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6: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残疾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治疗

摘要: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其中青少年也占一定比例,这是建造和谐社会不可忽列的问题之一。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导致他们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但在中国在这领域研究还不够力度,我研究这课题是希望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残疾青少年心理研究治疗

正文:

一:对残疾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1、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

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将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此外,有证据表明:残疾青少年极有可能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因此,不难理解,同那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残疾青少年将表现出不寻常的个性特征。虽然,我们在这一专题上用的笔墨都趋于证实这样一种假设(即残疾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显得依赖性重、更焦虑不安而且缺乏自尊),但是,人们仍然难以准确地把握下列三方面的问题:(a)残疾青少年表现出哪些个性特征;(b)这些特征具有多大的份量和普遍性;(c )这些特征同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人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十全十美,而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包括;缺乏足够的客观尺度,无法确定各项研究指标的信度;无法控制受试者的有关人口统计变量;无法对残疾人和正常人进行准确的群体比较研究;残疾者在失调的病因以及残疾程度方面的差别过于复杂;个性特征的定义尚不明确;使用的仪器也不标准化甚至对残疾人无效。

许多调查者都指出,残疾青少年的依赖性正在日益增长。帕屈西博士很早以前曾主持一项名为“本里特”的研究计划,对部分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展开有关个性的抽样问卷调查。他把数十名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同其它视觉正常的青少年作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22%的残疾者比正常人性格软弱,73%的人比正常人缺乏自主和自立。然而,他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或统计数字,来证实到底什么是视觉残疾者最客观的个性特征,因而他无法对上述材料作出适当的阐释。其它人在调查听觉残疾的青少年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这些残疾孩子的母亲有40%都认为她们孩子的依赖性太重,她们对孩子的未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独立地生存。然而,这种依赖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人们尚不清楚。

人们经常提到的残疾青少年的另一个性特征是缺乏自信和自尊。这一点并不让人吃惊,因为

他们大多数受到现实和社会的限制,难以对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好几项调查都表明:残疾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布劳恩通过对16—22岁盲人的个性研究发现,与同龄的正常人相比,这些盲人的神经更为敏感和紧张。并且女孩比男孩更紧张。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盲人个性中的紧张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那些形体残疾的青少年在参加人际交往时尤其感到缩手缩脚。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遇到不便,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担心遇到难堪,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当,一般来说,残疾青少年的紧张感同残疾程度是一致的。

2、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与行为失调的研究

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发病率的研究只是近来的事,过去人们往往关注残疾者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症状和行为失调。近来,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残疾人中间心理变态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人们无法从这类研究材料中得出完美的结论。同研究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一样,研究其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时也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其中包括:受试的正常人和残疾人群体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正常人和残疾人;测试仪器并不标准化,甚至根本不适用于受试者;此外,许多研究文献对心理变态症状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这些原因,虽然许多残疾青少年都显示出很大程度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的典型性不能不受到削弱。

有好几项调查报告都表明,在残疾人中间普遍存在着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失调。迈恩德对10至14 岁患有严重脑偏瘫的青少年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他不但同这些孩子交谈, 还走访了他们的父母和教师,并向孩子的父母开列了一份精神病症状的“清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18%的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并在精神和行为方面存在失调。有趣的是:迈恩德没有把这些残疾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而且,他提供的材料没有指出心理症状的标准,也无法证实比率的信度。

在其它的残疾人身上也发现同样的失调。 例如, 杰尔伯格1984年指出:部分自我封闭的孩子情绪失调加重(如心理状态恶化,态度消极)。谢尔辛格也指出在失聪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间,情绪失调和行为失调的发病率也相当高。然而,本海姆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失明的青少年同正常人在失调方面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一些部分失明的青少年反而比完全失明者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失调。

