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8: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完成学习和工作,幸福愉快地生活。

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是其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的时期,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的时期。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再构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经过了心理延缓偿付期,大学生逐渐从边缘人走向成人,实现了第二次诞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生理发展接近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发展变化。大学生脱离了孩童的群体,不仅从体

态上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地要求成人和社会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处处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他们向往未来,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会出现众多的新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并深信自己的能力,力求处处显示自己。他们的智力发达,性意志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却落后于生理的成熟。所以,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就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需要完成发展的课题,一是生理发育,尤其是性成熟引起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二是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成熟,顺利步入成人社会。

(一)接近成熟

1 两面性

心理的两面性是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表现出急于求成的蛮干,有勇无谋的傻干,挫折后的情绪失控,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等消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大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走向成熟,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情感丰富,热情积极,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往直前,富有理想,向往美好,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求知欲强,能力提高快,等等。

2矛盾性

大学生的心理不仅有两面性,而且发展也不平衡,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主要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封闭独立的矛盾,自尊自信与怯懦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积极勇敢与消极退缩的矛盾,强烈的性欲望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等。这些冲突虽然会使他们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

但也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促进自我发展,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

3 统一性

无论内心有怎样不同的两种心理,它们之间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外在表现总是尽量统一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做的都是消除矛盾冲突,使自己趋近社会评价高、体现个体成熟的一面。比如努力改善现实自我,让现实趋近理想,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

(二)阶段发展

大学生活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有所不同。

1 入学之初

入学适应是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要经历的一道关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变化,不仅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了,而且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社会角色也不同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但是又必须面对家长、老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的基石。 2 中期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大学生不仅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稳定发展阶段。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渐浓,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增多,交往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有的大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总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或障碍,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3 临近毕业

毕业在即,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棘手问题,这既是大学生的毕业准备阶段,也是就业准备阶段,更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心理过渡时期,因此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发展,具备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或做出发泄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

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体现在他们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由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才需要和心理渴求,大学生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未知领域,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时甚至不惜猎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他人,希望自己独立地探索新的途径,探求事物的根源,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见解。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他们喜欢质疑,思维活跃的他们好像对一切都不轻易认可,对书本知识,对权威观点,对他人意见甚至对自己都抱有怀疑态度。他们喜欢与他人探讨任何具体抽象的人、事、物,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各种“怀疑”,而且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人怀有对一切都无端怀疑的极端思维,这样最终将一事无成。

2 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通过学习和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对事物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之后,大学生对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而且逐渐意识到围绕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非单一性的事实,这有利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要求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矛盾的必然性上去考虑对象,从系统结构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强调确定性

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3 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发挥发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已经提高了。潘洁依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阶段,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仍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积极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的渐渐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一段时间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大有裨益。

(二)自我意识

1 自我认识更加深刻

在相当多的大学生心里总在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前途究竟如何”,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的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和加深了,也比以前更加主动地认识自己,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而且关注自己的能力、性格,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等,反复的审视自己的整体形象。通过一定的思考、实践和学习,大学生逐渐学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且逐渐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参照老师和同学进行自我评价,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进行自我设计。

2 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费斯丁格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过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选择对手,如果自我评价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差距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过高估计自己,有的过低估计自己。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评价的能力已明显提高,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客观和主动。

3 自我体验敏感细腻

大学生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重视,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男女社交等方面的言行态度特别敏感,并因此产生自豪或自卑,成功或羞耻,自尊、自信或内疚等多种复杂情绪体验。当发现自己的观点、态度、人格、能力符合社会要求,被他人赞同,就会兴奋、愉快;反之,则会沮丧、焦虑、委靡不振。同时,大学生自我体验容易受环境左右,起伏性较大,在短时间内可以一会儿信心百倍,洋洋得意,一会儿又灰心丧气,悲观失望。 4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大学生已逐渐开始综合社会标准、社会期望和社会条件,明确自己的意志,明确规划自己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根据目标计划和反馈信息,使外界的要求转化为主我的需 要,从而推动客我的态度转变,改变不合适的目标与方法,决定新的行动,使自己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补血网http://整理

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员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