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理性课文闪耀语文之光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9: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说理性课文充盈语文之味

太平实验小学 沈 祁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理性的课文,如《说勤奋》、《学会合作》、《谈礼貌》等。这些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小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学习这类课文时显得很困难。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教师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这也就难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收获,从而喜欢上课文的内容。像这样的文体,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老师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关键词】说理性课文 教学策略 语文味

一、说理性课文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目标不够全面

说理性课文的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会脱离此类课文的训练点,或训练不到位,如:《学会合作》是篇演讲稿,作者的观点鲜明:“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过程中,教者往往紧紧扣住这一论点,就内容而内容展开叙述,或进行繁琐的说教、旁征博引,目的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整个儿上成了一节说教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对于说理性这类语言内容浅显易懂的文章,其目标的确立往往就脱离了教学的要求,训练重心严重偏离。就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课文没有太多的深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挖掘感悟,也没有太多学生不可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教学生就能理解其内容,正鉴于此,往往教师感到无话可讲,无东西可教。

2、训练内容偏离文本

针对说理性课文,有人觉得课文易理解、简单,教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讲解,只要让学生读读说说即可,还有的觉得不知怎么上才训练到位,感觉语文的东西很少,需挖掘的东西不多,但为了体现语文性,一味地对小学生传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如:论点、论证、论据等术语,使学生陷入迷茫之中。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前面的一种,纯粹的读书说话课,思想教育课,如:《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有的教师还将实验引进了课堂,整个课堂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结束,纯粹的自然课,整节课没有明确的语言训练点,而学生实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性。

3、课堂过分强调人文

对于说理性这类课文,有人觉得重点不在文本,而在于文本之外,简单的课文半节课就可以理解、结束,多余的时间可以进行课外的拓展、创新。如:一位教者在执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时,仅花了10分钟的时间结束了课文的讲授,大量时间花在对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合作还是竞争的辩论中,经过学生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总结得出,现代社会中,既要竞争更要合作。整节课,过分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强调人文性,创新性,学生根本没有语言的训练点,思维随意发散,如果说有收获的话,仅是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

二、说理性课文的语文要素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语文课,要自由表达,更要自我感悟。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

1、紧抓文本的语感培养 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21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成功必须目标专

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

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小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就行了。我觉得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总体上应定位在:以培养语感为核心,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运用、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自读感悟和适时点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通过交流资料,增强对文中所说明的道理的认识,培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实现课内外融合;通过读背名言,增加文化底蕴,实现文本向超文本的跨越;通过练说练写,强化积累,进行情感熏陶,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2、落实文本的词句训练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在教学时没有把它设计成单纯的品德课,而是通过读、写、说,语文味十足。第一环节,让学生 自己读词语,提醒同伴在读音、写法上的注意点。解决了字词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说理的6个句子,全课也就重点围绕这几个句子开展教学,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练笔,汇报交流,学生从而懂得礼貌待人的道理。最后的写字教学,保证了学生的写字时间,明确了要求,而且进行了范写。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引导文本的结构认识

《学与问》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全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观点,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明确的摆出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并且要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文章的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勤学好问就好比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可以使我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再次点明了中心论点。全文叙述流畅,观点明晰,层层推进。在教学时我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注重“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理性课文的教学策略

1、理清脉络,认识结构

《说勤奋》一课的学习,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架构议论框架的过程。由此,再引导学生思考:“勤奋”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说勤奋》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它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说,围绕这样的观点,课文怎样加以证明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这样帮助学生很快领悟课文的架构,抓住文章的主体。

蒋军晶老师曾说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最好清晰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了。《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我在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三个问题:谈什么?怎么谈?为什么谈?学生在对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寻寻觅觅过程中,既可根据这个提示很迅速的将课文划分成了三个段落,体会到本文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又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初步认识议论文,从感性上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结构相当有典型性,文章首先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摆出了作者的观点。然后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这正是典型的说理的文章的结构,课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围绕课文的结构进行设计。

2、品读词句,积累运用

词语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的重点之一。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要讲解透彻,训练到位,让语言变得丰富而深刻,让学生理解透彻,了然于心,运用自如。例如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重点词语有:“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并能够把这些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学习运用,并有具体的句子抽象形成句式。只要掌握了句式,学生就会因地制宜,随心所欲写出不同的句子来。如文中多次出现了反问句,如:“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学生在学习这个句子时,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再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即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然后多次诵读,对反问句进行更深刻的感受,从而在今后的表达中学会使用反问句。

说理性的文章大多语言平实,但入选苏教版小学课文中的却又有很多优美形象的语句。如:《学会合作》中描写团队合作演奏交响乐情形的语句;《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描写滴水穿石的语句。这些语句生动优美,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其中的意味。再如“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协作精神,还要有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它是文章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的基础上,说说这句话包含几层意思,文中作者是采用什么写法说清楚这层意思的,让学生到文中去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再通过让学生用“不仅„还„”这一关联词造句,进一步体会成功合作两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但凡说理性文章往往有许多值得学生借鉴积累的语句,这与说理性课文的文体特点有关,作者为了说明白一个道理,往往列举大量的事例、名言、词语、富有哲理的话,旁征博引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这样的一些可成为经典的语句词语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内化积累。

3、感悟道理,学会表达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课文《说勤奋》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特点?首先是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通过他们勤奋学习的故事,证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的观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在阐述他们的事例的时候,哪些内容应该是要重点描写的?为什么?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他们勤奋学习的故事的?找一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一下。学生不仅要体会他们的勤奋,更重要的是要体会作者这样具体描写的道理。

对于说理性文的结构、表达的理解,是不是课文的教学就到此结束了呢?当然不够。要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围绕“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的观点,作者选取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来论述的。那么,围绕这样的观点,你还能举出谁的事例来论述?在论述的时候,重点哪方面的内容?如此,学生就能从自己生活中、阅读储备中,调动素材,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述。为什么在课文中,作者仅选取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的事例?想一想,他们俩有什么别人不能替代之处?司马光刻苦学习而使用“警枕”;童第周在学习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勤奋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在思路的拓展中,学生逐渐领悟选取事例的典型性的重要。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比如在学习完《滴水穿石的启示》1—3自然段以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召开了一个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要求有三点:(1)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字数不超过100,并附上名人的图片(课前教师曾布置学生搜集材料)。(2)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3)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言警句就更好。具体程序也是三点:(1)修改一下自己搜集的原始材料。(2)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式的言语交际环境,学生在内化课文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然后自主选择交流伙伴,在无拘无束中相互表达、评价、吸纳,取长补短。教师则成为一个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来往于交流的人群当中,对学生的交流信息作随机的点拨、评价。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说理性的课文能不能真正的上出“语文味”,是和教师如何理解语文课、怎样处理教材密切相连的。只要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相信就能让这种类型的课文,都能上得精彩纷呈,充盈浓浓的语文之味。 【参考目录】

1、《追求“理性的感动”——说理性课文教学例谈》

江苏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文广

2、《说理性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11期

3、《说理性课文语言训练点的把握》

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蒋成云

4、《说理性课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丹阳教育》

“让理想之光闪耀”设计方案

让作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

让作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

演讲稿——让文明之光闪耀钢都

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

入党思想汇报—《让青春之光闪耀复兴之路》

光明日报 山东:让沂蒙精神闪耀时代之光

“中国梦”闪耀理论之光

《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读后感

闪耀青春之光的星星

让理性课文闪耀语文之光
《让理性课文闪耀语文之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