为了了解残疾青少年的行为失调,研究者对他们的父母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例如,谢里提格等1981 年在调查6至21岁的失明者时,向他们的教师开列了一份“行为问题清单”(BPC),他们综合分析了所得的材料,结果发现了三个在明眼人身上同样存在的问题,它们是(a)行为方面的问题;(b)个性方面的问题(紧张、畏缩);(c)官能不足与发育不成熟。遗憾的是,

由于受试者年龄的跨度太大,很难确定这些问题是失明青少年身上特有的还是失明儿童与成人共有。有些研究者对失聪儿童和青少年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消极、自卑)。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害羞、不主动、自信心低以及过分敏感。在许多残疾青少年身上最常见到的心理失调是消沉,对身体残疾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 例如研究员发现66%的残疾青少年经常感到消沉和烦燥不安,也注意到他的受试者缺乏自尊且常感忧郁。当然我们在阐释这些研究时必须谨慎,简等人曾对92 名视觉残疾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评估。这些受试者在性能力、年龄及邻里关系方面同正常人相当,其中52%的人还有另外的精神或身体残疾。评估的手段包括对残疾者本人、残疾者的父母和教师进行比较正式的采访,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访问,观察残疾者在家中的表现。结果发现:视觉残疾者比正常人更加烦躁和孤单,更显得惶恐与忧心忡忡。45%的残疾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调。57%的人被诊断为患有下列心理失调中的一种。 心理迟纯(18.6%),发育性失调(15.1%),调适反映(10.5%),个性失调(8.1%),行为失调(7.0%),器质性脑力综合症(5.8%), 精神变态(3.5%),神经质反应(3.5%)以及特别的综合症反应(2.3 %)。简等人没有提供材料表明如何对这些残疾者进行诊断和调适,也没有说明什么是诊断的标准。然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这项研究的确是对视觉残疾者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一项研究,他们获得的材料表明在视觉残疾者中间心理失调的发病率非常之高。

3、残疾青少年的社交调适

人们对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进行了非常广泛的调查,发现残疾者早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社交方面的问题。 斯顿等研究员发现残疾婴儿常常不能做出下列行为:如微笑、应答、目光接触等等,因而母子(女)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于是孩子的母亲认为这些孩子反应迟钝,不苟言笑。有的研究者发现视觉残疾的婴儿尤为不擅长微笑,不擅长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斯劳夫1983年对正常儿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如果孩子之间不能顺利展开交流,那么这个孩子在学前阶段的社会化就会遇到困难。如此看来,残疾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障碍。

除了在母子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麻烦之外,残疾儿童和青少年还面临着其它的社交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残疾儿童喜欢同别的残疾儿童单独接触。或者同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正常儿童接触。他们认为:残疾儿童在外形方面不具备吸引力, 因而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排斥甚至孤立。在进入青春期的过程中,残疾儿童都有过受到同龄人冷落和排斥的经历。的确,好几项调查材料都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方面面临着困难因而表现出退缩的情形。例如,多纳在1973年和1977年分别对患有脊椎分裂的青少年的社交调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1973年的研究中,他对37

个残疾者的家庭进行了非正式的访问,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的社交范围局限在极为狭小的圈子里,他们只同少数几个好朋友交往。孩子父亲的话也证实了这一发现。

安德森等人1982年将身体残疾的青少年同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残疾青少年在社交上一般比较孤立。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残疾者很少与同龄人接触,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亲密的朋友也不多。而且,他们极少访问别的同龄人,别人也很少找他们,他们的老师说他们“孤立”且“不受人青睐”。很多残疾青少年都反映说他们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在假期尤为强烈。他们大多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同别的残疾青年一起活动(由成年人组织)。他们还反映说他们感到萎靡不振,感到压抑,焦虑和缺乏自信。当然,有的因素可以缓解他们社交失调的程度。如寄宿学校制度可以增加残疾者同别人接触的机会,轻度残疾也可以使残疾者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然而,同正常的同龄人比起来,这些残疾青少年还是感到孤独、缺少朋友。

