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司马迁与史记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13: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

2、掌握司马迁写有《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艰辛,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并用以指导自己在学习生活当中秉承这一思想,充满意志力,向着目标前进。

2、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选择了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的先人,通过活动、了解我国历史上除孔子、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及其叙事艺术

知识点:

1、司马迁的生平;

2、《史记》的成书及其体例;

3、《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是今陕西韩城人,这个地方在当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司马迁在这个地方长大,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是可以想见的,他的很多灵气当然有着这种熏陶作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是西汉的太史令,而且是个很勤奋的学者,《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了他的求学过程,他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他有很深的学术功底,他的兼蓄并包的学术思想以及以道家为主的学术取向,对司马迁的影响一定很大。

司马迁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长大,读书很多,转益多师,在孔安国那里学习古文《尚书》,在董仲舒那里学习公羊派《春秋》,后来他世袭父职,做了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国家所藏的很多书,他不仅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到各地去实证书上的记载,并在民间寻访过去的传说,在写古代圣贤的时候,司马迁读其书,论其世,知其人,比如在写孔子与孟子的时候,司马迁就反复读了他们的著作,在《史记》中,“余曾读……书,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这种句式是很常见的。在《史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司马迁出外探访的线索。正是因为在广阔的地域流下了他的足迹,才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都写进了他的书中。由于是太史令出身,司马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种神圣的使命感既有史官的职责,也有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促使,父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在《史记》中,司马迁一再以圣人自居,他写《史记》就是要继孔子序《春秋》和《易传》的,这种立言传名的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更重要的是,由于司马迁因李陵案遭宫刑,这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承受住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思想心理压力,正是他的史官使命感在支撑着他,也有儒家不朽思想的支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是一种史官职责,也是他的人生理念,但由于他自身的人生悲剧,使得《史记》一书感情激越,渗透着司马迁很多的主观色彩,而悲剧美也成为《史记》最明显的审美特征之一。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的心灵史。

二、《史记》的成书及其体例

《史记》的编撰,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就已经开始了。李陵案受刑之后,司马迁入狱,出狱后,司马迁忍辱含垢,又开始继续写《史记》。前后经过了14年,《史记》的写作才基本完成。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这些文章的用意,我们可以在《太史公自序》中获知。《史记》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后世的正史多遵循之,因此鲁迅">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五种体例虽然各有区别,但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叙述的历史年限上自轩辕黄帝,下至西汉武帝一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主要文学价值,在于人物传记方面。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独特的叙事脉络。比如本纪和世家都是基本上以皇帝侯王为传主,但司马迁却以自己历史家的眼光,有所取舍。西汉惠帝虽然当政,却没有什么权力,因此不在本纪之列,项羽和吕后都曾经号令天下,因此传在本纪,孔子和陈胜的地位都可以和侯王相比,故司马迁将他们写在世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独具只眼,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合乎逻辑归纳。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但又兼顾各个传记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传主的身份、主要活动事迹、学术源流等都是《史记》安排传主的原则。司马迁这种对人物传记顺序的巧妙安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就是一人一传,合传就是几个人在一篇传记之中,合传的编排原则也是以类相从。《史记》的合传通过对某一类型的人物描写,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面貌,也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事件表面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善于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因此,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非常敏锐的历史学家的眼光和远见卓识。这些看法大都在《史记》的论赞中,如在评价项羽的成败功过时,司马迁就不赞成项羽自己所说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但这种因果关系的探究,有时候又使司马迁陷入宿命论的误区。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写李广的人生悲剧,一再强调“数奇”,这可能和他的史官身份有关。总之,司马迁虽然有的评价并不正确,但却很真实地表现出了他的看法,这些看法成为一篇当中的灵魂所在,和他的人生遭遇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司马迁内心世界的展现。

《史记》的叙事,有详有略,对于事情的起因,往往详细描写,而对于事情的最终结果,往往略写。在每一篇当中,都有一个叙事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一般详细写,无关的则略写。这里面的取舍,和他的思想有莫大的关系,又和《左传》的写战争相似。总之,通过详和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事情原因的展示。

