13OB

1

2OC,而

161312

1,则P、A、B、C 四点共面。

问题3: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P、M、N分别是AA

1、AB、AD上一点,且

AP

2

3AA1,AM

1

2AB,AN

1

4AD,对角线AC1与平面PMN交与点H,求H点分AC1的比。

分析:因为P、M、N、H四点共面,则可设为

AHxAPyAMzAN,且x+y+z=

1M

C1

由已知,AP则AH

2x

323

AA1,AMy2AB

z

41

2AB,AN

14

AD,

AA1

AD

又A、H、C1三点共线,则AHAC1 而AC1AA1ABAD 所以,AH

2x3AA1

y2AB

z4AD

AA1ABAD 因为向量AA1,AB,AD不共面, 则有:所以,x

322x3y2z4,

,y2,z4

又因为x+y+z=1,所以,

所以,AH2

15AC1 32+2+4=1,解得215 即:H点分AC1的比为2:13.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都用到了课本中提到的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思路新颖,解法简洁,确实为学生们解决空间四点共面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解题思路。但是,学生们在解决2005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时,却出现了困惑和迷茫。甚至对该方法提出了质疑。

05年高考题为:⊿ABC的外接圆圆心为O,两条高线的交点为H,若OHm(OAOBOC),则。

一部分学生认为,该题可以利用课本中给出的充要条件解决,将本题看成H、A、B、C四点共面, O为空间任意一点,则应有m+m+m=1,从而得到m=

13.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该题可以采用以下特殊解法,将⊿ABC看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容易得到OHOAOBOC,于是m=1.

究竟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在查阅05年高考试题答案后知道,正确答案应该为1,而对于老师给出的结论也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平面向量中就曾经得出过类似的问题:平面内三点A、B、C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O,存在实数λ、μ,使得OAOBOC,且λ+μ=1.课本中的结论其实就是平面向量问题的一个推广。那么第一种解法究竟错在哪里?这个充要条件正确吗?

如果和上面的结论做一对比的话,就是对本题中的五点共面有所怀疑,但是教参中并没有强调O点不能与PABC共面。我们再推敲一下教参中对于这个充要条件的证明,OPOAAP,肯定没有问题,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AP一定可以用不共线的向量AB和AC表示(此处注意,A、B、C三点必须不共线,课本中说的是平面ABC,教参中也强调不共线),即:

AP=ABAC=(OBOA)(OCOA)

所以,OPOAAP

OAABAC

OA(OBOA)(OCOA)

(1)OAOBOC

显然其系数和为1.但是,当O点与P、A、B、C共面时,向量AP也可以用不共线的向量OB和OC直接表示,即,APOBOC,则OPOAAPOAOBOC,显然其系数和1不一定等于1.

不妨可以看一个五点共面的特殊例子(如右图),对于正

方形ABCD,设其中心为O,则OAOBOCOD,其

系数和等于1,但是也可以表示成OA2OBOC2OD, C

B

其系数和等于3,还可以表示成OA5OBOC5OD,其系数和等于9,等等,显然各种不同的表示形式其系数和是不确定的。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如果O点与P、A、B、C共面时,向量OP可以用OA、OB、OC表示成各种不同的形式OPxOAyOBzOC,表达形式不确定,其系数和当然也不确定。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与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相悖,当O点与P、A、B、C共面时,向量OP、OA、OB、OC为共面向量,那么向量OP是不能用OA、OB、OC唯一表示的。同时,即便O点与P、A、B、C不共面时,也必须..

要求A、B、C、三点不共线,否则,根据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由于向量OA、OB、OC是共面向量,那么向量OP是不能用OA、OB、OC表示的。 ..所以,有些老师结合教材和教参中的表述给出充要条件的说法严格说是不准确的,充分性没有问题,而必要性则需要加以限制。应该表述成,若空间P、A、B、C四点共面,且A、B、C三点不共线,则对于空间不与PABC共面的任意一点O,存在实数x、y、z,使得OPxOAyOBzOC且x+y+z=1.,反之,若OPxOAyOBzOC且x+y+z=1,则P、A、B、C四点共面。

类似可以得到,平面内P、A、B三点共线,则对于不在直线AB上的点O,有OPOAOB,且1;反之,若OPOAOB,且1,则P、A、B三点共线。在这里注意,当P、

A、B、O四点共线时,虽有OPOAOB,但是、并不唯一,所以不一定有1。

以上所述是否正确,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第16篇:民事执行难问题探究

刘秀军

民事执行难问题探究

一、执行的含义

又称民事强制执行,是指国家执行机关依照债权人的申请,根据执行文书,遵循执行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活动。

二、执行的重要意义

司法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 司法的尊严来自司法判决的执行。若司法判决未被执行或未被完全执行, 这道屏障则如薄纸般形同虚设, 司法的尊严也就无从体现。

三、执行现状

一是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难找;二是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三是涉及党政机关的案件难以执行。

如果被执行人是普通老百姓的绝招可以对付基层法院的执行不停地上访;如果有关系、有特殊背景,就傲慢、强硬地对抗甚至谩骂殴打执行人员;如果被是地方党政机关,就用手中的权力对基层法院施加压力干扰法院的执行。

