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分析青少年“非主流”现象的心理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4: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应用社会心理学论文

分析青少年“非主流”现象的心理形成机制

【摘要】时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青少年为主体的“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现象凸显了现代青少年另类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以“伤感颓废”为主流思想,这种现象无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行为与态度、暗示这四个层面对“非主流”心理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非主流”心理

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行为与态度

暗示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概念。青少年的“非主流” 指部分90后出生的未成年群体,他们喜欢张扬个性,追求另类,挑战权威,极力的凸现自我。他们的标志性特点是使用“火星体”网络文字,自拍一些角度怪异表情夸张的照片,展示颓废美,伤感美和病态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股“非主流”的力量瞬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一代青年人有着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广泛的视野,他们不甘心拘泥于简单而传统的行为模式,提倡张扬个性,注重实现自我。如果这些另类的行为图式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团体,只是一种宣扬个性的符号,无可厚非,但在社会标签化的注释之下,基于社会关注的强化,使得“非主流”愈演愈烈。造成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来分析青少年“非主流”现象的心理形成机制。

一、从众心理

1.从众是指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外部社会对人的一种心理影响与行为影响,在个体与群体不一致是,是个体试图缓解不一致的冲突,增加安全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外冲突的手段。其特点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认同意见为标准,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表现出盲目性。青少年越演越烈的“非主流”现象就是典型的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从众行为。社会上出现一部分的“非主流”的新鲜形态时,很多青少年为了显示自己的“入流”和“时尚”,以求得心理平衡,就会不自觉地纷纷跟从这种新事物,加之网络的巨大影响,是这种盲目从众之风越演越烈。

2.导致从众的因素

应用社会心理学论文

(1)个人因素: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人格特征及性别,年龄、文化等社会特征。个人的智力、信心、自尊心以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人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很多青少年智力发展并不完全,没有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容易趋于盲从;或者对于自身价值观方面没有自信心,需要通过显示自己跟上“潮流”来满足虚荣心等等都是这种从众现象的个人因素。

(2)群体因素: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就越容易采取从众态度。当“非主流”文化越来越盛行,追崇的人越来越多,很多自控能力不好的青少年就极容易受身边同伴的影响,纷纷追随。

(3)情景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是信息的模糊性,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等。若外来的信息本身十分模糊,则对认知个体的判断和认知带来很大的困难,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非主流”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伤感颓废”的观念,青少年只是一味追求通过拍夸张另类图片或奇怪的穿着打扮等来追求所谓的“美”,从没踏出过社会的他们根本没经历过真正的沦落和颓废,只是盲目地追求这种模糊的思想。

二、逆反心理

1.逆反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逆反心理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对一定的社会现象与正常条件下应该具有的认识及其行为倾向持相反态度的心理。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满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又无能为力改变现实的人,容易将这种无奈与怨气转化为逆反与偏见,盲目地进行发泄,以求得心理的暂时平衡。逆反心理中的青少年对正统的思想往往会蔑视或抵制,而对一些不良倾向却持认同情感,正如这种“非主流”的“颓废”观念,大喝其彩,甚至模仿和追捧。原本只有成年人才能深刻体验到的一些消极情绪,深沉的感悟,却被他们用各种颜色,画面或造型描绘出来来进行自我标榜,便形成了今天的“非主流”文化。 2.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家庭的严格管制和过高期望值,学习攀比,升学压力还有周边不良环境等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青少年正是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比如很多青少年吸烟,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人化”。

三、行为与态度

应用社会心理学论文

1.行为与态度的关系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所以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样,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依性。态度的强度不仅直接与行为相关联,同时也可以作为态度的方向性和行为之间的中介,态度越强烈,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2.行为与态度的相互作用与“非主流”现象

(1)非主流思想对行为的作用。行为是态度的外在表达,“非主流”的行为模式毋庸置疑首先源于“非主流”的生活态度。在“非主流”群体的意识形态中,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是值得推崇和歌颂的,相反,落于俗套就会被人看不起,形成了这种认识之后,非主流的行为模式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2)非主流行为对态度的作用。在人们对一项行为的初始动机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有时对于行为本身的涉入越深,就会自然变得越有动力去采取进一步行动。非主流形成之初,行为本身可能不具有任何意义,但随着非主流在青少年中的广为流行,身在“非主流”中的同学们便开始在内心进行合理化解释,绞尽脑汁地想出“非主流”的种种好处——张扬个性、挥洒青春等等,让本无所谓好坏的一些雕虫小技顿时变成了一种“文化”,并将这些牵强的理由不断深化,甚至产生出某种成就感。

四、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是指通过人体的语言、行为、心理或者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们的心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心理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某些特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由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心理暗示的能量往往作用于潜意识里,在不觉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是因为它深藏于意识之下,使得我们难以防备,受其影响而不自知。 2.心理暗示与“非主流”现象

(1)他人暗示。他人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社会上“非主流”之风盛行,身边受到感染的人越来越多,而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受到他人的暗示和鼓舞,不断被灌输“非主流”思想。由于青

应用社会心理学论文

少年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弱等因素,就会抵挡不住这种他人暗示的强大作用,使自身也陷进“非主流”的漩涡之中。

(2)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想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一只,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自我暗示使自己对于自己价值、能力的评估和认识影响到实际的行为,即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什么,实际上就能胜任什么。社会的关注点燃了“非主流”的星星之火,随着自我实现的预言不断深入骨髓,也在渐渐改变着非主流群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价值评估,他们眼中的自己越强大,现实中的自己也随之变得威武起来,甚至显示出与主流文化相抗衡的趋势。相对地,队伍和声势的不断壮大也进一步促使非主流实现了对自身的认可,鼓舞了非主流继续壮大。

(3)自我实现的预言。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即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也就是说,一个人往往会重复另一个人的期待,不管这种期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小团体的“另类搞怪”受到以网络为主力军的媒体的大肆渲染,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产生了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料到的轰动影响,此时“自我实现的预言”便在其中蠢蠢欲动,增强了他们主流化的信心和希望被更多人认可的动机,预言影响了他们对于主流文化的态度以及当前文化大坏境的认识,导致原本支离破碎的一个个小团体竟然不但壮大,并最终形成了对社会确有影响的“非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应用社会心理学》

肖汉仕 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青少年非主流文化现象调查研究AAA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残疾青少年心理分析

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视而不见现象的心理分析

让早恋现象成为“非主流”

90后非主流现象2

中学生非主流现象探解

青少年追星现象的利弊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分析

分析青少年“非主流”现象的心理形成机制
《分析青少年“非主流”现象的心理形成机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