司马迁驾驭材料,犹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通过对许多事件的剪裁和运用,以及对顺序、倒叙、正序和侧序的综合运用,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如《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等,通过白描、铺陈和渲染手法的运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史记》在叙述大事的同时,也不时穿插生活琐事。这些都构成了《史记》的厚重和真实。

第二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和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点:

1、《史记》的人物刻画;

2、《史记》的风格特征;

3、《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以描写人物见长,它的描写范围,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涉及的人物有四千多个,重要的人物有数百名。这么广阔的涉及面,是以前的史书所没有的。司马迁本人有立言不朽的思想,所以他对于虽出身卑贱但在历史上有卓越表现的布衣平民,抱有深切地同情,因此,他把许多下层人物写进书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而且这些人物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各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各有各的不同。比如同样写谋士,张良和陈平便一个神秘莫测,一个却富有人情味。在不同类的人物之间,反差会更大,使得《史记》成为一部人物的图鉴。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把握住人物的基本特征进行渲染,使人物形象的个性更加突出。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祖传的射艺刻画很多。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的人物才个性鲜明。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的时候,善于分析这些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如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这样就对人物的性格发展做了铺垫。如对樊哙的描写,他出身于屠户,所以一直是莽撞豪爽。但人物的个性刻画还有共性的东西,如《史记》人物共性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如韩信之于漂母,刘邦之于萧何;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如李广之于霸陵尉,伍子胥之于楚平王;三是士为知己者死。如《魏公子列传》中的侯赢,《张耳陈余列传》中的贯高;四是富贵还乡。如项羽、苏秦等人。这些都是不同人物的共性之处。另外还有暴得富贵不详的描写。

总之,《史记》中的人物刻画,既有共性的描写,也有个性的刻画,个性和共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人物的不同侧面都得到了展现,人物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在书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身上,尤其如此,如对项羽和李斯的描写,对于他们的复杂性格可以说刻画得细致入微。对于这些复杂的性格刻画,有的是在同一篇中完成的,有的则采取旁见侧出法,也就是互见法,在不同的篇中来完成这种刻画。这些刻画大多是作者不好直接议论的,如对刘邦的刻画,在本传中写他的雄才大略,而在别的传中则表现出他的贪婪好色、自私傲慢等;又如对汉武帝的刻画,在《封禅书》中有很多微词。因此,要对《史记》中的人物做到全面了解,必须对全书进行仔细地阅读。

二、《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在写人物的时候,虽然也穿插了一些生活琐事,但更多的描写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上展开。这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韵,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把人物的命运进行不同侧面的展现,揭示人物命运中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关系。在叙事写人中,司马迁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者、演员,又把他们写成事件的造就者,通过描写,揭示出个体命运和历史时势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关系,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阔画面,有很深的历史、人生哲学蕴含在里面。

由于作者自己的人生悲剧,使他在《史记》中刻画了一大批悲剧性的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刻画得都很成功,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史记》的悲剧人物有很多种类型,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有的人物悲剧是当时的历史造成的,这类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张和做法注定不会成功,因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一些变法人物吴起、商鞅等;还有的悲剧人物是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如田横及其所率领的五百义士。按照人物的性格来划分,有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如一些刺客,有的悲剧人物的自身性格有某些缺陷,导致了他们人生的悲剧,如项羽。完美的东西陨灭了,悲剧的色彩就更加浓烈!

《史记》的悲剧之美,和作者自己的命运悲剧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悲剧人物刻画中,有很多司马迁个人的人生感慨和思索。司马迁写悲剧人物,无疑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探索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时,司马迁表现出无限的感慨和怀疑,以及迷茫和无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司马迁对天道和天命的质疑。在列传中,第一篇《伯夷列传》很短,但主要的思想就是对人生命运的追寻的质疑,它似乎可以看作是列传的序言。

《史记》极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在《史记》中,传说故事的描写为全书增加了许多神秘感。比如写刘邦的神奇发迹和张良的神秘,这些都不可以坐实来看,它更多地是表达一种微言大义。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神奇的效果。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

学的开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作为历史著作,它有着诗一样的意韵和魅力。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记》一书中弘扬的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第二,《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和语言特点,使后世很多散文作家竞相模仿学习。

第三,《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经验。

第四,《史记》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取材对象,如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与史记的教案
《司马迁与史记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