在视觉残废的青少年中间也发现社交失调,他们难以同正常的同龄人亲密友好地相处。至于其他类型的残疾人,也有迹象表明他们在儿童时期就存在着社会化问题。

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进行的角色试验分为39个项目,他们对21个视觉残疾的青少年以及22个视觉正常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一项是对这些14岁至19岁的受试者进行语言方面的考察。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说话的时间拖得较长,反应有些迟钝,说话过程中停顿较多,尤为突出的是,残疾者说话时对抗的语气较少,欣赏的语气较多。这似乎表明: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并不比视觉正常者严重,其实不然,由于调查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缺陷,他们的这项研究无法影响人们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的社交状况之认识。

在另一项研究中,汉赛尔特等人1985年将来自住宿学校和公立学校的视觉残疾者及正常人作了一个比较,他们让受试者参加一项角色试验,内容包括肯定和否定的两种会话情景,结果表明:视觉残疾者表现出的随意性问题较正常人少。这项研究材料更加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视觉残疾者的社交失调主要是由特殊的反应不足引起,而非通常意义上的社交失调。

有关残疾儿童社交状况的现有材料表明他们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中表现出社交失调,在这些人中间,社交上的畏缩,与同龄人接受到的限制,遭同龄人的排斥,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这一方面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采访材料或者残疾人自己的话。因而,这些材料难以揭示残疾青少年社交失调的本质原因和具体过程。

二、残疾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治疗办法

既然知道残疾青少年存在着诸多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病理方面的治疗呢?遗憾的是,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许多努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案。格林斯班博士提出的心理动力疗法注重改

善残疾人的内部心理机制,能够对消沉和缺乏自尊产生疗效。简等人1977年认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同其父母进行磋商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他着重指出,残疾者的父母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以保证他们不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和期望。简等人1977年还强调指出,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其他医生和研究者也强调:在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包括心理疗法、药物疗法以及康复疗法。为了改善残疾青少年的社交失调,人们进行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例如,有人对视觉残疾和弱智的青少年进行社交能力的训练。人们事先假定残疾青少年的反应力不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调适。社交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直接的训导、模拟、角色扮演、表现反馈和行为训练;又如, 万·汉塞尔特、黑森等人1983年对视觉残疾的青少年进行人为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某些人际交往的行为(如目光交流、姿体语言之表达等等),此外,人们还让残疾青少年不断巩固过去学到的社交技能。

万·汉塞尔特等人1983年对四名视觉残疾的女孩子进行了一整套社交技能训练。这些受训者至少在三个方面表现欠佳(如目光接触、姿势、音调等),这项疗程持续了4个星期,每星期进行5组练习,每组时间是15至30分钟。在训练的过程中,残疾人的社交能力有所改善,但是,人们发现,在结束训练的一个月之后,有的人的社交表现开始恶化,多数人的社交能力又回复到训练前的水平。

好几位研究者尝试对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训练。他们认为:发育残疾和身体残疾的青少年缺乏独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足够的适应性生存训练(住宿学校的残疾学生尤其如此)。他们的训练注重教育残疾青少年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汉赛尔特制订了一份“社交调适项目”(CAP),主张对视觉残疾者进行适当的生存技能的训练。CAP 的内容包括社交技能训练、心理动力引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食物疗法、娱乐疗法以及安排居住地等等。研究者向视觉残疾的青少年教授这些技能,要求他们在一个监督下的居住处演习这些技能。孩子的家长反映:在参加完3个月的训练之后,他们孩子的生存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史迪屋(Stewart)等人也在弱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同样的训练。

参考文献:《青年心理手册》第22章,《心理学教学指导》 (师专教师用书);《心理测验 》

[(美)安娜斯塔西等著 缪小春译] 浙江教育;《矫正人生:心理治疗学》 [温泉润主编] 山东教育。

附录:“本里特”的研究计划;情感心理咨询问卷。

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心理分析论文

海南区残疾青少年调研报告

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少年吸烟心理

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叛逆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1

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