四、原因探究

执行难有被执行人有意不履行司法判决的因素, 也有被执行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司法判决的因素, 更有执行人因违法或执行不当造成被执行人内心抵触的因素。

基层法院公信力和权威性不高: 人们信“访”不信“法”,法院办案要向党政机关汇报、请示,法院执行没有党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法进行。

五、解决方案

完善立法。程序实体、双管齐下

“执行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执行难”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执行立法不完善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立法具体有:

1、申请

2、异议

3、复议

4、提级执行制度

5、申请执行人选择管辖申请变更执行法院的权利

6、案外人异议问题可以通过专门诉讼解决

此外还可以建立诚信体系和机制 变强制为主动。

我国现有的执行手段与外国无太大区别但其法院的生效判决绝大多数是由当事人自动履行,当事人如果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所付出的代价就很大,不能够信贷,不能够置产,不能够出境等等,甚至直接影响其市场经营活动和日常的生活消费,从而在客观上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义务。

将执行案件信息予以公开,并通过将该系统与金融、工商登记、房地产、交通、出入境管理等部门以及其他社会信用体系网络相链接,逐步从法律、经济、政治、生活、舆论等方面对被执行人进行制约,促使其自动履行义务。

当然执行过程当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

世上无绝对的自由对任何一项权利也必须进行限制否则就导致权利的滥用 下面具体阐述:

1、执行效率问题

异议和复议等保护了被执行人的权益,同时影响法院执行效率, 也不排除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中的某些人恶意上诉、故意拖延正当的执行

解决主要是审查期间原则上不停止执行。

2、限定提级执行的条件

地方保护主义嫌疑的; 执行法院存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情形而没有回避的;执行当事人认为执行法院在法定期间内未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采取的执行措施不力, 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终结的等。

3、管辖的复杂化问题

有必要明确相应规则,防止重复立案;对已经出现的重复立案,规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4、案外人异议问题通过专门诉讼的性质确定

第17篇:问题探究醉翁亭记答案

问题探究(《醉翁亭记》):

1、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2分)

答:山水之乐、宴会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

2、从景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2分)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答: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和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答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这个写景的角度,即可得满分)

3、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4、本文第3段分为四层,请引用原文用三个字短语归纳层意,并用一个字概括人物的心情?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乐”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答: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6、最后一段出现了三种“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作者写前两种“乐”的目的是什么?

答:都衬托了“太守之乐”的境界高深。写禽鸟之乐还表现了滁州的山水秀美。写游人之乐是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人民安居乐业。

7、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以及现今的含义。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今义: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

成语:峰回路转

古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今义:比喻事情有了转机

成语:水落石出

古义: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今义: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成语:觥筹交错 古义: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

今义: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

8、历史上遭贬谪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如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藤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应积极、乐观地面对,千万不能消沉,沉溺于个人的得失以致一蹶不振,特别是面对竞争,挫折在所难免,要想成就学业、事业,必须有宽广的胸襟和大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9、“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楚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感受到什么?

答: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第18篇: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探究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

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企业应当按照确定的方法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折旧金额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收益、风险和现金流量,合理处置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问题,对企业的经营关系十分重大。

本文通过在对固定资产折旧内涵和方法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和企业经营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固定资产折旧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企业经营;探究

前言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

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理论

1.1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简而言之,固定资产的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系统事理分配的过程。

1.2 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及范围

1.2.1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3 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于性质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就固定资产折旧而言,可以将固定资产分为专用设备部分、通用设备部分、房屋建筑物部分。他们的折旧年限是不同的。例如,在通用设备部分,机械设备是10~14年;动力设备是11~18年;传导设备是15~28年等等。在专用设备部分,机械工业专用设备是8~12年;冶金工业专用设备是9~15年;建材工业专用设备是6~12年等等。而在房屋建筑物部分,生产用房是30~40年,受腐蚀生产用房是20~25年 ,受强腐蚀生产用房是10~15年等等。

因此,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时,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1.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 2.该项资产预计有形损耗,如设备使用中发生磨损、房屋建筑物受到自然侵蚀等;

3.该项资产无形资产的损耗,如因技术的出现而使现有的资产技术水平相对陈旧、市场需求变化使其所生产的产品过时等。

4.法律或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某些资产的使用寿命受到法律的约束。

1.2.2 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除下列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已提足该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后,则该项固定资产不用再计提折旧;

2.按照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进行折旧。 4.转入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下面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做详细的叙述。

2.1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就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使相等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1预计净残值率年折旧率*10%0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 12 现就年限平均法举例如下:

甲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5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残值收入为3000元,预计清理费用为1000元,则: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50000-(3000-1000)]/10=4800元/年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4800÷12)=400元/月

这种折旧方法比较适合使用程度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从使用方法上来讲就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可是其缺点是只注重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长短,没有考虑资产的利用程度和使用强度,分摊固定资产成本看似平均其实并不均匀。

2.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平均年限法。其原理是将预计折旧总额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工作量。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现举例如下:

某施工企业一辆轿车,其原始价值150 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万公里,某月行驶里程4 000公里。则:

每公里折旧额=150 000×(1-4%)÷500 000=0.288(元)

本月折旧额=0.288×4 000=1152(元)

5 采用工作量法计算折旧,能使所计提的折旧额与资产的使用程度相联系,它适用于在各个期间使用不均衡的固定资产。

工作量法的优点是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对于许多种资产来讲,工作量法这一假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经济折旧更为重要的情况下。 可是由于整个服务价值的降低事实上并不是均匀的、未能考虑到修理和维修费用的递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递减等因素等。

2.3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2年折旧率*100%预计使用寿命(年)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现举例如下:

某企业2002年11月1日购入一项固定资产。该固定资产原价为498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万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2003年应计提的折旧额是( )万元。

第1年 (2002年12月~2003年11月) 498×40%=199.2(万元);第2年(2003年12月~2004年11月)(498-199.2)×40%=119.52(万元);

2003年应计提的折旧额=199.2×11/12+119.52×1/12=192.56(万元)。

2.4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母代表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

6 年折旧率

或者: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100%

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尚可使用年限*100%

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额

这种折旧方法的优点是因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早期获取收入过程中所耗用的要比后期大,因此早期折旧费应大于后期。还有,资产的净收入在后期要少于早期,即使不计利息成本,资产净收入的减少。因此,加速折旧法在使用上是合理的,也是最趋于现金收支规律的一种方法。 其缺点是对影响折旧分配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能完全考虑并体现。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当计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制造费用;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销售费用;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其应提的折旧额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固定资产的影响

3.1 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组成。其中,当期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确定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并据以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

我国会计制度允许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发。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7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直线折旧法,而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则可以“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等规定项目资产中请加速折旧,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逐级报国家税务局批准后,按照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进行纳税调整。这就给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方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3.2 固定资产折旧对利润表的影响

利润表是指反应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通过提供利润表,可以反应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的数额、构成情况,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成国果,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及盈利增长趋势,从而为其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固定资产的折旧对利润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其内容包括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销售费用中折旧 或: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企业计提折旧费用的时候,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制造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因此,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费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利润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因此,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使得企业尽可能的实现利润的增长。

结论

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是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进行补偿的,计提的折旧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是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

8 目前我国的实际中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企业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年限,企业未按规定选用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不合理等,这样会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影响了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出现的一系列的情况,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财务人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抵制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还要熟悉固定资产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的使用折旧方法,合理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从而为企业经营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致谢】: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年论文的撰写。在此,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首先,我要真诚的感谢论文指导老师龚自力老师。龚自力老师给予了本论文很多新颖的观点和宝贵意见,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以了精心指导,对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仅能在此向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和精心为我们教授课程的老师们,正式因为有了老师们的教授,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完成学年论文的写作。

最后,我要感谢经济类的学术权威们,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让我们在课后利用课外书籍来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也有助于我们顺利的完成学年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初级会计实务.2007年12月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中级会计实务.2008年1月 3.王来群主编.基础会计学.2007年8月

4.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用书编审组编审.初级会计实务全程应试辅导

5.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号—固定资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第19篇: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

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的扶养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老年社会组织、老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 成因 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上升,按国际通行惯例,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7%),即可看作是人口达到了老龄化。

当今时代,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

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

(一)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人口结构的改变。以下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出现,主要由于农村出生降造成。自20世纪70年代率的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然而死亡率却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出生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非常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计划生育的下降还存在这较大的潜力,所以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数据说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和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涉及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和市场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医疗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等。我们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现有的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供己支配,另一方面还要分配给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这无疑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使用的博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资源资源倾向于老年群体的消耗,渐渐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生活乃至工作负担。在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使农村老年人养老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根本上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二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式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关于老年群体的特殊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建设。

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无固定的养老收入,其养老主要靠子女或微薄的土地收入。多数农村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严重,加之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此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放宽计生政策可以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还不发达等客观情况,是不适宜放宽人口计生政策的。

四是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老年人的利益权益诉求基本上比较弱化。

五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尊老”“养老”“爱老”“护老”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重小轻老,冷漠、远离、歧视甚至虐待残害老年人的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有些老年人孤苦无依,性情扭曲。所以,应该更加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的健康问题。

(三)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得本着具体国情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1、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真正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依托于建立切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的现实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未来接轨的问题。

2、转变当代人尚存的传统观念。“以老年人自立、自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主体思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年人的身边,这就需要农村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迫切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不能因为嫌弃老人而将其置于服务机构,应在与老年人交流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走家庭养老和社

会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道路,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政策、法制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机制。首先在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加关注农民的保障权利和政策的公平性;其次,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的运行机制;再者,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农村各项养老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4、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不但要“老有所养”,还要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建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而且能使老年人感觉到社会和家庭仍然需要他们,避免或减少“不中用”、“已成为负担”的消极情绪,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优势,自觉建立老年人合作的社会组织,更好的建设自身,服务社会。

当今社会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将大力推动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第20篇:课文《祝福》问题探究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问题探究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