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哲试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9: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填空、简答、论述

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填空 简答)

答:客观条件:马哲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

阶级基础:产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的觉醒。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尤以1830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和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2.马哲产生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填空)

3.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

4.1835年,在中学毕业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表达了为全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

5.马克思于1841年3月写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 6.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8.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表了两篇重要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批判了鲍威尔把犹太人和其他人的解放归结为纯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指出宗教并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现。因此,不应该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并且深入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

第二,产生社会压迫的根源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并不是像鲍威尔所说的那样在于摆脱宗教,而是要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关系。 第三,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第四,在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时,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 9.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教材中找答案)

10.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1.在《神圣家族》中马恩是如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

第一,揭露了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派用“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荒谬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鲍威尔只是片面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自我意识,把它推向极端,变成了独立的绝对。同时否定了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否定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本身,把自我意识变成了绝对的创造主体。

第三,为彻底批判鲍威尔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他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在批判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 11《神圣家族》的意义

• • 第一,从思想程序的关系看,《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了断他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

第二,从思想建构的角度讲,《神圣家族》不能被单纯视为一个论战性的著作。而应当同时被看作,马克思建构他新哲学构架的开始。

第三,从对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长远影响看,《神圣家族》所涉及和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永恒的探究价值。

1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恩合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形成。

13.恩格斯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4.《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四个要素: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二,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第三,人口生产 第四,人们在生活的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出社会关系。

15.《哲学的贫困》(1847年出版)和《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16.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一书来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 17.阐述《共产党宣言》包含的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一,《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将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二,《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具体深入揭示了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上也必然成为统治地位的力量,并指明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

第三,宣言在揭示经济生产对政治上层建筑发展的推动作用时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第四,宣言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18.《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 19.简述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所阐述的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答: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中实际发生的辩证运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自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是关于人的思维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关系: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根据和内容,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表现和形式,是第二性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依赖前者。 20.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答:关于跨越资产阶级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但是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一下子越过资本主义跳到社会主义,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共产主义不管从经济基础还是文化基础上都明显弱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方法,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丰富的文化,借以发展自己的国力,并在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沟通等,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2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

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22.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是如何通过对三次社会分工的考察分析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的?

答,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使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因此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了经常性的,商品交换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剥削、占有他人劳动的奴隶主和被剥削的奴隶,奴隶制产生了。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价值,奴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内容。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导致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了。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标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又控制生产的寄生阶级,奴隶劳动成为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分化日趋尖锐,阶级分裂最终摧毁了氏族制度,国家出现了。

2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24.简述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

答:第一,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们创造的,而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人的意志愿望在积极地影响历史的进程,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不同,它既受社会物质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的意识在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它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恩格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的愿望形成多种多样的甚至冲突的“总的合力”,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社会历史实际进程也是在包括个人、阶级、政党在内的多种意志的“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25.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同

答:相同点:都曾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是辩证的唯心论者。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和他们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同步的。马恩哲学思想的发展,是和他们研究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密切相关的,也和他们深入实际斗争密切相关。

不同点:马克思多从事文献资料的研究,恩格斯多对现实作考察。

他们能离开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正是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26.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哲学的党性原则的?

答:列宁认为,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全部哲学流派只能区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没有第三个派别。这些基本派别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彼此之间的党派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而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之间的第三个派别如二元论、不可知论、实证主义并没有超越唯物或者唯心,只是不同比例的唯物和唯心的混合而已。 27.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是什么?

答: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认识的本体论前提)

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绝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认识的本质)

第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的思考。(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28.列宁是如何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

答:认识论根源: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片段孤立化、绝对化,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阶级根源:唯心主义得到通知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巩固。 29.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第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第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0.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的理论是怎样的?

答: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一站之后垄断资本的出现更加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引起的后果之一是帝国主义战争,其二便是薄弱环节的出现,这就使得在一国,特别是经济文化水平较低,但社会矛盾尖锐 的国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因此他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31.《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代表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 32.《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3.《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二、名词解释

1.劳动的“对象化” 2.异化劳动 3.客观辩证法: 4.实事求是

5.“青年黑格尔派” :

6.《哲学的贫困》 7.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8.市民社会 9.哲学的党性原则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